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资料信息化应用实践——以胜利地质录井公司为例 反映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资料

作者&投稿:呼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田相斋 王玉华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地质录井公司)

摘要 本文主要以胜利地质录井公司在地质资料信息化应用方面为实例,阐述了如何通过信息软件的开发建立地质资料的信息化模式,以及两种地质资料共享应用模式的建立,重点分析了地质资料信息化应用在生产管理、过程监控、综合评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后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对地质资料的应用还会越来越深入。

关键词 地质资料 信息传输 文档库 资源共享

录井是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最基本的技术,是发现、评价油气藏最直接的手段,具有获取地下信息及时、多样、分析解释快捷的特点,被称为“钻井施工的眼睛”。录井生产从钻井开始到完井作业全程24小时服务于钻井现场,能够全程服务钻井、测井、固井等生产施工。通过仪器和技术人员采集工程、地质等方面的信息,能够及时发现工程异常和油气水显示,在工程决策和井控施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录井地质资料的组成

获取现场各类数据是录井现场的本职工作。录井现场采集的资料包括现场录取和现场收集的。现场录取是指以各类录井系统、分析仪器为手段对油气勘探与开发作业现场信息进行的数据采集与整理,具体包括通过钻时录井、工程录井、气测录井、岩心录井、岩屑录井、井壁取心录井、荧光录井、地球化学录井、岩石热解录井、轻烃录井、岩石热蒸发烃气相色谱录井、核磁共振录井、岩心扫描录井、钻井液录井、泥页岩密度测定、碳酸盐含量分析等各种录井系列技术获得的现场地质资料数据。现场收集的资料包括钻井液、测井、定向井、固井、试油等各井场施工单位在现场产生的各种需要收集的数据,以及井场地理位置、钻具结构等井场各种基础数据和大事记要。

另外,在完井之后,所有现场数据都要经过解释评价和资料验收后形成完整的完井资料数据,并印刷成册,作为永久保存的成果文档数据。

2 地质资料的信息化运行体系建立

录井地质资料总体来说分为两大类:离散数据——为后期数据应用提供支持;文档类数据——作为成果永久保存及后期查阅。

2.1 现场地质资料信息传输

2.1.1 现场地质资料采集

现场地质资料主要包含两大类数据,一是录井仪产生的实时数据,二是人工收集录入的数据。

胜利地质录井公司开发了现场实时数据采集软件,实现了各种录井仪的实时数据读取、整理、数据的井场存储与远程实时传输。

人工数据采集方面,多专业数据一体化采集技术的应用使得现场人工采集软件能够满足井场各类地质、工程、测井、试油以及管理报表等方面数据录入、导入与处理,并通过传输功能随时远程传输到后方基地。

2.1.2 数据传输和存储

利用卫星、3 G、GPRS等技术,胜利地质公司建立了全方位的传输网络,研发了专用的传输软件、接收入库软件,实现了现场所有地质资料的远程实时传输。

在数据存储方面,应用多种服务器和跨数据库平台存储技术实现了数据存储、备份。针对井场各方对自身数据的需求,建立数据的分布式存储模式,实现了井场地质资料数据实时进入各需方数据库。

2.2 地质文档资料信息化模式建立

2.2.1 地质资料整理系统开发

以前,现场地质资料的整理是十分费时费力的一项工作,技术人员要根据现场数据手工整理各种报表,手工绘制各种需要的地质录井图件。为了减轻现场技术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现场离散数据和报表图件数据的一致性要求,胜利地质录井公司应用灵活的报表模板定制和图形绘制技术实现了录井现场和完井报表、图件的自动化生成处理,既满足了效率提升,又符合了数据一致性要求,为地质资料数据的后期深化应用提供了基础保障。

2.2.2 完井资料审核系统开发

地质录井公司最重要的成果是完井地质总结报告和相关的完井综合录井图件。无论是录井公司还是勘探开发单位,都对完井资料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此,地质录井公司开发了完井资料审核系统,通过建立规范的录井完井资料审核网络化运行流程,提高质检工作的自动化水平,形成集资料整理、审核、归档、书刊化、绘图应用于一体的信息工作平台。系统还实现了完井总结报告内文字报告、附表、附图的动态生成及源数据的级联显示,实现报告内容的逻辑校验、自动对比、标记差异、电子签名、资料评分等功能。另外,通过集成手机短信、RTX通信工具等进行即时消息的推送服务,实现了质检信息的全方位覆盖。

