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是诗句吗?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是谁提出来的?

作者&投稿:东郭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不是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是在《秦香莲》等包公戏曲里经常可以听见的台词,听起来耳熟能详,是一条民间广为流传的俗谚。而且这条俗谚很有一点今天所强调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味,直到当代仍然时常被引用。

  于法无据的俗谚

  不过这句俗谚却和我们从中国法制史上得到的普遍印象相抵触。因为古代法律里意思相反的条文真可谓是不胜枚举,古代史书中与此相反的例证也可以说是俯拾皆是。

  从法律上来讲,据说西周时法律就有“八辟”的制度,有八种人犯了死罪是不可按照法律处罚的,而应该由朝廷最高级大臣讨论后再上报国王定夺。这八种人里第一种就是国王的亲戚。而且据说西周法律有一条“刑不上大夫”的原则,贵族大臣犯罪是不受刑罚处罚的。这样的制度是儒家最高的政治理想之一。因此据说当公元前536年郑国的执政子产向全体平民公布了法律后,晋国的大夫叔向就写信去批评他,说他这样做会使国家灭亡,会使自己断子绝孙。可是到了公元前513年,就连晋国本身也公布贵族平民统一适用的法律,据说孔夫子为此叹息晋国失去了尊重贵族的“度”,“贵贱无序”,以后看来只能是亡国了。

  战国时兴起的法家思想强调“刑无等级”,要求取消贵族的特权。商鞅提倡“自卿相以至大夫庶人”,犯罪都同样处罚。不过在他主持秦国变法时,太子犯法,他下令处罚的是太子的老师,一个割鼻,一个毁容。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提出“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但是并没有说王子也要同样按法处罚。可见哪怕是最激烈的法家,要求的还只是卿相大臣的“刑无等级”。因为如果王子犯罪要按法处罚,那么国王本人是否也要受法律的规范和制裁呢?这个问题却是个讨论的禁区,没有哪个学者、政客敢于拿这个问题去冒犯国王或皇帝的虎威,这或许也可以说是韩非在《说难》里提到的人主那块不可触及的“逆鳞”。所以大家都小心翼翼地把“刑无等级”控制在卿相大臣以下。

  汉朝开始逐渐明确将改造以后的儒家理论作为政治和法律的指导原则。后代的法律有大量的优待贵族大臣的内容。比如皇亲国戚是由“八辟”转化而来的“八议”制度的头号对象,犯一般的罪行直接减轻一等处罚,犯死罪要经过朝廷最高级大臣的讨论,经皇帝的批准才可处罚。其他的特权还有“上请”(犯罪应向皇帝请示才可判刑)、“收赎”(犯了罪出钱财抵罪)等等。一句话,仅就法律而言,古代是从不承认“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

  只有造反的王子才会被处罚

  当然,如果王子胆敢图谋造反的话,自然是要和普通百姓一样严惩不贷的。儒家典范人物之一的周公,辅佐成王统治天下,亲兄弟管叔、蔡叔造反,都被周公下令处死。以此为例,凡是被戴上了谋反帽子的王子从来是不得好死的。历代法律都规定,如果是谋反大逆、图谋叛变之类的重罪都不得享受“八议”特权。

  而从史籍的记载来看,王子犯普通的罪行和平民同样按照法律处罚的事例也实在是太少有了。最著名的莫过于隋文帝杨坚处罚自己儿子杨俊的故事。杨俊是隋文帝的第三个儿子,封为秦王,任命为并州总管。他在任上大兴土木,建造的王府竭尽奢华,超过了法令规定的规格。又放债取息,盘剥百姓。隋文帝得知后罢了他的官,召还京师居住。大臣们都认为秦王的罪名不过是违反制度,不必如此严厉。隋文帝却说:“法不可违。我是五个儿子的皇帝还是天下百姓的皇帝?照你们的说法,为什么不另外制定皇帝儿子遵守的法律?周公那样伟大的人物还杀了造反的兄弟,我比周公差远了,怎么能够破坏法律呢。”结果杨俊郁郁不得志而死。但是对于这件事,史书的评价却是认为隋文帝对自己的孩子过于刻薄,所以隋朝才两世而亡。

