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学有什么好处 学佛教有什么好处

作者&投稿:睢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可以去除你生活中的各种烦恼。

  佛教的核心——去除烦恼——而不是关于求神拜佛、佛菩萨保佑等跟真正的佛教无关的问题。

  一讲到佛教,很多人会认为佛教是一种宗教。也有人认为佛教是一种文化、佛教是一门科学,或者佛教是一种生活。这些都对,但不完全对。
  那到底什么是佛教呢?
  佛教,巴利语Buddha-sàsana。
  Buddha, 古音译为佛陀,意思是觉悟者、觉悟的人。觉悟什么呢?觉悟了世间、人生的真理。觉悟靠什么?靠智慧。如果一个人透彻地了解人生,完全地觉悟世间,就叫做觉者。第一位觉悟了人生、世间真理并把它宣说出来的人,我们就称他为佛陀(buddha)。
  Sàsana的意思是教导。所谓的佛教,就是因为佛陀透彻地觉悟了人生、世间真相后,再教导我们去认识这个世间,了解人生的真相,使我们也有智慧达到觉悟,所以这种教导方法就称为佛教,即佛陀的教导,觉悟者的教导。
  我们现在所说的佛陀,是专指公元前六世纪时中印度释迦国的苟答马佛[2](前624-前544年)。现在所说的佛教,也专指苟答马佛的教导。

  苟答马佛到底教导了些什么呢?他所觉悟并教导的世间、人生真理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间是苦乐参半的,或者说人生是苦多乐少的,大家认不认同?人生肯定有苦,有苦必有乐,但有乐之后必有苦。一个人就算能呼风唤雨,享尽荣华富贵,到头来还是会衰老,会生病,最终会死亡。我们经常要跟自己不喜欢的人、事、物在一起;却不能经常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即使在一起最终也要分离。自己有很多的理想,有很多的愿望,但却不是想得到就可以得到的,世间上有太多的东西是现实不到的。总言之,只要有这副身心,就不可避免地会有各种各样的缺陷和遗憾。
  所以我们说,人生是不圆满的,是充满缺陷的,是苦多乐少的。

  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呢?因为有烦恼!
  烦恼,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通常是指内心的烦闷苦恼或焦虑不安。不过,在佛教中所指的烦恼,包含的范围要大得多,它不单指烦躁、苦闷、焦虑,还包括贪婪、执着、自私、傲慢、虚荣、妒忌、吝啬、错误的见解、怀疑、猜忌、生气、愤怒、憎恨、残酷、反感、愚昧、无知、麻木、散乱等等。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负面情绪、不好的心理状态。
  修学佛教的最根本目标就是要去除这些烦恼。如果一种方法不能断除烦恼,那就不是佛陀的教导!
  佛陀不是叫你去求长生不老,不是叫你去求升天成仙,也不是叫你去求财、求名、求利、求官、求子、求对象、求升学、求保佑、求平安……不是这些,这些都不是佛教!
  佛陀教导我们要真正认识自己的身心,去除自己的烦恼,这才是佛教!如果只是为了求这个求那个,那么我们又何苦要出家呢,何苦要修行呢?真正的佛教不是叫大家有所求,有所求本身就是一种烦恼。佛陀是教导我们断除烦恼,包括断除有所求的心。

  或许有些人会这样说:“我为什么要学佛呢?我为什么要修行呢?你们佛教说人生是苦,有生老病死苦,但我就觉得很快乐。我还年青,没必要把自己想象得很老;我还健康,没必要无病装病;死亡对我来说也还很遥远,所以我认为没必要学佛。即使想学,也等我老的时候再打算。”
  是的,生老病死苦对于有些人来说确实没有很深刻的体验。然而,生老病死苦是现实人生的现象,它们只是结果,并不是原因。佛陀教导我们修行并不是从结果着手,而是从因下手。如果“平时不烧香,临急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就好像一个人平时不注意身心健康,花天酒地、暴食暴饮、生活紊乱,等到身罹绝症时才临渴掘井已经太迟了。一个社会不推广卫生保健,只知道建造医院、诊所;一个国家不提倡民风、道德,只知道设立警察、监狱,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同样的,人生是现实,苦是结果,而导致苦的原因是烦恼,烦恼才是元凶。要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要脱离诸苦,唯有从烦恼下手。断除烦恼才是佛教修行的目标。只要一个人有病,就有治病的必要。只要一个人有烦恼,就有修行的必要。
  佛教的下手之处就是烦恼。如果一个人没有烦恼,他就没必要学佛,也没必要修行。佛教对他完全没有意义。就好像我身体很健康的话,就无须看医生,无须吃药。但是,正因为人有烦恼,有各种各样负面的心理、不良的心态,容易紧张,容易焦虑,容易执着,容易斤斤计较,容易患得患失,内心充满了自私、虚荣、苦恼等等,这些烦恼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痛苦。如果想要获得内心的平静,获得真正的快乐,就要想办法去除这些烦恼。

  想要去除烦恼,必须先了解烦恼,以及烦恼产生的原因,这样才好对症下药。
  虽然烦恼多种多样,但都可以归结为贪、嗔、痴三大类。
  什么是贪?贪就是指想得到东西,心黏着对象。
  什么是嗔?嗔就是心厌恶对象,不喜欢、讨厌、反感。从愤怒、凶狠、残酷,到忧郁、烦躁,都属于嗔。
  什么是痴?痴是心对目标的愚昧、盲目、无知。

  这些烦恼是怎样产生的呢?
  根据佛教,我们所谓的世间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自己的身心,一类是外境。自己的身心是什么呢?是指眼、耳、鼻、舌、身和意。眼睛所看的是颜色、光等。耳所听的是声音;鼻所嗅的是气味;舌所尝的是味道;身体所碰触的是触觉,如软的、硬的、滑的、粗的、轻的、重的、冷的、暖的,还有痛、痒等。意(心识)所思维的是各种各样的现象。
  离开了眼、耳、鼻、舌、身和意,离开了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以及所想的东西,就无所谓的身心,无所谓的外境,也无所谓的世界。
  生活在这个世界,不外乎是自己的身心和外界的互动。眼睛看到好看的、美丽的东西,会产生愉悦的感受,认为对象是好的、是美的,接着会喜欢、爱着。若这种喜欢的心理进一步加强,会产生想要得到、拥有对方的心理。这种心理就是贪。
  同样的,当我们听到悦耳的音乐、别人的赞美,闻到清香、吃到美味的食物、触摸到异性细滑的皮肤等等时,贪欲很容易就生起。