3 地质资料共享应用模式建立

3.1 地质资料实时发布系统开发

胜利录井公司的地质资料发布系统采用了以中石化邮箱为标识的用户身份认证技术,实现了现场地质资料数据信息传输应用体系的统一,满足了对信息化系统一体化和集成化发展的要求。应用实时数据数字仪表显示、动态图形、多井剖面对比、井斜图绘制等满足了用户对地质资料数据多种展示形式的需求。

另外,针对移动办公的需求,还适时的开发了移动设备数据发布系统,实现在移动终端上进行录井数据、曲线、图表、剖面等显示功能。

3.2 地质资料文档库系统开发

本系统旨在建立录井地质资料电子文档的集中一体化管理平台,形成与公司的纸质资料相对应的电子文档库,实现电子文档资料的完整、规范、永久性保存。并通过网络资源优势进行高效便捷的共享应用。

现有地质资料的类型分为报表报告类、图形图片类、化验报告类文件近50种。报表报告类文档包括地质观察记录、岩心描述记录、完井地质总结报告等,格式均为word文档;图形图片类文件包括岩屑录井综合图、岩心录井综合图等,格式均为-jpg图片;化验报告类包括古生物分析鉴定报告、地球化学录井成果表等,格式为word文档和excel数据表。文件的存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存储路径内按井名称自动创建文件夹,文件夹内存放该井的各个报告;另一种是将所有同类报告统一存放在同一个文件夹内。

该系统能够完成资料的远程提交、检索查询、集中管理、汇总分析等功能。通过将离散的文档资料有机的进行存储管理达到安全高效的资料查询及信息应用。

4 地质资料信息化应用产生的作用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单位需要及时了解钻井现场的钻探动态。地质资料信息化的应用为勘探开发提供了源头信息,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在勘探开发过程中,从地质设计到录井施工现场,随钻监测分析、技术措施制定、生产决策指挥、综合研究等方面,信息化使得录井地质资料信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1 数据资源共享,为“数字化”油田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石油企业的所有重要决策,都离不开对地质资料数据的分析,及时、准确、全面的提供信息服务已经成为各油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必要手段。录井的地质资料数据提供了从地质设计到完井资料处理和应用的全部信息,为油田勘探总库解决了录井数据源头数字化问题,降低了数据重复过程中的误差,提高了数据的利用效率,实现了数据共享、动态跟踪、信息联动、透明高效的目标,为搭建统一的应用平台、打造数字石油来有效开展工作提供了基础保障。

4.2 在生产管理、过程监控和指挥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传统的录井信息都是通过人工方式记录或传递的,其利用的效率较低。井场信息采集、传输、资料整理验收一体化软件系统的研发确保了井场地质资料信息采集存储的准确性,增强了井场第一手资料的可信性;其自动化的报表、报告打印和综合图绘制及完井资料审核等功能,降低了现场技术人员的劳动强度,使得整理一口探井资料的时间从以前1个月左右缩短为5天左右,优化了工作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勘探经济效益。

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直接与现场交互有效地减少了中间环节,极大地减少了钻井过程中因跑井引起的停钻等待等问题,从而优化生产管理流程,有效缩短钻井周期,提高了钻、录井工作的总体效率。后方专家通过实时地质资料数据了解所有正钻井动态,从层位预测与划分、烃源岩评价、地层压力评价、油气层评价、复杂情况等5个方面跟踪分析,预测下一步钻探施工的关键环节,提出结论建议给上级生产决策部门,为及时指挥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提高了生产决策效率和质量,节约了勘探成本。

4.3 在地质资料综合评价和应用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最大限度地发挥录井地质资料的信息价值,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深化应用,为随钻和后期研究建立平台工具,从而提高勘探生产应用的精细化水平,是当前且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工作。

有了准确丰富的现场地质资料数据,结合临井区域资料,研究人员可以进行综合研究,为开展油藏描述、区域研究、井位部署等提供参考。胜利地质录井公司将地质、物探、测井、试油等现场无法得到的区域资料与现场传回的地质资料结合,借助先进的解释工作站和专家系统、随钻评价软件系统,相继实施了随钻“录井资料油气层实时解释”、“实时压力预测”、“待钻地层预测”等工作,不仅为前方提供高质高效的技术支持,还能提出下一步勘探开发井位部署建议,为胜利油田春季、秋季论证会提交技术报告。

5 结语

在勘探领域逐渐精细化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和勘探生产结合的将会越来越紧密。例如,三维技术的发展应用将在提高勘探精度和指导勘探钻井中发挥作用;高速网络的应用、井场局域网组建,可以扩展井场的各种应用;井场完善的集成平台的建立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将更好的实现专家的协同工作。

可以说,地质资料信息化的应用永无止境。未来我们将按照油田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的总方向,跟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生产、管理的需求变化,逐步完成现有系统的整合、协同与提升,逐步深化和提升信息资源的应用开发程度,建立完善的井场综合信息平台,并朝着“智慧录井”的方向不断努力,为油田勘探开发建设提供一流的信息化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文爱民,田相斋.现场录井资料数字化处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录井工程,2007(1)39~41.

