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心理都有哪些特点?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作者&投稿:郟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427494.html?si=3

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素质构成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的力度。目前许多高校频频发生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精神失常、轻生等案例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不少同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甚至一些同学存在着严重的心理疾患,这些由生理疾病的后遗症引起的“机体性失常”而导致的行为不正常或心理性的“机能性失常”而引起的行为异常,心理学上称之为“心因性疾患”。如:神经症(包括神经衰弱、焦虑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人格障碍与性变态。这些心理疾患已成为影响大学生们健康成长的巨大心理障碍。�
其实,任何心理问题都有其诱发的原因,那么,诱发大学生心理疾患的因素有哪些呢?我们认为可以分为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两个方面,外界因素又主要有社会、历史、学校、家庭三个方面,个体自身因素主要是指个体心理品质。在此,本文仅从外界因素这一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心理疾患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一、社会历史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是容易诱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心理学是在西方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分支学科。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们举起人性、***的旗帜,提倡个性自由和人性解放,由此形成了西方人敢于张扬个性、热情奔放的“外向型”性格特点,特别注重对个性心理的尊重和研究。而我国是一个封建历史特别长的国家,封建大一统思想和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的小农经济,形成了腼腆、含蓄、矜持的“内向型”民族性格,对个性心理少有关爱和研究。这种“内向型”性格,固然有其优点,但也极易诱发心理疾患,并且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有效的心理疏导。
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激起大学生心灵的“振荡”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随着西方文明涌入,网络时代的到来,迅速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给原有的传统的、稳定的价值体系很大的冲击。由于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而引起政治、文化方面变化,多层次的经济形式导致文化多元性,也导致主体的、核心的价值信仰发生了危机,在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革、社会法规不健全之际,大学生是怀着激动而不安的心情,随着变革的滚滚激流,受社会上权钱交易的泛化,财富不正常的聚敛,职业道德的败坏等不正之风的严重冲击;抢劫、凶杀屡见不鲜,吸毒、宿娼等社会沉渣泛起,折射到校园里便出现90年代的拜金思潮、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在一切向“钱”看的影响下,大学生们曾迷茫过,时至世纪之交,知识经济行将到来,复合型人才的高要求,使得大学生们面对社会人才的激烈竞争感到彷徨,在拼命拿各种证书时,却无法把握自己的未来命运。人们很难对什么最能体现人生的价值、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一系列问题达成共识,甚至不同年龄阶段,同一个人对同一问题回答也不一样,从而使人产生不安和焦虑。久而久之,这就成为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诱因。诚然,一个人的价值信仰既有它的稳定性,也有它的可变性,它会根据整个社会价值信仰体系而不断整合,但目前社会并没有建构出一个稳定的价值坐标体系,大学时期又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生们没有了主体的社会信仰标准,自我观念又尚不定型,在这种情况下做的选择要么不满意,要么就是犹豫不决、瞻前顾后,充满了矛盾和迷茫。
社会伦理价值的无序性导致环境的“失范”。
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当前社会伦理价值正处于无序性向有序性重新构建的过程中,大学生们对传统的社会伦理价值标准的认同度普遍降低,表现出反社会规范行为,如违纪行为的泛化:酗酒打架屡见不鲜,对顺手牵羊的偷盗行为不以为然,恋爱中的杯水主义等等,传统的道德思想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交叉并存,使大学生群体感到无所适从。更重要的是青年人还缺乏对新旧观念整合的能力和经验,不能有效地运用自我防卫机制,这样必然会使他们道德困惑、认知失调和心态失衡。�
二、家庭原因�

父母处事态度、生活方式等家庭氛围的影响。�
毋庸置疑,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是以其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为基础的。少儿时期,父母的认知不统一,观念行为不一致,往往会使子女产生心理困惑。事实证明,父母感情和谐、兄弟姐妹相亲相爱的家庭氛围,往往使个体形成谦虚、礼貌、随和、诚恳、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反之,家庭成员之间如果经常吵闹、打骂,则易使个体形成粗暴、蛮横、孤僻、冷漠等不良的人格特征。有的大学生父母婚姻的不幸,也会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因为在单亲家庭中,婚姻的破裂,会使父母将生活中的不满和愤恨转化为一种观念并加诸子女身上,这种有意无意的影响都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观念,往往会使孩子们产生怀疑、否定别人的心理和行为。
家庭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父母对他们的生活溺爱、包办过多,但对他们的考试成绩、升学、成才期望又过高,这样,一方面使他们养成了任性、依赖,骄横的心理,适应生活能力差、社会交际能力弱;另一方面,又使他们面对父母“望子成龙”的目光,容易产生恐慌、焦虑、内疚的心理,惟恐考试成绩不好,不能升学、不能成才而无颜面对父母。�
三、学校原因�

传统教育模式的内在惰性
多年来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以“学科本位”为主题的课程设置,其实质就是专业教育的模式。不可否认,这种教育模式对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这种教育模式所产生的弊端。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大学生多是秀才,少有人才,往往专业知识扎实而个性心理却不太健康,意志品质脆弱,很难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我们今天呼唤素质教育,就是因为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心、教育的力度不够。�
大多数高校都只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可选可不选的一门选修课来开设,其重视程度由此也就可见一斑,尽管许多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但工作开展得并不尽如人意,一是因为参与咨询的教师生理、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尚欠缺,并非专家型的,所以难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出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处方,二是心理咨询的一些手段、方法落后、陈旧,适应不了学生的要求,以致学生一旦有了心理问题,也不太愿意去心理咨询中心解决。此外,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跟上时代步伐,要善于针对大学生的不同个性心理因势利导。�
综上所述,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外界因素有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有赖于三方的共同努力。�

首先,从社会方面来说,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更新认识。过去,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原因,我们对人的个性心理品质问题关注、认识、研究的是不够的。在世俗的眼里,往往把心理问题神秘化,甚至把有心理障碍的人看作是不可理喻的邪恶之人或洪水猛兽,致使心理问题得不到科学的青睐,有心理疾患的人也不敢张扬、不能就医。这种社会现象要求得转变,关键是要转变人们的观念和意识,为此,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对待有心理疾患的人,社会要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关爱,不可歧视他们、嘲弄他们。也就是说,对待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者,要有一颗平常心。�

其次,从家庭方面来说,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和完美人格的形成是负有主要责任的。所以,为人父母,重要的是对子女的言传身教。一方面,夫妻间要互谅、互让、互谦、互爱,为子女营造一个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另一方面,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要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不要动辄训斥、打骂孩子,或是对孩子过份溺爱,对其生活包办代替过多和对其错误言行及不良习惯放任自流,都是有害的。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现在确实已经成为各个家庭棘手、头痛而又不得不去面对的一个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

最后,从学校方面来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对一个人健康心理的形成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学前班开始抓起,并且始终坚持不懈,贯穿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高校角度来说,一是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要贯彻素质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以普及和增强他们的心理卫生知识;二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为同学增进交往、接触社会、锻炼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舞台,以有利于他们个性心理的发展;三是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一定要做实、做细,心理咨询指导教师应该由生理、心理卫生知识丰富的专家型教师来担任。同时,要建立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以便于他们在产生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和疏导。�

总之,当今大学生是二十一世纪的栋梁,他们的素质如何,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如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因此,重视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素质构成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的力度。目前许多高校频频发生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精神失常、轻生等案例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不少同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甚至一些同学存在着严重的心理疾患,这些由生理疾病的后遗症引起的“机体性失常”而导致的行为不正常或心理性的“机能性失常”而引起的行为异常,心理学上称之为“心因性疾患”。如:神经症(包括神经衰弱、焦虑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人格障碍与性变态。这些心理疾患已成为影响大学生们健康成长的巨大心理障碍。�
其实,任何心理问题都有其诱发的原因,那么,诱发大学生心理疾患的因素有哪些呢?我们认为可以分为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两个方面,外界因素又主要有社会、历史、学校、家庭三个方面,个体自身因素主要是指个体心理品质。在此,本文仅从外界因素这一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心理疾患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一、社会历史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是容易诱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心理学是在西方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分支学科。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们举起人性、***的旗帜,提倡个性自由和人性解放,由此形成了西方人敢于张扬个性、热情奔放的“外向型”性格特点,特别注重对个性心理的尊重和研究。而我国是一个封建历史特别长的国家,封建大一统思想和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的小农经济,形成了腼腆、含蓄、矜持的“内向型”民族性格,对个性心理少有关爱和研究。这种“内向型”性格,固然有其优点,但也极易诱发心理疾患,并且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有效的心理疏导。
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激起大学生心灵的“振荡”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随着西方文明涌入,网络时代的到来,迅速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给原有的传统的、稳定的价值体系很大的冲击。由于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而引起政治、文化方面变化,多层次的经济形式导致文化多元性,也导致主体的、核心的价值信仰发生了危机,在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革、社会法规不健全之际,大学生是怀着激动而不安的心情,随着变革的滚滚激流,受社会上权钱交易的泛化,财富不正常的聚敛,职业道德的败坏等不正之风的严重冲击;抢劫、凶杀屡见不鲜,吸毒、宿娼等社会沉渣泛起,折射到校园里便出现90年代的拜金思潮、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在一切向“钱”看的影响下,大学生们曾迷茫过,时至世纪之交,知识经济行将到来,复合型人才的高要求,使得大学生们面对社会人才的激烈竞争感到彷徨,在拼命拿各种证书时,却无法把握自己的未来命运。人们很难对什么最能体现人生的价值、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一系列问题达成共识,甚至不同年龄阶段,同一个人对同一问题回答也不一样,从而使人产生不安和焦虑。久而久之,这就成为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诱因。诚然,一个人的价值信仰既有它的稳定性,也有它的可变性,它会根据整个社会价值信仰体系而不断整合,但目前社会并没有建构出一个稳定的价值坐标体系,大学时期又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生们没有了主体的社会信仰标准,自我观念又尚不定型,在这种情况下做的选择要么不满意,要么就是犹豫不决、瞻前顾后,充满了矛盾和迷茫。
社会伦理价值的无序性导致环境的“失范”。
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当前社会伦理价值正处于无序性向有序性重新构建的过程中,大学生们对传统的社会伦理价值标准的认同度普遍降低,表现出反社会规范行为,如违纪行为的泛化:酗酒打架屡见不鲜,对顺手牵羊的偷盗行为不以为然,恋爱中的杯水主义等等,传统的道德思想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交叉并存,使大学生群体感到无所适从。更重要的是青年人还缺乏对新旧观念整合的能力和经验,不能有效地运用自我防卫机制,这样必然会使他们道德困惑、认知失调和心态失衡。�
二、家庭原因�

父母处事态度、生活方式等家庭氛围的影响。�
毋庸置疑,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是以其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为基础的。少儿时期,父母的认知不统一,观念行为不一致,往往会使子女产生心理困惑。事实证明,父母感情和谐、兄弟姐妹相亲相爱的家庭氛围,往往使个体形成谦虚、礼貌、随和、诚恳、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反之,家庭成员之间如果经常吵闹、打骂,则易使个体形成粗暴、蛮横、孤僻、冷漠等不良的人格特征。有的大学生父母婚姻的不幸,也会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因为在单亲家庭中,婚姻的破裂,会使父母将生活中的不满和愤恨转化为一种观念并加诸子女身上,这种有意无意的影响都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观念,往往会使孩子们产生怀疑、否定别人的心理和行为。
家庭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父母对他们的生活溺爱、包办过多,但对他们的考试成绩、升学、成才期望又过高,这样,一方面使他们养成了任性、依赖,骄横的心理,适应生活能力差、社会交际能力弱;另一方面,又使他们面对父母“望子成龙”的目光,容易产生恐慌、焦虑、内疚的心理,惟恐考试成绩不好,不能升学、不能成才而无颜面对父母。�
三、学校原因�

传统教育模式的内在惰性
多年来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以“学科本位”为主题的课程设置,其实质就是专业教育的模式。不可否认,这种教育模式对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这种教育模式所产生的弊端。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大学生多是秀才,少有人才,往往专业知识扎实而个性心理却不太健康,意志品质脆弱,很难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我们今天呼唤素质教育,就是因为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心、教育的力度不够。�
大多数高校都只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可选可不选的一门选修课来开设,其重视程度由此也就可见一斑,尽管许多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但工作开展得并不尽如人意,一是因为参与咨询的教师生理、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尚欠缺,并非专家型的,所以难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出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处方,二是心理咨询的一些手段、方法落后、陈旧,适应不了学生的要求,以致学生一旦有了心理问题,也不太愿意去心理咨询中心解决。此外,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跟上时代步伐,要善于针对大学生的不同个性心理因势利导。�
综上所述,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外界因素有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有赖于三方的共同努力。