  当一个人见到不喜欢的东西,听到难听的声音,闻到很臭的气味,吃到难吃的食物,或者天气酷热难耐的时候,就会产生厌恶的感受(苦受),认为对象是不好的、是坏的,内心会排斥、反感。若这种排斥的心理进一步加强,就会生气、恼怒,甚至会想要以粗暴的方式来对待。这种心理就是嗔。
  然而,无论贪也好,嗔也好,都包含了痴。痴就是无知、不了解,不了解事物、身心、世间的真相。因为有痴,贪、嗔才会产生。

  总之,贪婪、追求、执着、痴迷,还有邪见、傲慢、虚荣等,都是属于贪。发脾气、烦躁、妒忌、焦虑、憎恨等,都属于嗔;麻木、愚蠢、无知、恍惚等,属于痴。所有的烦恼都可归类为贪、嗔、痴。
  贪、嗔、痴三种烦恼,佛教称为三不善根,即一切烦恼的根本。

  所谓的烦恼,其实都是基于内心和外境这两方面的关系产生的。光有心而无外境,烦恼不会产生;光有外境而无心,烦恼仍然不会产生。这是一对的关系——内心与外境的关系。贪嗔痴三种烦恼简单来说都是这一对的关系:
  当心黏着外境,喜欢对象,想拥有、占有对象时,叫做贪。
  当心不喜欢外境、排斥对象时,叫做嗔。
  因为不了解外境的本质,认为对象是好的,是可以得到快乐的,是可以满足自己的,这叫做痴。
  当我们明白了这一层关系——见到好的就想得到,见到不好的就想排斥——烦恼就这样产生了。

  烦恼又可依其表现的轻重程度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面叫做违犯性烦恼。违犯性的烦恼是一个人不良心理已经表现在他的行为上了。比如一个人暴怒到要杀人或者杀生;由于贪心而去偷别人的财物,去抢劫;打架,骂人、骗人、搬弄是非;为了往上爬而不择手段打压别人;沉迷于追求异性、玩弄感情、吃喝嫖赌。心里的烦恼已经显露在身体的行为、语言上,称为违犯性烦恼。这种烦恼是最粗的烦恼,已经在燃烧人的身心了。
  第二个层面叫困扰性烦恼,即一个人的烦恼只浮现在心里,还没表露出来,还没有付诸行动。这包括贪婪、执着、傲慢、自负、憎恶、烦躁、散乱、沮丧、麻木等。例如你很讨厌一个人,恨死他,但既没有采取行动,也没有说出来,只是在内心憎恨、厌恶他。又如你感到很焦虑、烦躁不安,但还不至于做出冲动的事情来。虽然在语言和行为上并没有表露出来,但内心已经被不良的心理、不好的情绪所占据,这叫做困扰性烦恼。
  第三个层面叫潜伏性烦恼。潜伏性的烦恼是指没有表露于行动、语言和内心的烦恼。也即是说,现在没有烦恼,但并不等于说已经完全没有烦恼了,它们只是以潜伏性的状态存在着。例如:当大家在做一件好事、善事时,生起的心称为善心。生起善心、做善事时可能不会感到烦躁,没有烦恼,但是只要遇到适合的条件,烦恼立刻就跑出来了。譬如现在大家很欢喜地坐在这里听佛法开示,暂时将工作放在一边,没有烦恼;但听完之后,一回到办公台,看到一大堆还没有完成的文件,立刻又心烦了,是不是?有些修行人可以静止不动地坐在那里入定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几夜,他的心很快乐地安住在定中。在他入定的期间,入定多长久就享受多长久的禅定快乐,完全没有杂念,更不用说烦恼了。但是当他出定后,当他看到了漂亮的东西、听到悦耳的声音、吃到美味的食物等等,内心难免会产生贪爱,这证明他的烦恼还没有完全被断除,只是在定中被定力镇伏住而已。就好像草一样,到了冬天,所有的草都死了,干枯了;但只要根还在,一到春天,它又开始发芽了。又好像拔草一样,只把草拔出来,但根没有被拔掉,有机会它还是会生长出来。烦恼只要没有被连根拔除,它就以潜伏性的状态存在着,叫做潜伏性烦恼。
  作为佛教,即觉悟者的教导,目的就是为了断除这三个层面的烦恼。
  应该怎样断除这些烦恼呢?
  佛教将去除烦恼的方法叫做修行。
  修行,又叫禅修,巴利语叫bhàvanà。
  bhàvanà是什么意思呢?
  是培育!
  培育什么呢?
  培育戒、定、慧!
  戒是指道德、品行。定是指心的平静。慧,是智慧。
  大家认为道德品行是好还是不好啊?大家喜欢道德败坏,还是喜欢品德高尚呢?
  内心的平静是好还是不好啊?大家喜欢烦躁,还是喜欢心平静呢?
  有智慧好还是不好啊?大家喜欢智慧,还是喜欢愚痴呢?
  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样:
  第一、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第二、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
  第三、修慧——培育智慧。
  这三种方法是一种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所以,不要认为修行就是枯坐蒲团、不吃人间烟火。所谓的修行,不外乎修习戒、定、慧,培育品德、平静、智慧。

