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是谁提出来的?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是谁提出的?

作者&投稿:祁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不知是谁提出来的,只知是商鞅留下的千古流芳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典故
 《礼记.曲礼上》记载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我国奴隶社会刑事立法指导思想的体现。奴隶制的刑法是公开的不平等,大夫和庶人在刑法上的待遇是各不相同的,这就成为奴隶社会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的历史舞台,其政治代表为李悝、申不害、商鞅、慎到、韩非等人,在反对奴隶社会刑事立法指导思想的同时,提出符合地主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依据法家的主张:“绳不绕曲,法不阿贵”,违法犯罪,一律绳之以法。商鞅佐秦孝公变法时,太子的师傅公孙虔为阻止商鞅变法,唆使太子违法,商鞅以太子系国之储君,不能加刑,遂刑其师傅公孙虔,劓其鼻。这就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谚语的由来。
分析:仅就法律而言,古代是从不承认“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从史籍的记载来看,王子犯普通的罪行和平民同样按照法律处罚的事例也实在是太少有了。
敢于明显和法律对着干的俗谚是很少会被记录在小说、戏曲里的。如果仔细查阅古代的小说、戏曲材料,就会发现在明朝以后的文艺作品中,“王子犯法,庶民同罪”才成为常见的俗谚。
给现代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秦香莲》、《铡美案》等包公戏实际上是在将近20世纪时才出现的剧目,里面宣传的法律观念实际和故事所描绘的宋代社会差别很大。元代杂剧里的包公戏,如《遭盆吊没兴小孙屠》、《林招得三负心》、《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包龙图智勘后庭花》、《包待制智勘灰阑记》、《包待制陈州粜米》、《包待制断叮叮当当盆儿鬼》、《包待制智赚生金阁》、《神奴儿大闹开封府》等等,都是把包公描绘成一个能够侦破疑案的大侦探。和权贵斗争、执法如山的故事仅有《包待制智斩鲁斋郎》,这部戏的台词里引了一句“王法无亲”的俗谚,说的是法律不可偏私包庇,和“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意思有所不同。
在明代小说里很难找到“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这句俗谚,而清代的戏曲小说中“王子犯法,庶民同罪”俗谚就很常见。比如讲宋太祖赵匡胤故事的《飞龙全传》第二回、讲元末轮回报应故事的《灯草和尚》第四回、讲本朝爱情故事的《比目鱼》第八回(写做“皇亲犯法,庶民同罪”。但在清初剧作家李渔所写的该书原作《连城璧》第一卷“谭楚玉戏里传情 刘藐姑曲终死节”里并无此语)等都引了这条俗谚。

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是法家思想,即商鞅的思想。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是法家最核心的平等和平权思想,即法律的公平公正。

儒家关于这一点的思想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也就是说,士族犯法,以教育为主(礼,教化),庶人犯法,以刑法(刑,惩罚,肉刑)为主,体现的是士族的特权思想。

中国历史上,只发生过一次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的事情。秦嬴驷(秦惠文王)未成年时(嬴驷生于商鞅变法的前356年,犯法时“令行於民期年”,犯法时嬴驷只有一岁,史记应该有误)犯法杀人,依法处罚了太子的两位老师,其一是公子虔(秦献公之子,秦孝公的兄弟)。隔年,公子嬴虔再次犯法,二罪并罚被割了鼻子(劓刑)。

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件“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的案子,涉案二人均是王子(嬴驷、公子虔)。此后两千年再没发生过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的事情(谋反争权除外)。多数被依法处罚的,多是皇亲(驸马、远亲之类,不是真正的王子)。戏曲胡编的很多(诸如另一个回答说的铡美案)。真实的王子犯法,都不会与民同罪,处罚非常轻:赔偿、申斥、闭门思过(比如王子奸杀民女,被抓住基本都是金钱赔偿受害人,然后被皇帝骂一顿,回家闭门思过,象征性的居多。即使这样的案子都很少,被王子强奸基本上白奸,弄不好还丢了性命,哪里敢告)

