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时候规定开始用简体字的,繁体字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中国大陆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简体字?

作者&投稿:法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国自古(从有汉字起)就使用繁体字,包括数字。

数字一直都是这么写的: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写了几千年。

只是新中国成立后,推行了简化汉字,才出现了现在的简体汉字,繁体数字也简化为: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

因为简体汉字笔划太少,容易造假,所以现代我国会计制度里才规定数字还得按繁体写法写一遍。



中国什么时候规定开始用简体字的,那么繁体字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简化字是1950年代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传统汉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汉字简化而产生的字体。由此亦产生了繁体字的对称,意指该字在简化前的写法。同一汉字,简化字比繁体字笔画为少。简化字在现今中国大陆地区为规范汉字的一种。不过,传统汉字中也有很多汉字并没有被简化,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汉字叫作传承字,既不属于繁体字,也不属于简化字。

对于汉字简化,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近年来对于汉字简化的反思和争论开始升温。

赞同汉字简化的人认为:

1.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在演化过程中不断简化。除中国大陆外,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都在简化汉字,是大势所趋。

2.中国大陆规定的简体字基本源于民间业已流传的写法,其中一些来自古体,并非凭空创造。

3.汉字的简化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和汉字的数目,因而降低了汉字学习的难度,同时加快了书写的速度,有利于普及教育,且废除繁体中的异体字便于民众交流。

4.中国大陆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等专事出版古代典籍的出版社通常使用繁体,繁体典籍很容易找到。

5.大部分受简化字教育的中国大陆人在阅读繁体字时并未出现明显理解困难。

6.在电脑、手机、PDA等数字设备,文字大小有限,简化汉字因笔画较简单,显示较清楚。

反对的观点主要集中在:

1.汉字简化后,不利于对中国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继承,推广汉字简化之后,很多现代中国人无法再直接阅读古代的典籍。即使把古书以简化字重印,亦往往会出现歧义,使读者误解。很多人忽略的是,自五四以来,一直有声音鼓吹废除汉字,改以拉丁字母-这是中共推动简体字背后的意识形态。作为世上最后一种活的表意文字系统,简体字是消灭一种文化的一部分的第一个步骤。

2.不利于中国大陆、台湾、港澳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日本等外国使用的汉字也进一步脱节,做成人为的“书不同文”。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主要是考量到大陆地区在世界的地位日渐重要,故随之采用简体,所谓大势所趋,追究其根源,仍是来自中国政府的政治力。

3.简化字违反了六书造字原则,但又不是另行建立一套完整的造字系统,大大削弱了汉字的科学性与逻辑性。许多汉字失去表义的结构,使学习汉文的过程中失去以表义结构推测字义的学习途径。现行简化字的推类系统混乱,常有例外的或类推不一致情况,而且什么字依从类推、什么字不依从的随机性很高。结果使汉字系统更繁杂,增加学习者的负担。

4.汉字的发展并非只是简化。像“又、有、右、手、佑、佑”等字,甲骨文都只写作“又”,可见繁化的过程亦一直在汉字中进行,并且在汉字发展中占了不少比重。这主要是为了辨义的实际需要,自然而然发展而成的,并非用政治力去强行改造。而自楷书大致定型至今,时间已接近两千年。把“简化”说成是汉字的主要发展途径,是粗疏和太“想当然”的。

5.从书法美观的角度出发,很多简化字的设计不够严谨,同时对于篆书、隶书等书体,简化之后失去原先书体的特殊美感。

6.一字多义,简化后产生的许多类似字形,以及缺乏音义结构等,都造成阅读上辨识的困难。

7.很多媒体如报纸、网站等被迫同时设立繁体和简体两种不同的版本和/或相关的繁简转换工具,花费了不少人力和物力。

8.在电脑处理汉字中,不论繁体还是简体,输入速度均相若。并不见得简体字较有效率。但简化字一字兼代数字的设计,增加了用电脑转换时的难度,使转换结果不太理想。

9.简化字与扫除文盲没有直接关系,在香港、台湾等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文盲人口比例远远低于中国内地,可见扫盲工作重点在教育的资源投放及教育政策上,而非简化字。

10.以形声方法创制出来的简体字,未必能兼照各种方言或古音,使部分地区的人难以理解这些简化字。如“舰”字以“监”作声旁,兼顾古音系统和各地许多方言,简化字写作“舰”,以“见”作声旁,只照顾了普通话,切断了声旁与方言和古音的关系。研究古音或方言的谐声系统时,简化汉字往往不可信。

11.即使在大陆,也无法完全废了正体字。不只因为古籍、文言等需要,还有更多被刻在古迹或建筑物上的汉字,皆无法取代。由于正体字有不可取代性,反之则否(因正体字在字义上可完全包容简体字),因此,简体字的出现造成了汉字的累赘,大量增加汉字字数,对学习造成负担。

12.港澳回归多年仍继续使用繁体字,也说明了简繁之争的一些现实问题。

13.人们在屏幕阅读汉字时,毋须每笔都仔细看清,看到轮廓已能辨别。不论繁简,汉字的显示皆不能像英文字母般少,不见得简化字有特别优势。相反,因简化字产生大量形似字,增加在小字环境里的辨认难度。