  烦恼根深蒂固,想要断除烦恼不是说想断就断、轻而易举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烦恼由粗到细分三个层次,而修行也是由低到高分三个阶段。修行的三个阶段分别可以去除三个层次的烦恼,即:
  1.通过持戒去除违犯性烦恼;
  2.通过修定去除困扰性烦恼;
  3.通过修慧去除潜伏性烦恼。
  一、想要去除违犯性烦恼,必须持戒,培育道德品行。道德品行很重要。道德品行虽然不能防范一个人的心,但能规范一个人的行为:有些事情不可以做,就不去做;有些事情可以做,就应该去做。
  道德品行,佛教称为戒。许多人将“戒”片面地理解为消极的禁戒,认为有了戒就不自由了,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
  然而,“戒”的巴利语为s?la,含有行为、习惯、品质、本性、自然等意思,通常也指道德规范、好品德、良善的行为、佛教的行为准则等。是从“戒”的原意来看,它是主动地培育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善的品德、素养。
  一个人只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不会去做损人利己,甚至是伤天害理、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有道德、有戒行的人,就不会做对他人会带来伤害、对自己会受到良心谴责的事情。
  例如: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我们不应该杀生。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贪生怕死;自己不喜欢被人伤害、被人杀害,为什么要对其他的众生施暴、要杀害别人呢?正是因为自己不希望受伤害、被杀害,所以不应该伤害、杀害其他众生。这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自己不希望所拥有的财物被偷、被抢,所以不应该去偷、去抢、去占有别人的财物。自己希望有个幸福的家庭,维持家庭的和谐,夫妻和睦相处,所以不应该在外面乱搞男女关系,拈花惹草、红杏出墙。自己不喜欢被别人欺骗,希望自己所讲的事情被别人相信,所以要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不应当说假话、骗人的话。
  总之,当一个人想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首先要有德行。有了品德、戒行,就不会在言行上做出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就不会成为违犯性烦恼的奴隶。通过持戒、培育品德,可以去除违犯性的烦恼。
  二、想要去除困扰性烦恼,去除内心的烦乱,就应该修定。定是什么意思呢?定就是内心的平静。佛陀曾教导我们很多让内心平静的方法,叫做“业处”,即心工作的地方,让心通过专注于单一的目标来达到内心的平静。
  为什么让心专注于单一的目标就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呢?
  举个例子来说:假如一个人没有工作,他就可能游手好闲,甚至到处惹事生非。如果帮他找一份工作,让他安下心来上班;只要他有工作做了,就不会无所事事、不务正业了。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引导方向,它就会随顺着自己的喜好,追逐欲乐、飘浮不定。让它专注于一个特定的目标,它就能够逐渐平静下来。这就是培育定力的原理。佛教是从事心灵工作的,教我们如何引导这颗心、善用这颗心,让它朝好的方向、善的方向发展。
  在这里,我想教大家两种修定的方法,让我们的心专注于特定的目标来培育平静。
  第一种方法叫入出息念,即通过专注呼吸来培育定力。当你回到家之后,可以抽一个时间段,半个小时、四十五分钟或者一个小时都可以。在这个时间段里,不要看电视,不要开电脑,把手机、电话都关掉,找个安静的地方,例如自己的房间、书房坐下来。找一个舒适的坐垫坐着,垫大约高四指,或者更高一点,把臀部垫高一点,这样的话可以保持身体重心的平衡,而且容易坐得久。然后保持上身正直,不要弯腰、驼背,也不要绷得太直,要自然地平直。
  轻轻地闭上眼睛,然后全身放松,让身体处于轻松、自然、舒服、适合禅修的状态。这个时候,应当暂时放下公司的事务,暂时放下生活的烦扰,暂时放下家庭的琐事,把妄念纷飞的心收回来,不要追忆过去,也不要计划未来,把所有跟禅修无关的东西、外缘都先放下,决意回到当下,回到这一刻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当身心都处于自然、轻松、舒适的状态之后,再把心念确立在鼻头、人中或嘴唇上方这一带区域,尝试去觉知自己的呼吸。
  不要跟着呼吸进到体内,也不要跟着呼吸出到体外;不要注意呼吸的柔软、细滑、轻盈、流动、热、冷、推动等感觉,也不要用眼睛去“看”呼吸,只是让心觉知进出于鼻端、人中这一带区域的呼吸就行了。
  觉知呼吸其实是很简单、很单纯的一件事情。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呼吸,呼吸无时无刻都在,只是我们一直都忽略它而已。要觉知呼吸,无须造作,无须刻意,只须尝试去知道、去关心一直都在这里的呼吸就行了。
  这是通过专注呼吸来使内心平静的方法,叫做入出息念。只要你能经常学习关注你的呼吸,你将会发现:你的情绪更容易控制了,你的内心更容易平静了。

  接着再为大家简单地讲一讲散播慈爱的方法。什么叫做散播慈爱呢?就是学会祝福他人,祝愿他人开心、快乐。
  在散播慈爱的时候,闭上眼睛,先祝福自己,希望自己开心,希望自己快乐,要用心感受自己真正地开心、真正地快乐。如果感受自己的快乐有点困难,那可以回想自己过去曾经做过的一件令你很开心的事情,例如帮助他人、乐善好施等,然后感受当时的快乐,并把这种快乐维持下去。
  这样做大概几分钟之后,再选一位你很恭敬、很尊重的人作为散播慈爱的对象,例如你的老师、对你有恩的人等,但必须是同性,异性是不适合的。将你的祝福发出去,用心去祝愿这位善人快乐、幸福,用心去感受对方真的很快乐、很幸福!可以将慈爱散播出去后,就这样尽可能持续地维持下去。
  能够对恭敬的人散播慈爱后,可以继续祝福其他恭敬的人,然后祝福你的家人,祝福你的朋友,祝福公司的同事,祝福所有的人,包括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乃至一切有生命的众生。这就是慈爱!
  在散播慈爱的时候,你的心必定是快乐的、喜悦的、平静的、柔软的、宽广的。她可以很有效地消除烦躁、不安、忧愁、怨恨、不满等情绪。要经常地学习散播慈爱,经常地学会祝福他人。当你拥有了慈爱,当慈爱成为你内心的素质之后,你将会发现:不但你的心情改变了,你的性格改变了,连你身边的人、周围的世界也都改变了!

