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够达到佛学中无我的状态? 佛学中“空”和“无我”怎么区别?“无我”分“人无我”“法无我...

作者&投稿:司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兄台 您好~

佛法中所说的我,一向都是直指"真实我",而众生所认识的我,一向都是"虚妄我"。
这是因为,大众所认为的自我,是苦、是无常、生灭、不自在的。正是因为觉得自我很苦、自己不自在、受束缚,所以才会想去去寻乐、求解脱、求自在、求自我价值。

但是,佛法中所说的我,是真实、是常恒不坏、不变异、乐、清凉、自在、不同众生所知之我,却是众生本具的本来面目。

那麼以上就兄台的问题,略说几种无我境界,以及达到的方式。

第一目: 世间凡夫所知的"我",乃意识。意识即是能知、能觉、能思维、能与喜怒哀乐爱恨欲相应的心。

那麼若以世间的角度,要达到无我的境界有几个方法:

第一: 熟睡。 熟睡至无梦阶段,是没有意识的,此时不知自我在睡觉、连自我也不在了。 名符其实的无我境界。但这个无我只是暂时,醒来、或者进入有梦阶段就跳出了。 

第二: 昏迷。 昏迷有很多层次,只有连意识都中断的昏迷,才是无我状态。可惜,这无我状态不是永恒、也很难自己达到。

第三: 死亡。 并不是断气当下就没意识了,必须等到脑死的阶段,才是真的无意识。 只是,很遗憾的,这个时间也无法持续太久,由於众生的我执坚固,不久之後,中阴身现起,意识又会继续出生,准备下一世的投生。

第四: 无想定。 这个境界可以持续的时间挺长的,但是要达到很难,可是终究来说,也不是永恒,只是暂时而已。 当学人有四禅的功夫之後,再向前进一步把息脉俱断、意识暂灭,就是无想定了。 只是,出定之後,意识继续恢复,又不是无我了。

第五: 灭尽定。 这层次比前四者都还来的高,要达到也只有於佛门中实修,而且难度也很高。如果修行人有四禅、无想定的功夫的前提下,事实上只要断除我执、再搭配善知识的指导,很快就可以入灭尽定,但是对目前佛教界来说,禅定方面,连初禅都很难证了,何况四禅;智慧方面,连我见都很难断除了,何况我执。 

接著,若是从"真实我"来看待的话:

大德! 你本具的妙真如心,从来都是无我、无人,一直都是真实如如、从来不被一切万法所束缚,这并不需要靠任何修行去达到的,本来如是!!
                    
可是! 如果我们不修行、没有开悟亲证此心、乃至断除此心含藏的一切烦恼障的话,依旧长夜生死轮回。

那麼,在佛法中,若你能现前亲见此心、照见此心了了分明、就是亲证无我的菩萨了。

至於要如何达到? 参禅!    

你要做的是斩:斩七情六欲,斩尽世间一切,无念 无挂 无我 就是放下一切,然后你就会进入无我的境界,达到世间无我 但我又无处不在 能与世间万物溶合,你既存在也不存在 世间每一样东西都可以是你 同时你也像是不存在这世间一样 就入道了

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达到无我状态。或许能为你提供点启发

持戒,禅修

你要了解无我是什么状态
顺其自然

佛学中的无我境界是什么~

佛教教义。亦称非我、非身。三法印之一。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原始佛教在《相应部经典》中着重论述了佛教的无我论,如“无常是苦,是苦者皆无我”,“此形非自作,亦非他作,乃由因缘而生,因缘灭则灭”。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自生,而是种种要素的集合体,不是固定不变的、单一的独立体,而是种种要素刹那刹那依缘而生灭的。他们认为房子是砖瓦木石的结合体,人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的,在这样的集合体中,没有常住不变的“我”,故谓无我。

是两种概念。第一个是指对于自我的身心的正确分析及认识,第二个是指认识事物的方法的正确态度。
对于“空”,佛法最基本的理解是从变异、无常的表现来理解。《阿含经》中说,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空。就是说由于各种事物、各种事物的表现都是无永恒无常态的变动的,所以说有生死、有变异而出现种种“苦”。由于苦而理解世界上一切人、我、事理,都是在发展和变动之中,根本不存在“我”“我所有”这样的概念,所以说无我是空。再深入理解,则需要从真假、有无这样的理性概念入手,理解这些事物其实也是空的表现,即一切存在的并不是我们习惯中所见所认知的,而我们所见所认知的一切事物其表现也并不一定是真实的面貌或者并不是完全可掌控的。
而单独说“无我”,除了说没有“恒久不灭的我”、没有“神我”、一切都是四大五蕴的因缘变化和合这样的“无我”观以外,特指的则是对于“我”的见解的执著不舍、不分析。在佛教中,放弃执著,指的是对“无常”、“无我”的五蕴、四大认为是“常”和“我”,因此以假为真、以虚为实,念念不断,产生种种幻想和牵挂,所以说是“妄执”,就是错误的执著。
佛教中,“妄执”有四种。对于欲望的追求,从眼耳鼻舌身体意念各根源寻找快乐、迷惑,叫欲取;对某些观念和想法的固执,叫见取;对于错误的出发点、没有意义的行为约束产生的知见上的迷惑,叫禁戒取;执著一个四大五蕴所构成的假相而不能领会到“我”只不过是一个假相的事实,产生种种对“自我意识”“自我价值”的追求、种种对自我利益的固执、前途的忧虑,叫我取。
在此之外,精进应该还是需要的。比如对于思想的进步、佛法的修行、道德的完善等等,都需要我们刻苦、认真、有信心和恒心。

