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在细雨中呼喊》,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而是生活在时间里

作者&投稿:店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首部长篇小说,我是在读了他的《活着》和《第七天》之后读的这本书。读完之后,有种时间上、人物上的混乱和错位的感觉。这是因为此书的书写风格,它不同于余华的其他作品。

余华说,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时间里。 《在细雨中呼喊》这本书,余华想通过故事主人公的讲述让我们感觉到时间的存在和流逝,而我们似乎很难对其左右和把握,反而,记忆,我们操控起来比较得心应手。

是的,这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 一个自幼就被父母遗弃的孩子,他在自己的孤苦无助的碎片化的童年记忆中选择性的抽取一些,像串珠子一样地将它们串连起来,形成了《在细雨中呼喊》这本书。

再也没有比孤独的无依无靠的呼喊声更让人战栗了,在雨中空旷的黑夜里。孙光林,这个在幼稚的年纪提早感知世间众生百相的孩子,他的隐忍和呼喊纵贯全书。

故事的讲述者,孙光林,六岁时在无知无觉中离开自己的家乡南门,被一个叫王立强的人领养。五年后,养父王立强逝世,养母李秀英离家出走,十二岁的他凭着幼年残缺不全的记忆一路打听着再次回到南门,投靠早已遗弃了他的亲生父母,同时,也正式开启了无依无靠的生活。

当他重新回到已然舍弃了自己的父母跟前,才发现如今的家中已没有他的位置。 毕竟,在家人心中,他早已不是这个家庭的一分子,而他的再次回归很明显成为家人的累赘和麻烦。

他说,我十二岁那年王立强死后,我独自一人回到南门,仿佛又开始了被人领养的生活。那些日子里,我经常有一些奇怪的感觉,似乎王立强和李秀英才是我的真正父母,而南门这个家对于我,只是一种施舍而已。

关于在南门和孙荡的两段生活,孙光林分别来作追忆,在书中的体现是第一章和第四章。

虽然在孙荡的家中,他给养父母做很多家务活,但通过生活中的二三事不难看出养父对他的关心和爱;而养母尽管总是病怏怏的,对他很是严厉且冷漠,但却是能在他被所有人误解的时候选择无条件的信任他。

而在自己真正的家中则不同了。 父亲孙广才讨厌他,哥哥受父亲影响,弟弟受哥哥影响,一起把他孤立起来。而母亲,虽然这方面书中对她着墨不多,但很显然她对这个儿子也是十分冷淡的。

哥哥的欺负、恶人先告状,父亲的粗鲁和暴力,母亲的冷漠、无视,使得孙光林快速地自我封闭起来。 他不得不选择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看着家里发生的一切,而无论是悲是喜都不令他的心灵为之波动。

他冷眼看着家人和邻居打架的滑稽场面,冷眼看着当弟弟死去母亲撕心裂肺的痛哭,父亲哥哥期待的美好前景在父兄眼中浮现又落空,冷眼看着父亲对母亲的不忠、母亲对父亲的隐忍、父亲对哥哥的侮辱、哥哥对父亲的报复,等等,只因自己无力融进这个已然病态了的家庭。

孙光林,这个孤苦无依的孩子,在病态了的家人中间,注定得不到血浓于水的亲情。爱,在这个家庭已经枯竭。

可是,亲情是每个人都渴望拥有的啊!所以,孙光林尽管嘴上不说,但我们也知道,他是多么的需要它。 所以,在细雨中呼喊,首先呼喊的是亲情。

他在那段逝去的时间里,把有关亲情的一段抽取出来,径自呼喊。

得不到亲情的孙光林十分渴望友情。 但相对不可得的亲情而言,孙光林有幸拥有几段友谊。尽管在这其中有愚弄、伤害,甚至背叛。但毕竟,珍贵的友谊曾经拥有。

之所以说是曾经拥有,是因为如今已经失去。

孙光林有关朋友的追忆在书中体现在第二章和第四章。

第四章里,孙光林先后有三个朋友。 第一个是戴鸭舌帽帅气的、会吹出美妙笛声的大男孩。只是,这个人并没有把他当朋友。他喜欢用笛声引诱、欺骗比自己小的孩子。孙光林尽管几次三番受到过他的捉弄,但仍然崇拜他。