所以,王子犯法与民同罪只是美好的理想,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才是现实



在我国古代是谁最早提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在我国历史上的儒家以及道家学说中,强调的都是自我约束,但是忽略掉了人性的弱点,那就是人的自觉性是非常不稳定的。所以当社会的秩序与人自私的本性发生碰撞的时候,就需要法律来约束。而在我国古代早就已经出现了法律,但是在古代权力至上的社会中,很多达官贵族的子弟犯了法却可以逍遥法外。那么是谁最早提出来“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而在我国古代最早提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人是韩非。韩非将之前的法家思想进行了总结,认为国家想要强盛,那么就需要君主善用权术,臣子就必须遵从法律,因此他主张君主要依法治国,并且特别强调使用“严刑”“重刑”来让臣子臣服。

韩非在战国时期,第一次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也就是后人所说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一观念是非常难得的。可以说这在封建社会中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尤其是在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提倡的都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来对百姓进行教化,可是忽略掉了国家社会的安定更需要法律的支持和维护。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法家学教徒中的韩非就提出了这一想法,并且还成为了“帝王之学”的创始人。

所以韩非这样的人物在古代是非常有智慧和勇气的,因为他能在封建社会这样的牢笼下,主张这样的思想是非常不容易的。

一、较早提出来的是商鞅,《史记•商君列传》载:
  令行于民朞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二、与之相对应的说法: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法不施于尊者。
  (1)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 不在君侧。 ——《礼记·曲礼上》

  (2)(曹操)常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付麦以相持,于是太祖马腾入麦中,□主簿议罪;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
   ——裴松之所注《三国志》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是谁提出来的?
答:“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是法家商鞅、韩非子等提出来的。出处:史记《商君列传》:“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韩非子·有度》:“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释义:王子违背了法律,会和老百姓一样处以惩罚,没有特殊对待。指王法对于...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是谁什么时候提出的
答:秦 商鞅变法时提出的 《史记•商君列传》: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句话谁说的?
答:“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原话其实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出自:《史记*商君列传》。其本意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商鞅的历史功绩人所共知,秦统一天下、中国历史从奴隶制走向封建君主制的推动者都是商君也。商鞅立法从而推进社会制度改革,使秦国新政得以有效推行,并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新政从“徙木...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谁提出的
答:最早是来自于商鞅变法,当时的说法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秦孝公在一登基之后就实施了这个商鞅变法,其实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因为他的父亲秦献公,他的父亲十几岁的时候就被他的叔叔赶到了魏国,在魏国一点地位都没有,10分的可怜一直被欺负,而且在那里呆了三十几年,在这三十几年的时间里,是秦国...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谁提出的
答:法律分析:有观点提出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应该享有特权。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

在我国古代是谁最早提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答:而在我国古代最早提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人是韩非。韩非将之前的法家思想进行了总结,认为国家想要强盛,那么就需要君主善用权术,臣子就必须遵从法律,因此他主张君主要依法治国,并且特别强调使用“严刑”“重刑”来让臣子臣服。韩非在战国时期,第一次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也就是后人所说的...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是谁在什么时候提出的
答:商鞅提倡“自卿相以至大夫庶人”,犯罪都同样处罚。不过在他主持秦国变法时,太子犯法,他下令处罚的是太子的老师,一个割鼻,一个毁容。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提出“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但是并没有说王子也要同样按法处罚。可见哪怕是最激烈的法家,要求的还只是卿相大臣的“刑无等级...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是谁提出的?
答:一、较早提出来的是商鞅,《史记•商君列传》载:令行于民朞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是谁提出来的?
答:不知是谁提出来的,只知是商鞅留下的千古流芳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典故 《礼记.曲礼上》记载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我国奴隶社会刑事立法指导思想的体现。奴隶制的刑法是公开的不平等,大夫和庶人在刑法上的待遇是各不相同的,这就成为奴隶社会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战国时期,新兴...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最初起源是哪里?
答:最早是来自于商鞅变法,当时的说法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秦孝公在一登基之后就实施了这个商鞅变法,其实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因为他的父亲秦献公,他的父亲十几岁的时候就被他的叔叔赶到了魏国,在魏国一点地位都没有,10分的可怜一直被欺负,而且在那里呆了三十几年,在这三十几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