  无论是觉知呼吸,还是散播慈爱都不难做到,大家都应该尝试去做。不仅在特定的时间段可以练习,在平时有空时也可以练习。例如回到公司后,如果离上班的时间还早,可以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闭上眼睛,先放松一下身心,接着觉知自己的呼吸……
  还有其他很多种业处,虽然专注的目标有所不同,但方法都大同小异,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想要去除潜伏性烦恼,根除内心的烦恼,就应该修慧、培育智慧。唯有通过智慧,才能把烦恼连根拔除。
  这里所说的智慧,并不是指脑瓜转得快,理解能力强,记忆力好;也不是指在商场、官场、战场能打败对手,青云直上。这些能力只能叫才华或聪明,不是佛教所说的智慧。佛教所指的智慧,是能够了知人生真相、洞察世间本质的智慧。
  我们需要用智慧来了解这副的身心,了解到我们的身心无外乎是由眼、耳、鼻、舌、身和意所构成。眼、耳、鼻、舌、身称为五根,即五种感官,它们构成了这个肉体之身(色身)。意呢,有六种,即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这六识分别认知六种对象: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和各种现象(法所缘)。眼识能见到颜色,耳朵能听到声音,鼻子能闻到气味,舌头能尝到味道,身体能碰触到触觉,意识能思维各种现象。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不外乎是自己的身心和这六种对象的互动。
  当我们看到美丽的东西、听到好听的声音、吃到好吃的食物等等时,很容易生起贪心,想要追求这些东西。当心接触到不喜欢的对象时,心会排斥、抗拒,很容易生起嗔心。由于不了解外境的本质,这叫做痴。贪嗔痴都是不善心,亦即是烦恼。
  我们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来了解身心是如何构成的?它们是如何运作的?在什么情况下生起的是善心,什么情况下生起的是不善心?应当如何培育善心,如何避免不善心?
  了解身心之后,还必须进一步追查造成身心之因、生命之因。有果必有因。生命作为一种结果,必定有其因的。为什么会有生命呢?因为有烦恼,有贪爱、有追求,想要这东西、想要那东西,于是会采取行动。这些行为表现在道德上称为善业或不善业。当这些善业或不善业遇到因缘成熟的时候,就必然会带来相应的果报。我们的这副身心、每天所遭遇的境遇,就是自己行为的结果。亦即是说,命运的好坏是靠我们自己创造的,我们是自己行为的承担者。同时,我们也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了知身心与身心之因后,还必须观照它们都是无常、苦、无我的。包括身心在内的世间所有现象都不是永恒的,一切都在刹那刹那地生灭变易着,这称为“无常”。万物都在遭受生灭的逼迫,所以是“苦”。因为无常、苦,其中根本不可能有一个所谓的“自我”、“灵魂”、“实体”、“本体”存在,这称为“无我”。
  如此用无常、苦、无我的智慧来观照一切的世间,包括自己的身心,他人的身心,无论过去、现在、未来,一切都是无常、苦、无我的。通过观智如此透彻地观照,当他的智慧成熟时,就可以断除烦恼、解脱一切苦。

  因此,通过持戒,能去除第一种最粗层次的违犯性烦恼。通过修定,能进一步去除第二种困扰性烦恼。通过修慧,能彻底去除第三种潜伏性烦恼。所有的烦恼,皆可以通过培育戒、定、慧来解决、断除。
  修学佛教的目标是为了断除烦恼,断除烦恼的方法不外乎戒定慧三学。戒定慧是佛教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修行方法,离开了这些,就谈不上所谓修行了。
  大家想要去除烦恼,也必须培育戒、定、慧。要培育这三件事不会很困难,就要看大家做不做,能不能持之以恒。当然,在座都是在家人,有家庭、有工作、有社会责任,在这方面的要求自然不可能像出家人那么高。对于出家人,品德的要求须做到持戒清净,足以为大众之师;平静的要求须证得禅那,智慧的要求须修到观智,这些都是专业要求。在家人虽然不能做到很专业,但至少也要达到业余水准吧!

  由此可见:佛教是佛陀的教导,是强调智慧、觉悟和实践的教导。不要认为佛教是宗教,要人烧香、跪拜、初一十五吃斋念经等。佛陀教导我们要清楚身心的真相,清楚自己的烦恼,目的就是为了断除烦恼。佛陀为断除烦恼指出了一条清晰的道路,这条道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要提升自己的戒行、道德品质,第二要致力于内心的平静,第三是培育智慧,并通过智慧来断除烦恼,根除苦之因。没有了因,就不会有果。没有了烦恼,就不会有生死轮回,不会再有苦。这就是佛陀的教导!

佛学 佛与性
猴性的进化叫人性.人性的进化叫理性.理性的进化叫神性.神性的进化叫佛性(佛堂是很恐怖的.待过好多年.我思悟出这条短暂的进化链.千年内还是能维持住的.)
都21世纪了.还存在很多猴子(比如***).这是很难理解的现象...返祖现象...Yes.绝对是的..
佛道本一家.中国的道学.也就跟西方的哲学差不多.所以理解佛学.哲学是入门课...
几乎科学上能解释的一切.都可以用佛学去理解.就看你的造化拉.
第一、 佛是人而不是神