另外两个朋友是国庆和戴鸭舌帽孩子的弟弟刘小青。 在孙荡的学生时代,孙光林经常和他们两个在一起,他们一块上下学,一块去操场上游戏奔跑,度过许多快乐的时光。但后期他们却在成人的权威下,伙同老师一起诬陷、背叛了他。

在南门,也就是书中的第二章,孙光林也有三个朋友。

那是他的中学时代。 他的第一个朋友,苏杭,在中学的校园里他潇洒威风、风流倜傥,周围有许许多多的朋友围绕。孙光林为能够加入他们感觉光荣无比。 然而,这个朋友与他在孙荡结交的第一个朋友一样,算不上什么朋友。当苏杭为了在女孩子面前逞能故意拿柳条不住地抽打孙光林时,孙光林终于决定放弃这个朋友。

第二个朋友,是孙光林一生中唯一真正的朋友,他们之所以在一起是因为彼此的孤独。 只是,中学毕业不久他便因脑血管破裂早早离开人世,与此同时,孙光林也一度重新陷入自身的孤独中。

后来,孙光林结交了一个比他小的多的一个孩子为友。 那是苏宇死后,而孙光林也已近十八岁。他结交小学生鲁鲁,是因为从这孩子身上他看到曾经的自己,自己的弱小、无助和孤单。他像当初苏宇对待自己那样鲁鲁,以此感受到了昔日的友人和自己。

其实,无论是鲁鲁、苏宇,还是国庆、刘小青,孙光林之所以和他们形影不离,都是因为他们身上存在的共同点:孤独。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往往是因为彼此身上共同的东西,或者自己向往而不得的东西。 而毋庸置疑,同命相怜的人更容易彼此交心、尊重、珍惜。

只是随着孙光林的归乡,他和孙荡的朋友国庆、刘小青之间的孩童友谊不得不中断。而苏宇的死,最终使孙光林再次回归孤独。

而他,不想永远孤独。 所以,在细雨中呼喊,他还要呼喊友情。

他在那段逝去的时间里,把有关友情的一段抽取出来,径自呼喊。

《在细雨中呼喊》这本书作者塑造了众多人物,除了刚刚提到的,在第二章里,孙光林还回忆了他的祖上几代先人。 祖父、祖母、曾祖父、曾祖母、外祖父等,这一众人物的漫长、苦熬的一生,通过后代人的口耳相传,传到孙光林那里,再于日后来到他的记忆中,形成一个个模糊不全、富有戏剧性又不乏滑稽的画面。

还有孙光林的父亲孙广才、祖父孙有元、哥哥孙光平、养父王立强,他们的各自复杂的人性和人生,让我们看到这部作品绝不仅仅是一个少年成长中经历的绝望、幻灭、孤独和忧伤。

那些底层人物的命运、人类普遍面临的生存状况、人与社会的交往方式、个体人性的愚昧和点点闪烁其中的微光,等等, 这些若隐若现的多重主题,给读者创造了饱满丰富的想象空间,从而引发深刻的思考和觉悟。

书中,“在细雨中”是孙光林整个童年回忆的不变的、具体的环境,使得诸多不相关联的、时光交错的场景涵盖在有时间持续性的“细雨中”。 而“细雨中”的体验便贯穿了孙光林的整个童年。

除此之外,书中有关生命诞生、生命挣扎、生命毁灭等重大主题,也通过孙光林的光怪孕育出生、童年被遗弃,以及在成长过程中频繁经历的死亡予以展现,给读者以悲剧力感。同时,关于死亡的剖析更是独到而精悍,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和感悟赋予读者全新的认知和体验。

