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地质资料管理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作者&投稿:朱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黄少芳 刘晓鸿 张俊芳 张 瑛 孙 玲 安玉娟 叶育红 李晓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摘 要 加快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紧迫要求,高校数字校园为数字资料档案馆建设提供了契机。本文结合当前高校在地质资料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需求和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推进高校地质资料与档案管理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核心任务和发展对策。

关键词 高校 地质资料 信息化 管理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者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地质事业发展的记录,是珍贵的社会财富,也是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据[1]。地质资料包括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地质资料服务于社会,体现了地质工作成果的价值。国土资源规划与管理、开发和利用,以及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工程建设、国防安全等许多行业,都对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具有十分广泛的社会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地质资料的管理、开发利用以及社会服务的方式和手段,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地勘行业地质资料与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在加快推进。地质学家提出建设“数字地球”,高校也在大力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加强地质资料与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也是当前高校资料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和工作任务。加快资料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提高信息化程度,建立数字资料档案馆,是高校资料与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工作目标,也是适应当今信息化社会和数字化时代的必然要求。如何构架和加快推进资料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集群化,是资料档案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 加快地质资料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1.1 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驱动了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大发展的时代。我国将信息化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和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的目标和任务,信息化建设已经贯穿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21 世纪的今天,数字化与计算机技术瞬息万变、飞速发展。在信息化建设迅猛推进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资料与档案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地质资料与档案管理工作必须紧随时代的潮流和步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势在必行,使高校地质资料与档案的管理和服务逐步走向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

1.2 高校数字校园建设的需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化信息与网络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信息化管理的程度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服务的效益也成为衡量高校技术管理水平的标志之一。数字校园建设为加快高校资料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和条件。加强高校信息化管理,建设数字化校园,给高校现有的资料档案管理工作模式与运行机制带来了巨大挑战,由实物(纸质文件、照片、声像、影像等)馆藏模式转向实物馆藏和馆藏数字化并存,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将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融入高校数字校园建设。

1.3 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中国地质大学更是肩负着培养地球科学人才的重任。建校 60 年来,培养了大批地学专业人才。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科研工作量的剧增,教学和科研工作对地质资料使用需求急剧扩张,对地质资料的管理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野外工作对地形图的使用数量和频次增多,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对地质报告和文献资料的查询检索率直线上升,科研人员对成果资料的调阅使用量骤然上升。因此,常规的手工资料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的需求,只有全面推进资料与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才能提供更加高效快捷准确的管理与服务。

2 高校地质资料与档案管理的现状

2.1 现状分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料档案工作是从 1976 年以后逐步恢复的。我校自 1997 年以来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资料档案管理;2004 年使用了资料档案管理系统建立资料档案目录数据库,逐步替换了手工目录的查询,提高了资料档案检索的速度和准确度,简化了档案检索目录制作过程,大大提高了资料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我校保存的地质资料主要包括归档的科研成果资料、地形图和地质报告、研究生学位论文等。其中有两种属于保密资料,一种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制作的基础测绘成果资料,属于国家秘密;另一种是归属于全国地质资料馆的国家非公开性成果地质资料。近年来,我校在借阅、购买和使用“国家非公开性地质资料”和“国家秘密基础测绘成果资料”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较为规范化的管理制度。2011 年,根据国家对涉密资料加强安全管理的要求,我馆对地形图等保密资料进行了系统清理核查,在制度上和措施上保障了涉密资料的安全使用。

在资料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方面,我校分期分批对馆藏纸质资料档案进行扫描和数字化处理。资料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在保护纸质档案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档案利用效率。当前我校资料档案的数字化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馆藏资料的数字化工作采取档案馆自己整理,委托专业扫描公司扫描制作验收后入库的方式。截至目前,我校已投入专项经费近百万元专门用于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配置了存储档案数据的专用服务器及大容量磁盘阵列等设备,馆藏资料档案的数字化率已达 60%。

