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在细雨中呼喊》-余华

作者&投稿:江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刚刚吞没了一个生命的河流却显得若无其事。我是在那个时候知道河流也是有生命的,它吞没了我的弟弟,是因为它需要别的生命来补充自己的生命。在远处哭喊的女人和悲痛的男人,同样也需要别的生命来补充自己的生命。他们从菜地里割下欢欣成长的蔬菜,或者将一头猪宰杀。吞食了另外生命的人,也会像此刻的河水一样若无其事。

这一段很有哲学的味道,当河流吞噬人的生命之后,丝毫没有变化。和人类无意中踩死一只奋力攀爬的虫子又有什么不同。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

天若有情天亦老,无情是不是就无生老病死了?但人之所以为人就是有感情,但想长久又只能走向理性,类似于无情。情深不寿,这确实很矛盾却是真实的一生的课题。

又是一个平衡的问题,当我们不关心一个人的时候,那么这个人几乎是没办法伤害到我们的。但一但用情了,反而容易受伤害。如何能真挚热烈的对待自己的亲朋好友,而当受到来自亲密人的伤害时,又能看开,不至于受伤。这是一门艺术,也可以说是智慧。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这一句写的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余华在用三十岁的智慧解析自己的童年。只有回到孤单中才能热烈的生活,看似不通的逻辑却是真实,这也许就是道德经里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其实在细雨中呼喊,很适合家里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看。青春期的欲望涌动,心思翻涌,很真实,父母都是从青春期而来,但大部分人都没有作家这种细腻的敏感的记录、感受能力。大部分走过既忘,或者三四十岁的人被生活折磨的无暇反思。

这时候去看作家的记录,无疑是一种帮助自己了解真实青春期的儿女感受更能找到对策。不了解就没法解决问题。

总之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

是的,这个世界有时候就是欺软怕硬的。

年轻时生机勃勃的孙有元,经历了我祖母三十多年掠夺以后,到晚年成为了一个胆小怕事唯唯诺诺的老人。然而当他体力逐渐丧失的同时,内心的力气却成长了起来。风烛残年的孙有元,再度显示了他年轻时的聪明才智。

余华写祖父的状态也很绝,从他对祖父的描写,我甚至看到了七十耳顺,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不得不低头,尤其是自己的儿子也是粗暴简单,他脸上时刻所呈现的微笑就是他内心强大的写照。

他什么都知道,忍气吞声,才是明智的。而这忍气吞声却是他的主动选择,并不像年轻时候的忍气吞声。一个人老到一定的程度,身体弱了,精神只能强大起来。这也是很玄。

她站在生与死的界线上,同时被两者抛弃。

我觉得的被两者厌弃更好。一个独居的老人,被生与死的人都拒之门外。这篇不长的小说,写出了青春期的情欲涌动,孩童时期的天真无忧,一往无前。中年人的重压与荒唐,老年人的孤独。短小却浓缩。

任何孩子都不会把自己的以后想得糟糕起来,现实还没有这么训练他们。

是啊,孩童时期没有悲观,一直觉得明天会更好,因为还没有被生活训练。

成年人的权威,使孩子之间的美好友情顷刻完蛋。

何止是成年人的权威让孩子友情崩溃,权威也会让成年人的人性泯灭殆尽。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人在强压权威面前良知通常会落败。这也是为什么nacui主义可以存在的原因。

我毕竟太年幼了,意志只有在吃饱穿暖时,才会在我这里坚强无比。一旦饿得头晕眼花,也就难以抵挡食物的诱惑了。事实上我过去和现在,都不是那种愿为信念去死的人,我是那样崇拜生命在我体内流淌的声音。除了生命本身,我再也找不出活下去的另外理由了。

生命、健康是最宝贵的财富,年幼的孩子才是懂人生真理的人。

~

读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
答:于是我找到了生与死之间的不同,活着的人是无法看清太阳的,只有临死之人的眼睛才能穿越光芒,看清太阳。[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第一次读余华的《活着》心情非常的沉重,为书中的人物一个个悲惨的结局哭泣,这次读《在细雨中呼喊》心情是起伏不定,时而叹息,时而大快人心,时而引人深思 本书以孙光...

读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答:        上周读了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文学价值与社会价值自不必说。只想说说他的文字。        记得看过余华一个采访短片,其中有句话:他们都说我语言简洁,那是因为我认识的字少。不愧是大师,连幽默都如此高级。他的作品中所有的描写...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答:余华自己在序言中说的话:我再次去阅读自己的语言,比现在年轻得多的语言,那些充满了勇气和自信的语言,那些貌似叙述统治者的语言,那些试图以一个句子终结一个事物的语言,感染了今天的我,其节奏就像是竹子在燃烧时发出的“劈啪”声。在一本十八万字的小说里,你找不到一句可有可无的废话。这是非常...

《在细雨中呼喊》——余华
答:他的作品总是让我震惊,震惊之余意蕴犹存,他笔下的每个人物都那般生动、形象、真实,特别是贫苦的人,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看过《在细雨中呼喊》,阵阵悲伤震慑内心,何为不幸又何为有幸?我在孙光林的身上时时看到自己的影子,不过他比我幸运,幸运的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五年他遇到了他的养父王立强,...

《在细雨中呼喊》讲了什么?
答:《在细雨中呼喊》以我的视角为主线,讲述家中变化、自己的成长旅行。《在细雨中呼喊》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是余华发表于1991年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的结构来自于时间的感受,确切地说是对已知时间的感受,也就是记忆中的时间。这本书试图表达人们在面对过去时,比面对未来更有信心。因为未来充满了冒险...

论友谊《在细雨中呼喊》
答:“叙述者天马行空地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个时间维度里自由穿行,将记忆的碎片穿插、结集、拼嵌完整。”读余华的小说,像置身于急速行驶的列车上,所看到的景色、人物的画面却徐徐流动。等到故事结束,仍有种眩晕感。时间呈现为透明的灰暗,所有一切都包孕在这隐藏的灰暗中。“活着的人是无法看清太阳的...

余华的小说《在细雨中呼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读完后你有何感受...
答:青春期朦胧的心理是本章的主题,他的同学苏航的很坏,苏宇因冲动而入狱、音乐老师与美丽女孩的师生恋、他与苦恼的童年偶像冯玉清的重逢,以及他在异性面前毫无理由的紧张,都被生动地刻画了出来。第三章主要写的是孙氏家族的历史,他鄙视父亲,崇拜祖父、祖母和曾祖父,贯穿整个章节。其中,祖母在战争中...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
答:        近日,看完了余华先生所写的《在细雨中呼喊》,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性深感遗憾!使我不由得在心中默默地思考其中的缘由。      这部小说是充满了苦难与生离死别的,似乎整篇文章都从未离开过“死”这个话题“我”弟弟孙光明...

读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答:《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不知道是年代的原因还是余华像屠龙宝刀一般冷静质朴而又锋利厚重的文笔,每次读完他的作品,都会觉得胸腔里压着一团气急需抒发,特别想写点什么,然后到烟火气极旺盛的健康路夜市或者德化街逛一逛,好不被压的喘不过气。书里有一个情节,因为苏宇被送去劳动教养...

《在细雨中呼喊》:他在呼喊什么?
答:“《在细雨中呼喊》余华掂量了人性的最好与最坏的一面,而没有走向极端,指引着我们穿越奇妙而复杂的人性众相”其实,余华小说里的悲伤、残酷现实,不仅仅发生在故事里或过去的时光里,即使是现在这个和谐的时代,我知道也仍旧存在着黑暗的一面。他的小说带给我的最大收获就是珍惜和改变。让我看清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