但,追根结底,余华还是想通过《在细雨中呼喊》这本书唤醒愚昧了的、正在幻灭的人性,呼喊“文化荒园”中人性的微光。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在《在细雨中呼喊》这本书中,尽管我们看到主人公孙光林童年经历了不堪回首的绝望和孤独,但我们也不难感受到他对生活中苦难的淡然,以及面对险恶生活真相时的英雄主义。

人活一世,最重要的是做人。 所以,在细雨中呼喊,他更要呼喊人性。

他在那段逝去的时间里,把有关人性的一段抽取出来,径自呼喊。

~

《在细雨中呼喊》余华
答:也不过是装饰而已。”“生者将死者埋葬以后,死者便永远躺在那里,而生者继续走动。这真实的场景是时间给予依然浪迹在现实里的人的暗示。”“于是我找到了生与死之间的不同,活着的人是无法看清太阳的,只有临死之人的眼睛才能传越光芒看清太阳。”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  希望你喜欢 ...

《在细雨中呼喊》——一个孩子对黑夜不可名状的恐惧
答:孙广林以一种超乎年龄的冷静旁观家庭、社会和人性。尽管并不成熟,但他表现出了成年人才会拥有的对苦难的感受以及与祖父默契,当祖父诬陷弟弟的时候,他感受到了年老的长辈身上的黑暗面,但可怕的也不可掩盖的是他内心也隐隐有对黑暗的向往,与之一样的还有文中还有国庆对老婆婆的理解和关怀。这种与...

读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答:《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不知道是年代的原因还是余华像屠龙宝刀一般冷静质朴而又锋利厚重的文笔,每次读完他的作品,都会觉得胸腔里压着一团气急需抒发,特别想写点什么,然后到烟火气极旺盛的健康路夜市或者德化街逛一逛,好不被压的喘不过气。书里有一个情节,因为苏宇被送去劳动教养...

生有期,死无涯
答:        从他人的死中看到生的希望,从生活的现实中找到活下去的理由。    《在细雨中呼喊》的叙述有力度。表面上,我们看到了阴暗的政治、凋敝的乡村、凉薄的人情、以及淡漠的亲人等,和各种方式的死亡一起构成令人窒息的荒诞情节。其实,掩卷沉思中,我们...

余华的书哪本最好看
答:余华最好看的书:《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第一本、《活着》余华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和进攻,而是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一本书最可怕的就是疼痛感。看着主人公历经...

余华的书哪本最好看
答:余华最好看的书:《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第一本、《活着》余华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和进攻,而是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一本书最可怕的就是疼痛感。看着主人公历经...

细雨中呐喊
答:我的这半生就涌现在了余华的《呼喊》里,明晃晃地,必将朝着下半生涌现。 这让我进一步懂得,什么叫做文学的经典形象。更让我懂得,一个人的时光,不会总是诗,还会有记忆,记忆中的呼唤,记忆中的呐喊。 因为呐喊,我们会感到温暖,即便跑在下着细雨的黎明,即便走在飞着雪花的黄昏。 余华说,“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

余华笔下的人间清醒 句句戳心
答: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在细雨中呼喊》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看天才余华写死法
答:2019年1月3日,星期四,阴(8-9℃)在《在细雨中呼喊》一共写到了爷爷、弟弟、王立强、苏宇、父亲、母亲等十几个人的死,每个人的死法都各不相同,余华借每个人的死对他们再一次做了总结。比如无赖父亲最终死在粪坑里,母亲临死前终于把内心的愤怒发泄完毕,而苏宇则死在那个表面看起来和气一团,...

《在细雨中呼喊》语录摘抄
答:回首往事或者怀念故乡,其实只是在现实里不知所措以后的故作镇静。现在眼前经常会出现模糊的幻觉,我似乎能够看到时间的流动。时间呈现为透明的灰暗,所有一切都包孕在这隐藏的灰暗之中。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时间里。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们置身时间之中的伙伴。时间将我们推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