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雨中呼喊》:他在呼喊什么?

作者&投稿:童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01

这是我读的第三本余华的书,跟前两本(《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不同的是,这本书不再是以主人公孙光林为中心讲述经历的事。小说通过孙光林的视角来叙述身边家人和朋友的人生经历。

小说用片段式的回忆来讲述一个个温暖、冷血、残忍、无奈的事件,以及一些性格奇特、心理扭曲、内心孤独的人。

初遇孙光林我觉得他太冷酷了,一个人怎么可以用那么沉默、冷冷的表情和行为来对待自己的家人,仿佛自己是一个局外人,家里发生的一切事他都不参与,一直处于旁观者的位置,在一个角落里简单的活着。把整部小说看完后,我明白了。

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用片段式的回忆讲述,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人物,一桩桩令人惊异的事件,让我看清了孙光林整个少年时期所目睹的残酷现实,还有对不幸命运的无力施救带来的内心深处无限的孤独感。

02

读完小说,我开始思考:在细雨中呼喊,呼喊的是什么?

下面是我的理解。

孙光林是孙家的第二个儿子,曾被送给别人,五年后十二岁时,因收养他的家庭出现变故而返回原家,五年的时光使他与自己的家庭变得极为陌生。回到家中的他,被父亲和兄弟无视,同样他也无视着他们。所以,他在这个家里是感觉不到亲情的存在。

一个游离于家庭之外的人的童年的是没有任何温暖可言的,反而更孤独。所以当孙光林遇到那个经常被同学欺负,被妈妈打骂嫌弃的鲁鲁时,他很理解并同情着这个小朋友,主动去靠近他,温暖他。

鲁鲁是个十分可怜让人心疼的孩子,没有父亲,亲妈对自己的生活学习不管不顾。但是在妈妈因违法犯罪坐牢时,鲁鲁表现了他那个年龄不该有的坚强与冷静。这个自称是九岁事实上只有七岁的男孩子一个人走路到公安局,坚定地对看门的老头说“ 我是来领我妈回去的 ”。你看,一个小孩子,都知道不放弃亲情,而大人们却随意离去、抛弃。

国庆就是那个被抛弃的不幸儿童。在母亲离去后,决定再婚并果断离开家去养两个不是亲生骨肉的父亲,在走之前还搬走了家中所有的家具用品,丝毫不顾国庆的生与死。仗义又善良的国庆却一直都不知道怨恨,或许是因为没有得到过亲情的温暖,所以在被最亲的人抛弃时,不知道该有怎样的情绪。然后,一个人默默地走完了人生的所有酸甜苦辣。

苏宇离开了,永远的离开了。这个孙光林最好的朋友在离开这个世界之时,都不曾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苏宇的母亲起床后,沿着楼梯咚咚走下来。母亲的脚步声,使苏宇垂危的生命出现了短暂的追求健康的搏动。母亲发现苏宇没有像往常那样去茶馆发来开水,她提起空空的热水瓶时,嘴上立刻表达了对儿子的不满:‘真不像话!’,她看都没看我在苦难中挣扎的朋友 ”

在那个上午因为脑血管破裂陷入昏迷,残留的神志使他微微睁开眼睛,以极其微弱的目光向这个世界发出最后求救的苏宇,一次次被家人们忽视,没有一个人去询问他为何不起床,为何只躺在床上不吃早饭,就算他们稍微注意一下苏宇那苍白痛苦的神情,也不至于让这么年轻的生命随意地离去吧!苏宇是死在了被亲情抛弃的绝望中,心死了,人也就走了。

孙光林、鲁鲁、国庆、苏宇,四个被亲情遗弃的小朋友,他们的不幸命运,让我看到了大人世界里情感的缺失。我们追求着,同时也遗失着,亲爱的大人们,你们知道小孩需要的是什么吗?你们给的温暖和关怀又是否足够呢?

愿每个人都能得到亲人足够的关怀,有满满的幸福感。

孙光林的父亲孙广才,一个庸俗、虚荣、粗鄙、愚蠢无知的人。

首先,他对待年迈的父亲充满了嫌弃,大声的喊骂,为了让父亲少吃饭想尽了办法。父亲死去时没有一丝的悲伤,反而是期待已久的笑了。我觉得这样的人很可怕,对自己的亲生父亲都可以毫无同情心,完全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性。

其次,他对自己妻子的背叛。毫无顾忌的进行着与寡妇的私情行为,并不知羞耻地偷偷地把家里的东西搬向情妇那里。这样没有一点点自尊,不要一点人格的人,又谈何责任心,道德观呢?即使最后醒悟的他,在妻子的坟上偷偷哭泣,也不能弥补他给人心上造成的伤害。

不过,最让我觉得搞笑的还是他那可怜的虚荣心。蠢笨的男人在自己那见义勇为的小儿子死后,竟然想着借此风光一把,期待着儿子的死能给自己谋个职位,从而远离乡村,然后就闹出了一系列为人不耻的事件。

最后,让我最为气愤的是他对自己儿媳妇所进行的侮辱性的事,让自己的儿子发疯似的追着想杀了他。最后,他被儿子砍去了一只耳朵,儿子为此坐了牢。这个悲剧的发生都是他自己的愚蠢,无知,缺乏基本人性所致。

