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龙的传人这三个称谓的由来和所表达的含义。 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龙的传人的由来和所表达的含义

作者&投稿:甫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炎黄子孙:

炎黄子孙是华人的自称。“炎”指炎帝,以姜水成(今宝鸡市境内)。“黄”指黄帝,以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黄二帝为中华始祖。传说他们出自同一个部落,后来成为两个敌对的部落的首领。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华夏儿女:

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族战败,并入黄帝族,华夏族逐渐形成。华夏集团以炎帝族和黄帝族为主体,两族最初居住在河南他们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东夷集团的九黎族首领蚩尤,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

公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黄帝的后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经过夏商周三代的民族融合,华夏族正式形成。在外人眼里,汉族是一个身着华彩衣服,讲究礼仪的民族。中国人多为以上后代,故以华夏儿女自称。

龙的传人:

龙的传人是中国人的自称。龙的形成记录了古代民族发展的聚合过程,起着维系和向心的作用。龙文化已成为东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人常引以为豪。

龙标志像一面大旗,能把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招揽、汇聚、团结在大旗之下。龙标志的凝聚作用在国家统一、民族振兴及抵抗外侮方面意义重大。龙标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精神的体现,是一种有“意”之“象”,人们见象思意、会意,从而对认知、传播中华文明,焕发、弘扬中华精神形成良性推动。

扩展资料:

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龙的传人这三个称谓都代表的是中国人。我们的祖先把龙作为图腾,所以我们是龙的传人,历史上夏朝是最早的朝代,所以我们也是华夏儿女;我们也是炎帝和黄帝所繁衍的后代,所以也叫炎黄子孙。

中华民族共包括56个民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占全部人口的91.51%,其他还有55个民族,占8.49%,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此之外,也有数个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定的未识别民族。

中华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启超在其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的著作中提出,相关的历史学及人类学理论有费孝通的“多元一体”论,以及许倬云的《我者与他者的转化及混合》,中华民族这一政治概念在清末、中华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的有着不同的定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龙的传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华夏儿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炎黄子孙



炎黄子孙
华夏儿女
龙的传人

“中华民族”称谓的由来与演变
作者:中华民族史研究会会长、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史式 加入时间:2006-2-24 11:55:27
何谓“中华民族”

“民族”之说,产生于近代,历史上则长以“国家”代替“民族”。过去所说的爱国思想,实指民族英雄。在辛亥革命时期,既有“中华民族”的提法,又有“中华国族”的提法,或称为“国族”。这就真正把“民族”与“国家”混为一谈了。对日抗战期间,“国家至上”与“民族至上”并提,只见其同,未见其异。“国歌”中也只提“中华民族”而未提“国家”。在进行宣传教育之,分不清民族与国家,尚无大碍;但在科学的研究历史之时,却不容许存在这种混淆。我们在探讨什么是“民族”,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时候,一定要摆脱“国家”这个概念的纠缠,纯粹从民族角度上去探讨问题。一定不要忘记“民族”是自然形成的,而“国家”、“政权”是人为的这种根本区别。

那么,“中华民族”究竟应该如何解释?究竟应该包括哪些人?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应该包括:

一、汉族(无论是居于国内还是国外)。

二、居于国内的各个少数民族。

三、海外华人(包括未入外国籍的华侨与已入外国籍的华裔)。

在解释“中华民族”一词时,除了说明那些人属于中华民族之外,还要说明“中华民族”是由“华夏族”、“汉族”逐渐发展而来的。有必要追溯一下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在长时期逐渐发展、演变的经过。

夏代以前,中华大地上各个部落、部落迁徙不定,分和无常。自夏代至秦汉,为夷、夏各族并立时期。文化水平较高的“诸夏”与文化水平较低的“诸夷”犬牙交错,此处彼入,通过互相争斗与和平交往而逐渐融合。当时的“诸夏”并非单一民族,而是血缘不同的各族共用“夏礼”而被称为“诸夏”。正因为有了一个“诸”字,说明是复数而非单数。“诸夏”又称“华夏”,因此“华夏族”并非单一民族,而是以华夏文化为纽带结合起来的“民族联合体”。

汉武以后,“华夏族”,逐渐改称“汉族”。经过从夏到汉约两千年的融合,生活在中原的诸“夷”已先后融入汉族,只有北方、西方、边疆各地方还存在一些少数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是:进、退、分、和、变化无常。总的发展趋势则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不断融合,在人口上常占优势,因而在中华大地上取得了主体民族地位。“汉族”也不是单一民族而是一种“民族融合体”。

活动与中华大地上的人群不知是汉族,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可以合称“中华各族”。“中华”之称,魏、晋之际,已见端倪。元末农民起义军与清末革命志士都正式提出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恢复中华”者,恢复“中华各族”说共同建立之国家(并非只是汉族建立的国家)。近代西方殖民者东来,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的“中华各族”在外力冲击之下,才开始意识到求同存异、团结御辱之必要。所谓“同”,是中华文化之同;所谓“异”,是各民族语言、宗教、风速、习惯之异。在外辱日亟的情况下,“中华各族”乃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因此,“中华民族”乃是以中华文化为纽带所形成的“民族共同体”。

