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佛教帝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出自哪里?什么意...

作者&投稿:繁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金刚经》中有提及四种相,即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以及无寿者相,实际上这四相都是讨论同样的事物,就是“我”。这里所提到的我,就是指那些属于我或虽不属于我,而却期望得到和不要得到的东西。除了那些我们已经拥有而不希望失去,以及拥有却想除去的,还有那些我们没有却想得到或害怕得到的东西之外,没有什么是可以被称为“我”的。然而大多数的时间,我们并没有觉察到我们希望除去或得到一些什么东西,我们只意识到自我的存在。首先我们知道自己的身体以及它的需要,由于我们的身体需要某些物品,才感觉到“我”对这些物品的需要。身体使我们注意到我的存在。其次,心念的活动给我们存在的感觉。除了身体和心念以外,就没有“我”的感觉了。事实上,是我们的心使我们经验到我的存在,身体如果离开了心,便不知道那是我。那么,什么是心呢?那是不断或连续流动的念头。
人可以通过宗教的行持,达到某种程度的经验,他会了解到那个平常经验的“我”,实际上只是一个虚幻的东西,主观或永恒的我原本是不存在的;它的存在只是因为身体的感觉、身体的需要,以及那不断流动的念头。这即是《金刚经》中所提到的“无我相”。
再说“无人相”。人的存在只是通过“我”的感觉反映到其他人及物的存在。基于自己的感觉,使我们经验到自己与他人的相对待。因此站在《金刚经》的立场:假如进入无我,自然也就无人了;如果我自己本身并不在那儿,同样的,他人也不存在了。这只是因为我们与他人及事物之间发生了种种的关系,我们才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我们知道目前这个世界上一共有五十亿的人口,但是,与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相识的,是非常少的。我们所能深刻经验到确实存在的他人,仅是那些在利害得失之上与我们发生关系的人。其他数十亿生活在这个行星上的人口,我们几乎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不论他们是否存在,至少并没有真正影响到我们什么。所以,他人只存在于他们与我们之间的关系上。当我不存在时,其他的人也就不存在了。
第三种的“无众生相”。包括所有那些或许没有必要与我们有关系,却仍然和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切众生。那些修行已到达很高境界,而且已经能够解除他们本身的问题和困境的人,自然会对所有的众生产生很大的悲愍心。他们从已经解脱自己的问题,而去负担起众生的问题,于是众生的问题就成了他们自己的问题。这仍是有我的层次。
若从《金刚经》的立场说,如果主观的“我”不存在,客观的“众生”自然也不存在。佛陀说度尽众生,而实际上并无众生可度;众生已经被度了,度众生者并没有感觉到他已度了众生。所以,无众生相也是无我相的异名。
第四种是“无寿者相”。这是从时间来看“我”的存在。它牵连到前面所提及的我相、人相和众生相。假如没有我相,则一个人寿命之长短将不重要了;但所有的众生都执著于寿命,他们希望活得长久,并避免夭折。因此他们寻求自己生命的安全感,他们期望现在和将来都有安全感,于是尝试用各种可能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的生命;纵然已知生命有生必有死,却仍执著不放。然而那些已经无我相的人,不管他们明天死或一万年以后才死,对于他们都是没有差别的。当一个人已经体验到无我的境界,这些问题就已经解决了。
总而言之,有关无我相的“我”,归之于个人的不存在;无人相的“人”,则指那些与我们相对待或有关联的不存在;无众生相则不止牵涉到“我”及你的不存在,而是包括了宇宙所有众生的不存在;最后,第四种无寿者相说明时间的过程,从期望长寿而至不担心寿命之长短。以上四相的前三者是空间的无我,第四是时间的无我。

