燕山运动及其成矿关系 谁能和我说说,说的好一定追加!!请各位高手多多指教!! 关于arcgis和arcgis server,希望GIS大侠...

作者&投稿:旗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东南大陆在中生代岩浆作用十分强烈,形成了大批稀有和有色金属矿床.发生在早中生代(T)的印支运动和晚中生代(J-K)的燕山运动是发动该区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动力条件.印支运动在区域挤压框架下导致华南大陆发生板内伸展作用,形成印支期花岗岩.燕山运动是相对于印支运动的后造山地质事件,以岩石圈发生强烈裂解为特征,诱发了大规模岩浆活动,并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受燕山期构造-岩浆热事件叠加的印支期花岗岩与铀成矿关系密切,可能是铀源体.因此,在华南的铀矿找矿工作应加强对印支期花岗岩分布格局和成矿因素的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中西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燕山期是盆地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主要时期.通过晚中生代及其周缘地区沉积格局、构造变形、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岩浆及热事件的分析,认为晚侏罗世以前盆地主要受特提斯构造域的控制,古太平洋板块对盆地格局的影响在晚侏罗世晚期以后才有所表现.深部地幔蠕散是盆地古地温场变化的主要原因.它不但导致了盆地地温梯度的急剧升高,而且还对后期盆地周缘的地壳浅层次构造变形有一定的影响,也是造成晚中生代山西地区与鄂尔多斯盆地差异的重要因素,还对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起着控制作用.综合燕山期盆地古应力场、古地温场及构造变形特点,可以认为燕山期构造运动对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分布至关重要.

