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三个五年计划是在什么时间实施的? 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投稿:韶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联的三个五年计划是在1928年-1932年、1933年-1937年、1938年-1941年三个时间段分别实施的。

1、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目标是发展农业集体化。由1929年开始,集体农场的数目有57000个,至翌年则增加至8多万个,自1931年开始,国营集体农场数一直维持至20万个以上。而每个农场的平均面积也在1929至32年期间扩大了二十倍之多。

2、第二个五年计划

第二个五年计划主要目标则由农业转为发展重工业,工业产量的提升带动能源耗用量比一次大战前增加三倍有余、比1920年的最低潮高出十二倍,同样仅次於美国、德国及英国。而乌拉尔及西伯利亚地带则建设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推动城市化的发展。

3、第三个五年计划

1938年开始,苏联的飞机生产较上年度增加一倍有余,达7500架,翌年开始更保持在10000架以上;1940年,苏联的武器生产额仅次於德国,达五十亿美元,已等同於英美两国武器生产额的总和,1941年更为列强之首。第三个五年计划在1941年因德军入侵而中断。

扩展资料:

到1936年时,斯大林已经基本消灭了党内外的政治对手。苏联消灭了敌对阶级。形成了工农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上,苏共中央具有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各地方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要听斯大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指挥。

在经济上,以公有制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占有绝对的优势。斯大林的政令畅通无阻,不忠于斯大林就等于是背叛党和人民。各级干部层层任命。党的干部具有高度的权力和权威。这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历史上称为“斯大林模式”。

从历史的宏观角度看,当时这个模式是最佳的选择,体现了苏联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斯大林体制保持了思想政治的高度统一和苏联的安定团结,使得苏联集中力量办大事,短期内迅速扭转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

苏联当时所处的时代,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和实现国防现代化。稳定、速度、效率是压倒一切的。

但是斯大林时期,以领导人的意志为方向,忽视民主,法制得不到尊重、过分强调阶级斗争甚至不惜使得阶级斗争扩大化变为残酷的肃反这些又都严重的损害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声望、更损害了苏联人民的利益。

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在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显示出巨大的破坏力,苏联共产党的僵化也正是从三十年代开始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的三个五年计划是在1928年-1932年、1933年-1937年、1938年-1941年三个时间段分别实施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在1928年至1932年推行,其主要目标是发展农业集体化。由1929年开始,集体农场的数目有57000个,至翌年则增加至8多万个,此後自1931年开始,国营集体农场数一直维持至20万个以上。而每个农场的平均面积也在1929至32年期间扩大了二十倍之多。但农业集体化却深受农民,特别是富农的反对,农民不愿将土地及农产品交予政府,以及不愿在政府的控制计划下进行生产。於是大批农民宰屠家畜、烧毁农作物,以免被政府充公,引致农产产量的急剧下降。唯政府无视农民的反抗,继续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对反抗者加以镇压。

第二个五年计划

第二个五年计划在1933年至1937年推行,其主要目标则由农业转为发展重工业,工业产量的提升带动能源耗用量比一次大战前增加三倍有余、比1920年的最低潮高出十二倍,同样仅次於美国、德国及英国。而乌拉尔及西伯利亚地带则建设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推动城市化的发展。

第三个五年计划

面对德国、日本及意大利的扩军及随後国际局势的升温,1938年开始的第三个五年计划则集中发展军事工业。1938年开始,苏联的飞机生产较上年度增加一倍有余,达7500架,翌年开始更保持在10000架以上;1940年,苏联的武器生产额仅次於德国,达五十亿美元,已等同於英美两国武器生产额的总和,1941年更为列强之首。第三个五年计划在1941年因德军入侵而中断。



苏联五年计划(пятилетка)是苏联在史达林统治时期全国性的经济计划,目标是令苏联的经济迅速发展。该计划是由史达林推展,由国家计划委员会(the GOSPLAN)在Theory of Productive的基础上制订细节及执行,成为苏联共产党经济发展的总方针。
背景
长久以来,俄国相比起她的欧洲邻国,在经济发展上都处於落後形势,包括在工业生产上处於甚低水平;农业的生产方式仍处於落伍、欠缺机械化的小农生产(在二十世纪初期仍使用木犁或石犁),反映俄国在经济上的严重衰弱,加上苏联立国後摇摆不定的经济生产政策,白军和红军的内战、对外贸易的停止,都使苏联的经济更进一步受到破坏。而面对立国初期国际环境针对苏联的孤立、三十年代西邻的德国及东邻的日本极右反共主义兴起,英法的绥靖政策及美国的孤立主义均使苏联对外的忧患意识加强,希望培养足够的经济实力,以应付外部威胁。