  包公戏剧形象原来是个大侦探

  那么难道说这条俗谚是无中生有吗?当然不会。敢于明显和法律对着干的俗谚是很少会被记录在小说、戏曲里的。如果仔细查阅古代的小说、戏曲材料,就会发现在元明以后的文艺作品中,“王子犯法,庶民同罪”才成为常见的俗谚。

  给现代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秦香莲》、《铡美案》等包公戏实际上是在将近20世纪时才出现的剧目,里面宣传的法律观念实际和故事所描绘的宋代社会差别很大。元代杂剧里的包公戏,如《遭盆吊没兴小孙屠》、《林招得三负心》、《包龙图智勘后庭花》、《包待制智勘灰阑记》、《包待制陈州粜米》、《包待制断叮叮当当盆儿鬼》、《包待制智赚生金阁》、《神奴儿大闹开封府》等等,大多把包公描绘成一个能够侦破疑案的大侦探。

  关汉卿塑造的包公形象

  从流传至今的元代杂剧剧本来看,是关汉卿首先着重将包公塑造为一个和权贵斗争、执法如山的法官形象。在他编写的《包待制三勘蝴蝶梦》这部以破案为主线的戏剧里,他为剧中受害人的妻子写了这样的唱词:“若是俺到官时,和您去对情词,使不得国戚皇亲、玉叶金枝,便是他龙孙帝子:打杀人要吃官司!”这就很有点“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意思了。

  在另一部《包待制智斩鲁斋郎》里,“权豪势要”恶霸鲁斋郎公然夺人妻子,包公收留受害人流落的子女,矫诏斩了鲁斋郎,自道:“为鲁斋郎苦害生民,夺妻女不顾人伦,被老夫设智斩首,方表得王法无亲。”这句“王法无亲”的意思也接近于“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但是关汉卿在这些剧本里也清楚地表明这些说法只是民间的追求,并非是当时法律的现实。比如《包待制三勘蝴蝶梦》里恶霸葛彪上场念白:“有权有势尽着使,见官见府没廉耻。若与小民共一般,何不随他带帽子。自家葛彪是也,我是个权豪势要之家,打死人不偿命,时常的则是坐牢。”打死人最多不过是坐牢而已。后来葛彪被受害人的三个儿子打死,包公只好判决要其中的一个儿子偿命,暗中却将另一个死囚顶替处死,放出孝子。《包待制智斩鲁斋郎》里包公也是向皇帝报告“鱼齐郎”有死罪,再将死刑令上的名字添加笔画,处死鲁斋郎。

  黑暗中的追求

  由于元朝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少数民族统治者和中原地区的传统文化有相当隔膜,施行的统治往往脱离中原地区惯有的法制轨道。比如按照游牧民族的习惯法,伤人、杀人案件往往可以作为损害赔偿来解决,尤其是蒙古、色目打死汉族人,只是处以杖刑、赔偿“烧埋银”。这和汉族传统的“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法律原则,以及民间“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杀人不得以还钱来解决)的传统习俗有很大的冲突。再加上元代吏治腐败,贪官污吏横行,民间百姓更缺乏安全感,盼望政治清明,能够抑制权豪势要的骄横。

  元代虽然最终也曾恢复科举选官制度,但总的来说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的关系较为紧张。读书人无法正常晋升社会地位,甚至有“九儒十丐”之谣。这种境遇使得相当多的读书人在他们的作品中经常以批评现行制度的态度来描写社会状况(当然一般都是假托宋代的时代背景),从而将百姓的这种追求渴望记载并发挥于作品之中。而戏剧艺术的大众传播性,反过来又大大扩大了这种追求渴望的影响。关汉卿在元代戏曲界有很大的影响力,很多包公戏也都继续他的戏路,如无名氏《玎玎珰珰盆儿鬼》里也有“不是孤家好杀人,从来王法本无亲”的诗句。或许就此逐渐形成“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这样的俗谚。

  教化到基层后产生的错觉

  明清两代大大加强了在民间基层推行“教化”,朝廷搞过不少普及性的案例宣讲材料,比如明太祖的“大诰”,“教民榜文”;清朝的“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大义觉迷录”等等。因此民间得以了解一些藩王皇亲犯上作乱受到严惩的情况。这种政策自然会起到舆论导向的作用,使得民间进一步流传“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谚语。

  不过在明代小说里仍然很难找到“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这句俗谚。这很可能是重归社会政治主流的读书人知道朝廷有“八议”之类优待“王子”的制度,并不愿意把这句俗谚写到自己的作品里去,以免给人形成批评朝廷现行制度的印象。有的作品即使是引了这段俗谚,也往往是从否定的反面意义上引用,比如明末短篇小说集《石点头》第十卷“王孺人离合团鱼梦”里所说的:“若论‘王子王孙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句话,看起来不过是设而不行的虚套子,有甚相干?”