凡是可以证明「我」存在的任何境界,都是我相,比如痛苦或快乐,让自身意识「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就不会感受痛苦、快乐。他如救济穷困、慈心不杀、发菩提心等等都适足以证明「我」的存在,甚至不生不灭境界、无上正等正觉都是「我」所要证取的。如果菩萨有妄心待降伏,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待灭度,就是有我相。凡是能够领悟道理,能够取舍任何境界的,就是人相,比如领悟了烦恼由「我」相所生,于是不取我相,这就是人相,甚至低等动物只有一点点领悟也是人相,如果菩萨心存少悟,以为所悟为实有,虽然不取我相,却有人相。凡是可以证取的境界和能够领悟道理证取境界的,除了我相、人相,还有分别一切境界和众生的「觉知」,凡是有情都有此觉知,不论入地狱、上天堂、做畜生、做鬼、做菩萨、做佛,都念念相随,有很多修行人证到这一灵明觉知,以为悟道了,当知这是众生相。如果菩萨以为摒除我相、人相,念念守住此一觉知,就是有众生相。显现这一觉知的,有人称之为本体,上帝,天主,有人称之为梵,真如,自性,法界,如来藏,等等,如果菩萨以为我相人相众生相都不是,但守一不生不灭体正好落在寿者相,这是根本大无明,比如人先有了生命,有此寿者相,才有身心,然后才有痛苦快乐,然后想要离苦得乐。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4/143899.html

彼我相最细,禅定中有观察者就是我相。
寿者相 虽然不执着 这辈子的人身是我,但是下辈子六道投胎不一定是人身,这个人身就像脱掉衣服一样,他不固执人的样子是他,但是他执着有个灵魂的我在六道轮回。
人相执着这辈子,只有这辈子这个样子是我。
众生相比六道更包含广些,只要执着前后相似相续的变易生死是一个众生,就是众生相。
我相最细,范围最广。
“我、人、众生、寿者” 地前菩萨 粗四相、地上 细四见 在《金刚经》中多是采用 是非不二相 相待假 的观点破除的。
当然也可以采用过去、现在、未来心不可得 相续假的观察方法,来破除我们潜意识中的执着知见
“差别(彼我相,未必相续,《起信论》中三细,未到六粗阶段)、相续体(众生相,包括地上菩萨 变易生死);
(一辈子相续)不断至命住(人相、命相)(执着认为有个这辈子是人的我);
(死后)复趣于异(六)道(寿者、取者)(执着认为有个我在六道投胎轮回);
是我相四种。”
这是 天亲菩萨 解释区别《金刚经》中四相的偈子。
《大智度论》 中则列举了应该识别破除的所谓养育(儿女)、士夫等十六种凡夫知见。

【四相(二)】

‘识境四相’金刚经论云:‘识境四相,谓众生于此四法,不了虚假,而于心识之境,妄生邪见,执着取相也。’
一、我相 谓众生于五阴法中,若即若离,计我我所之实,是名我相。
二、人相 谓众生于五阴法中,妄计我是人,我生人道,异于余道,是名人相。
三、众生相 谓众生于五阴法中,妄计色受想行识众共而生此身,是名众生相。
四、寿者相 谓众生于五阴法中,妄计我受一期寿相,或长或短,是名寿者相。
‘智境四相’圆觉经疏略明智境四相:谓于所证取之心,迤逦浅深,有此四相之异。故后之三相,皆因我相根本而立。与金刚般若四相,所言不同。盖彼迷妄之心,执为四相故也。
一、我相 我相者,谓众生于涅槃之理。心有所证,而其有所证取之心,执着不忘,认之为我,名为我相。经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是也。’
二、人相 人相者,比前我相,已进一步。虽不复认证为我,而犹存悟我之心,名为人相。经云:‘悟已超过一切证者,名为人相是也。’
三、众生相 众生相者,比前人相,已进一步。谓虽已超过我人之相,犹存了证了悟之心,名众生相。经云:‘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是也。’
四、寿命相 寿命相者,比前众生相,已进一步。谓心照清净,于前众生相中所存了悟之心,虽已觉知超过,然犹存能觉之知。如彼命根,潜续于内,名寿命相。经云:‘觉所了者,不离尘垢故是也。’‘不离尘者,谓此觉了之心,不离妄尘故也。’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什么意思~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出摘自《金刚经》中一句话:“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句意理解为下:
无我相:“我”本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因缘和合生灭,所以并无“我”,是名“我”。
无人相:“他人”也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因缘和合生灭,与“我”无异,所以并无“他人”,是名“他人”。
无众生相:“众生”全部都是宇宙中的一把微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灭后我生,我灭后你生,所以没有“你我”,更没有“众生”。
无寿者相:为何没有你我,没有众生,就是因为一切法都是生灭法,“时间”是个伪概念,所以没有哪个活的长哪个活的短之说,在无量无边的虚空法界,再长的寿命都是弹指一挥间,而在那一瞬间,其实又蕴藏着无数个未知的虚空法界。
所以,此四无相说所指就是缘起生灭法的实相,前三重点在空间,最后第四相,“寿者相”,借“时间”为名方便说法,点出前三相(世间相)的本质,令学人(世间人)参入。

