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

作者&投稿:职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于是我找到了生与死之间的不同,活着的人是无法看清太阳的,只有临死之人的眼睛才能穿越光芒,看清太阳。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第一次读余华的《活着》心情非常的沉重,为书中的人物一个个悲惨的结局哭泣,这次读《在细雨中呼喊》心情是起伏不定,时而叹息,时而大快人心,时而引人深思

本书以孙光林为主线,叙述和回忆从小到大经历的事件和认识的人物,但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每次看他的书我都有种停不下来的感觉,就想一口气看完,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弟弟孙光明的死,祖父孙有元扛着去世的曾祖父与人搏斗的情形,父亲孙广才对家庭不忠,对父不孝,对子无责任担当,悖良心的事做绝做尽,最终喝醉酒掉入粪坑死去,真是死有余辜

对其母亲的忍辱,懦弱感到悲痛不已,孙广才明目张胆的与村里的寡妇苟且,常常半夜爬去寡妇的床,回来后再躺回到她的身边,还要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维持一个家庭表面的完整,我想她心里承受的痛无人能懂,当丈夫把家里的东西搬去寡妇家的时候,心里的愤恨得有多深,确又是那么的无助,只在一次和寡妇的争吵中暴发了出来,而孙广才像看别人的热闹一样,任由两个女人撕扯

生下孙光林的那天,自己接生孩子后,还忍着巨痛去给孙广才送饭,他嫌他送晚了还被一顿训斥,小儿子孙光明为了救别人家落水的孩子,牺牲了自己,做母亲的哭得肝肠寸断,直到无眼泪可流,到最后不得不接受小儿子永远走出了时间的事实。

大儿子好不容易托人找了个媳妇,结果被色鬼孙广才把事给搅黄了,见女方那天还恬不知耻的说是替儿子摸摸姑娘结不结实,导致以后无人再敢给他们家做媒,后面儿子好不容易找了个媳妇,他还非礼儿媳,彻底激怒了儿子,割了他一只耳朵,他也把儿子告上了法庭,让儿子坐了两年牢。

母亲这一辈子可谓受够了人生的百般疾苦,到最后死的那一刻,还怕把家里地板弄脏了,一口血吐在了盆里,最后一刻念叨的还是,不要把木盆拿过去,我还要用的.....女人嫁给这么一个渣男,终是毁了一生,我在想在那个时代离婚,她要怎样生存,又或者她能逃脱摩掌么,那么孩子怎么办呢,太多因素制约,或许她本身也是认命的吧

另一个女性冯玉青的遭遇也是感慨颇深,花样的年纪,把自己的身心托付给了同村的王跃进,可结婚的对象确不是自己,当她全然不顾脸面的央求王跃进陪她去医院检查的时候,他甩她一句:“要去你自己去,我不会去”便扬长而去

最终冯玉青一个人在医院做了孕检,虽然没有怀孕,但酒鬼父亲一句:“我女儿让别人睡过啦”传遍了全村,王跃进婚礼那天,冯玉青万念俱灰,在众目睽睽之下上吊自杀了,幸而抢救及时,留得一命,但自此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最后跟一个40多岁的外地货郎远走异地他乡

几年后别人只看见她一手牵着一个5岁左右的孩子,一手提着行李,下了水泥船,住在了城里,一个新近丧偶的男人租给了她两间房,她用自己的身体抵了房租,也是她皮肉生涯的开端,白天她做着一份洗涮塑料薄膜的工作,当年那个青春美貌羞答答的姑娘,如今脸上的皱纹清晰可见,曾经的美丽被岁月无情的摧残掉了,现在她是一个无所顾及为了生活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女人

警察的破门而入,打破这对母子的平静生活,冯玉表被带到公安局后,面对审讯她的人说的一番话,使我记忆忧新

她的儿子,7岁的鲁鲁开始像个大人一样想方设法的营救她,以自己无人照顾为由相威胁,他以为这样他们就会把母亲还给他的,实际上无人会把一个孩子的威胁放在眼里,最终倒是把自己送进了福利院,

在福利院住了一个星期后,他还是通过努力打听到了母亲劳改的农场,背着草席,拿着母亲留给他的钱,并最终见到妈妈,母子俩抱头痛哭了一阵,冯玉青让儿子回去,懂事的鲁鲁坚决不再回去,她要陪妈妈一起,睡在一颗樟树下面,只要母亲一出来,他欣喜的目光就能看到母亲望着自己的眼睛

孙光林的坎坷经历对他幼小的身心打击也是巨大的,在家里不受父母关爱,兄弟待见,所以对待家里的事情总是沉默,不出声,不发表自己的看法,像个隐形人一样,

在他6岁的时候竟然被父亲送给了没有孩子的王立强夫妇,在陌生的家庭他谨小慎微,事事做到尽善尽美,以博取养父母的欢心,实际上在这个陌生的家庭,王立强作为养父给的爱是要多过他亲生父亲的,

要不是后来养父出轨同事的妻子,东窗事发,企图要炸了情人,也许他就这样一直安稳的长大成人,王立强的出轨我不知道怎么评价,老婆李秀英一直卧病在床,夫妻正常生活无法满足,久了,是个男人都忍受不了,看似出轨情有可原,可毕竟是犯了原则性错误,破坏了别人的家庭,自己怎么可能独善其身

孙光林又回到南门的家里,依然作为边缘人过日子,变化的是祖父孙有元老了,摔了一跤后扭伤了腰,从此再也干不了活,成了一个只知道吃饭不能做事的闲人,父亲开始厌恶甚至虐待祖父起来,天天盼着他早日死亡,祖父自己活着也看尽了儿子的脸色,也希望自己早点归去,为了自己吃得上饭,有时候还冤枉不懂事的孙子,害得孙子被孙有元一顿暴打