无我见, 无人见, 无众生见, 无寿者见, 是什么意思?
答:无我见, 无人见, 无众生见, 无寿者见。是金刚经中常出现的一段话,是让修行人的心,不执着于自我的见解、他人见解、一切众生之见解、生长寿命之见解,离一切妄见,离一切世间法相,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相由心生,无我无相,空由心生,无我无空,是什么意思?
答:“相由心生,无我无相,空由心生,无我无空”,这是宗教唯心论。即世界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精神。这句话的意思是,世间万物的样貌和形态都是由我的心产生的,因为我看见了他们,才认知他们的存在。我没有看见他们,他们于我就是不存在的。相由心生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xiāng yóu xīn shēng,...

用佛教思想理解下:无智无得.无欲无求.不生不灭.
答:所以循序渐进的学习修行,效果更好。 2、我下面说说自己对于这个“空观”的理解。 “空观”作为佛学的世界观里面的内容,非常的高深。佛学世界观其实有无穷大和无穷小的理解,有多世界多文明的理解。这是宏观方面。空观就是关于微观方面的理解。 理论要旨就是,目前我们说能够感知的一切一切,...

佛学问题:既然无我,如何轮回?
答:因此,佛法所说的无我,是指我们身心都没有常住不坏的真实体性,都是有生(始从母胎出生)有灭(归於尘土)。但是,这些生生灭灭的身心功能,为什麼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生呢? 譬如我们的觉知心,为什麼可以夜夜断灭后,早晨清醒又继续出生呢? 为什麼感受过去了,还会再继续出生呢? 了知性、认知的...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出自何处?
答: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的意思是:没有一个执着的自我形象;想着我是菩萨一言一行都要按照一个标准去做,与世间格格不入,这样就不能接近、亲近众生,如何度化众生。《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

我学佛学到迷茫了,我觉得佛学里没有我想要的东西。学不下去了,怎么办...
答:错认“我”能拥有一切,控制一切!人生于世,所求何事?但求心安。然而心若要安,必然先得尽心,先得付出,先得尽力了才能心安。而不是放弃一切追求。楼主想要成功财富幸福,是为自己呢?是为家人呢?还是为众生呢?不管为谁,都没有错,只是人生命的高度能到哪里?往往是看他能付出的分量。而分量...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具体内容?
答: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不知道悠然的是我呢?还是南山呢?正如“庄周晓梦扑蝴蝶”不知道蝴蝶是庄周还是庄周是蝴蝶。达到最高的作用之功。“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而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不知道我的心情是如水般澹澹忐忑...

佛学中的“无”和易经当中的“无”有什么区别?
答:佛学讲的无,在《金刚经》中所说意思是不执着,无忘念,正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忘,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无并不是有无之无,而是...,比如一面镜子,你看镜子所照过之后,是否留有影相呢,当然没有,当物象走了以后,镜子又会恢复以前空无状态,一丝毫留念都没有,这...

佛学 一切有情,设能如实了达诸法皆如幻化 什么意思啊??
答:我的 佛学 一切有情,设能如实了达诸法皆如幻化 什么意思啊?? 大般若经云:“诸法性相,不可表示、不可分别、不可取著、不可造作,一切有情,设能如实了达诸法皆如幻化,应本已证无上菩提,然由有情于一切法,不可通达皆如幻化,故于诸趣生死轮回... 大般若经云:“诸法性相,不可表示、不可分别、不可取著...

佛教说:人的精神内没有“自我”,五蕴中也没有“自我”,但是佛教中阿赖 ...
答:第三层,”阿赖耶识是第九识,其中五蕴有是感觉器官造成的,这不自相矛盾吗?“类似的佛教专有名词很多,不能简单的望文生义,下边”从许昌vvbn“讲得对呢,”阿赖耶识是第八识。庵摩罗识才是第九识。五蕴只是阿赖耶识变现出来,所以说五蕴本空。佛学讲无我,因为迷了,所以有我,而轮回六道,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