中华儿女与炎黄子孙

中华民族还有两个“别称”,一是“中华儿女”,二是“炎黄子孙”(炎帝和黄帝的子孙,或者只说“黄帝子孙”)。“中华儿女”之称是近代才出现的,其含义偏重于文化(是共同接受中华文化的群体);“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称古已有之,其含义偏重于血缘(有共同的祖先)。一次,有些少数民族可以接受“中华儿女”之说,不愿接受“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说。

一个民族的形成,首先是由于血缘,其次才是由于文化。在原始社会中,一群人能够长期生活在一起,大概总是一家人、一族人。以后这个部落发展壮大了,才会接纳血缘不同的人群参加。在这个世界上数以千计大大小小的各民族之间,有些民族特别重视血缘,认为血浓于水,在血缘上有排他性,很不容易接受外来的人群参加;有些民族重视文化,只要外来者接受了我们的文化,我们就欢迎他们参加,不加排斥。中华民族在形成之处就是一个由许多部落组成的复合体,以后在发展中也就表现出首重文化不太计较血缘关系的特点。

正因为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具有重文化轻血缘的传统,所以文化色彩较浓的“中华儿女”之称比起学院色彩较浓的“炎黄子孙”之称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器骧教授指出,“炎黄子孙”之说违背史实,因为中华民族是多源的,即是多源,既无共祖(共同的祖先)。“炎黄子孙”之说,既不科学,又不利于国内各民族的团结。

“炎黄子孙”之说,涉及到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听惯了中华民族历史一元论,那就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始祖是黄帝,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西北的黄土高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传播是以发源地为中心,然后向四方辐射。简言之,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始祖,一块发源地,一条母亲河,中华文明只有一个中心,逐渐传布四方。历史真相正是如此么?绝对不是。这个古史框架是由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建立起来的。当时的司马迁也并不能畅所欲言,他明知道出生东夷的伏羲与出生南蛮的神农都比出生于西戎的黄帝历史悠久,但是汉武帝自比黄帝,一定要以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也只好屈从,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些真实情况,希望读者“好好深思、心知其意”,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来。

到了近代,我国的考古工作刚刚起步,著名的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著名的历史学家蒙文通先生就首先起来像中华民族一元论挑战,大胆指出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中华大地上至少已有三个民族集团互争雄长,各个集团对于创造中华文明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儒家的孔孟出生与东夷集团,道家的老庄出生于南蛮集团,中华民族并非只是炎黄二帝的子孙或者黄帝一人的子孙。

后来由于东南百越地区考古发现越来越多,中华民族的来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又由过去的三分法修正为四分法。中华民族历史一元论被彻底推翻了。因此,用“炎黄子孙”或者“黄帝子孙”来代表“中华民族”是以偏概全,显然不妥的。

海外华人与华族

“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说虽然古已有之,但是过去用的不多。直到改革开放,随着许多海外华人的归来,此语才在报刊上大量出现。海外华人之所以乐于用“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来节制中华民族,笔者认为,愿意如下:

一、缺少更为恰当的名称可用。我们的海外华人大量出国的时候是在清代,当时是异族入主中原,汉人受到迫害,凡是亡命国外、蓝几天要的海外华人,多有一段悲惨的历史,对清王朝抱有敌对情绪。许多民间组织更是公开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帜,要他们说自己是大清国人,他们当然不愿意。何况清廷也十分顽固,认为出国即叛国,视他们为自弃王化的顽民,对他们采取一种鄙视又仇视、既不承认有不保护的恶劣态度,处处加以打击,使他们沦为没有祖国的海外孤儿。他们很难选择一个适当的自称,只好怀恋祖国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自称汉人或唐人。

二、为什么选择“炎黄子孙”?中华民族基本上是农业民族,并非乐意迁移与到处流浪,而是按土重迁,留恋故国田园祖宗坟墓的民族。海外华人的祖先由于种种不得已的原因,例如荒灾,战乱,地少人多谋生不易而冒险犯难,扬帆出海,心情沉重,前途渺茫。到了海外之后,手无寸铁、没有半点特权,只有靠自己艰苦奋斗,比与当地民族和平相处,才能立足谋生。但是他们所接触到的许多别的民族,无论是白种人、黑种人、还有黄种人,其历史文化全部都没有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即使他们当时事事不如人,只要一想到自己是“炎黄子孙”,马上心情振奋,豪情满怀。因为词语包含了一下丰富的含义: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是泱泱大国,礼仪之邦。我们的处境不管如何困难,生活不管如何艰苦,都要努力奋斗,为祖国争光,不能辱没先祖。“炎黄子孙”一语,久已成为海外华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柱。

三、“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一语,又成为海外华人互相团结的一条纽带。离乡万里,举目无亲,一旦遇到“炎黄子孙”,自然亲如家人。数百年来海外华人的生存、发展、团结、奋斗,可以说是从“炎黄子孙”一语汲取了无穷的精神力量。

时至今日,用“炎黄子孙”作为中华民族的别称,固然不妥;但是回顾历史,就会看到此语在海外华人力量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我们在学术研究与外交场合中固然不宜使用此语,以免产生误解;但是在一般场合,民间场合,为了增进情意,根据语言学“约定俗成”的原则,对“炎黄子孙”一语,但用无妨,