14.科技可以改进,应发展合适科技来配合汉字的需求,而非强行削足就履。

1956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1952年2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收集民间及民国以来主张汉字简化学者们的建议,于1954年底提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于1955年2月公布于《人民日报》上,7月,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定委员会“,由董必武为主委,郭沫若及作家老舍都是该委员会成员。该会于1956年1月28日通过简化字515字及简化偏旁54个。
到了1977年,文化大革命刚结束,随即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的草案。1986年由国务院废止“二简方案“。同年,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组成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并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而且和文化部、教育部同时发表《关于简化字的联合通知》,一致表示:汉字的形体在一个时期内应当保持稳定,以利应用。至此,大陆汉字简化运动暂时告一段落。
2000年12月,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并定于2001年1月1日生效。国务院将以法律形式确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的通用的语言文字地位,同时对方言、繁体字和异体字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并允许在一定领域和特定地区内长期存在,但不能在普通话播音和电影中夹杂滥用。电影、电视剧中扮演领袖人物的演员,在剧中一般也要说普通话,如因内容需要,使用某些方言不宜过多,使用方言的电影和电视剧的数量也要有所控制,但地方戏剧则不在此列。

扩展资料:
实施现况
简体字实施之后,许多人看不懂前人的书画、古籍、以及古迹上的题字,这将造成文化断层的现象,于是提倡“识繁应简“。也就是鼓励写简体字,但是要多认识繁体字。就好比实施白话文之后,仍然要阅读文言文。大陆很多招牌常看到繁体字,如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南方航空、“宏碁“电脑。大部份圣诞卡、贺年卡多为繁体字,匾额、书法繁简并存。
在北京,“中国海淀购书城“大招牌、北大的“艺专“大浮雕字,许多招牌为求美观,使用繁体字较多。不过,教科书、出版社、电视等则一律用简体字,但是古籍的出版社也有使用繁体。(台湾学生在北大P.108)
作为独特的一门艺术:中国书法,在中国大陆一直没有被简化字所约束。因为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一种举世独有的艺术形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艺术的功能不在于传递信息和记录历史,所以,没有必要用简化字的形式。事实上,草书艺术本来就是简化字。要把一个多重笔划的字,艺术的简化,再表现美的形态,这绝非易事,而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简体中文

中国内地什么时候开始用简体字的?
答: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了国务院的《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出版了《简化字总表》。1977年12月20日,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称为“二简字”,试用一段时间(约八年)后,因为字形过于简陋,并造成社会用字混乱而...

中国开始推行简体字是几几年的事?当时的背景是怎么样的呀?
答:中国开始推行简体字是1952年,从1952年以后逐步完善推行简体字。1952年在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成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重点研究汉字简化问题。1953年毛泽东主席指出:“作简体字要多利用草体,找出简化规律,作出基本形体,有规律地进行简化。汉字的数量也必须大大减缩。只有从形体上和数量上同时精简,...

中国大陆从那一年开始推行简体字
答:中国大陆从1956年开始推行简体字。第一次由政府正式公布并成功得到贯彻实施的简体字方案和字表,是195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并最终制定出了一个《简化字总表》。现在通用的是1986年重新发布的《简化字总表》(简称《总表》),《总表》曾经颁布过两次,一次是1964年颁布的...

我国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简体中文?
答:我国大陆是根据国务院规定从1956年开始使用简化字的。 现在我们通用的是1986年重新发布的《简化字总表》(简称《总表》),《总表》曾经颁布过两次,一次是1964年颁布的,文革时期曾推出过《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但很快就遭到反对,于是到1986年6月,国务院又宣布“二简字”停止使用。今天的《总表》...

我国什么时候开始用简体字的?
答:1956年开始全面推行简化汉字,同时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使用繁体字。

我国的简体字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的?
答:1935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一共收录了324个民间流传最广的俗字、古字和草书字。但因为有争议,第二年2月,《第一批简体字表》被收回,民国《第一批简体字表》的两个说明是这样的:1)简体字为笔画省简之字,易认易写,别于正体字而言,得以代繁写之正体字。2)本表所...

中国是什么时候推行简体字的?
答:1.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简化字。2. 文字简化并非偶然,它伴随着汉字的整个发展过程。从甲骨文到经文,再到隶书,汉字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生着简化。3. 新中国成立前,南京国民政府曾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后被废除),同时,以鲁迅和瞿秋白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提出了汉字...

简体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答:可否提倡“用简识繁”、应如何妥善处理繁体字的学习和使用等进行了充分的研讨。 2001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国家推行规范汉字,同时也明确了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的范围:(一)文物古迹;(二)姓氏中的异体字;(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字由繁体转为简体是在什么时期谁提出来的?
答:简化字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 已有通行简体的字,以述而不作、不另造简体字为原则。但无通行简体而笔画

简体字什么时候开始
答:正式执行是在1977年 简体字发展历史 · 1920年2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一文。· 1935年8月21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次年2月宣布废止。· 1955年1月中国文改会拟定了《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1956年1月28日中国国务院审订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