孙广才这个人物,展示了人性的严重缺失,有这样的一家之主,注定这个一个悲剧不幸的家庭。一个典型的负面人物,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情况什么原因,有些东西是永远不能缺失的。

03

“《在细雨中呼喊》余华掂量了人性的最好与最坏的一面,而没有走向极端,指引着我们穿越奇妙而复杂的人性众相”

其实,余华小说里的悲伤、残酷现实,不仅仅发生在故事里或过去的时光里,即使是现在这个和谐的时代,我知道也仍旧存在着黑暗的一面。他的小说带给我的最大收获就是珍惜和改变。让我看清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才是最该珍惜的。我们应该像《活着》里的富贵一样,默默地承受着命运所给的压力;像《许三观卖血记》里的许三观一样,面对困难不抛弃不放弃,勇敢地与困难作斗争;像《在细雨中呼喊》里的孙光林一样,直面孤独,倔强地活着,走正确的路,努力不被环境所影响。

越来越喜欢余华这个作家了,关于存在的人生哲理的阐述,命运交错、家庭关系、个体孤独、宽容忍耐及人类乐于掌控一切的天性。他用一种从容淡然的语气向读者慢慢道来,力量却不可小瞧。

看的书越多,越发现自己懂得了解的越少。看别人的一生很快,过好自己的一生又很难;从别人身上发现缺陷很容易,自己却又很容易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还好, 人生那么长,慢慢成长吧!

~

《在细雨中呼喊》:他在呼喊什么?
答:我们应该像《活着》里的富贵一样,默默地承受着命运所给的压力;像《许三观卖血记》里的许三观一样,面对困难不抛弃不放弃,勇敢地与困难作斗争;像《在细雨中呼喊》里的孙光林一样,直面孤独,倔强地活着,走正确的路,努力不被环境所影响。越来越喜欢余华这个作家了,关于存在的人生哲理的阐述,命运...

余华的 <<在细雨中呼喊>> 中的雨的意象是?是谁在呼喊?呼喊什么?
答:“我”在呼喊,也是在现实在生活中存在的每个人在呼喊。呼喊的是什么呢?这本身就是个问题,也许正因为不知道呼喊什么,所以才呼喊吧。以上是我个人的理解。

《在细雨中呼喊》
答:在细雨中呼喊到底在呼喊着什么,是痛苦的呻吟还是对光明的召唤,如果是后者,那么召唤的又是什么。

呼喊无法靠岸,孤独才是常态——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答:清明雨声中的文学之旅 在这个特别的清明时节,我被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引领,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中,感受主人公孙光林的孤独与挣扎。这是一部关于成长与寻找的深刻寓言,首尾的烈火与大雨,如同生活中的挫折与洗礼,预示着主角的孤独之旅即将启程。孙光林,如同一片孤独的叶子,在养父母家短暂的亲情依恋...

《在细雨中呐喊》
答:正如书名一样,在细雨中呼喊,是主人公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呼喊,是母亲隐忍了一生死亡时的呼喊,是冯玉清被关进监狱鲁鲁无依无靠的呼喊,是国庆被父亲抛弃被女友背叛时的呼喊…也是读完之后悲伤无奈想要发声的无声呐喊。关于死亡:年幼的弟弟孙光明救同伴溺水而亡,被父亲孙广才当做从此一家人飞黄腾达的...

介绍一下余华的作品《在细雨中呼喊》。
答:《在细雨中呼喊》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是余华发表于1991年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的结构来自于时间的感受,确切地说是对已知时间的感受,也就是记忆中的时间。这本书试图表达人们在面对过去时,比面对未来更有信心。在这部作品中作家对命运进行了深刻的解读,独特的阐释,对人性进行了无情的剖析和批判,...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写“顽童”和“野孩子”的高手
答:《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在1991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以那个叫做孙光林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透过时间的隧道,在回忆里重新看到一大群儿时伙伴,正是那群年纪从五、六岁到十五、六岁不等的混沌初开的小孩和懵懂少年,给人们呈现出孩童和少年世界真实可感的一幅幅人生图画。小说中大量描写了少年人...

读《在细雨中呼喊》
答:让我免不了要追问:为什么要在细雨中呼喊,这个题目与作品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呼喊是真正意义上呼喊,还是一个隐含的概念。再说看到题目带给我的感受,在细雨中比起在大雨中带给人的更是一种缠绵不绝的萦绕之感,没有大雨来的直接迅猛,这样的情境往往伴随着阴郁、低沉、苦闷的压抑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呼喊着,显示着一...

NO.38 《在细雨中呼喊》
答:在细雨中呼喊的是亲情 ,孙光林幼年被送给城里一户人家收养,五年后因收养他的家庭出现变故而返回原生家庭,五年的时光使他与父亲和兄弟形同陌路,没有家庭温暖的童年是孤独的,他渴望着亲情。 在细雨中呼喊的是友情 ,孙光林、鲁鲁、国庆、苏宇,四个被亲情遗弃的孩子,被童年的玩伴抛弃,他们...

《在细雨中呼喊》-解读余华
答:《在细雨中呼喊》开启了余华创作长篇的热情,在这部作品中,他采取了递进式手法推动人物的命运。这本书之所以深深地打动人心,是因为作者加入了许多真实的童年回忆,比起其他作品来更亲切可信。本书的叙事结构,带着作者早年先锋文学的色彩。余华以第一人称为视角,将叙事技巧作为手段,以回忆为线索,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