遍看全世界各个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居的。这个神能够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他主宰着人类的吉凶祸福,它操纵着万物的生死荣辱。人类只有匍匐在他的面前,赞美与讴歌,把一切成功与荣耀归于万能的神,信仰他的才能上天堂,反对他的只有堕入地狱,绝无抗辩申诉的余地。
而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里要请读者们注意的是:‘唯我独尊’的‘我’字,并不是单指的释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释迦牟尼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于自己的行为之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赞美与讴歌不能离苦得乐,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升华,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
释迦牟尼也不能像变戏法似地点石成金。他主张”要收获什么,就先要栽种什么“。他不能使一棵莲雾树长出苹果来,你若想收获苹果,就先要播下苹果的种子。释迦牟尼只不过是告诉你如何栽培,以便来日有丰硕的收获,但栽培的工作还是要你自己动手。
梁启超先生在《学问的趣味》一文中,不是也做过这样的比喻吗?他说冬天晒太阳的滋味舒服透了,但‘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次),无非是为我们指出一条‘成佛之道’——自己创造最彻底圆满的智慧与人格。但这一条路却是要自己凭着毅力、智慧、恒心去走完它。所以佛说:‘工作须你们自己去做,因为我只教你们该走的路。’
成佛没有捷径,修行是点滴功夫,‘不经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第二、 佛是真平等者
我说佛是真平等者,并不是信口胡说的,我们先就当时印度的社会背景来观察:谁都知道释迦牟尼时代的印度,社会分成婆罗门、贵族、平民、奴隶四大阶级,而贵为太子的释迦牟尼眼见社会阶级的不合理,毅然树起平等的旗帜,主张废除阶级对立,倡言众生平等。
(一)无缘大慈:佛教主张不但对跟自己有关系的人要慈爱,如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等;同时对跟自己没有亲戚、朋友关系的人也要慈爱,如跟我从不交往或素不相识的人,也一样地关怀爱护。‘无缘大慈’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礼运大同篇》所说的‘不独亲其亲、子其子。’的意思。
(二)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就是一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把宇宙间一切众生看成人我一体,休戚与共、骨肉相连。
儒家所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正可表现‘同体大悲’的胸襟。而地藏王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愿深心,更是同体大悲的极致。
最后我要加以说明的,也就是最能表现佛教‘真平等’精神者,就是佛教平等的观念,并不只局限于万物之灵的人,佛教反对”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都是被创造来给人饱享口腹“的论调。一切动物临死时的悲鸣哀号,真是惨不忍睹,恸不忍闻,连孟子都要慨言:‘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佛教更进一步地肯定,这些被我们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所滥捕乱杀的动物,无不具有佛性——一种来日可以成佛的潜能,纵使人与其他动物之间,在形体上、智慧上有所不同,但在求生存的权利上,在佛性上却是平等的。就像一个穷凶极恶或是愚蠢无知的人,他亦具有‘人性’一样,我们要以‘人道’来对待他,用‘人道’来教育他、感化他。古人说:‘天有好生之德。’又说:‘万物与我并生。’都是一种视万物为一体的平等思想。只是没有佛教说得如此透彻罢了。
第三、 佛不是独一无二的,人人皆可成佛。
在前面第三点里,已经提到过佛与众生,只是在于觉悟时间的先后而已。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正可拿来做辅助说明。
‘佛’只是对一个觉悟者的通称而已。就像我们称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为‘教师’一样,教师不只一位,人人可以做教师,处处可以有教师。同样的道理,佛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一个人,人人可以成佛,处处可以有佛,人在佛中,自然成佛。机智的辩证出了佛就是自然,而自然就是万万千千,包括花草树木,人鬼禽兽,即便纵然是魔,只要放下屠刀,也可成佛。而人若想成佛则需自然,万万不可急于求成,要心如止水,要破除贪,嗔,痴三毒。只有这样就会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立地成佛。其外,不只这个世界有佛,宇宙中无数个星球上都可以有佛。(当然也有众生。)
这一点也是佛教同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其他的宗教只能承认他们‘独一无二’的神,而尽力地攻讦、否定他教的神,称他教的神为‘假神’。
同时在他们的教义下,人类无论如何地努力奋斗,永远不能与神并驾齐驱,同处于平等的境地(永远是主仆关系)。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人只不过是神所造的‘物’之一而已。
第四、 佛不是生而知之者
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姓乔达摩,名叫悉达多,西元前六世纪生于北印度,亦即今天毗邻尼泊尔南方国境,卡德曼多约二百公里处伦明丽的地方。
他在二十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三十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我简单介绍佛陀修行的经过,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诉各位,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
释迦牟尼——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而我们是后知后觉者。佛与我们的不同,不是在人格上、地位上的不同,只是在一个‘觉’字的不同罢了。即韩愈说的:‘闻道有先后。’
第五、 佛教不承认有顽劣不可教化的人
依照其他宗教的说法,他们的教主或万能的主,在百般威迫利诱之后,或苦口婆心、谆谆教诲之余,如果仍然不知幡然觉悟,投靠到神的旗帜下,忏悔、承认自己是个迷途的罪人,可怜的羔羊的话,那么一旦最后的审判到来,一律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不超生。
古人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世上做人父母的,永远敞开着大门,盼望着浪子能够回头,尽管他们的子女是个罪恶满盈的强盗。从来没有一对父母,希望或忍心自己的孩子永远在暗无天日、水深火热的地狱中受苦的。
佛教承认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就可以成佛。佛更认为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恶,而是无知,一切罪恶都是由于无知(佛教叫‘无明’)所引生出来的。因此苦口婆心地、日夜不停地开导、启发众生,就变成佛的责任了。佛关怀众生,‘如母忆子’,不但不忍心众生身受地狱之苦,而且广发‘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誓愿。(菩提是‘觉悟’或‘正道’的意思,证菩提就是得道或成佛之意。)这是何等的慈心!何等的悲愿!这才是真博爱!这才是真怜愍呀!

南无阿弥陀佛!楼主您好!学佛之好处从世间讲,能趋吉避凶,遇难成祥!各种不顺和灾难都能重罪轻报!这个不是究竟目的。学佛的最终目的就是死后能出离六道轮回,度脱生死!超凡入圣,最终解脱成佛!而现在这个时代就只有信愿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可当生成就!

佛学是一种宇宙观,他有着普世的心态。一粒沙子也是一个世界,人本身更是个大大的世界。金刚经里讲的很清楚,这本经书你必须读透,不可贪多。不要因为其中的语言拗口,你就不深入的去理解。要相信先人所面对的是一个更朴素的世界,面对这个世界,他们更能发现事物的本质。学完佛,你对世界就有一个更宏观的认识,就不会执着于一枝一叶。
看云卷云舒,我自笑对。
这样,你就能找到一种大自在。

