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作者&投稿:荆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教材分析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是小学科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课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那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那些不能溶解。影响溶解的因素是什么,溶解的状态怎样,如何改变物质溶解的速度,怎样把溶解在中的物质分离出来。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食盐可以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让学生掌握分离溶解物的方法。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学情分析
  1.高锰酸钾是学生不太熟悉的物质,对于它溶解在水中的状态很陌生,所以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理,而本课实验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体会到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的奇妙和有趣。
  2.察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分两步,第一步是静观高锰酸钾是如何逐渐分散到水中去的。第二步是搅拌后,观察高锰酸钾的水溶液。
  3. 通过观察让学生注意到溶液是均匀的,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物质颗粒而且高锰酸钾溶液不会自行沉降。然后通过与食盐进行比较,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过程,帮助他们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概念,理解溶解现象的本质。
  教学目标
  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学科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高锰酸钾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知道食盐在水中是溶解,那么食盐在水中又是怎样被溶解的?
  生:回答。
  师:物质在水中到底是怎样溶解的呢?我们今天这节课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二)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状态。
  1、观察高锰酸钾,讲解高锰酸钾的特征。
  师:(拿出高锰酸钾)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生:高锰酸钾。
  师:(是的,)这是一种化学药品,叫做高锰酸钾。人们常用它来消毒和防腐。那么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它呢?
  生:它是紫色的,小颗粒状的。
  师:说的很好,它是紫色的,小颗粒状的。因为高锰酸钾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的化学药品,所以在取时不能用手直接接触以防伤了皮肤。注意一定要像我这样用药匙来取用。(教师示范)
  2、做实验、学生观察、并记录。
  师:我们就来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是怎样慢慢变化的。
  (教师示范讲解,把几小粒高锰酸钾,轻轻地放入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
  师:同学们要认真注意观察,我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之后高锰酸钾是如何在水中分散的。
  生:缓缓的,慢慢的……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观察得很仔细,高锰酸钾颗粒到了水中后下沉,下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紫红色向下扩散,之后紫红色慢慢扩大,请同学们将这个现象记录在课本25页下面的表格中。
  师:我们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一段时间以后,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生:整杯水变成紫红色,高锰酸钾全部溶解。
  师:对,是不是经过搅拌,形成了均匀的紫红色溶液,我们还能在观察到高锰酸钾的颗粒吗?
  生:不能
  师:同学们把这个现象也记录在表格中,高锰酸钾颗粒消失,形成了均匀的紫红色溶液。
  师:那位同学,来完整的描述一下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状态。
  生:描述。
  师:同学们知道食盐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从溶液中分离出来,那么高锰酸钾能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呢?
  生:我们一起来做一下高锰酸钾的过滤实验看看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
  师:通过过滤,我们并没有把高锰酸钾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师:同学们说一下高锰酸钾完全溶解了吗?
  生:均匀溶解。
  (三)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做记录。
  师:回顾我们已经做过了食盐、沙、面粉的溶解实验,下面我们把书上的表格填写完。
  师:我们通过实验已知道食盐和高锰酸钾这两种物质在水中完全溶解了。而面粉和沙这两种物质在水中没有溶解。你们能说一说物质溶解以后有什么共同特点吗?它与物质没有在水中溶解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
  师:我们应怎样观察和区别物质是否溶解呢?
  生:……
  师:回答很对。溶解就是物质在水中形成均匀、稳定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四)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回答。
  师:回答很真确,你们知道了很多知识,那么我要提出一个问题,看谁答的最准确,你们知道妈妈在家洗带油的碗的时候要用洗洁精,这是为什么吗?
  生:回答。
  师:是不是你们答的那样呢,下节我们在研究吧!下课。
  教学环节
  1、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2、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状态。
  3、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4、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教师活动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高锰酸钾,了解高锰酸钾的颜色和结构状态。
  2、教师给学生示范实验方法。
  3、组织学生做实验,观察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状态。
  4、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实验结果
  5、教师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想通过实验,学生对溶解现象有所理解。
  预设学生行为
  学生对高锰酸钾不太熟悉,有好奇感,我想他们对实验兴趣很浓,在做实验时观察很认真,对高锰酸钾溶解的状态 ,能够描述的准确,因此,对溶解现象有深刻的理解。
  设计意图
  学生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缺乏感性认识,那么,选用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描述的概念。
  板书设计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
  化成 微粒
  物质溶解的特征 分布 均匀
  沉降过滤不能使其分离
  使水变成紫红色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各小组分别做实验,看那一组操作方法规范。
  2、每个小组分别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记录。
  3、教师对小组的汇报结果进行总结,看那一组汇报的具体,选出最优秀的一组进行表扬鼓励。
  教学反思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2课,在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基础上,安排学习本课内容。学习本课的目的是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物质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通过上节课食盐能溶解在水中提出溶解过程的问题,使学生对于物质的溶解产生兴趣,能深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通过再次观察食盐放入水中的现象,得出只有一种物质有颜色的情况下才能清楚的观察到溶解的整个过程,从而引出高锰酸钾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有关的一些知识。《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是一堂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课,学生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与观察得出了溶解的概念。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选用溶解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中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并通过后来的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不同状态的对比,逐渐形成“溶解”的科学概念。
  本课重点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高锰酸钾与水的混合时的情形,借助高锰酸钾溶解时产生的红色慢慢在水中的扩散,把水染成红色,最后整个水都变成均匀的红色。这一活动,看似学生只是简单的描述高锰酸钾与水混合的现象,但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可以知道在学生头脑中物质在溶解时的微观世界。
  本节课经过认真理解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思路。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叙述—得出结论。整体来说基本符合科学课的教学理念。由于课前已经准备好实验的物品,几个环节都基本能开展,也能比较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实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如:把面粉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立即观察,以为面粉没有沉在杯底,就说出面粉溶解在水中;面粉过滤时要缓慢倒入,太急溢出来了。需要指导学生把面粉放入在水中搅拌后要静放一会儿,这样才观察发现一些面粉沉在杯底,一些浮在水面上,才知道面粉在水中不溶解。在让学生过滤时,要指点操作,不可倒快,缓慢过滤。在引导学生如何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学生没有预设反应得那么好,举手的学生不多。但通过做实验后,学生回答基本上是中准确的,对溶解的概念有所了解。在实验中,由于高锰酸钾的多少没有控制好,出现了高锰酸钾溶液颜色过深,影响到了学生观察溶解的特征,教学效果没有预设的那样好。
  探究是本节科学课学习的主要方式。探究可谓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知识内化的最有效途径。溶解概念的形成是学生在亲历探究活动后逐步完善和建立起来的。我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知识和技能。在探究活动中我把重点落实在了物质的溶解过程和物质是否会溶解这两方面,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但对于物质是怎样溶解的过程却不是很清楚,而高锰酸钾这种带有颜色的物质,可以使学生清晰的看清楚物质溶解的整个过程。在高锰酸钾溶解的过程中,学生对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出现了浓厚的兴趣,对物质的溶解更是产生了极强的好奇,学生的思维被积极调动,对于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学生也出现了不同描述方法。尽管他们对于溶解的过程描述不一,少数还出现了失误。但我想,正是在这种不断探究和不断修正的过程中,提升了他们的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跟着老师的思维到按着老师的要求做,最后到自己探究实验,学生的体验是真实的,充分的。活动课题遵循“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本课时在激趣的同时注重让学生亲自实验亲口描述自己的感知和探究,有助于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体现了科学的实践性。