中华民族一词正式形成的时间不长,还没有正式的简称。对于国名我们可以建成中国,对于族名却不能简称为中族。把中华民族简称为汉族更加不行,因为这就排除了汉族以外的许多少数民族。但是简称为“华族”是可以的。“华族”的词源来自海外华人,例如新加坡把国内的马来人称为马来族,也就相应地把华人称为“华族”。

探讨至此,我们就不难把这些来自中外古今的形形色色的名词、形形色色的称呼梳理一番,理顺其间的关系,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

中华民族 是一个比一般民主高一档次的民族共同体。长期以来一直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民族。其中包括汉族(无论居于国内还是国外)、居于国内的各少数民族,以及海外华人(包括华侨与华裔)。

中华儿女 中华民族的别称,文化的色彩较浓。

炎黄子孙 (或黄帝子孙)中华民族的别称,血缘的色彩较浓,在海外华人中使用得较多。

华族 中华民族的简称。

海外华人 包括华侨和华裔,即具有汉族或国内少数民族的血统而移居海外者。“海外”实际上指国外。

龙的传人 中华民族的另一种别称,是指中华文化的继承者、接班人。

中华儿女与炎黄子孙

中华民族还有两个“别称”,一是“中华儿女”,二是“炎黄子孙”(炎帝和黄帝的子孙,或者只说“黄帝子孙”)。“中华儿女”之称是近代才出现的,其含义偏重于文化(是共同接受中华文化的群体);“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称古已有之,其含义偏重于血缘(有共同的祖先)。一次,有些少数民族可以接受“中华儿女”之说,不愿接受“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说。

一个民族的形成,首先是由于血缘,其次才是由于文化。在原始社会中,一群人能够长期生活在一起,大概总是一家人、一族人。以后这个部落发展壮大了,才会接纳血缘不同的人群参加。在这个世界上数以千计大大小小的各民族之间,有些民族特别重视血缘,认为血浓于水,在血缘上有排他性,很不容易接受外来的人群参加;有些民族重视文化,只要外来者接受了我们的文化,我们就欢迎他们参加,不加排斥。中华民族在形成之处就是一个由许多部落组成的复合体,以后在发展中也就表现出首重文化不太计较血缘关系的特点。

正因为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具有重文化轻血缘的传统,所以文化色彩较浓的“中华儿女”之称比起学院色彩较浓的“炎黄子孙”之称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器骧教授指出,“炎黄子孙”之说违背史实,因为中华民族是多源的,即是多源,既无共祖(共同的祖先)。“炎黄子孙”之说,既不科学,又不利于国内各民族的团结。

“炎黄子孙”之说,涉及到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听惯了中华民族历史一元论,那就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始祖是黄帝,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西北的黄土高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传播是以发源地为中心,然后向四方辐射。简言之,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始祖,一块发源地,一条母亲河,中华文明只有一个中心,逐渐传布四方。历史真相正是如此么?绝对不是。这个古史框架是由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建立起来的。当时的司马迁也并不能畅所欲言,他明知道出生东夷的伏羲与出生南蛮的神农都比出生于西戎的黄帝历史悠久,但是汉武帝自比黄帝,一定要以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也只好屈从,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些真实情况,希望读者“好好深思、心知其意”,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来。

到了近代,我国的考古工作刚刚起步,著名的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著名的历史学家蒙文通先生就首先起来像中华民族一元论挑战,大胆指出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中华大地上至少已有三个民族集团互争雄长,各个集团对于创造中华文明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儒家的孔孟出生与东夷集团,道家的老庄出生于南蛮集团,中华民族并非只是炎黄二帝的子孙或者黄帝一人的子孙。

后来由于东南百越地区考古发现越来越多,中华民族的来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又由过去的三分法修正为四分法。中华民族历史一元论被彻底推翻了。因此,用“炎黄子孙”或者“黄帝子孙”来代表“中华民族”是以偏概全,显然不妥的。

海外华人与华族

“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说虽然古已有之,但是过去用的不多。直到改革开放,随着许多海外华人的归来,此语才在报刊上大量出现。海外华人之所以乐于用“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来节制中华民族,笔者认为,愿意如下:

一、缺少更为恰当的名称可用。我们的海外华人大量出国的时候是在清代,当时是异族入主中原,汉人受到迫害,凡是亡命国外、蓝几天要的海外华人,多有一段悲惨的历史,对清王朝抱有敌对情绪。许多民间组织更是公开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帜,要他们说自己是大清国人,他们当然不愿意。何况清廷也十分顽固,认为出国即叛国,视他们为自弃王化的顽民,对他们采取一种鄙视又仇视、既不承认有不保护的恶劣态度,处处加以打击,使他们沦为没有祖国的海外孤儿。他们很难选择一个适当的自称,只好怀恋祖国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自称汉人或唐人。

二、为什么选择“炎黄子孙”?中华民族基本上是农业民族,并非乐意迁移与到处流浪,而是按土重迁,留恋故国田园祖宗坟墓的民族。海外华人的祖先由于种种不得已的原因,例如荒灾,战乱,地少人多谋生不易而冒险犯难,扬帆出海,心情沉重,前途渺茫。到了海外之后,手无寸铁、没有半点特权,只有靠自己艰苦奋斗,比与当地民族和平相处,才能立足谋生。但是他们所接触到的许多别的民族,无论是白种人、黑种人、还有黄种人,其历史文化全部都没有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即使他们当时事事不如人,只要一想到自己是“炎黄子孙”,马上心情振奋,豪情满怀。因为词语包含了一下丰富的含义: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是泱泱大国,礼仪之邦。我们的处境不管如何困难,生活不管如何艰苦,都要努力奋斗,为祖国争光,不能辱没先祖。“炎黄子孙”一语,久已成为海外华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柱。