扩展资料

金刚经较量功德
一、净信功德:
1、“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2、“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二、法施的功德大於财施:
1、“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若复有人,於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2、“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3、“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三、受持读诵演说的功德:
1、“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4、“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於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四、不受福德是无量功德:
1、“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2、“云何为人演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刚经

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即常说的《金刚经》。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对一切境界不思量、不分别、不执著。
简单的说就是:不执著于我(自己),不执著于他(他人),不执著于所有众生,乃至于不执著于有生死的一切。
有好多人把这四相解释为外相: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别人,众生相就是众生,寿者相就是老头。
其实这个世界本是我们自性化现出来的,如果心中没有这四相,那么外面的四相也就不存在了。
想达到“无我”的境界,最简单、最有效、最唯一的方法就是对一切境界不思量、不分别、不执著!就是无心,“无心”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没心没肺”,而是念而不执。

扩展资料: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佛陀在《金刚经》里所讲的很重要的法教。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解脱路途上最大的束缚,最严重的障碍就是执著,佛教徒视执著为大魔。
执著的另一个名称叫相。相的字面意思是,所显现的一切事情都是相,但佛经中相的意义就不一样了。金刚经里所讲的相并不是显现的意思,而是对自我和对万法显现的执著的意思。显现本身并没有好与坏,对于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来说最大的束缚并不是显现本身,而是对于显现的执著。
噶举祖师帝洛巴对那若巴大师说:“显现不会束缚你,束缚的是对于显现的执著,你务必断除执著”。显现对我们有利还是有害,要看我们对显现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西藏的大瑜伽士密勒日巴尊者说:“外境所现一切法,不明其性陷迷惑,执境为实自作缚,悟后诸法成幻化,助益此心为友伴,究竟义中不可得,此即无生之法身”。
相分为四个:我相、人相、众生相以及寿者相。多数修行者由相上往往会执迷不悟。譬如小乘行者在我相和人相上经常迷惑,破不了烦恼障,所以极难证得阿罗汉果;大乘行者在众生相和寿者相上容易迷惑,断不掉所知障,所以极难证得佛果。因此我相和人相会障碍获得解脱,众生相和寿者相会障碍证得佛果。
大乘经典中采取烦恼障和所知障这两种障碍之名词。烦恼障是指贪、嗔、痴、慢、疑等五毒烦恼。所知障是指对于二元对立的执著,对于能取与所取的执著,对于三轮的执著。所谓的三轮是指:作意者、对境以及事物这三种。譬如以布施为例,施者、受者及物品。弥勒菩萨说:“何谓贪等分别念,则其即是烦恼障,何谓三轮分别念,则其即是所知障”。
小乘经典中并没有采取这两种障碍的名词。烦恼障名为具染不知之痴暗,所知障名为非具染不知之痴暗。尽管如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在其中。修行者必须要远离一切相,如果不远离一切相,成不了菩萨。金刚经中说:“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对大乘而言在修行道路上该断除的障碍有些是属于烦恼障,有些是属于所知障,基本上所有的障碍都包含在这两种之中。我相和人相是属于烦恼障,众生相和寿者相是属于所知障,仍然纳入在这两种障碍之中。若有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等于证得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及无寿者相的佛果境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佛教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什么意思?
答:宣化上人开示:(一)无我相:不要有贡高我慢,不要有为自己打算的心。(二)无人相:不要妨碍或障碍他人,凡对人不利的事都不要做。(三)无众生相:视万物为一体。(四)无寿者相:大家都应该有要求生命存在的权利,不应该夺取别人或其它众生之性命。无我相...不要执着于“自我”。无他相...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虾米意思
答:菩萨无四相。无我相:不执着我,我的,我所有。无人相:不在意别人怎么说,不执着别人说,不分人我。无众生相:不分别众生,皆一视同仁,在菩萨眼里都是菩萨。无寿者相:不分别大小,不贡高我慢,不轻视他人,不倚老卖老。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什么意思?请指教。谢谢。南无阿...
答:彼我相最细,禅定中有观察者就是我相。寿者相 虽然不执着 这辈子的人身是我,但是下辈子六道投胎不一定是人身,这个人身就像脱掉衣服一样,他不固执人的样子是他,但是他执着有个灵魂的我在六道轮回。人相执着这辈子,只有这辈子这个样子是我。众生相比六道更包含广些,只要执着前后相似相续的变易...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什么意思
答:我相即是我的肉身之相,无即是不执着于此相。人相即是他人的肉身之相,无即是不执着于他人的肉身之相。众生相即是一切生命之相,无即是不执着于众生的肉身之相。寿者相即是长期存在的相,如:山川、大地、河流、草木……。无即是不执着于其相。因为一切相都是幻化而成的假相。内心离开假相才...