浮躁,自视甚高,困惑,迷茫,颓废
心存高远,想干一番事业;行动懒散,消磨时光。大部分大学生的写照,虽然有很多大学生确实积极向上

自以为了不起 个个爱装比 一有什么问题 只要是自己知道的 都当自己是大师一样
到真正找工作的时候又一个比一个自卑 就连个洗脚城找服务员也个个抢着去 这也造成了社会上觉得大学生廉价
降低了其本身应有的价值 大学生真可怜啊

大学生心理行为有什么特点?~

大学生心理行为 心理特征指人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特点,集中地反映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随着生理发育成熟,大学生智力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心理迅速走向成熟,大学生特有的学习和活动方式,形成了他们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 一、大学生比中学生更富挑战性和独立性大学是高智商人群的聚集处,与中学相比它的竞争更加激烈,社会性更强。中国各大学按新生高考分数划线录取,同一所大学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接近,大学生无论在文化知识、思想深度、性格发展上均达到一定高度,视野和面对的天地更加广阔,各种机遇层出不穷。面对日益开放的未来社会,身处的现实环境,当代大学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大好时机,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要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能否把握机遇非常重要,所以大学生比中学生更富挑战性。 多数大学生摆脱了他们早已厌倦的、父母的唠唠叨叨,远离家乡进入大学,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做主,过上了真正的独立生活,这无疑为独立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因此,大学生自理能力明显增强,独立意识进一步发展,独立意识由个体性独立向社会性独立高一级水平发展,由自立于家庭、自立于伙伴向自立于社会过渡。他们能够通过理性的思维去辨析事物,对外界的依赖性小,对事物有独特见解,更具有独立性。与老一代大学生相比,他们更少有思想上的禁锢和束缚,不迷信、不盲从,不仅能够认真思考、判断、处理自己身边的问题,亦关心社会,且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提出各种疑问和不同意见;但由于他们的经验不足,极易出现自以为是和偏激情绪。 二、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高,具有强烈的成才欲望大学生是最富有朝气的一群人,大学里老师素质较高,学校设有图书馆,各种信息较多,观念较新且容易更新,每天都会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在大学不仅能学到很多新的专业知识,还能接受到文化的熏陶。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信息化和开放的环境使当代大学生涉猎面广,知识量急剧增加,思路开阔、活跃,大学正处在信息爆炸的中心和风口浪尖上,极强的竞争性使生活节奏加快,学习与生活紧张度高,只有勇往直前、接受挑战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大学生们明显感受到这种沉重的压力,他们求知欲旺盛、渴望成才,他们深深懂得,面对激烈竞争,没有知识和过硬的本领是很难在社会中立足的;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和“ 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就足以说明大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成才欲望。 三、大学生思维的特点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在强烈的创造动机(需要)的推动下,将个体的各种认识能力(或称智慧能力)进行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从而产生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复杂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的确立是大学生发现、认识、利用规律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是他们思维能力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大学生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取代经验型思维而占据了主导地位,富有创造精神。他们通过对外界各种信息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归纳、演绎,对事物分析能因时而异、因人而异,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面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喜欢探求事物的根源,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不愿沿袭现成的方法,也不愿依赖别人,希望独立地去探索新的途径,获得新的结论,求得自己的独创性见解。 色彩斑斓的生活常使某些意志薄弱、没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很难适应。如果说中学生的自信心来自分数的高低和力量的大小,而大学生自信心的确定则依据多维标准,如才华、学识、风度、能力、观念等。中学生的自控能力限于听话和不违反纪律,现在这种他律性自控能力显得很弱,需要自觉地按照社会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来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说,他律性在向自律性过渡。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问题、异性交往引起的情感心理障碍问题、人际关系的困扰、学习负担引起的紧张焦虑问题、求职择业方面引起的心理障碍问题、经济的负担。
1、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问题

大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往往容易出现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由于中学时学生对大学充满了憧憬,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当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原来所想象,进而怀念起过去的中学生活。而且一部分学生发觉自己在高手如云的新集体里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到相对自立的生活,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2、异性交往引起的情感心理障碍问题

大学生性发育已经成熟,恋爱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且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多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还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地处理好异性之间的交往和双方的感情问题,出现爱困惑、性困惑,少数学生还出现异常行为,有的因理解的恋爱观与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和冲突, 便陷入痛苦、迷茫、消沉之中, 为情所困而不能自拔。