三、“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一语,又成为海外华人互相团结的一条纽带。离乡万里,举目无亲,一旦遇到“炎黄子孙”,自然亲如家人。数百年来海外华人的生存、发展、团结、奋斗,可以说是从“炎黄子孙”一语汲取了无穷的精神力量。

时至今日,用“炎黄子孙”作为中华民族的别称,固然不妥;但是回顾历史,就会看到此语在海外华人力量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我们在学术研究与外交场合中固然不宜使用此语,以免产生误解;但是在一般场合,民间场合,为了增进情意,根据语言学“约定俗成”的原则,对“炎黄子孙”一语,但用无妨,

中华民族一词正式形成的时间不长,还没有正式的简称。对于国名我们可以建成中国,对于族名却不能简称为中族。把中华民族简称为汉族更加不行,因为这就排除了汉族以外的许多少数民族。但是简称为“华族”是可以的。“华族”的词源来自海外华人,例如新加坡把国内的马来人称为马来族,也就相应地把华人称为“华族”。

炎黄子孙
表达的含义
炎帝和黄帝,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两个帝王,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国大陆和台湾省的同胞、港澳同胞、旅居海外的侨胞,都自称是“炎黄子孙”,有时也用“炎黄子孙”来代称中华民族。
由来
“炎黄”分别指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部落的首领。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领。他们自西方游牧进入中原,与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今河北省)。得到黄帝族援助,攻杀蚩尤。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后来炎黄两族在阪泉(据说,阪泉在河北怀来县)与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了三次大冲突。黄帝族炎帝族打败了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由西北进入了中原地区。

黄帝族与炎帝族,又与居住在东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在当时中原地区的民族和部落中,黄帝族的力量较强,文化也较高,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因而,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炎黄的子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一个说法是服饰精美称为“华”,有礼仪称为“夏”,所以中国的先民就自称为“华夏族”。另一个说法认为,中国最早的先民是生活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夏族,后来四处迁徙,其中东迁中原的称为东夏或华夏,西迁甘肃一带的称为西夏或蛮夏,华夏是用来区别蛮夏的名称,代表先进之意,久而久之,就变成中国的同义词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人类是由女娲捏黄土造出来的。女娲创造了人类,那么女娲她自己又是谁创造的呢?按普遍的说法,女娲最早应是奉蛇为图腾的民族创造出来的。在奉蛇为图腾的地区,人们一般认为"蛇"是"龙"的原形,"龙"是"蛇"的神性显示。所以在江苏、浙江、安徽一带称家蛇为"苍龙"、"天龙"、"家龙"等等,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有些民族自称"龙种"、"龙人"、"龙户"并建蛇庙,祭祀蛇神。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而且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龙是中国人的象征,中华民族骄傲地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
中华龙最早源于我国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太昊伏羲氏部落图腾徽号。

“龙的传人”的由来

在山东省嘉祥县东汉武氏墓群石刻中,有一组古代帝王画像。所画者有伏羲、祝融、神农、黄帝、唐尧、夏禹等10位帝王。其中9位帝王是人头人身,惟独伏羲氏形象奇异,并且和女娲画在一起,两人都是人身、龙尾,像是由龙转化来的。在我国古代神话中,传说伏羲与女娲结婚后生下人类,人类当然也就是龙的子孙,故称为“龙的传人”。“龙的传人”一语由此而来。

龙的传人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人类是由女娲捏黄土造出来的。女娲创造了人类,那么女娲她自己又是谁创造的呢?按普遍的说法,女娲最早应是奉蛇为图腾的民族创造出来的。
什么是图腾呢?图腾(totem)是原始社会氏族的一种标志。图腾信仰是一种非常原始的信仰。而蛇图腾的色彩在女娲、伏羲等的形象上能明显地看出。蛇图腾分布很广,现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在几千年的不断迁徙中,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融,蛇图腾传遍了长江南北,在台湾的高山族、海南的黎族中都有蛇图腾的遗迹或习俗。在奉蛇为图腾的地区,人们一般认为"蛇"是"龙"的原形,"龙"是"蛇"的神性显示。所以在江苏、浙江、安徽一带称家蛇为"苍龙"、"天龙"、"家龙"等等,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有些民族自称"龙种"、"龙人"、"龙户"并建蛇庙,祭祀蛇神。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而且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龙是中国人的象征,中华民族骄傲地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

不错,同意楼上

“炎黄子孙” “华夏儿女”“龙的传人”这三个称谓的由来和所表达的含义。~

炎黄子孙
华夏儿女
龙的传人

“中华民族”称谓的由来与演变
作者:中华民族史研究会会长、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史式 加入时间:2006-2-24 11:55:27
何谓“中华民族”