对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其包体的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的总结发现,中国东部在燕山期主要表现为岩石圈的减薄,并在其东部出现软流圈地幔与地壳直接接触的独特地质现象.早先应该存在的古老岩石圈地幔大多由于拆沉作用而不复存在,现今岩石圈地幔主体是在燕山晚期及其以后形成的.因此,中国东部燕山运动的本质就是岩石圈的减薄乃至岩石圈地幔的消失.研究认为,这种岩石圈减薄的触发因素可能与当时东侧大洋板块的俯冲有关.软流圈地幔与地壳直接接触的动力学效应是产生强烈的岩浆板底垫托作用及相伴随的深部地壳的高温变质作用和部分熔融作用,形成巨量岩浆的侵位与喷发,并造成新生地壳的显著增生和原有地壳的重新调整.同时,这种地球动力学过程将携带大量地幔物质(包括成矿物质)进入地壳,并形成地壳尺度的大规模流体循环,从而产生大面积、突发性的巨量成矿作用。埃达克岩是一套中酸性的火成岩,以亏损HREE和无负铕异常为特征,表明其形成深度很大,源区有石榴石残留.中国东部燕山期有许多中酸性岩浆岩类似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但其形成环境却与消减作用无关.因此,本文将埃达克岩分为O型和C型两类:O型埃达克岩富Na,其成因与板块的消减作用有关;C型埃达克岩富K(大部分仍然是钠质的,少数为钾质的),可能是玄武岩浆底侵到加厚的陆壳(>50 km)底部导致的下地壳麻粒岩部分熔融的产物.C型埃达克岩对解释中国东部燕山期许多地质现象是有启发的.由于C型埃达克岩保存了下地壳的许多印记,因此,还可以利用C型埃达克岩来反演下地壳的组成,探讨与下地壳及壳-幔过程有关的成矿作用问题.
铀是影响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战略、能源资源。本世纪前二十年是我国核电高速发展时期,为了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天然铀充足供应和储备,加强铀成矿作用研究,提升研究水平,建立成矿模式,不仅是当前核地质工作者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而且对指导我国新一轮铀资源勘查的战略部署具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我国铀矿分类习惯于按赋矿围岩而划分,火山岩型铀矿是我国目前已探明的主要铀矿床工业类型之一。尽管赋矿围岩不同,但铀的地球化学性质决定了铀成矿作用在本质上具有共性。铀成矿作用是源—运—聚的动力学过程,流体是贯穿于矿床形成过程中的主要控制因素,水(流体)—岩石相互作用造就了成矿过程。铀成矿作用的研究,以往多是对所观察到的基本地质现象进行归纳和演绎,或是过于偏重分析测试数据的推断,在源—运—聚成矿过程的有机整体中常以“聚”为主要研究对象,缺乏系统性演化和动力学过程研究,在许多问题上得出了众说纷纭的、唯分析测试数据及唯空间定位等的唯象学层次的认识。 本文选择中国目前最大、最富的火山岩型铀矿田—相山矿田开展立典性研究。论文以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着重于成矿系统中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重要要素—源、运、聚的演化和动力学过程分析,提出了火山岩浆期后成矿热液系统概念,认为相山矿田铀成矿作用是火山岩浆期后成矿热液系统演化的产物,铀成矿作用过程与火山岩浆期后热液系统活动相伴随。文章论述了区域地质背景及矿田地质特征;探讨了成矿物质及成矿溶液来源;讨论了成矿期相山火山盆地地下水流动系统及流动形式;在对火山岩浆期后热液系统成矿物质富集、成矿流体运移、成矿物质聚集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就成矿流体系统形成和演化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分析;最后,建立了相山矿田铀成矿模式,并对矿田深入找矿方向进行了评述。 1.相山矿田铀成矿是受制于区域构造环境演化的火山岩浆期后的产物 相山矿田铀成矿是在区域地质背景与相山火山盆地特定地质构造环境条件下、火山岩浆期后热液系统中热液(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动力学过程中一个阶段(时期)的产物,受制于伸展或向伸展过渡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之下的火山岩浆作用为成矿提供了物质—能量场。研究表明,大规模火山作用之后铀成矿开始发生,其时间跨度延续了50Ma,成矿作用在时间上是一个相对连续的过程。但矿田主成矿期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形成碱性钠交代型铀矿化,矿岩时差小;晚期形成酸性萤石—水云母型铀矿化,矿岩时差较大。在空间上,早期铀矿化主要赋存于矿田北部花岗斑岩及其内、外接触带,晚期铀矿化主要赋存于矿田西部火山岩中各级构造及其复合部位。由此可见,相山矿田不同期的高强度成矿作用相应发生于某一时空域内,是与区域构造环境密切相关的、火山岩浆期后热液系统演化的客观产物。 2.相山矿田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相山矿田成矿物质来源始终是个有争论的问题。长期以来,在铀源分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把目光盯在“汇”区,缺少区域成矿物质迁移过程和历史演化的分析,并以“汇”区各种测试数据推断成矿物质来源。本文基于区域成矿物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其对铀源的指示意义,同时利用了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成果探讨矿田成矿物质来源,得出如下结论: (1)区域地层铀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在地球化学作用过程中的物质迁移变化特征表明,早寒武世地层构成区域铀源层。 (2)岩浆岩含铀性具如下特征:相同构造运动期内华南地区重熔型花岗岩铀含量高于同熔型花岗岩铀含量;加里东期及以后的花岗岩体铀含量较高;中生代中酸性火山岩铀含量高于中基性火山岩铀含量。可见,岩浆岩铀含量与成岩物质来源密切相关,区域铀源层的熔融是导致岩浆岩含铀性差异的根本原因。 (3)相山中酸性火山岩由深部陆壳物质深熔作用所形成,其铀含量高于区域陆壳平均铀丰度,也高于相山地区震旦纪及中寒武世以后沉积地层的铀含量,结合区域岩浆岩铀含量分布特征,认为区域富铀层位(∈_1)的混染导致了相山火山岩的高铀含量。据此,相山火山盆地是成矿物质的“汇”区,区域富铀层是最根本的成矿物质来源,火山岩浆活动过程是成矿物质的聚集过程,火山岩浆及期后热液是成矿物质迁移的载体。 (4)岩、矿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在铀成矿作用过程中,基底片岩及流纹英安岩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来源。 3.相山矿田成矿溶液来源判断 成矿溶液的氢、氧同位素组成是判断成矿溶液来源的重要依据。本文认识到流体包裹体是成矿溶液的“化石”,成矿溶液的同位素组成会受到其在演化过程中的水—岩交换、交换时的温度和压力状态、岩石的同位素组成等因素的影响。为此,在了解流体包裹体基本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成矿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对成矿溶液来源进行判断,而不是简单的采用数据对比。 (1)相山矿田不同时空阶段成矿流体的化学组分及其盐度、温度及压力值也不相同,早期成矿流体是相对高温、高压、高盐度的流体,而晚期成矿流体的温度、压力和盐度值都相对较低。 (2)相山矿田矿前期到矿后期溶液的δ~(18)O _(H_2O)呈现降低的趋势,这一现象可以解释为大气降水组分越来越多。成矿期溶液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可分为两组,一组δD约为-60‰,另一组δD约为-80‰,前者对应于萤石—水云母型矿化,后者与钠交代型矿化对应。 (3)在雨水、海水和岩浆水三角图中,成矿溶液的氢、氧同位素组成位于岩浆水区域与雨水线之间,而且位于代表赋矿火成岩的岩浆水与雨水组分的连线上。早期成矿溶液的雨水端员的同位素组成是雨水的平均氢、氧同位素组成,而晚期成矿溶液的雨水端员为中生代雨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显然,早、晚期成矿溶液均是岩浆水和雨水的混合,但这并不意味着雨水成因的外生水循环直接进入成矿溶液,只是证明成矿溶液中存在雨水成分。 (4)成矿流体的基本特点及成矿溶液的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矿田内不同阶段矿化类型的成矿流体来源不同,结合矿田成矿地质特征认为:早期成矿溶液来源主要是火山岩浆期后热液,其雨水组分源自火山岩浆作用过程中含有元古代、古生代和中生代降水的岩石熔融而进入岩浆,因而其雨水端员表现为雨水的平均同位素组成;晚期成矿溶液来源为原始岩浆发生带—高位岩浆房—火山成因建造结构系统的岩浆期后热液及由于温压降低、冷凝析出的水汽溶液和降水的混合,降水份额比例可能明显大于早期成矿溶液,为此其雨水端员为中生代雨水的同位素组成。 4.成矿物质迁移过程分析 通过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蚀变岩中物质迁移的定量计算及水—岩作用地球化学模拟计算,结合成矿物质及成矿溶液来源,分析了前人研究相对薄弱的成矿物质迁移过程。 (1)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由深部古老陆壳物质深熔作用形成的岩浆,在上升途中不仅混染了富铀地层,而且受到高度分馏的结晶作用,由此导致经熔融作用汇集于岩浆中的铀向岩浆演化最晚期热液中迁移,岩浆及期后热液是铀的载体。相山火山岩原始岩浆的铀含量明显高于岩浆库晚期粒间熔浆铀含量,也说明在岩浆演化过程中铀从岩浆向气液转移。 (2)蚀变岩中物质迁移的定量计算结果显示,其成矿元素带入及带出的质量变化均不大,这不仅支持了成矿物质来源的分析结论,同时也预示了火山岩浆及期后演化的热液是成矿物质的载体,即成矿物质是经岩浆熔融作用而迁移。 (3)将相山火山盆地岩、矿石微量元素组合特征对比,认识到基底片岩及流纹英安岩与岩浆期后热液的相互作用,可能促使其为火山岩浆期后、富含CO_2气体的成矿热液提供了部分铀。成矿温度条件下的水—岩作用地球化学模拟计算结果也表明,富含CO_2气体的流体有利于火山岩及变质岩中铀的迁出。 5.成矿期外生地下水以“湍流”运动形式进入成矿溶液 自成矿期以来,相山地区构造—水文地质格局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应用重力穿层地下水流动基本理论,刻画了相山地区成矿期古地形控制下的大气降水成因的地下水流场,并勾划了典型剖面成矿期地下水流网。 重力势驱动的外生地下水以什么运动形式进入相对高温高压的成矿流体,前人并没有给予解释。本文据成矿流体压力值及汽液包裹体压力值对古地形势驱动的大气降水在对流运动形式下能否进入成矿期流体的古地形分异进行了估算,结果与成矿期古地形势相悖。因而推论成矿期外生地下水进入成矿热液的运动形式是在地形势驱动及岩浆余热及高温高压流体温度、压力梯度驱动下的“湍流”运动。事实上,相山矿田居隆庵矿床深部狭窄空间内不同温、压值包裹体共存,也为外生地下水以“湍流”运动形式进入成矿溶液提供了证据。 6.火山岩浆期后成矿热液系统演化促成了相山矿田铀成矿作用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了火山岩浆期后成矿热液系统概念,认为与区域构造环境演化密切相关的、火山岩浆期后热液系统活动及演化促成了相山矿田长达50Ma的铀成矿作用。 (1)成矿物质的富集过程 相山火山盆地成矿物质的富集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于深部陆壳物质形成原始岩浆之时;第二阶段主要发生于高位岩浆房及岩浆的充分演化释放;第三阶段主要是火山岩浆期后几—几十百万年时间内流体(水)—岩石相互作用所导致。第一阶段为相山铀矿田的形成奠定了成矿物质基础,第二阶段是成矿的前奏,岩浆充分演化释放的铀可以为相山早期铀成矿直接提供成矿物质;第三阶段岩浆期后热液系统演化过程中的水—岩作用,促使相山火盆基底地层及流纹英安岩中的铀也向成矿流体进一步富集。 (2)成矿流体运移 相山火山盆地火山岩浆期后热液活动的主要作用力是热驱动,它来自获得原始岩浆发生带能量补充的高位岩浆房。据相山矿田蚀变带及矿体的空间产出特征、矿体形态特征等综合分析,认为热驱动使得流体的流动为上升流,即成矿流体的运移方向是自下而上的,与火山基底构造相互贯通的火山塌陷构造、断裂构造是成矿流体运移的主要通道,温度梯度是成矿流体运移的主要驱动力,在流体活动中心(流体活动强烈地带)流体压力产生的水压破裂在构造旁侧形成裂隙密集带,为相山矿田矿质沉淀提供了空间。 (3)成矿流体系统演化 相山火山盆地大规律火山作用后,岩浆演化最晚期热液与岩石相互作用,形成矿前期的水云母化和钠长石化,岩石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溶液成分也发生了变化,溶液的碱性不断增强,促使Fe~(3+)和OH~(-)化合并导致岩石变红,即发生红化,形成矿岩时差小的铀—赤铁矿型矿石。此后,受原始岩浆发生带—高位岩浆房—火山成因建造系统控制的、含幔源气体成分的火山岩浆期后热液活动性增强,其沿构造通道朝减压(向上)方向运移并发生水压破裂。火山岩浆期后热液与岩石相互作用过程中,由于酸—碱分离形成了上酸下碱蚀变分带,因而在矿田西部目前勘探深度内揭见了成矿时间相对较晚、成矿温度相对较低的富氟酸性成矿流体形成的矿石,即:铀—萤石型及铀—硫化物型矿石。 可见,与相山火山岩浆活动有关的流体(水)—岩石相互作用促进了火山岩浆期后成矿流体演化,造就了铀成矿作用过程。 7.相山矿田铀成矿模式的建立及深入找矿方向评述 据矿田成矿地质特征,考虑成矿作用过程中成矿物质的来源及富集过程、成矿流体系统演化以及成矿流体运移、成矿物质迁移形式和沉淀机理等因素,建立了相山矿田成矿模式并对深入找矿方向进行了评述。 成矿模式着重强调了:①相山火山岩成岩过程伴随着成矿物质的富集过程;②早期铀成矿流体由岩浆期后热液与岩石相互作用演化而成,成矿物质主要由岩浆期后热液提供:③晚期铀成矿流体含中生代大气降水成分,流体(水)—岩石作用促使了成矿流体演化,基底变质岩及流纹英安岩也为成矿提供了部分铀源;④陡倾断裂及其两侧裂隙密集带,既是成矿流体运移的通道,也是矿质淀积的场所:⑤相山矿田铀的沉淀主要是流体降温作用、浓缩作用及混合作用等成矿机理耦合的结果。 通过对矿田铀成矿作用过程的深入剖析,认为北部和西部仍是今后勘查的重要靶区。北部以寻找花岗斑岩及其内、外接触带控制的早期矿化为主攻方向,加大勘查深度。西部以寻找赋存于火山岩中各级构造及其复合部位的晚期铀矿化为主攻方向,以蚀变场、构造、“湍流”空间域三位一体地段为重要勘查地段;此外,本文依据成矿流体渗透效应引起的酸碱分离,提出在矿田西部要加强探索赋存于花岗斑岩内、外接触带,类似于矿田北部的早期铀矿化,可以对已查明的赋存于火山岩中的酸性铀矿化部位开展攻深勘查。