3、人际关系的困扰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冲突、交往恐怖、沟通不良。

4、学习负担引起的紧张焦虑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由于大学学习与中学存在很大的不同,课业专业化、难度大、要求高,学习压力和竞争也相应增大,引起紧张焦虑。



5、求职择业方面引起的心理障碍问题


高校扩大招生圆了很多青年学子的大学梦,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就业的困难。就业的压力使很多大学生看不到现实的出路, 找不到理想的方向, 对前途深感迷茫。而如今社会竞争激烈,用人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很多大学生在校时一心只读书,与社会接触少,对社会缺乏真正的了解,这些情况导致大学生择业时出现一些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恐惧、自傲、怀疑等。

6、经济的负担

对于一些从偏远农村考人城市的大学生们来说,经济上的负担远比其他负担更为沉重。一些大学生在学期间为了缓解生活压力,找家教、打短工、做生意维持学业。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很多学生心理压力大,产生自卑心理、焦虑心理、狭隘心理、文饰心理等。



学生具有哪些心理特征?
答:(1)学生具有可塑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形成时期,各方面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潜力,具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特点。比如:“嫩枝易弯又易直”体现的是可塑性。(2)学生具有依赖性。学生多属未成年人,还不具备完全独立的生活能力。在家里,他们要依赖父母,入学后他们将对父母的依赖心理转移...

先进生有何心理特点应采取的教育措施有哪些
答:先进生的心理特点是: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先进生心理特点应采取的教育措施有:(1)严格要求,防止自满;(2)不断激励,弥补挫折;(3)消除嫉妒,公平竞争;(4)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2、闭锁性 由于心理闭锁,他们的心里话不愿对家长和老师说,而愿意对同龄人,特别是跟自己年龄相仿的人表达。3、动荡性 由于青少年处于心理发展的特殊状态,他们情绪易波动,意志不坚定,性格不稳定。这种特殊的状态使得中小学生心理不稳定,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经常会看到青少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

学生的特点有哪些
答:学生的特点包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焦虑情绪较为常见、生活压力大、自尊心脆弱。1. 好奇心强: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阶段,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希望了解世界的各个方面,掌握更多的知识。2. 求知欲旺盛:学生在学校接受各种知识培训,对知识的渴望让他们不断地学习,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成就感。3....

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哪些特殊性?
答:从学生自身特点层面来说,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1)学生具有可塑性。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形成期和发展期,各方面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可以塑造、可以改变的。如“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体现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2)学生具有依赖性...

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有哪些(至少回答四种)
答:1、压力很大、想太多,却只通过无效学习麻痹自己。2、对学习有独立的思考,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目的性不强,学习给自己带来愉快的心情更多,成绩由智商决定。3、目的性强,学习独立,能力强,所以这类人有一定压力,但成绩很好。4、自暴自弃,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甚至不想学习。5、自己内心压力很大...

学生心理特点简述怎么写?
答:学生心理特点描述:由依恋不舍到轻松愉快。这是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共同特征,独自看去听,无拘无束地去干自己想干的注意多变的事物。这种新鲜感充满了孩子的头脑,能够注意多变的事物,提出的问题较多。(社会行为,帮助求助他人)从生活玩耍中学到知识,要比从书本中学到的更重要。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自己...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哪些
答: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儿童刚入学不久,对小学生活既有新鲜感,但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对学习有好奇感,却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独立完成作业;很乐意和同学进行接触,交谈却不懂礼貌,有些还比较自私;特别信任老师,相信老师的话,尊重老师的行为和评价;很多人生活不能自理,没有相应的劳动习惯,对其父母...

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哪些
答: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表现如下:一、强烈的求知欲望 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反映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就成为一种内在需要。因为,大学生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成员,无论是追求个人未来高质量的生活,还是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理想,都需要以知识和能力为基础。二、强烈的参与意识大学生的参与意识有两层含义:一是...

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性是什么?
答:中小学生好奇心极强而自制力较弱,往往会在网络上通过各种途径观看在现实中很难得到的暴力、色情信息等来满足他们好奇心及对刺激的渴望,也会沉迷于惊险、刺激的网络游戏中流连忘返。中小学生个体意识逐步形成,竭力想摆脱家长、教师的管教,自己管理自己。但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看问题常常带有明显的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