地质资料在环境、工程、城建、交通等领域也具有广泛的用户,根据掌握的情况,不同高校对地质资料的管理形式各有不同。例如在一些设有地学专业的综合性大学,管理部门设在地学专业所属院系。而一些未设地学专业的高校,也有个别科研工作涉及地质资料的使用,在此情况下,对于地质资料的管理还处于缺位,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地质资料的管理,科研人员通过申请获得的地质资料的安全管理处于游离状态。

2.2 发挥的作用和成效

资料档案信息化将成为“数字校园”建设总格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高校的资料与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正在大力推进,数字资料档案馆的建设在国内众多高校中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资料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和信息化管理为高校的科研、教学和政务管理等提供了更高水平的服务,在服务高等教育的决策咨询、宣传教育、信息传播、考证利用、资料开发利用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3 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校资料档案的信息化建设都在积极推进,但是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制约,总体上信息化程度还不高,需要加大投入和开发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和推进资料与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1)数字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还不高。与国土资源行业部门的地质资料管理专业机构相比较,地质类高校的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较低水平。有些高校还处在手工目录查询阶段,馆藏资料的数字化程度较低,还没有构建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和服务平台,与院系和行政管理部门的在线数据链接与信息传输和服务系统还不完善。

(2)基础建设滞后,发展能力不均衡。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和各类高校的自身发展情况不同,高校资料档案馆的建制和业务发展十分不平衡,与社会同级的资料档案馆相比,多数高校的资料档案馆在基础设施、馆藏资料数字化、信息化和服务平台建设、业务体系构建和人力资源条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基础建设的软硬件装备和环境亟待更新和改善,需要领导重视,增加投入,加强基础建设。

(3)涉密安全的制约。个别高校由于科研成果资料涉及国防和国家军事安全,涉密级别高。为了安全保密,对资料的管理还在沿用传统的手工和物理方式,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成为涉密安全的壁垒,涉密安全保障技术成为制约信息化建设的瓶颈。

3 加快高校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与信息化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如何管好、护好、用好珍贵的地质资料,是资料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高校资料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的重视与支持,需要学校各院系和各部门的协作,需要资料管理部门在观念和理念上开拓创新,充分利用计算机与网络等信息技术和手段,加快数字资料档案馆的建设。

3.1 信息化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建设数字资料档案馆

数字资料档案馆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字资料档案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管理,并借助网络平台,通过信息集成管理系统,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和共享利用。实现数字资料档案馆是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因此资料档案的信息化工作应该围绕数字档案馆建设,以数字档案资源为对象,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手段,将传统的纸质资料档案实体管理逐步发展成以各种数字资料档案资源为对象的电子文件管理,建立资料档案数据库和网络服务系统,通过集成式数字化业务工作平台进行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和服务。围绕这一核心目标,近期主要任务有:馆藏资料的回溯性数字化、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全文资料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库指南和相关标准制定、新归档资料的电子文件入库、资料档案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

3.2 地质资料与档案资源的数字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地质资料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其首要工作是进行资料的数字化[2]。对于有些不宜数字化的个别资料与档案,可以实现目录的数字化。资料与档案资源的数字化是整个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和必要条件,因此要做好地质资料与档案在收集、征集、汇交和接收过程中的数字化建设和电子文件的管理,加强与学校各院系和各部门的沟通联系与协调合作,健全资料档案工作网络,对于在各种科研、教学和行政活动中形成的地质资料与工作档案,按照有关规范要求及时进行整理、立卷、归档和入库(包括实物库和数据库)。

3.3 信息资源的网络运行体系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障

网络运行体系建设是地质资料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最基本保障,数字化存储的资料信息资源需要依靠网络体系得以体现并发挥高效作用。局域网环境支持下的信息管理系统不仅能实现网络查询浏览等基本功能,更要具备对数字化资料的“收、管、存、用”四项主体功能,还能够保障对资料档案数据的导入导出和对数据的安全管理;以网络化的方式将分散的电子资料档案信息资源进行连接和集成,实现对分布式的资源共享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现代化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来实现资料的网络化管理与服务。