[2]普登岗.录井综合信息平台及其在勘探开发中的应用[J].录井工程,2010(12):30~33.



渤海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韦俊荣 张兴霞 陈青
(中海油渤海石油管理局)
摘要 随着油田信息技术应用的逐步深化,企业地质资料信息化的要求在传统地质资料信息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地质工作资料源头、业务流转过程、资料综合利用全领域的企业数据治理,实现从传统实体档案管理、地质样品管理、电子文件管理上升到企业数据管理的更高水平。本文结合渤海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实践,阐述了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历程及取得成果,对其他领域的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地质资料 信息化 数据资源
1 概述
中海油渤海油田油气产量从21世纪初不足1000×104t 跨越到2010年的3000×104t,2015年将实现3500×104t,2020年计划上产到4000×104t。随着油气田勘探、开发数量的日渐增加,馆藏地质资料中成果地质档案已达30余万件,岩心7289m,岩屑59.8万包,原油样品6.2×104L,且每年正以数以万计的速度快速增长。同时,随着数字油田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地质资料利用的细粒度、结构化、服务模式方面产生了更高的需求,这给油田地质资料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渤海油田近6年来针对地质资料管理业务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和应用需求,以及结合国土资源部“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要求,在中海油勘探部及信息管理部的领导下,以国土资源部《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精神为指导,开展了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信息化工作,特别是通过多个专题项目的实施,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得到了空前的快速发展。不仅在地质资料数据资源建设和应用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在地质资料的管理方法、技术手段、体系建设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扎实推进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使地质资料信息的应有价值得到进一步发挥,更好地实现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于企业和社会的功能。
2 渤海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
2.1 总体目标
渤海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工作以“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为原则,全面提高地质资料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不仅满足企业和社会对各类地质资料集中目录检索、全文检索的利用需求,而且要全面提升地质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整体水平,实现地质资料管理从传统实体管理上升到企业数据治理的更高水平,持续满足后续数据专业应用需求,为实现地质资料专业数据集中管理、文档一体化管理、数据资源整合挖掘和数据共享利用奠定坚实基础,从而为渤海油田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等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档案管理工作为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服务。
2.2 信息化建设情况
根据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渤海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主要完成了数据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平台建设以及地质资料信息化技术研究等工作。
2.2.1 地质资料资源建设
渤海油田地质资料资源建设是为地质资料管理应用平台提供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以及元数据。渤海油田通过地质资料资源建设基础工作大幅度提高了地质资料数字化信息化程度。目前油田地质资料数字化程度已达到97%,为地质资料深度综合开发利用和数据共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地质资料资源建设过程中,渤海油田档案管理部门还开展了地质资料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建立了支撑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制度体系。
2.2.2 应用系统平台建设
渤海油田在开展地质资料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开发了“地质资料管理应用平台”,涉及“数字文档中心”、“地质档案综合管理系统”、“油田专业数据库系统”等子系统。通过地质资料管理和应用平台的建设,不仅实现了多源头地质资料数据标准、格式规范化管理,同时实现了地质资料数据的多层次应用和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
2.2.3 地质资料信息化技术研究和应用
为了更好地推进地质资料资源建设和系统平台建设的工作,渤海油田还加强了地质资料信息化技术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地质档案数字化、地质样品数字化、石油地质专业数据管理三大领域的研究,在开发实体档案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的同时,研究地质资料专业数据管理、石油数据模型、库体结构、非结构化文档分类、存储及元数据管理标准等。随着这些方面信息技术的积累和提升,不仅拓宽了渤海油田地质资料深度综合开发和利用的广度,而且延伸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深度。
2.3 信息化实施历程
2.3.1 第一阶段(2009~2011年)
自2008年底开始,在渤海油田统一部署下,开展了以“资料电子化”、“勘探成果资源建设”、“开发生产井资源建设”3个专题为核心的信息化资源建设工作。项目实施以馆藏历史资料电子化扫描、文本OCR识别、文档规范化整理为基础,开展地震、钻井、录井、测井、测试、分析实验、油气生产各专业资料的结构化数据采集、规范化整理工作。
2.3.2 第二阶段(2012~2013年)
自2011年底开始,在前期数据资源建设的基础上,渤海油田开展了以资源管理、利用为目的的“数字文档中心”、“勘探成果数据与资料数据系统”、“开发生产信息系统”等专题平台建设和后续新增资料的资源建设工作。项目实施以油田个人工作文档、公司电子文件、档案资料3 级综合管理体系建设为核心,面向油田勘探、开发、生产各业务领域,开展地质资料移交、接收、整理、著录、编目、管理、利用、汇交全过程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
2.3.3 第三阶段(2013~2014年)
针对渤海油田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渤海油田档案管理部门重点开展了馆藏设施建设、数字化专用设备试制等工作,特别是岩心岩屑高分辨率岩心岩屑影像采集设备的成功研制,有力推动岩心岩屑影像高分辨率数字化采集工作的开展,满足了用户远程观样、远程取心等需求,进一步拓展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链。
3 取得的成果
3.1 原始与成果地质资料管理及信息化
渤海油田大规模的资源建设工作历时3年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累计处理馆藏历史资料合计923万页(折合A4大小),其中完成图件163万页、报告760万页及相关资料的结构化数据采集等工作。通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地质资料档案管理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先进的技术手段,更是培养了一支业务精、素质高的专业化队伍。目前馆藏资料电子化程度已达97%以上,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层次资料细粒度、结构化利用需求,而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渤海油田还建立了中海油地质资料数字化相关技术规范,标准延伸到了文本识别、数据校对、成果组织环节,切实填补了中海油相关企业标准的空白,并开发了自主版权的地质资料电子化加工管理系统平台,全面实现了地质资料数据加工的流程化、标准化。