皈依三宝的利益
一、皈依三宝可以使人生更多彩多姿,更踏实安全。
二、你要丰富人生,必须先要皈依三宝。
三、人生不能没有信仰,踏出信仰的第一步-皈依三宝!
四、一生的转捩点,转迷为悟、转邪为正、转恶为善,就是要皈依三宝。
五、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大事,就是皈依三宝。
六、皈依三宝是心灵的依靠;皈依三宝是永恒的宝藏。
七、皈依三宝是迈入幸福的捷径!
八、皈依三宝是走向真理的道路,是认识了自己。
九、皈依三宝,一入佛门即进入佛法的堂奥。
十、皈依三宝是受戒的基础,是成佛的根本。
十一、想不受苦报,便应皈依三宝,相信因果轮回之理,勿造恶业。
十二、好信仰,要向好朋友推荐-皈依三宝大家一起来。
十三、慎重推荐,究竟皈依处-三宝最吉祥。
十四、真正的故乡-来自三宝;真正的依靠-来自三宝。
十五、趋向真理大道-皈依三宝。
十六、打开心灵之窗-皈依三宝。
十七、重建幸福人生-皈依三宝。
十八、找回本来面目-皈依三宝。
十九、点亮一盏永恒的心灯-皈依三宝。
二十、人间净土的建立-人人皈依三宝。
二一、心灵起死回生的开始-皈依三宝。
二二、生命的导航-皈依三宝。
二三、放下人生的重担-现在正是皈依三宝的时候。
二四、佛陀亲切的呼唤,您还要犹豫多久?赶快回到三宝的怀抱里。
二五、一盏夜路明灯,一艘苦海慈航,一块上好福田,一位智慧明师。
二六、心灵的环保,生命的清流,病患的良医,那就要皈依三宝。
二七、来自两千五百年佛陀的诚挚呼唤-皈依三宝。
二八、以慈悲来代替怨恨,以般若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帮助吝啬,以皈依三宝来净化自我,净化社会。
二九、您皈依三宝,三宝就会与您同在!
三十、圆满人生,就要从皈依三宝开始!

学佛教对人生有什么益处~

信仰佛教的好处


宗教对于人生的重要,其中的道理是明显易见的,它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极重要的一环,对于人生的鼓舞与振奋,具有无比的力量,同时宗教可以安定社会,净化人心,使人对未来具有信心与希望,使人可以过著一种较合理、高尚的生活。


一般说来,宗教对于悲观的人,具有安抚慰藉的作用;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更具有吓阻警惕的效力;对于纯洁善良的人,同样地亦能有所鼓励与嘉勉。


本章所要讨论的是信仰佛教的好处,首先要声明的是,这并不意味著信仰其他的宗教,就不能得到好处。诚如张澄基博士在‘什么是佛法’一书所说的:‘佛法绝不诋毁其他宗教。佛法相信众生根器不同,教导之法,自不能泥一。’因此‘各宗教与哲学,皆有其价值与功用。各种宗教,皆能在某一时间空间中,对某一类众生发生教化与利益的作用。’


但是宗教之间,由于教主的智慧与胸襟的不同,所说教理的深浅不同,教育方式、精神的不同,因此每一个宗教,虽然多少都能带给信仰者许多好处,但毕竟是不尽相同的,一间小学和一所大学,虽然都是学校,都能教导学生有关做人做事的道理,及来日立足社会的技能,但进一所小学和进一间大学,所学与所得的又怎会相同?


以下所要说明的,就是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第一 佛教可以使人获得正确的人生观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种。


(一)悲观 认为人生短暂,生命空虚,人活著就是等待死亡,因此整天愁眉苦脸,委靡不振。


(二)乐观 这一类人也不是真的‘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因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的和意义,他们只是抱著「及时行乐’的观念,用狂欢、纵欲、热闹来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灵,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漠不关心,他们也不知道。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有人怀疑佛教是悲观的,因为它提倡‘苦空无我’,认为人生充满著诸多的苦恼,认为眼前的世界都是因缘暂时聚合而成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


其实佛教只是不‘讳疾忌医’而已,并不是真正悲观的,你看人生不是充满著许多的苦恼吗?你瞧这个世界那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不是吗?连孔子都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


佛教并不是一种不负责的宗教,它先要我们认识这个人生是个苦恼的人生,然后进一步地分析这些人生的苦恼都是人自己的无知贪欲招来的,因此人人都可以自己克服这些苦恼。最后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希望人们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多为别人服务。佛教深信:自己要想快乐,一定不能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只有全体众生都能幸福快乐,个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快乐的。


佛教认为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因此劝人不必太贪恋、太贪求;相反地劝人要布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要能挣脱这些名枷利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财富的多少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精神的充实与否,祗有修养品德,净化心灵,才能欢度心安理得的人生。


第二 佛教可以使人积极奋发向上


佛教在‘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后,使人不再盲目地贪恋、追求,如此才能‘积极’地为人群服务,再度地‘肯定’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佛教说人的身体是‘空的’,‘假的’,目的在劝人不要‘处处为我’,而要‘我为人人’,因为‘我’既然是‘空的’、‘假的’,那么功名利禄要来何用?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那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劝人要‘少欲知足’,并没有要人逃避责任。佛教要人‘铁肩担道义’,不能做独善其身的‘自了汉’,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最好的说明。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如此,‘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自私心理将不复存在,人人急公好义,古道热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一个充满著爱与同情,公理与正义的人间了。


第三 佛教可以净化社会人心


我们每天打开报纸一看,整版的社会新闻,都是令人触目惊心的‘杀、盗、淫、妄’。谁不会浩叹人心不古呢?