什么叫: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答:这句话的思想重心 着重“无我”的菩萨行: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习惯大乘...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红粉骷髅,白骨皮肉!什么意思?_百度知...
答:有寿的色相、事物、存在,与无寿而永恒的佛性实无差别。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佛指引我们破除一切妄执,把我们从自我、人类、生物、事物的虚妄概念与执着中解脱出来,看到人我无别,人与动物无别,生物与非生物无别,事相与佛性无别,金刚经说:一切相皆是虚妄,破一切相,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出自哪里?
答: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即常说的《金刚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对一切境界不思量、不分别、不执著。简单的说就是:不执著于我(自己),不执著于他(他人),不执著于所有众生,乃至于不执著于有生死的一切。有好多人把这四相解释为外相: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别人,...

佛经中的三无相分别是那三无相。
答:(一)无我相:不要有贡高我慢,不要有为自己打算的心。(二)无人相:不要妨碍或障碍他人,凡对人不利的事都不要做。(三)无众生相:视万物为一体。第一种无我相:人可以通过宗教的行持,达到某种程度的经验,他会了解到那个平常经验的“我”,实际上只是一个虚幻的东西,主观或永恒的我...

师父,什么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呢?
答:“无人相”,没有人的。整个这个世界都是空的, 我看出去是没有人的,都是菩萨,境界提高——无我相、 无人相。“无众生相”,就是叫你不要有对比心 。如果你 看出去是这个众生,那个众生,实际上是你心中有对比, 有对比就有分别心。“无众生相”就是要你有平等心。什 么叫“破参”?“...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相者,红粉骷髅,白骨皮肉什么意思
答: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为《金刚经》的精髓。1.无我相:不要有贡高我慢,不要有为自己打算的心;2.无人相:不要妨碍或障碍他人,凡对人不利的事都不要做;3.无众生相:视万物为一体;4.无寿者相:大家都应该有要求生命存在的权利,不应该夺取别人或其它众生之性命;5.红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