3.2 实物样品地质资料管理及信息化
目前渤海油田岩心、岩屑等样品数字化已达90%的水平,通过地质资料管理和应用平台。不但实现了对地质样品基础数据、图像数据、专业报告、鉴定数据以及业务流程的综合管理,而且更实现了对地质样品全生命周期的动态跟踪,并主导编写了中海油《岩心壁心岩屑图像采集技术规范》。
3.3 实物档案数字化设备研制
围绕落实国土资源部《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方案》(国土资发〔2010〕113号)精神,创新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新模式,渤海油田研发了一套高分辨率岩心岩屑实物影像采集设备,设备集岩心、岩屑、壁心等多种样品白光、荧光高分辨率扫描和显微扫描功能于一体,很好地实现了设备系统自检、激光自动测距、自动采集控制、自动几何校正、自动图像拼接、自动切割、自动命名、自动存储的全过程自动化采集。尤其特有的定点高分辨率实时显像技术,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远程岩心岩屑观样和相关技术研究的信息服务新模式,并整体提高了渤海油田实物档案信息化水平和档案服务能力。该技术研究获得了新型实用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3项。
3.4 地质资料数据集成应用
渤海油田通过“数字文档中心”、“地质档案综合管理系统”、“油田专业数据库系统”形成了系统化、多层次的地质资料管理与应用,不仅拓宽了地质资料数据利用深度和广度,同时通过渤海油田“地质资料管理应用平台”与国土资源部的“石油天然气地质资料委托管理系统”、“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油气钻井数据库”有效对接,实现了数据互通和共享,进一步做实做强了委托保管工作。
4 总结与思考
4.1 渤海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由于历史原因、技术能力限制、机构变动等众多因素,渤海油田油气地质资料保管部门掌握的资料和数据,还没有达到理想的完整和准确,特别是当前油田地质资料的生产者、管理者、保管者、利用者、监管者被分割在不同管理体系下,条块分割,给地质资料管理和协调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2)渤海油田油气地质资料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信息化标准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这样才能与渤海油田快速发展保持一致,从而更好地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优质服务。
3)当前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分布式存储,多系统、多平台、多头管理部门,给地质资料的统一、规范化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更为重要的是,渤海油田内部还缺乏一个长效工作机制,以确保地质资料从产生到最终归档所经历跨专业、跨部门、跨系统的漫长流程中,能够得到全面、可靠、有效的控制。
4.2 渤海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1)渤海油田通过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实践,深刻认识到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必须加强资料源头管理,建立健全资料产生部门、业务管理部门、档案管理部门的归档制度及规范流程体系,把现场地质资料收集与现场地质监督岗位考核相关联,并且责任落实到人,以确保地质资料归集的全、准性。同时,还要利用油田数字文档中心系统平台,以便对油气地质资料流转过程涉及的部门人员进行专业资料收集与归档培训,使他们明确资料的收集范围、归档时间及归档标准,并与年度考核指标相关联,从而推动油气地质资料文档一体化管理。
2)随着渤海油田的快速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管理的技术研究工作,提升软实力。在专题平台建设过程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地质资料的多层次利用需求。我们对 POSC(Petrotechnical Open Standards Consortium)、PPDM(Public Petroleum Data Model Association)等标准石油数据模型、ISO的OAIS(开放档案信息系统)参考模型、油气勘探开发一体化计算平台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未来地质资料数据的深层应用和信息综合服务打下了基础。
3)对地质资料实物样品管理利用的再认识。实物地质资料是中海油企业巨资投入获得的宝贵财富。样品具有原始性、唯一性、不可再生性和易毁性,又具有可重复利用,并包含丰富的地质信息。因此,为其建立电子副本,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相关的样品处理、保管保护、分析利用则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通过前期的科研工作,我们掌握了岩心岩屑高分辨率、高清晰的图像采集技术,实现了实物样品及其相关成果资料、原始资料的集成关联,为企业、社会科研人员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资料利用途径,也为未来利用图像模式识别技术开展荧光面积统计、含油产状鉴定、孔洞裂缝定量统计、粒度分析等深化应用和集成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5 工作拓展及前景展望
5.1 工作拓展
为了提高勘探、开发、实验、综合研究各业务系统地质资料源头数据管理水平,围绕渤海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业务,必须建立起一套与企业发展模式相适应的规范和保障机制,以确保今后所有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档数据,能在各环节按照相应的业务流程、操作规范及时、有效地被地质资料管理者所捕获。尤其重点需要加强从各业务系统到油田电子文件系统的资料归集和自动推送研究,强化电子文件系统对地质资料归集业务的主通道作用,从而实现电子文件系统到地质档案系统的文档一体化管理,最终达到整个油田全领域地质资料完整性、及时性的管理。
5.2 前景展望
渤海油田地质资料管理将继续以数字化档案管理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国土资源部《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方案》(国土资发〔2010〕113号)文件为指导,坚持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的原则,最终将建设成业务系统、电子文件系统、地质档案系统3层体系架构模型,实现地质资料档案实体管理与专业数据管理高度融合,从传统的实体保护保管为主,转向数字化在线检索、自动推送为主,并且提供目录与内容、实体与电子、文档与数据多层次细粒度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地质资料在油气勘探、开发、科研、生产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更有效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
6 结语
当今时代,知识创新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也为实现油气地质档案信息资源的知识集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渤海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工作正方兴未艾。当我们孜孜以求、卓有成效地加快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时,地质档案资料管理整体水平与综合效益这棵大树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为渤海油田地质档案工作的创新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进而为渤海油田生产和管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中营.构建档案数字化地方标准体系[J].中国档案,2014(3).
[2]蔡盈芳.企业档案信息的知识管理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4(2).
[3]牛力,韩小汀.云计算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模式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3(5).
[4]李向群,穆雷.中央企业档案信息平台一体化建设的现状分析[J].中国档案,2013(12).
[5]程妍妍,王静婷.数字档案馆采集功能的标准化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3(6).

