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埠镇的历史沿革及

作者&投稿:登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牛埠镇可以说是一座历史悠久,远近闻名的城镇。
古代时期
对于更久远时期的历史有待进一步考证,所见资料直至明朝洪武初,撤销无为县入无为州,州辖8个乡,编户47个里。明中叶,增加城内外2个里,共49个里(在城即城关9个里,无为乡6个里,太平乡7个里,开城乡4个里,襄安乡3个里,铜城乡5个里,周兴乡5个里,南乡7个里,北乡3个里)南乡7里应该就是最初的牛埠所在。清初将北乡3个里增至7个里,其他名称及乡、里数仍沿旧制。嘉庆24年(1819年)光绪30年(1904年)无为州所辖有仓头、石涧、开城、襄安、牛埠、灰河等38个集镇。
民国及抗战、解放战争时期
民国时期行政区划多变,18年(1929年),全县分为9个自然区、258个乡、32个镇。不久,改为9个区,42个汛。21年,改行保甲制,全县计9个区、1131个保、11093个甲。民国24年,改行联保制,全县分9个区、110个联保、1115个保。民国25年,实行区、乡(镇)、保、甲制。全县分4个区即虹桥、三官殿、开城、湖陇4区,共辖69个乡(镇)792个保。民国30年(1941)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在三宫殿成立(后迁到牌楼),除一区(无城)外,无为县境共辖9个区、86个乡、909个保、83万人。二区:姚沟、虹桥;三区:三宫殿、陡沟;四区,石涧;五区:牛埠;六区:开城;七区:尚礼,八区:汤沟;民国31年(1942)3月 桐东游击队配合第七师55团攻打驻在牛埠程家院子的专事磨擦、破坏抗日的国民党县政府,县长何国强仓惶出逃,其守卫部队被瓦解。民国34年(1945)6月 皖江行署在无为南乡增设无南行政办事处,同年无为全境光复。 民国36年(1947) 1月 刘容(又名胡志敏)奉命率部(约50余人)由大别山进入无为西南乡,随即成立湖东县民主政府。民国37年(1948)5月 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渡江侦察部队挺进巢无地区。5月4日 原国民党爱国将领、师长戴安澜的胞弟戴汝澜和中共湖东县委接触,要求参加革命工作。湖东县委指示他继续担任国民党牛埠区联防区主任,掩护中共人员活动。9月,按照第四军分区指令,戴汝澜带领所属部队400人枪,开往恍城受编。民国38年(1949)3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24军、25军、27军在无为县集结完毕,作渡江战役的准备。
4月1~14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71师在临江大队、无南大队的配合下,先后攻克了刘渡、土桥、姚沟、五洲、太阳洲、泥汊、蛟矶等处国民党江防据点,无为全境解放。7月 无为、无南、湖东、临江4县党政领导机关先后迁至无城合署办公。16日,成立统一的中共无为县委员会和无为县政府,县委书记章石平,县长王子轩。下辖无城、河坝、汤沟、石涧、严桥、开城、蜀山、牛埠、泥汊9个区和襄安直属镇,119个乡;乡以下辖行政村、自然村。无为县隶属皖北巢湖专区。
民国38年7月,无为全县划分为9个区、1个直属镇、109个乡(镇)。无城区辖4个镇,河坝区辖14个乡,汤沟区辖14个乡及汤沟镇,姚沟区辖13个乡,石涧区辖14个乡和黄洛、石涧2个镇,严桥区辖12个乡和严桥镇,蜀山区辖10个乡,牛埠区辖11个乡,开城区辖12个乡(镇)。
1949年--至今
1949年全县共辖无城、河坝、汤沟、石涧、姚沟、严桥、开城、蜀山、牛埠等9个区和1个襄安直属镇,共109个乡(镇),人口总数为860173人。
建国后区划变化较大,1950年,全县为15个区、130个乡(镇)。1951年,为15个区、178个乡(镇)。1951年,增设53个乡(镇),计231个乡(镇)。1952年,增设64个乡(镇),全县为295个乡(镇)。1955年,将全县22个区撤并为12个区,295个乡(镇)作相应的调整。1956年,将原295个乡(镇),撤并为白茆直属乡及97个乡(镇)。1957年,为10个区、2个县直属镇、1个县直属乡,74个乡(镇)。1958年,撤销12个区级行政机构,将全县74个乡(镇)、3个县属乡(镇)并为31个人民公社。1961年,全县划分为11个区、2个直属镇、46个人民公社。1971年,全县为10个区、2个县直属镇、72个公社。1982年,全县除3个县直属镇外,共设59个乡和13个乡级镇。1988年为10个区、3个县直属镇、13个区属镇、61个乡。3个县属镇为无城镇(代管官镇、檀树、凤河3个乡)、襄安镇、二坝镇(代管蛟矶、长安2个乡)。10个区为严桥区辖5乡1镇、开城区辖7乡1镇、蜀山区辖7乡1镇、牛埠区辖6乡2镇、石涧区辖4乡3镇、襄安区辖6乡1镇、陡沟区辖、泥汊区辖4乡2镇、白茆区辖6乡、汤沟区辖4乡1镇。
2005年底,无为县辖无城镇、襄安镇、二坝镇、蜀山镇、牛埠镇、高沟镇等19个镇,鹤毛乡等4个乡。
牛埠
镇政府所在的牛埠城镇,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向以传统商埠和每逢农历“三、六、九”日农村贸易集会而久负盛名,辐射周边三县一市10多个乡镇。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有玻璃纤维厂、小煤窑、标准元件厂、机械修配厂、轮窑厂、大米加工厂、油坊等,个体商贩遍布全镇。形成方便群众生活的商业网络。
这座古老的城镇充满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不但集市贸易日趋繁荣,而且城镇规模也不断扩大。家庭生产木箱也是该镇一大特色。全镇有530多户生产木箱,每年有20多万只木箱销往西藏及沿海各省。该镇还是临近山区毛竹、元竹及其制成品的集散地。
目前,该城镇已成为本县西南部重镇和重要物资集散中心,1999年与二坝、泥汊、襄安一起跨人了安徽省195个中心建制镇行列。