3.4 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体系

标准化和规范化是数字环境下地质资料信息管理的前提条件,资料档案信息化建设对资料档案工作的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化地质资料信息管理的发展方向是国际化、标准化、专业化与集成化,地质资料信息标准体系建设要具有兼容性、一致性、可持续性和动态发展性,建立和完善地质资料的规范和标准体系,包括地质资料汇交的规范、网站和数字化资料馆的规范、对软硬件系统的技术规范和元数据规范等[3]。例如在网络化的环境下对资料档案信息的采集,为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多方面需求,实现存取海量信息的有效性,必须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和元数据标准。在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资料档案信息资源多样性的情况下,只有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进行制作,才能使多元的资料档案信息资源得以顺利存储、管理、使用。随着电子政务的推行,电子公文、电子资料档案的接收、归档、管理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进行。

3.5 提高法律意识,建立完善安全的保障制度

在资料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管理环境下,强化安全措施,建立严密的安全制度和保护屏障是非常重要的[4]。针对涉密资料的管理,要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形成一套职责明确、程序严谨、措施得力的资料档案管理服务机制。尤其是对于大比例尺地形图等涉密地质资料的使用和管理,严格执行国家的涉密资料安全保密制度,通过保密宣传、制度约束和强化安全管理等措施,维护国家安全权益。

3.6 加强培训,提高业务能力

地质资料规范化和信息化管理对人员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以及熟悉和掌握开发地质资料档案信息系统的能力。既要广开门路吸引人才,还要对在职人员进行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念的培训,建立高素质高质量的专业管理队伍。

3.7 创新思维,做好规划,逐步推进

高校地质资料与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与校内多部门协调配合、互动合作的系统工程[5],基于目前地质类高校的资料管理信息化建设程度还不高,起点较低,全面建设数字资料档案馆,需要一个发展过程。首先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需求分析,学习借鉴其他单位的经验和技术,做好信息化建设和数字资料档案馆的规划,构建本校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架构,逐步推进高校地质资料管理与信息化建设。

4 结语

资料与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快推进资料管理信息化,建设数字资料档案馆,既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资料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和新任务,更是事业发展的趋势。当前,地质专业类高校的资料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无论在硬件基础设施,还是系统平台等软环境建设方面,距离要实现的目标还存在较大的距离。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要紧随时代的步伐,乘着国家“十二五”规划大力发展信息化举措的东风,突破思维约束,运用现代管理的理念和信息技术,加强组织领导,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使高校地质资料与档案管理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 考 文 献

[1] 茹湘兰 . 我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初步设想 [J]. 国土资源信息化,2001,(4):19 ~ 22

[2] 姜作勤 . 地质工作信息化若干问题的思考 [J]. 地质通报,2004,(23):9 ~ 10

[3] 李裕伟 . 地矿工作信息化工程的若干基本问题 [J]. 国外地质科技,1998,(1):1 ~ 6

[4] 李淑云,卫双囤 .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J]. 山西档案,2011,(S1):46 ~ 47

[5] 邓琦 . 做好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J]. 黑龙江档案,2011,(1):88