舍身堵枪眼----特级英雄黄继光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人。1931年1月8日出生在一个贫农家里。他幼年丧父,家境贫苦。1949年他的家乡解放了,他积级参加农协会和民兵,工作非常积极,两次揭发地主谎报土地和偷改佃约,并活捉了一个逃亡地主,收缴了伪保长隐藏的两支手枪。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黄继光于1951年3月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当要离开家乡的时候,母亲高兴地把一朵大红花带到了他的胸前,并对他说:“到了朝鲜,要多多杀敌,报答祖国和人民。”带着母亲的嘱托和人民的期望,黄继光来到了朝鲜前线,被分配到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第135团第2营当通信员。虽然是当通信员,他时刻想着要多学本领,刻苦地锻炼自己。他工作积极,学习认真,进步很快。1952年7月25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2年10月14日,美国侵略军开始向上甘岭597.9和537.7北山高地发动疯狂进攻。上甘岭位于朝鲜中部五圣山上,它是志愿军中线的大门,也是扎进敌人心窝的一把钢刀。尤其是上甘岭地区北山的两个高地,像楔子一样打入敌人阵地前沿,给敌人造成极大威胁。敌人在这不到4平方公里的上甘岭小高地上,动用了两个多师的兵力,在大量的飞机、坦克和大炮配合下,连续向537.7高地和597.9高地疯狂进犯,月夜炮声隆隆,硝烟弥漫,志愿军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黄继光在战斗打响后,担负在炮火下送信,传达命令,接电话线,背伤员的任务。连续在敌人的炮火封锁下度过了4天4夜。

