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等说法是否有利于民族统一? 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龙的传人的由来和分别表达什么意义?

作者&投稿:代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不能。
民族的根本是种源而不是.统.一。
民族多元化,是说同一国家或地区的多民族单元共生共存,而不是.统.一。
只有汉朝,进行了华人(黄土高原人)、印度次大陆人、波斯人等多民族的.统.一努力,产生了多民族融合下的“汉族”。
而“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和“华夏儿女”,均是指向世界最早的人类单一物种的“黄土高原人”。
当黄土高原人经历了四个冰川季之后,人类的科学文明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他们在对全球的文化启蒙活动中,经历了与兽人族的融合,导致了后代人格特征的变异,当汉朝.统.一融合了几个物种的民族后,造成了唐朝以后一千多年的混乱,促使这个国家的科技文明大踏步的倒退。
我们在来看从秦朝开始立国的东桑国,虽然也曾有过“幕府之乱”,但两千多年来不曾改换了朝代,民族的单一化未曾发生根本变化。
……
因此,中国万年以来的民族历史状况,以血淋淋的经历告诉我们,多民族跨越物种的民族.统.一行为,必定是会损害民族多元化的愚蠢行径。



似乎这些说法只是自认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人群中的说法,并没有在中央政府的正式文章中阐述。其实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宣传中央政府同样允许的。

你好,这个问题其实太宏大了,我觉得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好了。

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龙的传人这三个称谓的由来和所表达的含义。~

炎黄子孙:
炎黄子孙是华人的自称。“炎”指炎帝,以姜水成(今宝鸡市境内)。“黄”指黄帝,以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黄二帝为中华始祖。传说他们出自同一个部落,后来成为两个敌对的部落的首领。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华夏儿女:
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族战败,并入黄帝族,华夏族逐渐形成。华夏集团以炎帝族和黄帝族为主体,两族最初居住在河南他们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东夷集团的九黎族首领蚩尤,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
公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黄帝的后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经过夏商周三代的民族融合,华夏族正式形成。在外人眼里,汉族是一个身着华彩衣服,讲究礼仪的民族。中国人多为以上后代,故以华夏儿女自称。
龙的传人:
龙的传人是中国人的自称。龙的形成记录了古代民族发展的聚合过程,起着维系和向心的作用。龙文化已成为东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人常引以为豪。
龙标志像一面大旗,能把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招揽、汇聚、团结在大旗之下。龙标志的凝聚作用在国家统一、民族振兴及抵抗外侮方面意义重大。龙标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精神的体现,是一种有“意”之“象”,人们见象思意、会意,从而对认知、传播中华文明,焕发、弘扬中华精神形成良性推动。



扩展资料:
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龙的传人这三个称谓都代表的是中国人。我们的祖先把龙作为图腾,所以我们是龙的传人,历史上夏朝是最早的朝代,所以我们也是华夏儿女;我们也是炎帝和黄帝所繁衍的后代,所以也叫炎黄子孙。
中华民族共包括56个民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占全部人口的91.51%,其他还有55个民族,占8.49%,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此之外,也有数个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定的未识别民族。
中华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启超在其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的著作中提出,相关的历史学及人类学理论有费孝通的“多元一体”论,以及许倬云的《我者与他者的转化及混合》,中华民族这一政治概念在清末、中华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的有着不同的定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龙的传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华夏儿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炎黄子孙

炎黄子孙
华夏儿女
龙的传人

“中华民族”称谓的由来与演变
作者:中华民族史研究会会长、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史式 加入时间:2006-2-24 11:55:27
何谓“中华民族”

“民族”之说,产生于近代,历史上则长以“国家”代替“民族”。过去所说的爱国思想,实指民族英雄。在辛亥革命时期,既有“中华民族”的提法,又有“中华国族”的提法,或称为“国族”。这就真正把“民族”与“国家”混为一谈了。对日抗战期间,“国家至上”与“民族至上”并提,只见其同,未见其异。“国歌”中也只提“中华民族”而未提“国家”。在进行宣传教育之,分不清民族与国家,尚无大碍;但在科学的研究历史之时,却不容许存在这种混淆。我们在探讨什么是“民族”,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时候,一定要摆脱“国家”这个概念的纠缠,纯粹从民族角度上去探讨问题。一定不要忘记“民族”是自然形成的,而“国家”、“政权”是人为的这种根本区别。

那么,“中华民族”究竟应该如何解释?究竟应该包括哪些人?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应该包括:

一、汉族(无论是居于国内还是国外)。

二、居于国内的各个少数民族。

三、海外华人(包括未入外国籍的华侨与已入外国籍的华裔)。

在解释“中华民族”一词时,除了说明那些人属于中华民族之外,还要说明“中华民族”是由“华夏族”、“汉族”逐渐发展而来的。有必要追溯一下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在长时期逐渐发展、演变的经过。

