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简体繁体字? 为什么中国要把繁体字改为简体?

作者&投稿:郗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随着目前全球汉语热的兴起,用繁体字还是简体字也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使中华文化中的大量古代典籍至今仍然能为人们阅读和理解。汉字作为共同的书写体系,也是联系中国各方言区的工具,在当今也成为世界华人联系的共同纽带。 目前的汉字大体上可分为繁体和简体两个系统,这其实是自汉字产生以来就有的现象。北京大学中文系郭锐教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从汉字产生,简体字、繁体字之分就一直存在,同一个字可能有两种字体,特别是宋、元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俗字”,即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在严格意义上,我们现在所说的“简体字”实际上应该被称为“简化字”。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就公布了《简化字表》,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并没有得到实施。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政府分阶段公布了《简化字表》,并在大陆范围内加以推广。 许多专家表示,现在公布的简化字大多数是收集民间流传已久,比较认同的简化字体。中国以前曾经试行过一些简化过头的生造简化字,有的甚至失去汉字原有结构意义。上世纪70年代曾经有过一批简化字,如“展”字曾被简化为“尸”字下面加上“一”,被当时的人们形容为“尸横遍野”,但如今这样的许多字都已经被废除了。目前,中国在实行简化字时非常慎重,通常都要先试行一段时间,在报上刊登,反响好的才保留。 专家们认为,其实简体字和繁体字都有各自的优点。从几千年前的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的演进趋势基本上是由繁入简,可以说汉字的历史就是一个简化的历史。在1949年前,大部分中国民众不识字,现在大陆民众的识字率约90%,除了普及教育的作用外,简体字的推广也功不可没。 郭锐教授认为,从大众文化的使用角度讲,简化字更能适应社会需求。世界上一些使用汉字的国家也因此进行汉字简化。比如,**早就有自己的简化字,中国上世纪50年代的简化字中还部分地吸收了**的简化字。新加坡教育部于1969年颁行《简体字表》,开始正式推行简体字。即便是一直使用繁体字的台湾地区,在民间也有不少使用简体字的现象出现,比如台湾的“台”字,大部分台湾人约定俗成使用简体字的“台”,而不是繁体字“台”。 郭锐教授说,当然,繁体字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比如在书法中。更重要的是,繁体字是对汉字演变的一种记录,如果繁体字消失,汉字的演进链条中就会缺失一环。另外,繁体字的识别能力还是阅读经典古籍的前提之一,如果不识繁体字,中华文化的传承也必然受到影响。

  繁体字是指中国汉字简化后被简化字(又称简体字)所代替的原来笔画较多的汉字。为方便说明事物即交流沟通而创造。
  简化字,大陆民间称为简体字,为方便书写而使用。顾名思义,简体字就是相对繁体字而言,笔画简省之字,简体字主要来源于历朝历代的古字、俗字、行书、草书以及在解放区的民众自己创造的一些形声字、会意字、特征字(如:团、队、护、沟、艺、宪、忧、穷)。

简体中文,是现代中文的一种标准化写法,与繁体中文(又称正体中文)相对。简体中文主要由传承字以及1950年代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在中国大陆地区推行的简化字所组成。目前,简体中文主要在中国大陆,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华人社区中使用。
中国文字的简化,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中国大陆政府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主持关心下,结合了上百名专家,对数千个常用的中国文字进行了一次字体的简化。当时的出发点,应该说是分析了中国的国情。中国经历了上百年的内忧外患,国弱民穷。中国又是一个几千年的农业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在农村,而当时中国一半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和半文盲,而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文化,建设国家,识字扫盲成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简化文字,当时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数以亿计的人民大众能够尽早尽快地识字认字,提高使用文字的速度、提升文化水平、方便学生在校学习。

为什么会有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的区别呢~

主要由传承字以及1950年代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在中国大陆地区推行的简化字。
简化文字,当时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数以亿计的人民大众,能够尽早尽快地识字认字,提高使用文字的速度,提升文化水平,方便学生在校学习,以此为最基本的基础,才有可能学习科技,建立一个富强的国家。
汉字自古以来就有繁体与简体两套写法,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可发现汉字简体的形迹,例如“车“就有多种写法。后来经过篆体隶化,并存两种写法的文字越来越多。
由六朝到隋唐,汉字逐渐隶楷化,当时或许是为了美观对称,很多古字都增加笔画,而简体字开始被称为“俗体“、“小写“、“破字“等,在民间社会仍广为流传。

扩展资料
简体字实施之后,许多人看不懂前人的书画、古籍、以及古迹上的题字,这将造成文化断层的现象,于是提倡“识繁应简“。
也就是鼓励写简体字,但是要多认识繁体字。就好比实施白话文之后,仍然要阅读文言文。大陆很多招牌常看到繁体字,如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南方航空、“宏碁“电脑。大部份圣诞卡、贺年卡多为繁体字,匾额、书法繁简并存。
在北京,“中国海淀购书城“大招牌、北大的“艺专“大浮雕字,许多招牌为求美观,使用繁体字较多。不过,教科书、出版社、电视等则一律用简体字,但是古籍的出版社也有使用繁体。
作为独特的一门艺术:中国书法,在中国大陆一直没有被简化字所约束。因为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一种举世独有的艺术形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艺术的功能不在于传递信息和记录历史,所以,没有必要用简化字的形式。事实上,草书艺术本来就是简化字。要把一个多重笔划的字,艺术的简化,再表现美的形态,这绝非易事,而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简体中文