10月19日晚。黄继光所在营奉命向上甘岭右翼597.9高地反击。第6连奉命事先夺下6号阵地,再夺取5号、4号阵地,必须在天亮以前拿下0号阵地,为整个反击战的胜利奠定基础。战斗开始后,进展情况比预想的要顺利。这时,突然发现山顶上有一个敌人的集团火力点,使志愿军部队受到压制不能前进。营参谋长立即命令第6连必须炸掉它,同时组织爆破组。从黄昏7时30分到夜晚10时30分,6连已经向敌人发起了5次冲锋,仍未催毁敌人的火力点,许多战士都壮烈牺牲。这时离天亮只有40多分钟了,不拿下0号阵地,就等于没有按计划完成战斗任务,整个反击战的胜利就会受到影响。在这关键时刻,站在参谋长身旁的黄继光站出来坚定地要求: “把任务给我把,只要我有一口气,我保证完成任务。” 参谋长非常信任地说:“黄继光,这次任务就交给你,现在我命令你为第6连第6班代理班长。一定要完成任务!” 接受任务后,他立即提上手雷,带领两名战友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他们趁照明弹的亮光巧妙地前进,开始敌人没有发现他们,当离敌人火力点只有30多米的时候,两名战友相继倒下了。黄继光的左臂和左肩中了两弹,血流如注,但他仍然一步不停地向敌人中心火力点前进。只剩下八九米的时候,他挺起胸膛,举起右手向敌人投去手雷,但由于火力点太大,只炸毁了半边,未被炸毁的两挺机枪,又从残存的射击孔里伸出来,死命地吼叫着,志愿军的冲锋又受到阻止。黄继光再次受伤倒下。这时天就要亮了,40分钟的期限就要到了,黄继光跃身而起,冲着那狂喷火舌的枪口,冲着那侵略者的顽固堡垒,挺起胸膛,张开双臂,扑了上去……正在喷吐的火舌突然熄灭,正在死命吼叫的机枪哑然失声,黄继光用他那年轻的生命,开辟了志愿军胜利前进的道路。

刹时,但任攻击任务的战友们,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高声呼喊“冲啊!为黄继光报仇”!他们踏着黄继光爬行的道路,很快占领了0号阵地,守在高地上面的敌军两个营——1200多人,全部被歼灭。

为了表彰黄继光的伟大精神和不朽功勋,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发布命令,为黄继光追记特等功一次,并授于“ 特级英雄”称号。中国共产党志愿军第15军委员会在追认他为“模范团员”的同时,追认黄继光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黄继光“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追授他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黄继光的名字和光荣事迹铭刻在上甘岭背后的五圣山上,英雄的壮举和不朽的业绩,像巍然屹立的五圣山永世长存
永恒

献给黄继光

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

你的胸膛是一道胜利的高墙。

敌人的罪恶的枪口被堵住了,

你生命的火花像长虹一样闪耀。

你死得那样年轻,

却活得那样久长。

谁说庄严的刹那不就是永恒!

……

你响亮的名字永远不会磨灭,

和平塔将刻下你不朽的功勋。

你生命的火花,

在人类的历史上,

也同那些辉煌的名字一起

放射光芒!

——严辰

电影《上甘岭》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上甘岭精神曾感染和鼓舞了新中国几代人。在那场残酷的战役中,志愿军涌现出众多的英雄,黄继光又是两名特级英雄中的一位。在战斗的关键时刻,他扑向敌人地堡,用血肉之躯堵住机枪射孔,奏响了一曲惊天动地的革命英雄主义赞歌。

生平

■志愿军在中江县征集新兵,黄继光 在村里第一个报了名,因身材较矮 开始未被选中

■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 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主动请战。

■弹药用光了,他毅然用胸膛堵住敌 人枪眼。其壮举赢得抗美援朝最高 荣誉——特级英雄

黄继光,1930年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山村。他自幼家境极为贫寒,六七岁时父亲因受地主欺压,病恨交加而死。黄继光从小就给地主扛长工、割草放牛。1949年冬,家乡解放,村里组织起农会,黄继光不但成为农会第一批会员,积极斗争地主,还当上了村里的民兵。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国内停止复员并大量征兵。1951年3月,中江县征集志愿军新兵时,黄继光在村里第一个报了名。体检时,他因身材较矮开始未被选中。来征兵的营长却被黄继光参军的热情所感动,同意破格录取。