夏代以前,中华大地上各个部落、部落迁徙不定,分和无常。自夏代至秦汉,为夷、夏各族并立时期。文化水平较高的“诸夏”与文化水平较低的“诸夷”犬牙交错,此处彼入,通过互相争斗与和平交往而逐渐融合。当时的“诸夏”并非单一民族,而是血缘不同的各族共用“夏礼”而被称为“诸夏”。正因为有了一个“诸”字,说明是复数而非单数。“诸夏”又称“华夏”,因此“华夏族”并非单一民族,而是以华夏文化为纽带结合起来的“民族联合体”。

汉武以后,“华夏族”,逐渐改称“汉族”。经过从夏到汉约两千年的融合,生活在中原的诸“夷”已先后融入汉族,只有北方、西方、边疆各地方还存在一些少数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是:进、退、分、和、变化无常。总的发展趋势则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不断融合,在人口上常占优势,因而在中华大地上取得了主体民族地位。“汉族”也不是单一民族而是一种“民族融合体”。

活动与中华大地上的人群不知是汉族,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可以合称“中华各族”。“中华”之称,魏、晋之际,已见端倪。元末农民起义军与清末革命志士都正式提出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恢复中华”者,恢复“中华各族”说共同建立之国家(并非只是汉族建立的国家)。近代西方殖民者东来,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的“中华各族”在外力冲击之下,才开始意识到求同存异、团结御辱之必要。所谓“同”,是中华文化之同;所谓“异”,是各民族语言、宗教、风速、习惯之异。在外辱日亟的情况下,“中华各族”乃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因此,“中华民族”乃是以中华文化为纽带所形成的“民族共同体”。

中华儿女与炎黄子孙

中华民族还有两个“别称”,一是“中华儿女”,二是“炎黄子孙”(炎帝和黄帝的子孙,或者只说“黄帝子孙”)。“中华儿女”之称是近代才出现的,其含义偏重于文化(是共同接受中华文化的群体);“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称古已有之,其含义偏重于血缘(有共同的祖先)。一次,有些少数民族可以接受“中华儿女”之说,不愿接受“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说。

一个民族的形成,首先是由于血缘,其次才是由于文化。在原始社会中,一群人能够长期生活在一起,大概总是一家人、一族人。以后这个部落发展壮大了,才会接纳血缘不同的人群参加。在这个世界上数以千计大大小小的各民族之间,有些民族特别重视血缘,认为血浓于水,在血缘上有排他性,很不容易接受外来的人群参加;有些民族重视文化,只要外来者接受了我们的文化,我们就欢迎他们参加,不加排斥。中华民族在形成之处就是一个由许多部落组成的复合体,以后在发展中也就表现出首重文化不太计较血缘关系的特点。

正因为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具有重文化轻血缘的传统,所以文化色彩较浓的“中华儿女”之称比起学院色彩较浓的“炎黄子孙”之称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器骧教授指出,“炎黄子孙”之说违背史实,因为中华民族是多源的,即是多源,既无共祖(共同的祖先)。“炎黄子孙”之说,既不科学,又不利于国内各民族的团结。

“炎黄子孙”之说,涉及到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听惯了中华民族历史一元论,那就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始祖是黄帝,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西北的黄土高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传播是以发源地为中心,然后向四方辐射。简言之,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始祖,一块发源地,一条母亲河,中华文明只有一个中心,逐渐传布四方。历史真相正是如此么?绝对不是。这个古史框架是由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建立起来的。当时的司马迁也并不能畅所欲言,他明知道出生东夷的伏羲与出生南蛮的神农都比出生于西戎的黄帝历史悠久,但是汉武帝自比黄帝,一定要以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也只好屈从,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些真实情况,希望读者“好好深思、心知其意”,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来。

到了近代,我国的考古工作刚刚起步,著名的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著名的历史学家蒙文通先生就首先起来像中华民族一元论挑战,大胆指出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中华大地上至少已有三个民族集团互争雄长,各个集团对于创造中华文明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儒家的孔孟出生与东夷集团,道家的老庄出生于南蛮集团,中华民族并非只是炎黄二帝的子孙或者黄帝一人的子孙。

后来由于东南百越地区考古发现越来越多,中华民族的来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又由过去的三分法修正为四分法。中华民族历史一元论被彻底推翻了。因此,用“炎黄子孙”或者“黄帝子孙”来代表“中华民族”是以偏概全,显然不妥的。

海外华人与华族

“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说虽然古已有之,但是过去用的不多。直到改革开放,随着许多海外华人的归来,此语才在报刊上大量出现。海外华人之所以乐于用“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来节制中华民族,笔者认为,愿意如下:

一、缺少更为恰当的名称可用。我们的海外华人大量出国的时候是在清代,当时是异族入主中原,汉人受到迫害,凡是亡命国外、蓝几天要的海外华人,多有一段悲惨的历史,对清王朝抱有敌对情绪。许多民间组织更是公开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帜,要他们说自己是大清国人,他们当然不愿意。何况清廷也十分顽固,认为出国即叛国,视他们为自弃王化的顽民,对他们采取一种鄙视又仇视、既不承认有不保护的恶劣态度,处处加以打击,使他们沦为没有祖国的海外孤儿。他们很难选择一个适当的自称,只好怀恋祖国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自称汉人或唐人。