根据我国地壳发展的主要构造运动及成矿特征,我国的成矿期划分为如下六个:

1)前寒武纪成矿期:该成矿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成矿期,持续时间最长,可进一步细分为如下三期:

a.早太古代成矿期(泰山期)(3800~2500Ma):这时地壳开始形成,薄而不稳固,故有大量来自上地幔的超基性、基性岩浆活动,形成重要的绿岩带及有关矿床。本期末发生阜平运动,有广泛的火山和火山沉积作用、花岗岩化和混合岩化作用,并伴随着一系列矿床的形成,重要者有Fe、Au、Cu、P、滑石、菱镁矿、石墨、云母等。

b.晚太古~早元古代成矿期(中条或吕梁期)(2500~1800Ma):本期地壳已经形成并相对稳定下来,火山作用、花岗岩化、混合岩化仍较普遍和强烈。火山和火山沉积建造,各种碎屑沉积建造及化学沉积建造大量出现,生物沉积建造开始出现。在这种地质环境中形成的矿产有铬、镍、铂、铁-钛、金刚石、铜铅锌硫化物、稀土、硼、滑石、菱镁矿、云母等。

c.中—晚元古代成矿期(1800~600Ma):本期属晋宁、澄江、扬子构造旋回成矿期。这时稳定区与活动带区别明显,大气中CO 2占优势,海水中CO 2逐渐减少而变成硫酸盐型,主要矿产有铁、铜、磷、石棉、石墨等,在北方产于长城、蓟县、青白口系地层中,在南方则产于板溪群、会理群、昆阳群、神农架群、南沱砂岩层及相应地层中。