关于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吴小平
摘要 本文通过对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对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水平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地质资料 公共服务 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应用为地学数据综合管理与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地质资料是一种基础性、战略性的地学数据资源,提高地质资料综合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地质资料社会共享,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地学信息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1 地质资料信息化
信息化是运用系统化的思想,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信息资源的交流和知识共享,促进信息资源的集成、共享和再创造过程。地质资料信息化就是依据地质资料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需要,综合运用信息科学技术,将传统的资料管理与服务模式加以数字化和改进,其目的是提高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效率,促进地学信息资源的共享。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地质资料数字信息资源不断积累,地质资料工作也逐渐从传统管理与服务向现代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信息存储数字化、信息传播网络化和信息处理实时化成为信息化技术的显著特征。当前数字信息资源不断增加,数据标准化、数据多维化、系统智能化、平台集成化、应用社会化已成为数字化资源管理的主流[1]。运用信息技术发展与创新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充分发挥地质资料信息资源的作用,提高信息获取效率与信息共享,提升地质资料数据信息的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资料的需求,是做好地质资料工作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2 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地质资料基础业务工作信息化水平低
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尚未适应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要求。长期以来,地质资料的管理与服务主要以纸介质为主,查询、检索以手工台账和简单电子表格为手段。随着电子文档汇交、图文扫描数字化和目录数据库建设等工作的开展,地质资料的管理、服务开始走向纸电同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在这种结合与改变的过程中,由于资金、技术、人力等因素制约,相关技术及标准尚未建立,传统观念尚未改变,仅在某些工作环节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化,尚未真正摆脱以手工作业为主的工作方式,致使地质资料的管理与服务基础业务信息化建设滞后。
地质资料馆藏建设与投入不足,信息化系统建设滞后。地质资料数字资源的建立、数字存储系统以及服务系统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可是目前很多馆藏机构缺少连续稳定的正常业务建设投入。
2.2 地质资料数字成果质量堪忧
数据的标准化程度低,服务数据源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需要,存在“新资料少、电子文档少、高质量资料少”的现象[2]。据统计,全国地质资料馆2007年接收的3363种资料中,电子文档一次合格通过率不足10%,主要表现为汇交的电子文档不符合规范要求、数据不全信息不完整、部分图件的制作不符合地质规范等,电子文档质量下降和数据的标准化程度低已经成为数字成果管理与服务中的突出问题。对各种数据的管理效率有待提高。地质数据管理水平很难适应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服务的要求[3]。由于部分数据库建设时间早、周期长,很多的数据库采用的软件系统已更新或升级,尤其是一些地学类软件早期设计不完善,加之盗版等问题,系统、数据间的兼容性差,这为数据后期的管理与使用带来了难度。
2.3 地质资料数字资源积累不足
地质资料数字资源建设进度缓慢,基础数据源积累不足。当前地质资料数字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各种基础地学数据库建设以及正在开展的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等,目前已完成部分基础地学数据库的建设,但一些重要的基础地质数据库如1:5万、1:25万等尚未全部完成,尚不能适应地质找矿和经济建设重大工程项目等的需要。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开展了近十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相比信息化建设和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需求,数据储备仍显不足。据统计,截止2009年全国各级馆藏机构完成图文数字化资料163427种,占同期馆藏资料总数的44.76%,其中全国地质资料馆完成40000种,占现有馆藏资料总数的37.18%;全国31个省(市、区)级资料馆完成123427种,占馆藏资料总数的47.9%。以全国地质资料馆为例,按照目前的速度,完成全部馆藏资料图文扫描数字化工作尚需5年。另外,对部分实际需求大、应用范围广的地质资料矢量化和重要原始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工作还未开展,许多有重要价值的基础数据资源如钻孔地质资料数据库等尚未开展建库工作,这些重要的信息资源若不能及时数字化,将面临流失的危险。