二、为什么选择“炎黄子孙”?中华民族基本上是农业民族,并非乐意迁移与到处流浪,而是按土重迁,留恋故国田园祖宗坟墓的民族。海外华人的祖先由于种种不得已的原因,例如荒灾,战乱,地少人多谋生不易而冒险犯难,扬帆出海,心情沉重,前途渺茫。到了海外之后,手无寸铁、没有半点特权,只有靠自己艰苦奋斗,比与当地民族和平相处,才能立足谋生。但是他们所接触到的许多别的民族,无论是白种人、黑种人、还有黄种人,其历史文化全部都没有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即使他们当时事事不如人,只要一想到自己是“炎黄子孙”,马上心情振奋,豪情满怀。因为词语包含了一下丰富的含义: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是泱泱大国,礼仪之邦。我们的处境不管如何困难,生活不管如何艰苦,都要努力奋斗,为祖国争光,不能辱没先祖。“炎黄子孙”一语,久已成为海外华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柱。

三、“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一语,又成为海外华人互相团结的一条纽带。离乡万里,举目无亲,一旦遇到“炎黄子孙”,自然亲如家人。数百年来海外华人的生存、发展、团结、奋斗,可以说是从“炎黄子孙”一语汲取了无穷的精神力量。

时至今日,用“炎黄子孙”作为中华民族的别称,固然不妥;但是回顾历史,就会看到此语在海外华人力量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我们在学术研究与外交场合中固然不宜使用此语,以免产生误解;但是在一般场合,民间场合,为了增进情意,根据语言学“约定俗成”的原则,对“炎黄子孙”一语,但用无妨,

中华民族一词正式形成的时间不长,还没有正式的简称。对于国名我们可以建成中国,对于族名却不能简称为中族。把中华民族简称为汉族更加不行,因为这就排除了汉族以外的许多少数民族。但是简称为“华族”是可以的。“华族”的词源来自海外华人,例如新加坡把国内的马来人称为马来族,也就相应地把华人称为“华族”。

探讨至此,我们就不难把这些来自中外古今的形形色色的名词、形形色色的称呼梳理一番,理顺其间的关系,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

中华民族 是一个比一般民主高一档次的民族共同体。长期以来一直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民族。其中包括汉族(无论居于国内还是国外)、居于国内的各少数民族,以及海外华人(包括华侨与华裔)。

中华儿女 中华民族的别称,文化的色彩较浓。

炎黄子孙 (或黄帝子孙)中华民族的别称,血缘的色彩较浓,在海外华人中使用得较多。

华族 中华民族的简称。

海外华人 包括华侨和华裔,即具有汉族或国内少数民族的血统而移居海外者。“海外”实际上指国外。

龙的传人 中华民族的另一种别称,是指中华文化的继承者、接班人。
清楚了吧

炎黄子孙 龙的传人 华夏儿女了解到了什么
答: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炎黄子孙生生不息、龙的传人博大精深、华夏儿女奋发图强。

为什么中国人称自己是“华夏子孙”“炎黄子孙”
答:“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在《左转.定公十年》中,同样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的说法。我们从小就说,自己是华夏民族,是炎黄子孙。可究竟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其实,对于其由来,有三种说法。一...

我们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除此之外还被称为什么
答:我们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除此之外还被称为(炎黄子孙)。

中国人可以称华夏儿女也可以称炎黄子孙还可以称什么的传人
答:龙的传人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答:炎黄子孙是华人的自称。“炎”指炎帝(Yan Emperor),以姜水成(今宝鸡市境内)。“黄”指黄帝(Yellow Emperor),以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黄二帝为中华始祖。传说他们出自同一个部落,后来成为两个敌对的部落的首领。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

我国的炎黄子孙有哪些说法?
答:炎帝和黄帝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以及历史人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炎帝在位之时,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农业方面:从原始的采集狩猎过度到种植业,驯五谷,即稻、黍、稷、麦、菽作为作物品种,发明农具,比如耒耜,记录掌握农时;医学方面:亲尝百草,用草药治病;贸易方面:原始产品...

炎黄子孙,中华儿女什么意思
答:但是大同之中又有小异,“中华儿女”之称是近代才出现的,其含义偏重于文化(是共同接受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的群体);“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称古已有之,其含义偏重于血缘(有共同的祖先)。因此,有些少数民族可以接受“中华儿女”之说,不愿接受“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说。

中国人还可以叫什么?
答:我们中国人有一些很多其他代表称呼。比如炎黄子孙,华夏子民,这些跟中国的五千年文化有很大关系,反映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统称,具有代表性。就像别的国家也会用一个朝代或者整个国家历史来统称。我们中国人也可以自豪地称呼自己为龙的传人,当然这有点夸大了。

我没中国人都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炎黄子孙”还有什么呢?
答:华夏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