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内容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投稿:傅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1953年——1957年,主要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原苏联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扩展资料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制定背景——20世纪50年代是二战之后两极格局对峙最为激烈的时期。随着冷战的逐渐展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两个阵营不仅在政治制度与军事实力上展开全方位竞争,还围绕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展开了激烈较量。一五期间,中国身处社会主义阵营,对外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制裁与军事封锁,导致相比于战后处于资本主义阵营的日本与西欧各国,中国无法充分利用资本主义阵营充足的资金与先进的技术进行经济建设。另一方面,苏联与一些东欧国家以资金与技术援助的形式积极支持中国的经济建设,来自苏联与东欧的经济援助在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50年代尤其是一五计划实施期间,朝鲜战争的爆发加剧了东北亚的紧张局势。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依然没有放弃颠覆大陆的企图,中国周边的战争威胁并未消失。因此如何快速发展经济、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成为执政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对于当时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而言,无论是资本主义阵营还是社会主义阵营,重建或者恢复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是最为重要的任务,对于大多数新兴的原殖民地国家而言,加快工业化进程并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更是成为巩固与维持政治独立的经济前提。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工业化的浪潮。

在国内,国民经济已经得到全面恢复与初步发展,政治趋于稳定,经济秩序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较为安定,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为大规模展开经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参考资料:第一个五年计划-百度百科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工业化建设方面,一五期间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对重工业和轻工业进行技术改造;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装备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武器,加强国防建设;不断增加农业和工业消费品的生产,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五计划选择了与苏联类似的工业化道路,即高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模式。以重工业为核心是这一时期工业化的鲜明特色,由于中国的工业化基础十分薄弱,苏联式的工业化道路能帮助中国在较短时期内快速建立全面工业化的基础,将中国由自给自足的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国,此外,新政权急需发展的国防工业也需要重工业的支持。

在社会主义改造方面,一五计划规定:要建立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并且,根据1953年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五时期国家通过三大改造把私有经济纳入计划轨道,支持和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

1953年开始,农村开始进行农业合作化,合作化开始之初是以农民自愿为原则,渐进推进。到1955年,由于工业化的需要,合作化运动出现了超高速度发展的猛烈浪潮,合作化进程被大大提前,虽然在农业领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却遗留下许多问题。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订货为主的初级与中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从1954年起,开始转入重点发展公私合营这种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1955年开始,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加速,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随之加速。到1956年,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基本实现了公司合营,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从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发现,虽然公有制成分取代私有成份是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但是具体的改造进程却受工业化进程的深刻影响。为了满足重工业的快速发展,农业与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被人为加速。社会主义改造的迅速完成虽然在短期内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但是遗留下了许多问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除了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之外,一五计划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也得到了完全确立。有明显苏联色彩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仅是工业化高速推进的需要,也是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遍特点。国家开始干预国民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市场的作用开始被削弱。

扩展资料: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20世纪50年代是二战之后两极格局对峙最为激烈的时期。随着冷战的逐渐展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两个阵营不仅在政治制度与军事实力上展开全方位竞争,还围绕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展开了激烈较量。一五期间,中国身处社会主义阵营,对外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制裁与军事封锁,导致相比于战后处于资本主义阵营的日本与西欧各国,中国无法充分利用资本主义阵营充足的资金与先进的技术进行经济建设。另一方面,苏联与一些东欧国家以资金与技术援助的形式积极支持中国的经济建设,来自苏联与东欧的经济援助在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50年代尤其是一五计划实施期间,朝鲜战争的爆发加剧了东北亚的紧张局势。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依然没有放弃颠覆大陆的企图,中国周边的战争威胁并未消失。因此如何快速发展经济、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成为执政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对于当时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而言,无论是资本主义阵营还是社会主义阵营,重建或者恢复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是最为重要的任务,对于大多数新兴的原殖民地国家而言,加快工业化进程并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更是成为巩固与维持政治独立的经济前提。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工业化的浪潮。

在国内,国民经济已经得到全面恢复与初步发展,政治趋于稳定,经济秩序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较为安定,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为大规模展开经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第一个五年计划



主要内容:

1、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

3、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并以此为中心,进行财政、信贷、市场三大平衡和安排人民生活。

扩展资料

一、时间:1953年到1957年

二、背景

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三、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四、一化三改造: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建立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改造。