“民族”之说,产生于近代,历史上则长以“国家”代替“民族”。过去所说的爱国思想,实指民族英雄。在辛亥革命时期,既有“中华民族”的提法,又有“中华国族”的提法,或称为“国族”。这就真正把“民族”与“国家”混为一谈了。对日抗战期间,“国家至上”与“民族至上”并提,只见其同,未见其异。“国歌”中也只提“中华民族”而未提“国家”。在进行宣传教育之,分不清民族与国家,尚无大碍;但在科学的研究历史之时,却不容许存在这种混淆。我们在探讨什么是“民族”,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时候,一定要摆脱“国家”这个概念的纠缠,纯粹从民族角度上去探讨问题。一定不要忘记“民族”是自然形成的,而“国家”、“政权”是人为的这种根本区别。

那么,“中华民族”究竟应该如何解释?究竟应该包括哪些人?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应该包括:

一、汉族(无论是居于国内还是国外)。

二、居于国内的各个少数民族。

三、海外华人(包括未入外国籍的华侨与已入外国籍的华裔)。

在解释“中华民族”一词时,除了说明那些人属于中华民族之外,还要说明“中华民族”是由“华夏族”、“汉族”逐渐发展而来的。有必要追溯一下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在长时期逐渐发展、演变的经过。

夏代以前,中华大地上各个部落、部落迁徙不定,分和无常。自夏代至秦汉,为夷、夏各族并立时期。文化水平较高的“诸夏”与文化水平较低的“诸夷”犬牙交错,此处彼入,通过互相争斗与和平交往而逐渐融合。当时的“诸夏”并非单一民族,而是血缘不同的各族共用“夏礼”而被称为“诸夏”。正因为有了一个“诸”字,说明是复数而非单数。“诸夏”又称“华夏”,因此“华夏族”并非单一民族,而是以华夏文化为纽带结合起来的“民族联合体”。

汉武以后,“华夏族”,逐渐改称“汉族”。经过从夏到汉约两千年的融合,生活在中原的诸“夷”已先后融入汉族,只有北方、西方、边疆各地方还存在一些少数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是:进、退、分、和、变化无常。总的发展趋势则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不断融合,在人口上常占优势,因而在中华大地上取得了主体民族地位。“汉族”也不是单一民族而是一种“民族融合体”。

活动与中华大地上的人群不知是汉族,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可以合称“中华各族”。“中华”之称,魏、晋之际,已见端倪。元末农民起义军与清末革命志士都正式提出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恢复中华”者,恢复“中华各族”说共同建立之国家(并非只是汉族建立的国家)。近代西方殖民者东来,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的“中华各族”在外力冲击之下,才开始意识到求同存异、团结御辱之必要。所谓“同”,是中华文化之同;所谓“异”,是各民族语言、宗教、风速、习惯之异。在外辱日亟的情况下,“中华各族”乃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因此,“中华民族”乃是以中华文化为纽带所形成的“民族共同体”。

中华儿女与炎黄子孙

中华民族还有两个“别称”,一是“中华儿女”,二是“炎黄子孙”(炎帝和黄帝的子孙,或者只说“黄帝子孙”)。“中华儿女”之称是近代才出现的,其含义偏重于文化(是共同接受中华文化的群体);“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称古已有之,其含义偏重于血缘(有共同的祖先)。一次,有些少数民族可以接受“中华儿女”之说,不愿接受“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说。

一个民族的形成,首先是由于血缘,其次才是由于文化。在原始社会中,一群人能够长期生活在一起,大概总是一家人、一族人。以后这个部落发展壮大了,才会接纳血缘不同的人群参加。在这个世界上数以千计大大小小的各民族之间,有些民族特别重视血缘,认为血浓于水,在血缘上有排他性,很不容易接受外来的人群参加;有些民族重视文化,只要外来者接受了我们的文化,我们就欢迎他们参加,不加排斥。中华民族在形成之处就是一个由许多部落组成的复合体,以后在发展中也就表现出首重文化不太计较血缘关系的特点。

正因为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具有重文化轻血缘的传统,所以文化色彩较浓的“中华儿女”之称比起学院色彩较浓的“炎黄子孙”之称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器骧教授指出,“炎黄子孙”之说违背史实,因为中华民族是多源的,即是多源,既无共祖(共同的祖先)。“炎黄子孙”之说,既不科学,又不利于国内各民族的团结。

“炎黄子孙”之说,涉及到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听惯了中华民族历史一元论,那就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始祖是黄帝,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西北的黄土高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传播是以发源地为中心,然后向四方辐射。简言之,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始祖,一块发源地,一条母亲河,中华文明只有一个中心,逐渐传布四方。历史真相正是如此么?绝对不是。这个古史框架是由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建立起来的。当时的司马迁也并不能畅所欲言,他明知道出生东夷的伏羲与出生南蛮的神农都比出生于西戎的黄帝历史悠久,但是汉武帝自比黄帝,一定要以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也只好屈从,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些真实情况,希望读者“好好深思、心知其意”,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来。

到了近代,我国的考古工作刚刚起步,著名的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著名的历史学家蒙文通先生就首先起来像中华民族一元论挑战,大胆指出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中华大地上至少已有三个民族集团互争雄长,各个集团对于创造中华文明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儒家的孔孟出生与东夷集团,道家的老庄出生于南蛮集团,中华民族并非只是炎黄二帝的子孙或者黄帝一人的子孙。