到朝鲜前线后,黄继光被分配到第十五军第一三五团二营六连任通讯员。1952年4月,部队到五圣山前沿阵地接防,本想杀敌立功的黄继光却被分配到了连队后勤。经过副指导员细致的思想工作,黄继光明白了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样样工作都干得很出色。经上级批准,他荣立三等功一次,还加入了共青团。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之敌。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火力点。在战友负伤牺牲、自己所携弹药用光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22岁。

黄继光的英雄壮举,获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高荣誉——他被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另一特级英雄是杨根思);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朝鲜政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黄继光最后长眠于沈阳市北陵烈士陵园。

背景

■上甘岭战役的火力密度在战争史 上是空前的;志愿军获“朝鲜英雄” 称号的12人中,上甘岭占4人—— 黄继光、邱少云、胡修道、孙占元

■一些西方军事家认为,只有弄清楚 上甘岭防线为何突不破,才能真正 了解中国军队

空前惨烈的上甘岭战役,在当时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火力密度的最高纪录。

在仅4平方公里的阵地上,“联合国军”先后投入6万人的兵力,倾泻了190万发炮弹和5000枚航弹,最多的一天达30万发。志愿军也陆续投入兵力4万余人,发射炮弹40万发。阵地上草木荡然无存,岩石构成的山头被打成半米多深的粉末堆。

在这样的常人难以想象的火海弹雨中,志愿军能够打退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火力的以美国为首的侵略者,主要原因在于有无数黄继光这样的英雄。

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战争中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的12人当中,参加上甘岭战役的就有4人,他们是黄继光、邱少云、胡修道、孙占元;此外,还有数以千计的功臣和英雄集体。在这种氛围中,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时刻激励和感染着参战的同志们,创造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

黄继光虽然入伍仅一年多,但在党组织的教育以及老战士们的言传身教下,很快学到了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及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在短时间内成长为一名优秀战士。关键时刻他能舍身堵枪眼,正是人民军队培养和党教育的结果。一些西方军事家认为,只有弄清楚上甘岭防线为何突不破,才能真正了解中国军队。五十多年来,“上甘岭”一词已成为我军英勇顽强的代名词,上甘岭精神永远值得发扬光大!

故事

■由于黄继光工作出色,人又机灵, 营长点名调他到营部当通讯员

■黄继光扑向敌地堡前,腿已被打 断,身上有七处重伤,身后有一道 十多米长的血印,其惊人的毅力 令人赞叹

在家乡当民兵时,黄继光就曾机智勇敢地抓获过一名逃亡地主,轰动全村。他从参军的第一天起,就要求杀敌立功。他除了干好通讯员工作,还经常到班里向战士们学习手榴弹、手雷、自动步枪等武器的使用方法,多次受到连长表扬。由于他工作出色,人又机灵,营长点名调黄继光到营部当通讯员。

在1952年10月19日那个弹雨纷飞的夜晚,黄继光跟随营参谋长指挥六连在上甘岭进行反击。当时,营参谋长和连长、指导员焦急万分,如果天亮前攻不下敌阵地,一夜的战果将付诸东流。在紧要关头,黄继光挺身而出,与连里两名通讯员一起请战。不久,两名战友相继中弹倒下,黄继光也负了伤。当他爬到离敌人中心火力点十余米时,用力扔出了最后一颗手雷,只炸塌了半个地堡,敌人的机枪仍在喷出火舌。黄继光此刻身上已没有任何武器,仍然向前爬去。趴在后面的战友们,借着照明弹的亮光,突然看到了气壮山河的一幕:黄继光摇晃着站起身,张开双臂,向敌机枪射孔扑去……

战友们冲上“零号”阵地时发现,黄继光敦实的身躯仍然压在敌人的射击孔上,他的手还牢牢地抓着周围的麻袋,宽阔的胸膛还紧紧地堵着敌人的枪口……人们看到,黄继光的腿已被打断,身上有七处重伤,他的身后有一道十多米长的血印。可以想见,在最后时刻,黄继光是以何等坚强的毅力,拖着重伤的身躯,爬到敌人的地堡前,又一跃而起的。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黄继光从小 家境贫寒无钱照相,他没有留下 一张照片,牺牲后拍下的照片又 极其惨烈,且面部形象难辨