2)加里东成矿期:此时我国地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华北、西南进入相对稳定的地台时期,矿产以产在浅海地带和古陆边缘海进层序底部的铁、锰、磷、铀等外生矿床为主,如宣龙式铁矿、瓦房子锰矿、湘潭式锰矿、昆阳式和襄阳式磷矿等。中期海浸范围扩大,普遍出现大量钙质沉积,形成灰岩白云岩矿床。晚期在海退环境下形成泻湖相石膏和盐类矿床。祁连山、龙门山、南岭以地槽演化为特点,矿产为内生的铬、镍、铁、铜、石棉,如镜铁山铁矿床,白银厂黄铁矿型铜矿床等。

3)海西成矿期:与加里东期相似。我国东部处在地台阶段,以稳定的浅海相、海陆交互相、泻湖相及陆相沉积为主,相应形成一系列重要的外生矿产,如南方泥盆纪的宁乡式铁矿、二叠纪的泻湖期相锰、铁、煤等矿床,北方石炭、二叠纪的铁、铝、煤、粘土矿等矿产;我国西北部地区仍处于地槽发展阶段,以内生金属矿产为主,有秦岭和内蒙的铬、镍矿床;内蒙白云鄂博式稀土—铁矿床,阿尔秦、天山地区的稀有金属伟晶岩矿产,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铅、锌,南祁连的有色金属,川滇等地的铜、铅、锌以及力马河铜-镍硫化物矿床。

4)印支成矿期:印支运动结束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海侵状态,使之上升为陆地,出现一系列内陆盆地,形成许多重要的外生矿床,有铜、石膏、盐类、石油、油页岩等。西部地区尚有三江地槽褶皱系,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秦岭地槽褶皱系及海南岛地槽褶皱系,其中形成众多的内生矿床,如铁、铜、铬、镍、稀有金属、云母、石棉等。

5)燕山成矿期:燕山运动是我国最重要的内生成矿期。此时我国西部地区大都结束了地槽阶段,进入地台发展阶段。东部地台区进入地洼阶段,构造活动、岩浆活动和火山活动相当强烈,出现多期岩浆活动和火山喷溢,造成丰富多样的内生矿床。岩浆活动以酸性、中酸性岩浆侵入和喷溢为特征,早期以广泛分布的大规模岩浆活动为代表,形成一系列钨、锡、钼、铋、铁、铜、铅、锌矿床,晚期以广泛分布的小规模岩浆活动为代表,形成一系列重要的铁、铅、锌、汞、锑、金、稀有金属、萤石、胆矾石等矿床。喜马拉雅山地区及台湾仍处在地槽发展时期,有超基性、基性岩浆活动,伴随有铬、镍、铜、铅、银等矿床。本期外生矿床不及内生矿床重要,在小型内陆盆地中有铁、铜、铀、煤、盐类、油页岩等矿床产出。

6)喜山成矿期:此期我国东部各个地洼区的发展均进入了余动期,构造活动较弱。但台湾地槽和喜马拉雅地槽仍在强烈活动,产出有伴随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的铜-铂矿床(西藏)、铜-镍矿床及火山岩中的铜、金矿床(台湾)等以及铅、锌、硫矿床(新疆西南部)。本期内生矿产虽较局限,但外生矿产比较发育,以风化淋滤和沉积矿床为主,主要的有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边缘地带的层状铜矿床,各地的砂金、砂锡矿床,风化淋滤型镍矿,风化壳型铝土矿,西北许多地区的硼矿和盐类矿床,西南地区的钾盐和岩盐以及第三纪的煤炭和石油等。

有个课件,你可以看看 http://unit.cug.edu.cn/2007jpkc/kckcllyffgj3/ppt/34.ppt

百度百科有词条,去搜索啦

请多多指教啊!~

其实啊,你只是因为没有发育完全,等你拍拖了,与男人有了之后,雌性激素分泌旺盛,自然就会让你胸部发育起来.电视上的广告全是骗人的

arcgis server、arcgis engine、arcgis object三个都是arcgis提供的二次开发组件,其中server主要是做网络发布类型的开发,另两个是做单机类的,目前object用的比较少了。目前主流的gis开发主要用c++、c#、java,也有少部分仍用vb。上述3个组件与语言是分开的,就是说不管在哪种语言下都可以加载这3种组件。这三个组件的作用就是在二次开发时,某些常用的功能(比如打开、保存、加载数据、放大、缩小等)不用再写代码,可以直接在里面找到相关的控件,加载到你所写的软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