后来由于东南百越地区考古发现越来越多,中华民族的来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又由过去的三分法修正为四分法。中华民族历史一元论被彻底推翻了。因此,用“炎黄子孙”或者“黄帝子孙”来代表“中华民族”是以偏概全,显然不妥的。

海外华人与华族

“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说虽然古已有之,但是过去用的不多。直到改革开放,随着许多海外华人的归来,此语才在报刊上大量出现。海外华人之所以乐于用“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来节制中华民族,笔者认为,愿意如下:

一、缺少更为恰当的名称可用。我们的海外华人大量出国的时候是在清代,当时是异族入主中原,汉人受到迫害,凡是亡命国外、蓝几天要的海外华人,多有一段悲惨的历史,对清王朝抱有敌对情绪。许多民间组织更是公开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帜,要他们说自己是大清国人,他们当然不愿意。何况清廷也十分顽固,认为出国即叛国,视他们为自弃王化的顽民,对他们采取一种鄙视又仇视、既不承认有不保护的恶劣态度,处处加以打击,使他们沦为没有祖国的海外孤儿。他们很难选择一个适当的自称,只好怀恋祖国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自称汉人或唐人。

二、为什么选择“炎黄子孙”?中华民族基本上是农业民族,并非乐意迁移与到处流浪,而是按土重迁,留恋故国田园祖宗坟墓的民族。海外华人的祖先由于种种不得已的原因,例如荒灾,战乱,地少人多谋生不易而冒险犯难,扬帆出海,心情沉重,前途渺茫。到了海外之后,手无寸铁、没有半点特权,只有靠自己艰苦奋斗,比与当地民族和平相处,才能立足谋生。但是他们所接触到的许多别的民族,无论是白种人、黑种人、还有黄种人,其历史文化全部都没有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即使他们当时事事不如人,只要一想到自己是“炎黄子孙”,马上心情振奋,豪情满怀。因为词语包含了一下丰富的含义: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是泱泱大国,礼仪之邦。我们的处境不管如何困难,生活不管如何艰苦,都要努力奋斗,为祖国争光,不能辱没先祖。“炎黄子孙”一语,久已成为海外华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柱。

三、“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一语,又成为海外华人互相团结的一条纽带。离乡万里,举目无亲,一旦遇到“炎黄子孙”,自然亲如家人。数百年来海外华人的生存、发展、团结、奋斗,可以说是从“炎黄子孙”一语汲取了无穷的精神力量。

时至今日,用“炎黄子孙”作为中华民族的别称,固然不妥;但是回顾历史,就会看到此语在海外华人力量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我们在学术研究与外交场合中固然不宜使用此语,以免产生误解;但是在一般场合,民间场合,为了增进情意,根据语言学“约定俗成”的原则,对“炎黄子孙”一语,但用无妨,

中华民族一词正式形成的时间不长,还没有正式的简称。对于国名我们可以建成中国,对于族名却不能简称为中族。把中华民族简称为汉族更加不行,因为这就排除了汉族以外的许多少数民族。但是简称为“华族”是可以的。“华族”的词源来自海外华人,例如新加坡把国内的马来人称为马来族,也就相应地把华人称为“华族”。

探讨至此,我们就不难把这些来自中外古今的形形色色的名词、形形色色的称呼梳理一番,理顺其间的关系,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

中华民族 是一个比一般民主高一档次的民族共同体。长期以来一直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民族。其中包括汉族(无论居于国内还是国外)、居于国内的各少数民族,以及海外华人(包括华侨与华裔)。