~

物质能溶解在水中的特点有
答:2、溶解过程放热或吸热:物质溶解在水中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浓硫酸、氢氧化钠等;而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等。这些能量的变化是由于溶质分子和水分子之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3、溶解度受温度、压力等因素影响:物质...

初中化学问题
答:一些溶质溶解后,会改变原有溶剂的性质,如氯化钠溶解在水中,电离为自由移动的钠离子与氯离子,故形成的溶液具有导电性(纯水不导电);乙二醇溶解在水中,可降低水的凝固点。——摘自百度百科 总体而言,溶解还是一种物理变化,只是某些物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罢了。而铁一部分溶于稀硫酸,之后便...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答:4. 在溶液中,强电解质会完全电离,而弱电解质则只会部分电离。溶解过程中,强电解质的离子扩散和电离步骤迅速进行,而弱电解质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因为它们的电离程度较低。5. 需要注意的是,溶解过程中的放热或吸热现象并不总是显著。在大多数情况下,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相对较小,因此,溶液的...

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特点有哪些
答:2、溶解速度的差异: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速度也有所不同。有些物质会迅速地溶解,如硝酸钾、氯化钠等,而有些物质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溶解,如明矾、硬脂酸等。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物质的粒子大小、形状、分子量等因素。3、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物质溶解于水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一些物质溶...

物质溶解在水中为什么会放热或吸热?
答: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不同的溶质,这两种过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这就使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油滴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

溶于水是什么变化
答:1. 物质溶于水通常是一种物理变化,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物质的化学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2. 当物质与水混合时,水分子会围绕溶质分子形成水合壳,这种作用力称为溶剂-溶质相互作用。3. 然而,有些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会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例如,氯气(Cl2)在水中溶解时,会生成盐酸(HCl)和次氯酸(HClO...

物质在水中溶解后的特征
答:一、溶解是什么意思 溶解是溶质均匀扩散於溶剂中的现象。溶液透明,无固体,不沉淀。二、溶解过程 1、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实际上包含着两种变化的过程:一种是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在溶剂分子水溶液中即指水分了的作用下,克服了相互的作用力,向水里扩散的过程。这是物理变化的过程。2、另一种是,溶质...

化学中除了乳化现象还有一个是什么现象
答:溶解现象。溶解现象有三种:第一种是物质溶于水,溶液的温度降低,例如硝酸铵溶于水;第二种是物质溶于水,溶液的温度无明显变化,例如氯化钠溶于水;第三种是物质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例如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浓硫酸溶于水.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

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特点有哪些
答:再者,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的变化。溶质在溶解时可能会吸收热量(如硝酸铵)或释放热量(如氢氧化钠)。这种热量的变化不仅影响溶解速度,还可能影响溶液的温度。例如,将硝酸铵晶体加入水中,会发现水温降低,因为硝酸铵溶解时吸收热量。最后,溶解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在溶解过程中,溶质分子或离子从固...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能量变化吗
答:有能量的变化。物质的溶解扩散是一个吸热过程,溶解后产生的微粒与水有水合过程是放热过程。溶解的扩散和水合过程就是溶解的能量的总效应。如果溶解的扩散吸热大于水合放热,那么总过程就是吸热反应,例如氯化铵的溶解过程为吸热;如果的溶解的扩散吸热小于水合放热,那么总过程就是放热反应,例如氢氧化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