2.4 地质资料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缓慢
地质资料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缺少统筹规划,各业务流程之间尚未实现有效衔接。从提高效率的角度来看,信息化建设要求信息管理系统要具备实现地质资料在汇交、验收、保存、利用、服务、加工、分发整个业务流程的协调运作。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的标准,存在重技术轻数据、重成果轻管理的倾向,对系统的业务需求没有完全理顺,使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受到制约。地质资料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缺少统筹考虑,建设缓慢,制约了地质资料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技术、设备更新频繁,各种信息系统建设分散、重复建设、系统相关性低,很多系统建成了没有用起来,致使应用无法连续推进。
3 加强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信息化的建议
3.1 加强基础业务工作,提高资料基础业务信息化水平
地质资料基础业务工作是提高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基础。提高地质资料基础业务信息化水平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地质资料的现代化管理。首先,应将地质资料的汇交、验收、保管、使用、加工、服务统一起来,优化工作流程,避免重复性工作,使整个工作流程有效衔接,实现高效、准确、系统化的管理服务流程。其次,加强对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等业务的顶层设计,进一步总结经验,加强馆藏建设的投入,完善现有标准,建立符合地质资料工作规律的管理与服务技术体系及数字信息资源管理框架。
3.2 提高数据成果质量,加强对多源异构数据的综合管理
数据成果质量是提高地质资料数据成果管理与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加强电子文档汇交质量,建立可操作性强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数据管理与存储、数据调用与分发等数据管理标准规范,为提高数据成果质量奠定基础。对于各类数据库以及相关应用系统,应加强数据的有效组织与管理,完善相关数据库,提高相关应用系统的使用效率。另外,应充分利用各种已建立的数据库资源,实现不同数据库之间数据交换、数据共享及协同管理,利用GIS在数据存储与管理空间数据方面的功能,对各种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及影像数据等信息进行系统管理,实现海量数据的科学存储与管理。
3.3 加强基础数据源积累,夯实地质资料数字资源建设基础
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积累与管理仍是地质工作信息化的核心[3],同时也是地质资料数据社会化服务的基础。首先,加快基础地学数据库建设。实践证明,基础地学数据资源在地质找矿、重大工程建设、地质灾害、抗震抗旱等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推进对已建基础地学数据库的更新与完善,加速开展1:5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等和其他重要原始地质资料等基础地学数据源建设。其次,加快地质资料数字化进程。在系统总结十年数字化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地质资料数字化的相关技术与相关规范,加速完成目前馆藏成果地质资料的扫描数字化。最后,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通过掌握地质工作项目信息,创新汇交机制,不断丰富馆藏地质资料数据源。
3.4 理清资料工作流程,加快地质资料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
地质资料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是有效提升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水平,提高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效率的手段。首先,加强统一领导,协调运作。统一规划、理顺流程,改变信息系统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局面,提高信息系统建设效率。其次,遵循信息系统建设规律与地质资料工作规律。通过理顺工作流程,理清需求,建立地质资料汇交、验收、保存、利用、服务、加工、分发整个业务流程协调运作的管理系统,同时借鉴各地建设的经验,提高系统的实用性。第三,优化目录数据库结构,提高检索效率与质量,推进地质资料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建设,充分挖掘利用目录数据库的信息,提高对地质资料数据的管理能力。
4 结语
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的业务体系、网络体系、技术体系、标准体系、信息数据体系、服务体系、安全体系以及相应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诸多方面。综合统筹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逐步推进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发展与创新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袁艳斌,袁晓辉,王乘等.数字城市工程多源信息复合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2,19(2),21~24
姚华军.关于推进地质资料公共服务问题的思考.地质通报,2009,28(2~3):359~366
姜作勤.地质工作信息化若干问题的思考.地质通报,2004,23(9~10),839~845
高谊明.对全国地质资料馆工作的思考.地质资料动态与参考,2009(5)
于瑞洋.成果地质资料汇交工作有关问题与建议.地质资料动态与参考,2009(2)
国土资源部通报第14期,2009年全国地质资料管理情况.www.mlr.gov.cn