中华儿女 中华民族的别称,文化的色彩较浓。

炎黄子孙 (或黄帝子孙)中华民族的别称,血缘的色彩较浓,在海外华人中使用得较多。

华族 中华民族的简称。

海外华人 包括华侨和华裔,即具有汉族或国内少数民族的血统而移居海外者。“海外”实际上指国外。

龙的传人 中华民族的另一种别称,是指中华文化的继承者、接班人。
回答者:冰舞娃娃☆ - 经理 五级

我只能为你解释清楚华夏儿女的由来。
唐尧让位于虞舜,虞舜让位于夏禹。
夏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建立的第一个朝代夏朝。并繁衍出了5000个姓氏。主要有以下:
夏-源出于姒姓。相传禹的母亲女志曾梦见流星陨落变成神珠薏苡,她吃了薏苡,醒后便有了身孕,后生下了禹,因此禹得姒姓。禹由于治理了水患,被舜帝封在夏(即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禹的儿子建立了夏朝。夏朝灭亡后,禹的后代就以夏为姓氏。另外,夏姓还有一支出于妫姓。春秋时期,陈宣公的小儿子公子西字子夏,他的孙子征舒便以祖父的字为自己的姓氏,称为夏氏。夏完淳,南明抗清义士、诗人,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他14岁便跟随父亲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被捕就义,死时年仅17岁。他的诗慷慨激昂,抒发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也记载了他艰辛的斗争经历,有诗集《南冠草》
夏侯-源出于姒姓。西周时,杞国是夏禹后代的封国。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佗是夏禹的后代,祖先又被封过侯爵,就称他为夏侯氏。佗的后代便以夏侯为自己家庭的姓氏。夏侯胜,西汉今文尚书学“大夏侯学”的开创者,东平(今属山东)人。他少年时跟从夏侯始昌学习《尚书》,称“大夏侯”,常以阴阳灾异推论时政得失,曾受诏为《尚书》、《论语》作注疏
鲍-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夏禹的后人敬叔被封在齐国的鲍邑(今山东历城县东),所以人们也称他为鲍敬叔。他的儿子鲍叔牙把父亲的封地地名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鲍氏。鲍叔牙以善于知人而著称,他推荐管仲辅齐桓公,使齐桓公当上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管仲曾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照,南朝宋文学家,东海(今山东苍山县南)人,出身寒微。他擅长七言歌行,风格俊逸。他的诗反映出庶族地主对当时土族专权的政治现状的不满,主要代表作有乐府《拟行路难》18首以及《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等
曾-源出于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在曾(今山东苍山县西北)。公元前567年,曾国被楚国灭掉。曾国国君的后代将曾去掉偏旁,称为曾氏。曾巩。北宋文学家,南丰(今属江西)人。他的散文风格平易,部分文章对当时统治者的因循苟且表示出不满,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国藩,清朝大臣,湖南湘乡人。1853年他筹办湘军,对抗太平天国,是镇庄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力。1865年开办洋务。与李鸿章。左宗棠等创办江南制造局。福建马尾船政局等军事工业。虽久居高官,但他生活俭朴,教子严格,他的长子曾纪泽是清末著名外交官
卜-相传夏帝太康有个弟弟封在莘国(今陕西合阳东南),他的后裔中有专门从事占卜职业的,被人称为卜氏。
娄-源出于姒姓。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先代贤王的后裔,封夏帝少康的后代在杞国(今河南杞县)。春秋时期,杞国人迁都到淳于(今山东安丘县东北),杞君有一支子孙被封在娄邑(今山东诸城县西南),后代称为娄氏。娄师德,唐朝大臣,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人。他长期率军驻扎在青海、甘肃一带,发展生产,使军需供应充足,有效地保证了唐朝西部边境的安全
巢-商汤打败了夏桀后,夏桀逃到甫巢(今安徽巢县西南),他的子孙有一些就留在那里居住了,并以地名为姓氏,称为巢氏。巢元方,隋朝医学家。他曾任太医博士。所主持编辑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邓-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被封在邓国(今湖北襄樊市北邓城镇),后人称为邓氏。另外,商朝武丁的叔叔也封在邓国,邓国在春秋时被楚国灭掉,邓君的子孙为邓氏。邓世昌,清末海军将领,民族英雄,广东番禺人,任北洋舰队致远巡洋舰管带。在1894年的中日黄海战役中,致远舰遭日舰围攻,在弹尽舰伤之际,邓世昌率全舰官兵驾舰撞击敌旗舰吉野号,不幸被敌舰鱼雷击中,与全舰250人一起壮烈牺牲
窦-源出于姒姓。夏帝相的时候,东方诸侯国有穷氏起兵占领了夏朝的国都,将帝相杀死。帝相的王后缗是有仍氏国君的女儿,当时正怀着身孕。她为了躲避追杀,从一个墙窦(即墙洞)里逃了出去,躲回了娘家-有仍氏国,不久便生下了儿子少康。少康长大后,继承父业,又重新恢复了夏朝的统治。少康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继承了帝位,小儿子留在有仍氏国。少康为了纪念母亲从窦中逃出,就赐小儿子姓窦,小儿子的子孙便称为窦氏。窦固,东汉大臣,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汉明帝时,他与骑都尉耿忠率兵12000骑,出酒泉塞至天山击北匈奴呼衍王,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西北巴里坤湖)。后又与耿秉等带兵出玉门关,击败北匈奴贵族在车师一带的势力
戈-相传周朝时,夏禹有后代被封在戈(大致在宋国和郑国之间)。他的后人就以戈为姓氏
杭-相传夏禹治水后,把船只交给他的儿子管理,并将他封在全航这个地方。其子孙就将“航”改成“杭”,称为杭氏。杭世骏,清朝史学家,浙江仁和人。他学识渊博,精通史学及小学,曾受命校勘《十三经》和《二十四史》,晚年在粤东、扬州书院讲学。著有《诸史然疑》、《三国志补注》等书
嵇-源出于姒姓。会稽曾是夏禹召集天下诸侯开大会的地方,禹死后也葬在会稽山。夏帝少康即位后,封庶子无余在会稽主持禹庙的祭祀,称会稽氏。会稽氏在西汉初年被迁往嵇山(今安徽涡阳县北),并改称为嵇氏。嵇康,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谯郡至(今安徽宿县西南)人。他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是“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他善于写四言诗,风格清峻,代表作为《幽愤诗》;他还擅长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
计-源出于姒姓。夏禹有后代被封在计国(今山东胶县西南)后来周朝灭掉了计国,计国人便以计为姓氏,称为计氏。计有功,南宋文学家,安仁(今属湖南)人。他曾搜集唐代文献及口耳相传的诗歌轶事,汇编成《唐诗纪事》
欧-春秋时期的越国,是夏帝少康的后代所建立的。
赏-赏氏是因其祖先受到奖赏而得姓。另外,赏氏本为西夏国姓氏,后来逐渐变为汉族姓氏
莘-夏启有个庶子被封在莘,其子孙以当地地名为姓氏,称为莘氏。后来,莘氏也有改为辛氏的
蔚-古代有蔚州(今河北蔚县),当地人称为蔚氏。夏朝时,夏帝少康封他的庶子无余在会稽,让他在那里负责祭祀祖先。无余的后代便在会稽山一带建立起越国。越氏是赵国国君的子孙。北魏孝文帝时,鲜卑族越勒氏、越质诘氏也改为越氏
禹-相传远古时代,中原大地洪水泛滥,大禹用疏通河道的方法消除了水患,使人民安居乐业。禹氏就是大禹的后代。禹之鼎,清朝画家,江苏江都人。他善画人物、仕女,尤其精于肖像绘画,且多为白描
越-远古时大禹治水有功,称禹王。禹王的儿子启建立商朝。夏朝传到少康王时,少康将公子无余封到会稽去,在那儿建立了越国。后来越国公族后代中,有些人就以国名为姓。所以说越姓是大禹王的后代。越姓的祖上有许多杰出人物,比如越王勾践,就干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越姓先人还有如:【越其杰】明朝时文士,又爱习武,他的诗词文章很好,又善于骑射带兵,朝廷任他为河南巡抚的官。【越升】越其杰的同乡,也是贵州人,在朝廷中当文官,他的学问很好。【越英】是越升的玄孙,在地方上做州官。越英为人正直,心地仁爱,而嫉恶如仇。他做州官时,地方上风气清正,百姓心情舒畅
夏、夏侯、鲍、曾、卜、娄、巢、邓、窦、戈、杭、嵇、计、欧、欧阳、赏、莘、蔚、禹、越,等等都是我们夏姓的子孙,故称华夏民族。
一般中国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基本把中国所有的姓氏都包涵进去了。