史达林在1931年曾表示:

可见五年计划的推行背後有强烈的自强意识
内容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在1928年至1932年推行,其主要目标是发展农业集体化。史达林认识到工业的进步必须由农业基础的发展上加以支持。故此,史达林将全国的农业发展纳入计划之中,通过小农庄的合并成大型集体农场(collective farms)以推动现代化耕作方法,包括机械化生产及采用化肥;以及达至规模经济,共同享有土地、农产品及生产设备。集体农场的生产目标由国家根据全国或地区需要加以规定。由1929年开始,集体农场的数目有57000个,至翌年则增加至8多万个,此後自1931年开始,国营集体农场数一直维持至20万个以上。而每个农场的平均面积也在1929至32年期间扩大了二十倍之多(参看表一)。但农业集体化却深受农民,特别是富农(kulaks)的反对,农民不愿将土地及农产品交予政府,以及不愿在政府的控制计划下进行生产。於是大批农民宰屠家畜、烧毁农作物,以免被政府充公,引致农产产量的急剧下降(参看表二)。唯政府无视农民的反抗,继续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对反抗者加以镇压。

表一:1929年至1940年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发展(单位:百万亩) 年份 国营农场数目 平均农场面积
1929年 57000 4.2
1930年 85900 38.1
1931年 211100 79
1932年 211100 91.5
1933年 224600 93.6
1934年 233300 98.6
1935年 245400 104.5
1936年 242200 110.5
1937年 243700 116
1938年 242400 117.2
1939年 241100 114.9
1940年 236300 117.6
表二:1928年和1933年苏联牲畜总数之比较(单位:万头) 年份 牛 猪 羊
1928年 7050 2600 14670
1933年 3840 1210 5020

第二个五年计划
第二个五年计划在1933年至1937年推行,其主要目标则由农业转为发展重工业,史达林为煤、铁、钢等工业生产定下高额生产目标,及下令兴建发电站、矿井及油田,又改进运输设施。结果在短短数年间工业产量有大幅度提升,以钢产量为例,1938年的钢产量比一次大战前增加近三倍、比1920年的最低潮高出百多倍,仅次於美国和德国,比英国和法国的产量总和高(参看表三);同年苏联在世界制造业产量的占有率仅次於美国、德国及英国,位列第四(参看表四);工业产量的提升带动能源耗用量比一次大战前增加三倍有余、比1920年的最低潮高出十二倍,同样仅次於美国、德国及英国(参看表五)。而乌拉尔及西伯利亚地带则建设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参看表六)。

表三:1913年至1940年苏联和其他列强钢产量之比较(单位:万吨) 年份 1913年 1920年 1930年 1938年 1940年
苏俄 480 16 590 1800 1770
美国 3180 4230 4140 2880 6080
德国 1400 760 1150 2320 1900
英国 650 920 740 1050 数据不详
法国 350 270 940 610 440
意大利 93 73 170 230 100
日本 25 84 230 700 数据不详
表四:1928年和1938年苏联和其他列强在世界制造业产量占有率之比较 年份 1928年 1938年
苏俄 5.3% 9.0%
美国 39.3% 31.4%
德国 11.6% 12.7%
英国 9.9% 10.7%
法国 6.0% 4.4%
意大利 2.7% 2.8%
表五:1913年至1940年苏联和其他列强能源耗用量之比较(单位:煤万吨) 年份 1913年 1920年 1930年 1938年
苏俄 5400 1430 6500 17700
美国 54100 69400 76200 69700
英国 19500 21200 18400 19600
德国 18700 15900 17700 22800
法国 6250 6500 9750 8400
日本 2300 3400 5580 9650
意大利 1100 1430 2400 2780
表六:1920年至1938年苏联和其他列强城市化比率之比较 年份 1920年 1928年 1938年
苏俄 3.1% 7.1% 20.2%
美国 25.9% 28.7% 32.8%
英国 37.3% 38.2% 39.2%
德国 35.7% 34.4% 30.2%
法国 15.1% 15.3% 15.0%
意大利 13.2% 16.1% 18.2%
日本 11.6% 15.6% 28.6%