郑冰莹
(广东省有色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中心)
摘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地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已经成为地质档案部门最为常用的工作工具和管理手段。地质档案信息以它所独具的最直接、最真实、最原始的特点区别于其他信息,从而在信息领域有其特殊的地位。
关键词 地质 信息化建设 地质档案管理
在信息化飞跃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建设对地质档案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地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指将档案资源和档案各项管理过程数字化,通过信息系统加工和计算机网络的传输,实现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序、有效开发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
1 地质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地质档案是地质部门重要的原生信息,是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信息资源,是地质工作发展的宝贵信息资源。地质档案管理工作是地质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地质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作为地质工作的管理性、服务性、基础性工作,在地质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档案信息化建设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标准规范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1)基础设施建设。软、硬件基础设施是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是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
2)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地质档案信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之一。地质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是实施信息化战略的核心,是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
3)标准规范建设。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基础数据库为社会利用,标准规范是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地质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利用,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
4)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大培训力度,有计划地进行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知识更新,不断提高信息技能。要把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作为锻炼队伍,培养人才的过程,边学习边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3 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
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要以地质档案信息资源为核心,以网络化管理为基础,依托各地政务信息网,加快网络建设,加大文档一体化、馆室一体化管理的推进力度,加速完成各级综合地质档案馆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的建设任务,为地质档案信息化产业创造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应从基础做起,以实际需要进行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
首先是收集地质档案的过程。要扩大地质档案收集对象,既要向法定的地质档案形成部门收集,还要向非法定的信息收藏部门与研究部门收集,同时还要向个人收集;要扩大地质档案收集范围,不仅收集文书地质档案,还要收集其他门类的地质档案。地质档案的收集应注重收集具地方特色的地质档案信息资源,特别是现行信息资源的收集,以弥补馆藏地质档案信息资源的不足,确保馆藏结构上的不断优化和调整,以及馆藏信息资源的进一步丰富和补充。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为地质档案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这样才能实现地质档案馆服务社会的多样性、及时性和灵活性的功能,才可以拓宽地质档案工作服务渠道。
其次是管理地质档案的过程。决定地质档案信息系统是否有效,是否有实用价值,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积累起足够多的数字化地质档案信息。如果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数字化地质档案数据库,没有大量的、不断增加的信息数据——数字化地质档案,就无法发挥地质档案信息系统的作用。所以说建立全文存储的地质档案数据库系统是重点中的重点。
通过信息技术管理地质档案,实现计算机联网,在网上实现地质档案目录检索,在一定的权限内进行地质档案全文浏览,以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需求。地质档案馆通过信息技术,介绍馆藏、编写各类地质档案信息,达到地质档案资源共享。
第三是利用地质档案的过程。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因此,对地质档案信息资源不能仅限于收集、保管,更重要的是利用好这些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对地质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提取、分析、加工、管理,对地质档案开展科学分类、排列、索引和编研等基础工作,利用地质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服务,从而达到地质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第四是地质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针对现代办公条件下,电子文件大量产生的现状,制定前端控制战略和文件、地质档案一体化管理模型,建立新型地质档案安全保障系统。
4 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由地方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各级地质档案部门在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建立在现实需求基础上,要先试点、后推广。切忌在没有进行科学的可行性、必要性论证之前,盲目购置设备。信息化建设工作可以先从基础工作做起。
2)保障重点,分级建设。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首先集中力量对重要的地质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加工,将一部分信息化处理后的地质档案先行对外提供利用。只有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地质档案信息化的实际应用;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对各类地质档案的信息化进行分级建设。要有一个发展的先后顺序。一般的情况下,应该优先建立对文书地质档案的管理系统,以满足机关对地质档案中最多、最普遍部分的需求,而后根据条件,再建立其他门类的地质档案管理系统。这样能够保证地质档案部门在资金、人力等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加快实现地质档案信息化的进程。
3)切实重视人才培养。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观念、技术、设备、方法对地质档案管理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等进行重新整合和定位。需要有一定的地质档案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员从事地质档案信息化工作,这就要求各级地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采取非常手段,一方面要花大力气培养人才,如定期培训,送骨干到高校或国外深造,鼓励相关人员参加信息技术水平等级考试等;另一方面,要采取某种措施把本地区、本部门的人才集中起来,形成团体优势,解决本地区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难点问题。
4)在网络环境中,地质档案信息的安全问题。防治计算机病毒是地质档案在网络上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根本保证。为确保地质档案在网络中的安全,必须安装知名杀毒软件,并及时升级,经常进行数据备份,不要盲目相信一种杀毒软件,应备有多种杀毒软件,同时采用防火墙技术。
5)关于电子文件的保存、归档、管理问题。电子文件归档时,把属于一般性的电子文件,转换成各种平台都能使用的文本文件格式,以不变应万变,消除由于技术演变所带来的影响。对于特殊格式的电子文件,应在存储载体中同时存有相应的浏览软件;对归档后的电子文件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一旦发现文件损坏,立即对该载体内存储的所有文件进行修复。
5 加强地质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地质档案信息自动化建设的着眼点应是整个系统,组成系统的纵向和横向的各个环节都应达到一定水平,并通过网络加以联通,这样才能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系统的综合能力。制定地质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有关标准,推广地质档案管理应用软件,加强电子文件和电子地质档案的管理,做好电子文件、电子地质档案的积累、保管、利用,保证电子文件、电子地质档案的齐全、完整、有效,建立、规范、联通各局域网络,建立企业地质档案信息网络,实现企业馆藏地质档案数字化、资源共享化、服务对象与需求扩大化。
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细致的工作,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开发过程中应该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实用有效的原则,用信息化建设思想统揽全局,实现地质档案管理历史性的跨越,从而保证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全社会信息化同步发展,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提供快捷有效的地质档案信息服务。