而一个佛教徒最少要严守下列五种基本戒律:


(一)不杀生——不残害生灵。


(二)不偷盗——不偷、不抢别人的财物。


(三)不邪淫——正当的男女关系。不拈花惹草,不红杏出墙。


(四)不妄语——说话句句真实,不虚伪,不说谎。


(五)不饮酒——酒能乱性,使人失去理智,因此必须戒绝。(论语中孔子亦有‘不为酒困’一语,不过酒在当药用医病时,暂可通融。)


朋友们想想看,这五戒不是刚好与儒家所提倡的仁(不杀生)、义(不偷盗)、礼(不邪淫)、智(不饮酒)、信(不妄语)不谋而合吗?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


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


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第四 佛教可以使人得到真正的快乐


人要想真正的快乐,大概须要满足下列几项要求:


(一)心情平静,不生烦恼。


(二)对于眼前的苦难,能随遇而安,不怨天尤人。


(三)对于宇宙、人生的种种问题,能得到合理的解答。


(四)对于未来(来世或人死后的归宿)能有满意的答案。


(五)自己的前途、命运、归宿,以及成败、苦乐不操纵在别人的手中。


我想世界上任何的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能够完全地满足人类这些要求的。(有些宗教只能满足其中之一、二项。)


(一)佛教劝人知足常乐,要学习禅定,乐观进取,心情自然平静,不生烦恼。(举例说明:一般人像三岁小孩,丢了一块糖就焦急、哭泣,而佛教徒像懂事的大人,不会为此而烦恼,这是观念、智慧、境界的不同。)


(二)佛教认为眼前不如意事,都是以前自己造的因所结的果,所以要勇于忍受,敢做敢当,不可怨天尤人。


(三)佛教所有的经典不是在显示佛的权威与能干,而是完全而彻底地解释宇宙、人生的基本问题,能使人得到合理的解答,所以刚逝世不久的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世界上的宗教,我最赞成的是佛教。’国父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康有为说:‘佛学之博大精微.........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含,尤为深远。’章太炎说:‘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梁启超说:‘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四)佛经上说:‘佛以一大因缘出现于世。’这一大‘因缘’(即来世间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让众生能转迷成悟,从苦难中解脱,永远享受自由和快乐。


(五)佛教认为人就是顶天立地的人,在人之上没有一个可操纵我们生死、成败、福祸的神,人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只要自我奋发努力,一定有光明灿烂的明天。


因此我说信仰佛教,可以得到真正的快乐。


第五 可以知道佛是人类最慈祥的导师


释迦牟尼降生人间,贵为太子,抛弃了功名富贵,难道他是傻瓜吗?不是的,他实在是一个具有广大的慈悲心和智慧的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为人类的生、老、病、死不能得到解脱,食不甘味,席不暇暖,而出家求道。他更是‘后天下之乐而乐。’——说法四十九年,栖栖遑遑,夙夜匪懈,留下了多少宝贵的真理与训诲,是黑暗人生的一盏不灭的明灯,是汹涌苦海中一只不沉的慈航。谁像佛有这样的悲心,立下‘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誓愿,在众生度尽以前绝不歇息的?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


佛平常教化众生,在回答弟子疑问时,认为要采取下列四种方法:(一)某些问题必须直截了当的答覆。(二)某些问题须以分析的方法解答,(三)另有一些问题须以反问为答覆。(四)最后,有一类问题须予以搁置。(即暂时不给予解答,因为对方在目前尚不能了解这种道理,说了反而增加他的疑惑与迷惘。如小学生问微积分,他连算术都不会,老师如何能解答呢?)


这种回答问题的方式,就是应机说法,也就是因材施教的意思。


佛永远以爱心和耐心来教导弟子,他不认为有愚笨到不可教育的人,有凶恶到不会悔悟的人。


佛一生贡献出他的智慧和慈爱,详说了无数伟大的真理,教导了无尽的众生,但他永远不以‘教主’或‘主宰’自居,他认为他来到人间,祗是尽到了他承先启后的责任——发扬过去无数佛所发现的真理,启发后知后觉的人。


他本身是佛,而佛确信宇宙的所有众生,将透过他们本身的努力与磨炼,而达到和他自己一样睿智、伟大的境地。


今天各位还在读书求学,因此算是学生,是后知后觉的众生,但只要努力,有一天诸位也可以学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同现在你们的老师们一样地,可以为人师表,继续地为教育下一代而尽力献身。


佛与众生是平等的,每一位众生都是未来的佛,他们之间并不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也不是‘主人和奴隶’的关系,而只是一种暂时的‘师生’关系。


青年朋友们呀!迷的时候是众生,一旦开悟的时候就是具有真知灼见的佛了。


别灰心,别泄气,就是那已经昏暗了十年的漆黑房间,只要点燃起一盏灯,就可以驱逐十年的黑暗,而带来了满室的光明啊!(佛家叫做:‘十年暗室,一灯能照。’)


青年朋友们!快点燃起你心中那盏不灭的灯,光明就在你周围,幸福就在你的身边。


这些道理就是伟大的佛陀告诉我们的,他不是最慈祥的导师吗?


第六 佛教可以培养自尊自信和独立自主的人格


佛称他自己是‘无依道人’,因为从修行到证果,没有别人能够替代得了,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


佛教肯定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不是别人的奴仆,不必仰赖神或佛,只要努力照样可以成佛。这可以鼓舞我们的自信与自尊心。


依照其他宗教的说法,人是神创造出来的,人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自救自存,必须要靠耶稣的救赎,才能获得永生,因为他是唯一的‘真理和道路。’同时人就是到神那儿,也永远不能同神平等;他是主,你是仆,人与神永远是相互的阶级对立。这是多么令人泄气啊!


而佛教认为人人皆具成佛本性,‘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没有谁可以驾驭人类,可以奴役人类,人的成败福祸全在乎自己。而修行证果,自我完成伟大的人格——成佛,这是人类自己的努力,不是神的恩典,也不是佛的救拔(是众生自救的)。


依照其他宗教的主张,人活著是为著「神’而活,人类一切的努力成果,都是用来荣耀神的(好的都是神的功劳,坏的则不是,人要自己负责),因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人的智慧、能力是上帝赐给的,所以成就该归于他的功劳。(不过,失败了就不是上帝的过错。)


佛教就不这么主张,而认为人是为‘自己’而活著,为‘一切众生’而活著(为了使宇宙的众生都能幸福、快乐),同时一切努力的成果是自己奋斗来的,荣耀归于人类自己,如果失败了,这是自己努力不够,还要更加地勤奋不怠,朝目标迈进。


佛教这种思想,使人从上帝的束缚中释放,从神的威权中得到自由。提醒了人类对自己的行为要自我负责,不能归罪于天或埋怨别人。


人既然不是上帝创造的,不是上帝的奴仆,于是人才有决定自己命运和前途的权利,人才有独立自主的人格(不是隶属于神的,受神操纵、控制的),有了独立自主的人格,才能谈到自尊和自信。


这就是佛对人类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宣言,这个宣言比法国的大革命提出的口号早了二千四百多年,比欧洲文艺复兴时产生的‘人文主义’(Humanism),也早了将近二千年。(‘人文主义’的内容请看高中历史第三册一○七~一○八页。)


朋友们,好好地想想呀!你要做别人的奴仆、做被别人赶著的羔羊呢?还是做顶天立地的人,做自己的主人呢?