■如今上甘岭战役留下唯一的有形 纪念物,就是黄继光烈士纪念碑, 这是根据金日成的指示建造的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黄继光从小家境贫寒,从来没有去照过一次相。牺牲后虽有人拍照过遗体,形象却十分惨烈且面容难辨。在宣传英雄事迹的时候,因找不到一张可用的照片,只好用一幅舍身堵枪眼的素描画来代替。后来,杭州美院的老师们根据黄继光的连长万福来的回忆,经反复琢磨画出了黄继光的正面标准像。上甘岭战役胜利10周年时,雕塑专家根据这张画像铸造了三尊铜像,分别珍藏在部队和中江县的黄继光纪念馆以及他生前所在连俱乐部。

1953年4月,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作为代表出席了全国妇女大会。毛泽东还请邓芳芝到中南海自己家中做客,表示了对英雄的敬意。

战役结束后,中朝两国战士在五圣山主峰背后一块高大的石壁上,刻下了黄继光的名字。如今,上甘岭战役留在阵地上唯一的有形纪念物就是黄继光烈士纪念碑,这是根据金日成的指示建造的。这块大理石纪念碑的旁边,保留着烈士用胸膛堵过的地堡枪眼,周围盛开着美丽的金达莱。

紧把时代脉搏,提高地质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
答:紧把时代脉搏,加强地质资料管理,建立健全地质科技档案工作制度,对地质科技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及时、准确地为改善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发生和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依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把握时代脉搏,树立档案信息化管理理念 1.1 地质档案信息化管理是地质工作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

浅谈中原油田地质档案资料汇交与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答:要推进与最终实现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首先,要从地质档案资料汇交入手,收集齐全完整的地质档案资料电子文件;其次,逐步将纸质档案数字化。档案数字化是实现“集群化”“产业化”的基础,“产业化”是“集群化”的必然结果,是对传统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和服务能力的重大变革。以资源共享和提高油气田勘探开发为目的...

华北大区地质资料数据中心设计方案探讨
答:摘要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取得的重要信息资源,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及社会对服务需求及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通过建设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实现数据资源的集群化管理,服务系统集成及数据共享,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从而提升管理及服务水平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提出了华北大区地质资料数据中心设计方案,阐述了数据中心框架设计及采用的关...

浅谈实物地质资料岩石薄片的应用与服务——以物玛幅拉布错移置蛇绿岩...
答:该系统目前应用于青藏高原 1∶25 万区域地质调查实物—岩石薄片的显微图像数字化采集。 2.2 岩石薄片显微信息编研 把采集的岩石薄片显微信息编研,是当前实物资料开展服务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尝试性地利用1∶250000 物玛幅拉布错移置蛇绿岩剖面岩石薄片反映的显微信息,把移置蛇绿岩出露的岩石类型显微结构构造展示出来...

地质资料服务与信息化
答:全国资料馆地质资料累计近13万档,回溯性地质图数据库完成率达95%。全国各级资料馆藏机构已汇聚150万条地质资料目录,并提供在线服务。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全球矿产资源信息覆盖到117个国家,加工处理和复制境外地质图件335幅,为107个单位提供了服务,数据服务量172GB。

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实践德育教育
答: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总之,以教育信息化促进素质教育进程,已成为我校的奋斗目标,尽管我校在这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新的探索。我们城内学校一班人将继续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素质教育工作实施的新路子,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服务为本—推进江苏省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
答:2006 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将“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列为地质工作的六大任务之一,要求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为贯彻落实《条例》和《决定》精神,近年来江苏省地质资料馆在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领域着力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理念,强化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主动服务,积极服务,创新服务,其服务...

当代大学生为打赢信息化战争应做什么准备?
答:提升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促进的作用。信息产业化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推动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将系统集成和信息控制为主导,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要战争工具和作战手段,在全维空间内通过精确打击、实时控制、信息攻防等方式进行的瘫痪和震慑作战,是发生在信息时代的信息化战争。

信息化战争
答:凡是战争都离不开信息,现代战争是信息主导的战争,信息在战争中具有十分显著的地位和作用。信息与作战武器平台相结合,产生了信息化武器,可极大地提高武器平台的打击精度和作战效能;指挥官利用信息,可用多种信息化指挥手段及时指挥和调整部队,以夺取作战胜利。 信息战主要包括情报战、电子战、网络战、心理战、精确作战以及...

信息化条件下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的思考
答:2.1 树立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面对信息化时代资料管理工作的变化,做好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不仅要求资料管理和制作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更要求树立创新意识,在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新的工作思路,制定新举措、提出新方法,才能跟上信息化的资料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