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作者&投稿:主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感知、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入学时能掌握他们经验范围内的时间概念,但对于与他们的生活关系不太密切的时间单位不能理解,而且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也比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时间单位的理解力和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都会不断提高,开始逐步懂得珍惜时间,学习的自觉性也日益增强。

  小学生对一些有趣的事情能很好地记住,而对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有时记起来却感到困难。他们能记住一些具体的、直观的材料,而对抽象的词、公式和概念却难以记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对词的抽象识记和意义识记的能力都会不断提高。

  2. 想象、思维的特点。

  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

  低年级学生在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特征的情况下,对某些概念进行概括会感到困难。而到了高年级,他们则开始能够依靠表现一定数量关系的词语来进行概括。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掌握概念中直观、外部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而掌握抽象、本质特征的成分不断增多。

  3. 情感、意志的特点。

  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

  小学生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学习活动中,虽然开始时劲头很足,但却往往虎头蛇尾,不能持久。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会渐渐增强,他们能够自觉地完成作业。

  4. 情绪、性格的特点。

  小学生情绪容易冲动,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破涕为笑”之类的表现时常见到。高年级学生已能感受到生活新奇和美好,喜欢动脑筋,乐于提问题,但仍缺乏耐心和毅力,缺乏一贯性。

  小学生的自我评价几乎完全依赖老师。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较多地评价他人,不善于客观地评价自己。虽然小学生性格的可塑性很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行为会渐渐形成习惯,性格也就越来越稳定,越来越难以改变了。

小学生的心理具有易变性的特点。他们的学习动机还不十分明确,容易受到成人和外界环境中各因素的影响;兴趣还不分化,并且经常变换;他们的注意力不够稳定,中、低年级学生一般只能集中注意20~30分钟;小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可见,小学生心理的可塑性极大,这一时期施之以良好的教育、教学,对奠定其良好的心理发展的基础确有重大意义。

小学生的独立自觉性尚差,幼稚性和依赖性明显,在生活、学习、活动等各方面,都需要成人监护和具体指导。在小学,特别是中、低年级,教师的威信往往高于家长,学生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依恋心理,对于教师的要求、教师讲的道理、教师的评价等均有信服的意向,比较容易接受教育。所以,教师应珍惜孩子的这种心理状态,尽职、尽责、尽心地培育学生。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充满着各种心理矛盾,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特别是初中学生,半成人、半儿童的特点十分明显,可塑性大而不稳定,需要教师特别加以关注。到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各方面趋于成熟、稳定,逐渐跨入成人行列。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可概括为“四性”、“四高峰”:

社会性。中学生心理发展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政治环境影响。中学生对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问题,对人生的意义、升学、就业等问题越来越感兴趣;社会政治因素更多地反映到他们身上,影响和改变其心理特征。中学生对父母、老师不再依赖、依恋。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开始独立思索,有了自己的见解和行为方式,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意向。

闭锁性。中学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单纯、幼稚,一切外露了,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不再轻易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情感也开始有了一定曲折和文饰的特点,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动荡性。中学生的情绪、情感两极性十分明显,容易激动,十分热情而又经常动荡、变化,所以容易出现冲动行为。

敏感性。中学生是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世界观的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对人、对事、对社会现象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

1.童年期【小学学段】

又称学龄初期。这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特点:

(1)学习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通过识字、阅读和写作,小学生从口头言语逐步过渡到书面言语;

(2)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时的抽象逻辑思维仍须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3)在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中,个性的发展占有重要地位;

(4)通过集体活动,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对自我已有一定的评价。

(5)尽管小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容易脱节,但对道德概念的认识已从直观具体的、比较肤浅的认识逐步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比较本质的认识,并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

2.少年期

这一时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又称学龄中期,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特点:

(1)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2)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3)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4)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

(5)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龄人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6)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通过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伦理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因自我控制力不强,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3.青年初期【中学学段】

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17、18岁的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特点:

(1)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2)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

(3)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但是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仍面临着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4)意志的坚强型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发展。