五、性质:这是一条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造结合起来的总路线。

六、目的:为了贯穿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和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七、内容: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为中心,以694个大中型项目为重点,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八、说明:我国的工业起点很低。

九、影响: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参考资料:人民网—中国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主要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1953年到开始,1957年结束,目的是为了提升综合国力,实现新中国的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成功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国民经济基本全面恢复与初步发展,政治趋于稳定,经济秩序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较为安定。

扩展资料:

第一个五年计划使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工业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农业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交通运输方面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万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工业化建设方面,一五期间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对重工业和轻工业进行技术改造;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装备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武器,加强国防建设;不断增加农业和工业消费品的生产,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五计划选择了与苏联类似的工业化道路,即高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模式。以重工业为核心是这一时期工业化的鲜明特色,由于中国的工业化基础十分薄弱,苏联式的工业化道路能帮助中国在较短时期内快速建立全面工业化的基础,将中国由自给自足的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国,此外,新政权急需发展的国防工业也需要重工业的支持。

在社会主义改造方面,一五计划规定:要建立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并且,根据1953年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五时期国家通过三大改造把私有经济纳入计划轨道,支持和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

1953年开始,农村开始进行农业合作化,合作化开始之初是以农民自愿为原则,渐进推进。到1955年,由于工业化的需要,合作化运动出现了超高速度发展的猛烈浪潮,合作化进程被大大提前,虽然在农业领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却遗留下许多问题。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订货为主的初级与中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从1954年起,开始转入重点发展公私合营这种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1955年开始,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加速,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随之加速。到1956年,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基本实现了公司合营,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从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发现,虽然公有制成分取代私有成份是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但是具体的改造进程却受工业化进程的深刻影响。为了满足重工业的快速发展,农业与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被人为加速。社会主义改造的迅速完成虽然在短期内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但是遗留下了许多问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除了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之外,一五计划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也得到了完全确立。有明显苏联色彩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仅是工业化高速推进的需要,也是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遍特点。国家开始干预国民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市场的作用开始被削弱。

扩展资料: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20世纪50年代是二战之后两极格局对峙最为激烈的时期。随着冷战的逐渐展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两个阵营不仅在政治制度与军事实力上展开全方位竞争,还围绕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展开了激烈较量。一五期间,中国身处社会主义阵营,对外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制裁与军事封锁,导致相比于战后处于资本主义阵营的日本与西欧各国,中国无法充分利用资本主义阵营充足的资金与先进的技术进行经济建设。另一方面,苏联与一些东欧国家以资金与技术援助的形式积极支持中国的经济建设,来自苏联与东欧的经济援助在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50年代尤其是一五计划实施期间,朝鲜战争的爆发加剧了东北亚的紧张局势。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依然没有放弃颠覆大陆的企图,中国周边的战争威胁并未消失。因此如何快速发展经济、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成为执政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对于当时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而言,无论是资本主义阵营还是社会主义阵营,重建或者恢复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是最为重要的任务,对于大多数新兴的原殖民地国家而言,加快工业化进程并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更是成为巩固与维持政治独立的经济前提。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工业化的浪潮。

在国内,国民经济已经得到全面恢复与初步发展,政治趋于稳定,经济秩序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较为安定,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为大规模展开经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

关于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

我国历届“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都是什么?
答: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原苏联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介
答:为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超额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与1952年相比,国有经济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经济由1...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
答:“一五”计划的实施:1、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工业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确立并实施了大规模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2、“一五”计划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建设;二是继续发展...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答:法律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法律依据:《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一、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 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一九五二年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亦即国家...

我国1963年到196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和每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人,发展重点...
答:1953~1957 第一个五年计划 制定人:周恩来、陈云 发展重点: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情况:1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计划规定的任务。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生产力发展创造了更有利...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哪年开始的,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每个五年规划...
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1957年) “一五”成就: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是发展什么的?
答:我国这种因为缺乏重工业的基础而造成的国民经济十分落后的状况,使我国百余年来国弱民穷,受尽各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压迫。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于1955年7月经审议通过,“一五”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经济建设的开始,1957年,“一五”计划就超额完成了...

十一五是哪几年到哪几年?
答:新中国成立的最初三年还在解决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而第一个五年计划因为没有经验,几番修改调整,最终比较符合当时的实际。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十一五规划主要内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条件、原因、目的、任务、时间及影响
答:条件:旧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但是我国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的: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任务:集中主要力量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