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龙的传人这三个称谓的由来和所表达的含义。
答:炎黄子孙:炎黄子孙是华人的自称。“炎”指炎帝,以姜水成(今宝鸡市境内)。“黄”指黄帝,以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黄二帝为中华始祖。传说他们出自同一个部落,后来成为两个敌对的部落的首领。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

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龙的传人这三个称谓的由来和所表达的含义。
答: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黄帝后裔建立的,经过这三代,华夏族正式形成。汉族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礼仪传统而闻名,被视为华夏儿女。3. 龙的传人:这个称谓体现了中国人对龙图腾的崇拜。龙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龙的形象象征着聚合...

谁知道"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龙的传人"这三个称谓的由来和所表达的...
答:所以我们是华夏儿女```3.龙的传人 在我国古老的文献中,中华民族是作为龙的后代被形容和被描写的,据诗人兼学者闻一多的考证,我国上古社会,许多民族都以龙作为氏族或部落的标志。不仅中原的华夏民族如此,当时处在北方的匈奴(匈奴,是我国北部古老的少数民族,居于蒙古高原一带,过着游牧生活),居住南...

我们都有什么称呼?
答:黄炎子孙、神州华胄、 华夏儿女、 中华民族、 龙的传人。炎黄子孙是指炎帝和黄帝的后代。指中华民族的后代。黄炎子孙——同“炎黄子孙”。神州华胄——我国古代华夏族的后裔。统指中国人。华夏儿女——①特指汉族。②指代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生活在中华大地上所有民族以及海外华人的统称。龙的传人—...

请问中国人的称呼除了炎黄子孙还有什么?
答:炎黄子孙、 黄种人、龙 的传人,唐人

我们中国人民为什么被称为:龙的传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汉族人呢?
答:黄帝母族为蛟氏,"蛟"即"蛇",古又称"桥"。黄帝葬桥山,正说明黄帝对其母族图腾的祟奉。实际"龙"的图腾是黄帝父族和母族图腾的形象结合。龙这一奇特形象的形成,反映着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和各民族融合的过程。后来,这一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龙"的形象开始出现于各种图案之中,并逐渐形成 ...

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龙的传人的由来和所表达的含义
答:夏、夏侯、鲍、曾、卜、娄、巢、邓、窦、戈、杭、嵇、计、欧、欧阳、赏、莘、蔚、禹、越,等等都是我们夏姓的子孙,故称华夏民族。一般中国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基本把中国所有的姓氏都包涵进去了。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等说法是否有利于民族统一?
答:只有汉朝,进行了华人(黄土高原人)、印度次大陆人、波斯人等多民族的.统.一努力,产生了多民族融合下的“汉族”。而“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和“华夏儿女”,均是指向世界最早的人类单一物种的“黄土高原人”。当黄土高原人经历了四个冰川季之后,人类的科学文明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他们在对...

有哪些代表中国人的词语
答:唐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华人、龙的传人等。1、唐人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历宋、元至明,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一直将中国或与中国有关的物事称之为“唐”。不仅以“唐”作为“中国”之地的代称,而且称...

中华在古时候被称为华夏、神州、九州我们中国人又被称为什么
答:中华在古时候被称为华夏、神州、九州,我们中国人又被称为:华夏儿女、汉人、唐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1、华夏一词由周王朝创造。最初指代周王朝。现被用作中国和汉族的古称。在商朝末期,周人联合流亡的夏人,炎帝系统的姜姓诸族(其代表为姜太公),以及迁徙到南方的楚人等起兵。进而推翻商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