简单分析一下,详情如图所示



中小学生好奇心极强而自制力较弱,往往会在网络上通过各种途径观看在现实中很难看到的暴力、色情信息等来满足他们好奇心及对刺激的渴望,也会沉迷于惊险、刺激的网络游戏中流连忘返。
中小学生个体意识逐步形成,竭力想摆脱家长、教师的管教,自己管理自己。但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看问题常常带有明显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在缺乏有效引导的情况下,容易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
中小学生性意识已经开始觉醒,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兴趣。有了网络,中小学生可以在网上聊天、恋爱,但由于他们比较单纯,没有成年人那样理智和冷静,往往难以控制住自己的激情,以至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的甚至因为被网上恋人拒绝而走向自杀、杀人的也大有人在。
中小学生网络安全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网上鱼目混珠的复杂状况及危险性认识不足,容易上当受骗。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特点:
(1)心理发展是迅速的,尤其是思维、记忆、知觉等能力。
思维:小学四年级以前——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四年级以后——逻辑抽象思维为主。
记忆:一是有意识记忆增强;二是意义记忆迅速发展。三四年级是记忆发展的关键期。
(2)心理发展是平稳协调的。
是发展和谐个性、品德和社会性的大好时机。
(3)心理发展是开放的。
小学阶段极易与师长沟通,关系融洽,对心理辅导开展极其有利。
(4)心理发展是可塑的。
人生观、世界观等尚未形成;性格未形成;习惯未定型。
(5)心理发展中的矛盾性。
潜在的矛盾和危机。(心理矛盾:勤奋进取对自贬自率)
一个人的心理过程与个性特征,从他出生直至死亡,都在不断地变化着。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是个体在成长期间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不断扩大、逐步提高和完善的过程。
人的心理发展所经历的过程和形式,同一切事物一样,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是,心理发展又有其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点,这种特点主要是因为个体心理是一个包含着许多心理因素的多层次动态系统。每一心理因素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从缓慢的积累发展到一定年龄阶段而发生质的变化的;各种心理因素的发展变化是不同步的。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形成各种心理因素错综复杂的交替变化。
因此,心理发展过程就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又可分为若干小的阶段。各阶段之间既是连续的,又是不同质的或不完全同质的。说它们是连续的,是因为有些心理因素可能没有变化或变化较少,而有变化的心理因素其变化也是在前一阶段中逐渐孕育形成的;说它们是不同质或不完全同质的,是因为有些心理因素已经发生了根本质变。这种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表现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可能发生得有早有晚,有快有慢,但一般说来,这些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各个阶段的次序也是不会颠倒的。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辅导1、特点:(1)心理发展是迅速的,尤其是思维、记忆、知觉等能力。
思维:小学四年级以前——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四年级以后——逻辑抽象思维为主。
记忆:一是有意识记忆增强;二是意义记忆迅速发展。三四年级是记忆发展的关键期。
(2)心理发展是平稳协调的。
是发展和谐个性、品德和社会性的大好时机。
(3)心理发展是开放的。
小学阶段极易与师长沟通,关系融洽,对心理辅导开展极其有利。
(4)心理发展是可塑的。
人生观、世界观等尚未形成;性格未形成;习惯未定型。
(5)心理发展中的矛盾性。
潜在的矛盾和危机。(心理矛盾:勤奋进取对自贬自率)2、辅导:(1)帮助小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做好入学准备;
(2)帮助小学生适应集体生活,学会交往,培养合群性、责任感;
(3)帮助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激发兴趣,培养求知欲,促进思维、记忆等智力因素发展;
(4)帮助小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树立勤奋,克服自卑,变危机为转机;
(5)帮助小学生初步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良好的品德行为规范。

简述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点。
答:【答案】:(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3)发展的不平衡性。(4)发展的差异性。

什么是心理发展的特点?
答: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快速性、协调性、开放性、可塑性。1、快速性,小学生入学以后,在学习和各种实践活动上,不断遇到各种的新问题和新要求。在适应这种新环境和新要求中,他们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在以学习为主的活动中,逐渐学会了运用抽象概念进行判断与推理,从而使他们在智力与...

小学生行为心理特征包括什么呢?
答:回答:你好,所谓小学生心理发展是指小学生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小学生的心理主要包括学生的认识、情感和意志、个性三个方面。(一)认识特点 1、感知,感知包括感觉与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2、注意,注意是心理过程对有关对象的指向与...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答: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是:(1) 快速性,小学生入学以后,在学习和各种实践活动上,不断遇到各种的新问题和新要求。在适应这种新环境和新要求中,他们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 协调性,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迅速的,但又是非常协调的。这与小学生自身协调、平衡的心理发展密切相关。(3) 开放性,...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答: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辅导1、特点:(1)心理发展是迅速的,尤其是思维、记忆、知觉等能力。思维:小学四年级以前——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四年级以后——逻辑抽象思维为主。记忆:一是有意识记忆增强;二是意义记忆迅速发展。三四年级是记忆发展的关键期。(2)心理发展是平稳协调的。是发展和谐个性、...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
答: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具体如下几点: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前进的过程,高级的心理是在低级的心理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心理发展又是一个逐渐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随着新质的出现,心理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表现出...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哪些特点及教育方法
答: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主要是:1、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很快,其准确性、系统性都能够不断地提高。2、注意水平不断提升但仍有限。3、随着年级的升高,随意记忆明显发展,但不随意记忆占主要地位。4、想象力丰富,但想象与现实之间没有明确界限。5、学生的抽象思维有很大的发展,但仍以形象...

小学生心理发展有什么特点?
答:1、具体表现: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的发展任务。小学教育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中学教师应侧重抽象逻辑的培养;年龄特征;幼儿教育小学化。2、教学启示: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答:一、小学生的心理主要特点:(一)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答:小学生心理特点有感知和注意、思维和想象力、情感和意志、个性和社会性等。1、感知和注意:小学生的感知能力逐渐发展,能够更加准确地观察和注意周围的事物。他们的注意力也逐渐增强,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但仍然需要不断培养和训练。2、思维和想象力:小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