严格地说,佛学是指学术性地研究佛教,这个不值得讨论,如果有兴趣就研究,没有兴趣就拉倒,我本人是没有兴趣研究佛学的。
我想,如果把佛学两个字倒过来念,如果想了解学佛到底学什么,有什么好处,我倒认为确实有必要深入了解,而且,这才是真正应该了解的大问题。
佛,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在三千多年前,他留下那么多事迹、言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那么多人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这是一个有文字记载以来前无古人的壮举。单就这一点来讲,学佛的意义就不是几句赞美的话语和华丽的词澡能够充分表达的。
下面,就我所知,略作介绍:
1、佛所教导的核心内容,通俗地说,就是:世界是什么样?生命是什么样?以及宇宙、生命中最基本的运行规律是什么?概略地说,就是佛所说的几个基本观点如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如果要详细了解,请参阅有关书籍,如赵朴初编写的《佛教简明读本》。
2、学佛能给我们什么好处:最起码的,是从佛的言教和身教里,了解生命真相,把握自然规律;其次,是通过实践,证明佛所教导的才是终极真理。除了这两条,没有其他任何好处,那些妄想通过学佛升官发财、出人头地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如果有人真的学到佛所说的道理了,他的那些不现实的妄想也会烟消云散,他的内心就会象蓝天一样明净,象大海一样深邃,象太阳一样普照万物,象月亮一样静谧无声。

学佛的好处和坏处
答:佛教是一种道德的、实践的宗教,学佛的人,必须实践佛陀所指示的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筹的道德行为,来培养与充实内心的德性,以庄严人生。学佛的坏处:如果不正确学佛,学不好可能有坏处 容易迷信佛法,浪费精力,浪费钱财 烦恼更多,心内斗诤,身心疲惫 堕落恶道,乃至地狱,受无量苦 ...

信仰佛教的好处?(要2条)
答:(三)佛教所有的经典不是在显示佛的权威与能干,而是完全而彻底地解释宇宙、人生的基本问题,能使人得到合理的解答,所以刚逝世不久的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世界上的宗教,我最赞成的是佛教。’国父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康有为说:‘佛学之博大精微...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含,尤为深远。

信佛有什么好处
答:1、学佛可以得到心灵的平和,学佛虽然不能马上去除烦恼,但却可以减轻烦恼的程度。2、学佛可以增长智慧,智慧与聪明、学识都无关,一个人可以读很多书,可以学很多知识,但知识终归不是智慧,知识可以让自己更好地活着。3、佛可以改变命运。很多人都会抱怨命运不公,越是抱怨,越不得好运。而学佛的人,...

学佛有什么好处和坏处是什么
答:1、学佛好处:(1)了解到人生原来真的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不虚,确实是存在的。了解到这个,就能把人生看得更通透了(2)大多数学佛的人会开始吃素,生活变得简朴,这些对精神状态都是有好处的,对社会、对环境也都是比较正面的。(3)大多数学佛的人开始懂得忍让,不争。2、学佛可能有的...

信佛的好处,信佛有什么好处?
答:学佛信佛能使人:增长智慧、增加福报、健康长寿、吉祥平安、开心快乐、事事如意、逢凶化吉、驱邪避难、离苦得乐 。印造佛经佛像、信佛学佛之十大利益好处:第一、从前所做种种罪过,轻者立即消灭,重者转轻;第二、常得吉神拥护以后,一切瘟疫、水火、道贼、刀兵、...

学佛的好处与坏处
答:学佛的好处:1. 领悟人生真谛:佛法为人们提供了对于生死的深刻理解,指引人们探索生命的真谛,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快乐。如同清朝顺治皇帝所作的偈语,对生命的起源和归宿提出了哲学性的思考,表明了佛法对于追求心灵解脱的重要性。2. 心灵净化:佛法不仅关注身体健康,更强调内心的净化。在现代社会中,...

学佛的好处和害处!会变得脑子不正常吗
答:正确学佛的好处:心胸开阔,更能包容,心态更好。坏习惯慢慢消失,好习惯慢慢养成,精力更旺盛,头脑更清灵。身体更好,运气更好,智慧更高。烦恼减轻,更自在。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成就佛果 好处太多,说不能尽。错误学佛的坏处:迷信佛法,浪费精力,浪费钱财 好心反造恶业 心胸变小,更狭隘,好看...

研读佛经有什么好处?
答:研读佛经有什么好处?  我来答 4个回答 #热议# 如何缓解焦虑情绪? 匿名用户 2015-06-26 展开全部 1、学佛可以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2、学佛可以超越六道轮回。3、学佛可以提升生命的层次。4、学佛可以还清过去生中的宿债。5、学佛可以处理好与天地鬼神的关系,所以可以消除不必要的灾难。——我对佛教的理解...

佛教对人类有什么作用与贡献?
答:1、宗教具有净化人们心灵、提升人的道德和责任感的功能。因此,有人说:道德建立于宗教之上。没有宗教的堤坝,道德难以形成势能;2、道德一旦失范,则往往一溃千里。在一定意义上,此言表明宗教对于提升公民道德和社会整体道德有重要促进作用。3、宗教信仰不仅使人有所敬畏,而且宗教所提倡的克制私欲和贪心...

学佛有什么好处?
答:莲花的路人类的需要,除了物质食粮以外,还要精神食粮;在许多精神食粮之中,佛法是最好的精神食粮;一个学佛的人,可以得到很多的好处;现在我想提出学佛的很多好处中,比较浅显的三点好处来谈谈:一、认识人生:人从出生到老死,忙碌了几十年、到底是为什么忙?如果说是为了衣食住行的生活,必需要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