试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应对措施
答:即夯实“两个基础”——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服务集群体系和产品体系,搭建“一个平台”——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实现“一个目标”——全面提升地质资料信息产业化的服务水平。 面对新形势下新任务的提出,从资料馆藏机构的定位和服务现状来看,要想在“两化”服务中发挥其管理与服务职能,就必须认真剖析制约地质...

略谈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
答: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要坚持以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针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集中维护,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地质资料社会服务平台,实现“资料管理法制化、馆藏机构标准化、地质资料数字化、资料服务网络化”的建设目标。地质...

数字实物地质资料馆信息资源建设建议
答:全球信息化的大趋势促使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网络环境的形成。国土资源部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网络,为用户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地质资料目录检索服务,提供了部分资料网络全文阅览服务,全国地质资料馆建立了电子阅览室。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

国内外地质成果信息社会化服务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答:全面、全方位实现地质成果信息社会化服务是地质资料管理的核心和目标。自国务院《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发布以来,建立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地质资料的信息共享就成了地质资料管理的首要任务。其最终目标是逐步形成以社会化服务为核心,以标准化建设为基础,以网络化建设为手段,以政府所属馆藏机构为重点的地质资料社会化...

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工作进展与面临的主要任务
答:根据地质资料管理服务需求和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特点,探索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馆藏管理、委托保管工作稳步推进,一大批珍贵实物地质资料得到有效保管;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实物地质资料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手段和服务产品不断丰富,服务能力和...

关于实现地质资料一体化管理的探讨
答:我国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经过 60 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形成了成果、原始和实物三类地质资料的不同的管理体制和模式。随着地质工作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种管理的模式已不适应社会需求,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集群化、产业化。实现成果、实物和原始地质资料的一体化管理,有助于提高地质资料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

浅谈内蒙古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建设
答: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提高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水平。内蒙古地质资料馆数字化电子档案达 11582 档,占馆藏地质资料的 90%。近年来,主要开展了馆藏地质档案资料图文数字化、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地质资料专项清理数据库、矿产资源储量空间数据库、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建设等信息化...

以地质资料清理为契机加快铀矿地质档案资料数字化建设
答:摘要 文章分析了以地质资料清理为契机,加快推进铀矿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并从数字化的前期准备阶段、数字化实施阶段、数字化成果的管理与应用阶段三方面提出了实施数字化工作中要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核工业;铀矿地质;档案资料;数字化 2007年,为充分发挥现有铀矿地质档案资料的作用,促进更多地质档案资...

新形势下省级馆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
答:自 2002 年《地质资料管理条例》颁布以来,国土资源部先后出台了多个文件,从开展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地质资料数字化、加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健全地质资料网络服务、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等多个方面,对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至2011年底,广东省国土资源档案馆(以下称省级馆)馆藏地质资料达...

地质数据的信息化处理
答:一、内容概述 地质数据的信息化处理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功能,来实现各种数学模型的解算,达到压制干扰、突出有用信息的目的,并且对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其内容包括物探方法模型的正、反演计算,化探及地质编录数据的统计分析,矿产储量的计算与统计,工程岩土力学和水力学计算,钻井(孔)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