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而的用法,顺接、承接、顺承三个词语之间什么关系,谁包含谁? 如何判断 而 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比如什么时候是表顺承,表并列...

作者&投稿:郁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而”所连接的两部分处于平等地位,物高下之分,有时候可以对调。这个考试中经常考。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蟹的六条腿和两只钳子,都是属于蟹肢体的一部分,属于同等地位,故为并列关系。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常考)
“而”连接的两部分,后者比前者的程度更加深一步,就可判为递进。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常考)
“而”连接的两部分,有时间先后的顺序关系。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常考)
这个很明显,最容易判断。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而”连接的两部分,通常后者为动词,前者的动作是来修饰后者的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跂而望,望是中心词,你是怎样去眺望的呢,是“‘跂’而望”,踮起脚后跟去眺望。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而”在文言文中四种常用用法中有“转折”(又说“转接”)一说,既然是在文言文这个范畴来说这个问题,毫无疑问,“顺接”、"承接"、“顺承”是相对于“转折”而言的,因而,它们不存在谁包含谁的问题。当然,就现代汉语来说应该有细微的差别。

我还真不记得分这么细啊,这个好像意义不大啊。

古文中而的用法,顺接,承接,顺承三个词语之间什么关~

递进关系的话,而后的文字由前面的得出。【就是观点会更进一步的感觉,前后的文字地位不平等没有办法颠倒。】
承接关系的话,前后文字地位平等,但是依然不能颠倒位置。
顺承关系的话,可以看一看有没有时间关系,而字表示顺承的时候是有动作先后发生的。

这个没有特定的区分标志的,主要是依靠你对文意的理解。
比如说“人不知而不愠”翻译是别人不理解我却不生气。别人不理解,和我不生气就有一个转折关系,因为普通情况下,别人不理解我,我是要不高兴的。所以是转折
又比如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翻译是永州的郊野有奇异的蛇,黑色的底白色的花纹。这里黑质白章就是并列关系,两者之间并无先后也无因果,只是对蛇的描述。所以是并列
再比如“赂秦而力亏”翻译是因为贿赂秦国而至于国力亏损,两者时间是有因果关系的,先贿赂秦国,所以才致使资金国力亏损,因此是因果关系
总是到底是什么用法都是建立在你对文章的理解之上的。有时候读文章,你一开始并不理解,这里就要运用我们的推断,而字前后的两件事物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美丽而明亮,你能判断什么关系吧,并列吧。气质高雅而受人喜欢,什么关系呢?因为高雅所以受喜欢,因果;当然你要理解为气质高雅,又受人喜欢,也是可以的。这里你就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来。总之语言是个很灵活的东西,没有什么固定规律,这不是数学,你对文字的理解至关重要。

“而”在古文中的解释
答:不一样 “久而不闻其香”翻译:过的久了,就闻不到它的芳香(不觉得它香了)这里的“而”解释为“就”,是表示顺承关系 “广起,夺而杀尉”翻译:吴广起身,夺下尉的剑,并且杀了他 这里的“而”解释为“并且”,是表示递进关系

有闻而传之者的而是什么用法
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听到这个消息的人都会到处去传播,“有闻而传之者”这句话出自《吕氏春秋》当中。“而”这个字的文言文当中表示的意思是相对比较多的,可以表示顺承、表转折、表指代等等,具体表示的含义可以从具体的语境当中进行分析判断。文言文而用法: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而 字的顺接和承接怎么区别
答:这应该是指“而”的用法。用法有:1、表示并列。2、表示顺承或者承接,3、表示转折。4、表示修饰 故此看来,顺承与承接是一码事,指的都是:用“而”连接有时间先后关系的两个动词。

师说中而字的用法和解释
答:表递进,翻译为“而且”;人非生而知之者 表承接(顺接、顺承),不译。而 部首而部部外笔画0画总笔画6画 五笔DMJJ仓颉MBLL郑码GL四角10227 结构单一电码5079区位2288统一码800C 笔顺一ノ丨フ丨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而ér(ㄦˊ)1、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表顺承的文言文例子
答: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孙子 谋攻》) 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但是了解自己方面情况,能一胜一负.(而:但是) 三、表示承接关系(又称顺承关系、顺接关系、相承关系,意思一样) 如果“而”连接的是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这些事情或动作有先后顺序,那“而”就是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文言文而修饰关系
答:1. 文言文里的“而”的顺承和修饰关系怎么区分 1、表示顺承关系是指前后两个动作行为是顺次发生的,换句话说,这样的“而”前后连接的是动词,而且在时间上有前后(先后)关系。从逻辑关系上来看,前后两个词语没有主次之别,是在一个层次上的。2、表示修饰关系是指前面的词语是修饰后面的词语的...

知止而后有定而的用法
答:出自《大学》,全文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古代汉语中,“而”字作为虚词的用法如下:1、表示转折关系,即“而”连接的前后是转折关系,翻译为“然而”、“但是”、“可是”等。2、表示顺承关系(顺接关系),即“而”连接的前后是顺承(顺接...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 详解版
答:“曲肱而枕之”中的“而”是什么用法?下午的时候学校语文教师群里一位老师发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位老师说表顺承只是强调了动作,表修饰则强调睡觉的方式非常简单,突出条件艰苦,与语境更相合。符合安贫乐道的主题。但是,我感觉是顺承,“曲”是使动用法,使胳膊弯曲来当做枕头,“而”的前后是两个...

文言文中虚词“而”表示顺承关系怎样理解?最好有例子、详细一点
答:“而”文言文虚词中表顺承关系一般有二种情况:1.表示前二个词或词组的相承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林木茂而斧斤至焉。”《荀子.劝学》。2.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就’、‘于是’。如,“提刀而立。”《庄子.养生主》。

“而”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等,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
答:1、连词。表示顺承,然后。2、连词。表示转折,可以翻译成“却”。3、连词。表示顺承。4、连词。表示转折。5、连词。表示顺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