孙广才的教育方式是简单粗暴的,他从不会用心倾听孩子的心里所思所想,也不会去推断事情的原委,先打了,气消了,还要骂娘,孩子何其的委屈伤心,没人理解

看到孙有元晚景的凄凉,对于老后,久病床前无孝子现实情境,也颇为担忧,这也是每个老人之人不得不面对的处境,特别是当另一关先行而去,自己又需要子女的日夜照看的时候,老了没用了拖累儿女了,活够了想法会不会涌上心头,如果能优雅又无痛苦的老去,实在是最幸福不过了

还有孙光林对于青春生理期的好奇与不安使他觉得自己是罪恶的,读一这章,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性教育很重要,男孩子如果认识不足,可能犯下人生中无法弥补的错误,就如孙光林的好朋友苏宇,因为一时冲动,最终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女孩子如果不懂得安全卫生,给将会给自己身心带来巨大的身心伤害

作家在这本书写的人物形象何其生动,还有他所要表达的东西,以我目前的理解水平,还是无法参透,我以为的呼喊,是呼喊美好的亲情,温暖的友情,及不管人生经历多少苍桑,依然要相信生活的美好,活出广阔的一片天来的豪情

~

《在细雨中呼喊》的内容简介是什么?
答:在细雨中呼喊的内容简介是:1、第一章主要是主人公“我”孙光林对哥哥孙光平、弟弟孙光明和父亲孙广才在老家南门生活的回忆,其中最为精彩的是,三兄弟自相残杀,哥哥恶人先告状。儿时的三兄弟同时爱上青春少女冯玉青,而少女却爱上村里的无赖,被抛弃后随货郎私奔;弟弟救落水儿童牺牲,父亲渴望政府表扬...

书评系列3:在细雨中呼喊——少年心境的残酷纪实
答:屋檐滴水所显示的,是寂静的存在,我的逐渐入睡,是对雨中水滴的逐渐遗忘...这是余华的所写的《在细雨中呼喊》的开头部分,我们能够很明显的从中找到三个主要要素,时间,空间与人的意识,这三样东西会在这本书之后的内容里贯穿始终。 《在细雨中呼喊》,发表于1991年,是余华所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比《活着》仅早了...

NO.38 《在细雨中呼喊》
答:在细雨中呼喊的是亲情 ,孙光林幼年被送给城里一户人家收养,五年后因收养他的家庭出现变故而返回原生家庭,五年的时光使他与父亲和兄弟形同陌路,没有家庭温暖的童年是孤独的,他渴望着亲情。 在细雨中呼喊的是友情 ,孙光林、鲁鲁、国庆、苏宇,四个被亲情遗弃的孩子,被童年的玩伴抛弃,他们...

《在细雨中呼喊》-解读余华
答:大家都读过《活着》和《兄弟》,笔者认为,《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最好的作品,也是最能代表余华的作品。没有这本书垫底,不会有后面的两部长篇,换句话说,读懂了《在细雨中呼喊》,才能真正了解余华。《在细雨中呼喊》开启了余华创作长篇的热情,在这部作品中,他采取了递进式手法推动人物的命运。这...

余华的首部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中写作背景是什么?如何进行评价这本小...
答:可以说,这部小说是由具有意象意义的沉重意象构成的,所以,余华创作出了《在细雨中呼喊》。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命运有着深刻的解读,有着独特的解读,对人性有着无情的分析和批判。整部作品真实、准确地展现了“文化荒原”时期人们的情感绝望。整个作品的基调是阴冷的,带着沉重的悲伤。孙光林以旁观者...

《在细雨中哭喊》—余华
答:《在细雨中呼喊》是对时间的回忆,以童年为引线,穿梭在生活各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中,在各色波涛汹涌的情绪里穿行。没有在健全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也是人类的悲剧之一,让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过早地背负着生活的负累,稚嫩的双肩扛着成人的悲哀,本该肩担草长莺飞、清风明月,追逐星辰大海的孩子,却带着...

苏宇对孙光林,友情还是爱情?——《在细雨中呼喊》
答:在余华的力作《在细雨中呼喊》中,我久未翻阅的篇章终于在近日照亮了我。这部小说中,让我深感共鸣的角色非苏宇莫属,特别是他与孙光林之间微妙的情感纠葛,引人深思——是友情的纯粹,还是爱情的深邃?我决定通过解读书中的细节,探寻这段情感的真谛。"其实抱住的,是你,而非郑亮。那一刻,我心中...

怎样评价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
答:引领读者探索生命的深度和广度。在字里行间,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余华的才情横溢,更能体验到他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总的来说,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杰作,它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深刻的主题探讨,展现了作家对生命和现实的深刻理解,以及他那独具匠心的叙事艺术。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摘句
答:我回想起来那个细雨飘扬的夜晚,当时我已经睡了,我是那么的小巧,就像玩具似的被放在床上。屋檐滴水所显示的,是寂静的存在,我的逐渐入睡,是对雨中水滴的逐渐遗忘。应该是在这个时候,在我安全而又平静地进入睡眠时,仿佛呈现出一条幽静的道路,树木和草丛依次闪开。一个女人哭泣般的呼喊声从远处传来,...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
答:篇一:《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 前不久读了余华的《活着》,深深被他的文章吸引,于是,又捧起了他写的《在细雨中呼喊》。 读毕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突然感觉被人抛弃真可怕,特别是被自己的亲人抛弃。 孙光林做为故事的叙述者和最终的回归者,让他重温并饱尝了那个特殊年月带给他的辛酸。 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