  而到了明末清初,戏曲小说中引用“王子犯法,庶民同罪”俗谚的情况才比较常见。比如明末讲元朝轮回报应故事的小说《灯草和尚》第四回、清乾隆年间讲神魔故事的小说《绿野仙踪》第二十三回(写作“王公犯法,和庶民一般”)和第七十五回、晚清讲宋太祖赵匡胤故事的讲史小说《飞龙全传》第二回、清末讲本朝爱情故事的《比目鱼》第八回(写做“皇亲犯法,庶民同罪”)等都有这条俗谚出现。

  这种情况或许和清朝统治者的法制改革有关。清朝入关之初就全盘沿袭明朝的法律制度,但对于传统的“八议”制度却一直是形同具文,从不实行。清朝雍正皇帝曾公开宣称:法律的这项内容是历代相沿之文,其来已久。我朝律例虽然有这些文字,但实际上从来没有照此施行过,这是具有深远含义的。因为设立刑法,是为了奉天罚罪,是天下最公平的事物,不可以人的意志来任意加重减轻。而且雍正皇帝通过宫廷密谋登基后,将自己的兄弟关的关、杀的杀,更讨厌“八议”来碍手碍脚,甚至在曾普及到民间基层的《大义觉迷录》里,他还“大义凛然”的宣布自己兄弟的罪恶,并说按照“朝廷法律”,这两个兄弟也是该杀,“盖有此一番惩创,使天下后世宗亲不肖之辈,知大义之不可违越,国法之不可幸逃”。

  “下里巴人”流传的俗谚

  由于清朝统治者对于传统刑事政策的这种修改,“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说法不再和朝廷的政策明显抵触,所以民间这句俗谚更为流行,而且清朝的读书人也就不太忌讳将这句俗谚写入自己的作品。不过即使如此,在真正的士大夫创作的小说里仍然几乎是找不到这句俗谚的。

  清朝时引用这句俗谚的小说的作者往往并不是士大夫,或者至少不敢公开承认自己是士大夫:《灯草和尚》的作者托名元末明初剧作家高则诚,真实身份不明;《绿野仙踪》作者李百川虽曾为人做幕友,但一辈子没有考取过功名,一直只是个白丁,算不上是真正的士大夫;《飞龙全传》是说书人的话本,是民间艺人的口头创作;《比目鱼》也是说书人的话本,整个故事由清初剧作家李渔所写的《连城璧》第一卷“谭楚玉戏里传情 刘藐姑曲终死节”敷衍而来,但是在李渔的原作里并找不到这句话。可见这句俗谚仍然主要是在“下里巴人”口头文学和民间戏曲里流行,并在正面意义上加以引用。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传入的法治思想的普及,鼓吹政治改革的知识分子将这条俗谚附会西方法制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使得这句俗谚在新的诠释下得到更广泛的流行,不仅是原来的“下里巴人”,就是读书人也都积极的从正面意义上发挥这句由来已久的俗谚。并且更多的直接引用于戏曲等大众艺术,使之传播更广,一直流传到当代的中国社会。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是一条民间广为流传的俗谚。这条俗谚很有一点今天所强调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味,直到当代仍然时常被引用。

不是,是出自《史记•商君列传》中的一句话。
据说说此话的人是商鞅 。

不是吧,我记得是哪个皇帝说的,忘记了,历史不好。。。。

不是

一句名言到底是“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还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出 处1: 《野叟曝言》第六七回:“众人都道说那里话,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这是因奸杀命的事,既犯到官,还有活命的吗。”
出 处2:《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朞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实际上是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的变种,意思一样。只是黔首百姓的一厢情愿罢了。