原因是建国初期,需要大量培养人才,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而繁体字的识认记都相对更为困难,所以推行简体字。
近代汉字简化运动,源于太平天国,为了提升识字率,在太平天国玉玺及官方文件都书简体。经非正式统计,太平天国总共使用一百多个简体字,其中80%为后来采用(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P.38)。太平天国最有名的字是将"国(国、国)"的"或"改成"王",不过太平天国灭亡后,文字简化运动也停止。
五四运动的白话文运动为大家所知悉,事实上,文字简化运动应和白话文运动相提并论,因为两者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在此期间,许多人提出提升国人知识水平的方法,要提升知识水准就先提升识字率,增加识字率就要将复杂的中国字简化。
简体字的优点:
第一,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目,原来的繁体字平均笔画是16画,简化后平均笔画是10.3画;
第二,减少了通用汉字的字数;
第三,降低了记忆难度。
目前,简体字主要在中国大陆、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华人社区中使用。过去简体字与繁体字并存于联合国各式文件中,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目前联合国中无成员国家使用繁体中文字体。联合国的汉字体系标准与大陆的简体汉字保持一致。对外发布的汉字正式文本以简体汉字为准。2008年后,联合国不再同时发行两种汉字文本,只保留简体文本。近年来,随着世界其他地区来自中国大陆移民的不断增加,简体中文正逐渐取代以往海外华人所主要使用的汉字的地位。

什么情况下可以用繁体字?
答:1935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但因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反对而搁置。1956年1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中国大陆开始全面推行简化字,20世纪70年代曾经有过一批二简字,后被废除。3.目前仍然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有中国的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

简体字,繁体字的由来?
答: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以后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化字总表》,共分三表:第...

中国什么时候规定开始用简体字的,那么繁体字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答:同一汉字,简化字比繁体字笔画为少。简化字在现今中国大陆地区为规范汉字的一种。不过,传统汉字中也有很多汉字并没有被简化,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汉字叫作传承字,既不属于繁体字,也不属于简化字。对于汉字简化,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近年来对于汉字简化的反思和争论...

中国文字是什么时候从繁体字变成简体字的
答:从隶书开始就有简体字了,但都属于比较分散的,而草书的出现,让简体字达到高峰。第一次成系统地整理是民国时期,汉字学家整理出了一部分,开始试行,但遭到反对而撤销。新中国成立后,在此基础上,推而广之,就是现今使用的简体字。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用简体字代替繁体字的?
答:2.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历了识字运动和文化学习的热潮。为了适应这一需求,简化字因其笔画较少、易于书写和识别,被广泛采用。3

为什么会有简体繁体字?
答: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使中华文化中的大量古代典籍至今仍然能为人们阅读和理解。汉字作为共同的书写体系,也是联系中国各方言区的工具,在当今也成为世界华人联系的共同纽带。 目前的汉字大体上可分为繁体和简体两个系统,这其实是自汉字产生以来...

简体字的来源 ? 它能否与正体字共存 ?
答:该网页在这里[url]gopetition/region/237/8314[/url] 个人仍认为繁体字和简体字应该可以并存一段时间的 大约半个细纪左右吧!以后就必定是简体字作为汉字的主流书写形式。这是有根据的 在可选择的情况下 你猜小孩子愿意写"担心"还是"心""吓坏人"还是"吓坏人"呢?所谓"正体字"的观念是会...

中国什么时候规定开始用简体字的,繁体字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答:因为简体汉字笔划太少,容易造假,所以现代我国会计制度里才规定数字还得按繁体写法写一遍。繁体字 繁体字,亦称繁体中文,1935年的《第一批简体字表》称之为正体字,欧美各国称之为传统中文(Traditional Chinese),一般是指汉字简化运动被简化字所代替的汉字,有时也指汉字简化运动之前的整个汉字楷书、隶书...

繁体字什么时候简化为简体字的?
答:推行简化字是一个过程。早在1952年,就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开始着手收集、整理、编制《汉字简化方案》。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1956年11月教育部正式发文《关于在各级学校推行简化汉字的通知》。也就是说,应该算从1956年开始实施。1...

请问,繁体字是什么时候有的?
答:中国历史上,从上古到西汉,官方的规范字体与现代的繁体字字体有显著差异。直到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出现东汉盛行的隶书,才与现代繁体字字体较为接近。历代朝廷通过编写"字书"颁定的规范汉字,相对于民间自发使用的各种简化字,具有官方权威性。但秦后历朝所用之玉玺及各级官印,仍使用篆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