第三个五年计划
面对德国、日本及意大利的扩军及随後国际局势的升温,1938年开始的第三个五年计划则集中发展军事工业。史达林通过发展一些和军工业近似的民用工业,以为即将到来的战争作准备,譬如扩大农用履带拖拉机的生产,以便在战时可於短时间内利用其生产线来生产轻型坦克,又或以扩大飞机生产以准备生产战机。1938年开始,苏联的飞机生产较上年度增加一倍有余,达7500架,翌年开始更保持在10000架以上(参看表七);1940年,苏联的武器生产额仅次於德国,达五十亿美元,已等同於英美两国武器生产额的总和(当时苏联并未参战,而英德正在开战),1941年更为列强之首(参看表八)。第三个五年计划在1941年因德军入侵而中断。

表七:1937年至1942年苏联飞机生产量(单位:架) 年份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飞机产量 3578 7500 10382 10565 15735 25436
表八:1940年和1941年苏联和其他列强武器生产额之比较(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40年 1941年
苏俄 50 85
美国 15 45
英国 35 65
德国 60 60
日本 10 20
意大利 7.5 10

到1932年时,苏联用4年多时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33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也于1937年提前完成.苏联人民在基础差,困难多的情况下,用10年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50年—100年才走完的路程,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有了自己的汽车,拖拉机厂,有了自己的航空工业和化学工业.其中,在"一五"期间,共新建一千五百多家大型工业企业,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由1928年的48%上升到1932年的70%,苏联政府宣布,苏联已经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农业国;到1937年"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到77.4%,工业总产值也实现了大跨越,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第三个五年计划因卫国战争爆发而中断.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如"勒紧裤腰带",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学习新技术的斯达汉诺夫运动)等.
苏联工业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病,如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从1927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42年为止实行了3个五年计划,战争爆发前,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苏联的三五计划是在什么时候~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摆脱苏联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而实行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建设的开端,同时也是人类大规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初步建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是指自1933年至1937年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领导核心的联共布的领导下进行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1934年1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年)。1936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1937年该计划超额完成。

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1938年开始,计划重点发展国防军事工业,同时建设军民两用产业,为未来的战争预作准备。重点是航空。1938年当年,苏联飞机产量比1937年翻了一番,达到7500架。到1939欧战爆发后,年产已经稳定在1万架的规模。1940年,苏联的武器生产额达50亿美元,仅次于德国,居世界第二。到1941年,以85亿美元的规模成为世界第一。
但在1941年6月,德国闪击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

苏联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功规避了席卷西方的经济危机

十三五时期是指什么时候
答:这一时期,我国将全面深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各项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重大方略;继续深化对外经济开放,更广泛地参与国际治理;继续巩固和深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绿色增长、创新增长、包容式增长的轨道上;不断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推动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的不断优化,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协调...

为什么是五年计划而不是四年或六年计划
答:也非中国所独有。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领导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问题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是按计划进行的”,其后在1929年4月举行的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制定并通过了1928-1932年国民经济计划,标志着五年计划在苏联的诞生。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个过渡时期的总任务,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除了恢复时期的三年以外,大概还需要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即大概需要三个五年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于一九五三年开始伟大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

世界现代史时间轴(每个时间段的具体史实)
答: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945年,联合国建立 二、二战后: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美国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50-1953年,美国侵略朝鲜战争 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

第一个五年计划起止时间是什么?
答:1、1953195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起止时间是19531957年。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

我国的五年计划是怎样做的 ?今年是第几个五年计划?863计划是什么?
答:2、今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3、现在是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6年--2010年),目前已完成研究、编制工作。4、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是一项国家指令性科技计划,着重解决事关国家中长期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高技术问题,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培育高技术产业生长点...

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匆什么时候开始的,当初的计划是什么?
答:并以此为中心,进行财政、信贷、市场三大平衡和安排人民生活。 按照这个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1954年基本定案,到195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前后共修改五次。计划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7%,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3%,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27.4亿元,1957...

苏联与资本主义世界在工业发展状况的比较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因此,苏联在资金分配上,侧重支持重工业。头两个五年计划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占全部投资的84.2%和82.8%。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轻工业和农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各自的年递增速度,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分别为:28.5%、11.7%、-2.9%;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分别为:19%、14.8%、4.6%。 高速度 斯大林一直强调高速度...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一转变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为后续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十二五期间是什么时候
答:十二五期间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从2011年到2015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实施的时间段。“十二五”,又称“十二五”规划纲要或十二五规划,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将是我国将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