不知是谁提出来的,只知是商鞅留下的千古流芳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典故
 《礼记.曲礼上》记载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我国奴隶社会刑事立法指导思想的体现。奴隶制的刑法是公开的不平等,大夫和庶人在刑法上的待遇是各不相同的,这就成为奴隶社会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的历史舞台,其政治代表为李悝、申不害、商鞅、慎到、韩非等人,在反对奴隶社会刑事立法指导思想的同时,提出符合地主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依据法家的主张:“绳不绕曲,法不阿贵”,违法犯罪,一律绳之以法。商鞅佐秦孝公变法时,太子的师傅公孙虔为阻止商鞅变法,唆使太子违法,商鞅以太子系国之储君,不能加刑,遂刑其师傅公孙虔,劓其鼻。这就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谚语的由来。
分析:仅就法律而言,古代是从不承认“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从史籍的记载来看,王子犯普通的罪行和平民同样按照法律处罚的事例也实在是太少有了。
敢于明显和法律对着干的俗谚是很少会被记录在小说、戏曲里的。如果仔细查阅古代的小说、戏曲材料,就会发现在明朝以后的文艺作品中,“王子犯法,庶民同罪”才成为常见的俗谚。
给现代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秦香莲》、《铡美案》等包公戏实际上是在将近20世纪时才出现的剧目,里面宣传的法律观念实际和故事所描绘的宋代社会差别很大。元代杂剧里的包公戏,如《遭盆吊没兴小孙屠》、《林招得三负心》、《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包龙图智勘后庭花》、《包待制智勘灰阑记》、《包待制陈州粜米》、《包待制断叮叮当当盆儿鬼》、《包待制智赚生金阁》、《神奴儿大闹开封府》等等,都是把包公描绘成一个能够侦破疑案的大侦探。和权贵斗争、执法如山的故事仅有《包待制智斩鲁斋郎》,这部戏的台词里引了一句“王法无亲”的俗谚,说的是法律不可偏私包庇,和“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意思有所不同。
在明代小说里很难找到“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这句俗谚,而清代的戏曲小说中“王子犯法,庶民同罪”俗谚就很常见。比如讲宋太祖赵匡胤故事的《飞龙全传》第二回、讲元末轮回报应故事的《灯草和尚》第四回、讲本朝爱情故事的《比目鱼》第八回(写做“皇亲犯法,庶民同罪”。但在清初剧作家李渔所写的该书原作《连城璧》第一卷“谭楚玉戏里传情 刘藐姑曲终死节”里并无此语)等都引了这条俗谚。

飞轮海辰亦儒在《终极一班》里说过的名人名言有哪几句?
答:没听过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吗?第十六集:† 渴望可以使任何事物成为美食。没错,这是我吃过最赞德皮萨了。† 冯君莫话锋榜事,一将功程万骨枯。这不是唐代诗人曹松的作品?原作应该是:冯君莫话锋候事,一将功程万骨枯。你怎么将‘锋候’改成‘锋榜‘?第三集:† 我会提高精神力为你守护。† 不会吧,...

中国古代为什么尊崇儒家?
答:“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政见不一就一定要将反对者消灭吗?而且很多时候,反对者恰恰是某些弄权者苦心积虑的“制造”出来的。“忠义”之强大体现在不仅可以让无辜之人命丧黄泉,而且足以让人心甘情愿地赴死。文天祥一身正气,令人佩服,他临终前所著“留取丹心照汗青”,却多少反映了他以及...

不是四字的成语有哪些?
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上不沾天,下不着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山河易改,本性难移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战国时法家思想和现代法治思想不同点
答: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病况于前,有过于...(九)法的统一性和稳定性:法律既然是向人们传递关于行为规范的讯息的媒介,如果不同的法律条文的要求是...《韩非子》曾讲过一个故事,旨在说明使人民相信犯法者必受惩罚是多么重要,"董阏于为赵上地守.行石...

50个八字成语
答: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十目所视,...

历史上"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有什么实例?
答:历史上"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实例: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命公孙鞅在秦国开始变法。秦国颁布了变法的法令,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就是五人为一伍,设伍长;二伍为一什,设什长。把老百姓按照军队的编制组织起来,实行军事化管理。如果有一人犯法,其他人都要治罪。实行这种方法是让大家...

"礼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答:而且友情胜旧.当时刑礼保持公正与威严,即便是首领也不例外.所以这句话,应为“礼不卑庶人,刑不尊大夫”。当然,这句话到了封建社会变成了因人论罪,礼成了尊上卑下、刑变为宥贵残贫的封建特权阶层的私器.但这句话是与后世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