~

长埠镇的历史沿革
答:1951年设第五区,1956年设长埠乡,1959年改长埠公社,1984年复改乡,1995年设镇。1997年,辖长埠、车田、江下、大路、云庄、罗田、义基、上桥、下桥、老下10个行政村。2007年5月22日,江西省民政厅《关于同意调整安义县长埠镇石鼻镇行政区划的批复》: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将安义县长埠镇...

茶埠镇历史沿革
答:茶埠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解放前,当时它被归属于耳阳乡的行政区域。随着历史的变迁,解放后,这个地区被设立为茶埠乡,隶属于梅川区的管辖。1954年,茶埠乡的行政区划发生了变化,它被提升为茶埠区。紧接着在1958年,茶埠区进一步发展为茶埠公社。然而,1961年,随着公社化改革,从茶埠公社中独立出来...

万埠镇的历史沿革
答:万埠镇在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安义建县后,隶属安义县控鹤乡;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自民国元年至十七年,区划仍袭旧制;建国前夕属万埠乡。1949年5月18日,万埠地区获得解放,属江西省南昌地区专员公署安义县第二区;1955年5月,第二区更名为万埠区;1956年撤区并乡,万埠镇属万埠、桃花二乡管辖...

西埠镇的历史沿革
答:2004年,将千坝、胜利、龙塔、五星4个村委会划归历阳镇管辖,同时将香泉镇的孙堡、和平、龙兴、长岗、白云、工农、新建7个村委会并入西埠镇。调整后西埠镇辖西埠街1个居委会和乌松、梅桥、沙桥、洪魏、刘黄、汪藕、范桥、西埠、新民、双庙、孙堡、和平、龙兴、长岗、白云、工农、新建17个村委...

陆埠镇的历史沿革
答:2016-06-15 大隐镇的历史沿革 2016-06-08 陆埠镇的名胜古迹 1 2016-06-13 陆埠镇有没有标准厂房2000平方 2015-01-14 浙东运河余姚段途经哪些历史文化乡村 2018-05-11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陆埠镇支溪岙村邮编是什么 2009-08-03 余姚的别称以及有什么历史渊源? 16 2010-07-14 浙江省余姚市陆埠镇...

白埠镇沿革
答:白埠镇的历史变迁可以追溯到1951年,当时白埠区由13个乡组成。随着1958年春的行政区划调整,白埠区拆分为白埠乡和西孙家庄乡,蓼兰区则分为蓼兰乡和中庄乡。秋季,白埠乡与西孙家庄乡合并成为白埠公社,中庄乡则成立了中庄公社。1976年,白埠公社的部分大队被划归给了王家站、门村和前楼公社,白埠...

茶埠镇区划沿革
答:茶埠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因设立茶马司并开设茶集商埠,以茶交换马匹而得名。该镇的行政区域如今包括湾山、的西、西京、将茶埠镇台、树扎、山那、哈扎、石咀、甫里、茶埠、阳坡、岳家湾、大楞、沟门、高岸、炭山、耳阳、谈河、尹家等19个行政村,以及78个村民小组。统计数据显示,茶埠镇...

牛埠镇的历史沿革及
答:牛埠镇可以说是一座历史悠久,远近闻名的城镇。古代时期对于更久远时期的历史有待进一步考证,所见资料直至明朝洪武初,撤销无为县入无为州,州辖8个乡,编户47个里。明中叶,增加城内外2个里,共49个里(在城即城关9个里,无为乡6个里,太平乡7个里,开城乡4个里,襄安乡3个里,铜城乡5个里,周...

会埠镇的历史沿革
答:建国初期,会埠为第四区,1958年由会埠、故县、水口三个乡组建渣村人民公社,1961年分为渣村、会埠两个公社,1968年合并为会埠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会埠乡人民政府,2001年12月撤乡设镇为会埠镇人民政府,次年2月搬迁至渣村集镇(现址)。

庵埠镇的历史沿革
答:庵埠镇,古称龙溪都,其历史可追溯至宋元丰年间以前。该地长期隶属于揭阳县或海阳县,直至民国时期。1914年,海阳县更名为潮安县,庵埠镇始终是其一部分。在民国初期,庵埠镇被划分为内龙溪和外龙溪两个区。到了1930年,该地区开始实行分区自治,并被称为第八区。1939年,第八区更名为龙溪区,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