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心即佛”“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中的“即”都如何解?“非心非佛”与“即心即佛”是矛盾的吗? 即心即佛 歌词

作者&投稿:铎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即心即佛!
要想理解这句话,需要先明白什么是心?什么是佛?
佛:圆满智慧的人!
智慧:一切现象的本质,本质即是涵盖一切现象的集合体!即是站在全面角度上!
佛:站在全面角度上的人!
心:全面角度,就是心!就是真心!
所以佛就是心,心就是佛!
我们凡夫,不得智慧,是因为被表面现象迷惑,而站在片面的角度上了!

既然真心是一切现象的集合体!
那么就说明我们凡夫本来就在全面角度上,本来就在这个集合体,本来就在真心!
只不过迷惑在,全面之中的片面上,集合体中的现象上,真心中的想象上了!
而失去了全!

所以我们凡夫本来是佛,只因为迷惑于相,而成凡夫!
即:就是的意思!

烦恼即菩提!
烦恼是心中,即不是全心!但还是心!
菩提是心,是全心!是全面角度!

我们凡夫之所以看不懂佛经!
就是因为:佛经是佛站在全面角度上说的!
而我们凡夫确站在片面角度上去读,去理解!当然不得其法!

如何学佛?
佛在《金刚经》中,给出了根本下手处: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即离开一切诸相!
为什么?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全是心中!不得全心!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念佛!
全心集中于一念:阿弥陀佛!
此念即是全面角度,即是真心,即是佛!
如果不是佛念,必然是自私自利!贪嗔痴!即我人众生寿者!

阿弥陀佛

1、“即心即佛“的第一个即是”当下“的意思;第二个即:就是。
2、“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的即:就是
3、“非心非佛”与“即心即佛”,只是对真如自性的不同角度的语言表述,是两个指向月亮的手指,我们应该顺着这些手指去看月亮,不要关注手指,月亮只有一个,但指向月亮的手指可以有万万个,由此可知,当然不矛盾。

阿弥陀佛!“即心即佛”“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这里的“即”可以做:“当下即是”来解。
即心即佛,此心当下就是佛,当下这个心,当下就是佛!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凡夫当下就是佛,烦恼当下就是菩提。但是这个当下即佛,却是佛的究竟佛性本体。当下的一用一能,皆是佛性之用,皆不离佛性,是指的佛性本体。只是凡夫愚迷,故而不识。若识得此佛性,当下运手动足,一切色、受、想、行、识,无一不是佛性展现出来的。

对于我们凡夫而言,是凡夫而非佛,是烦恼而非菩提,只因迷而不识,故而颠倒。

上句“即心即佛”亦是此意,亦是指究竟佛性之体。

而“非心非佛”这个则是指,我们若识得当下一切,皆是佛性显现出来的,当下一切即是心,即是佛性,心与佛性,无二无别。但是,这只是借言假说,佛性清净无染,不着一尘,不染一念,若染“心即是佛、即心即佛”这样的一念,仍然是染着,即非真净。故而又讲“非心非佛”以破除即心即佛之执。即心即佛,当下一切即是。而非心非佛,当下一切即是的当下,即相亦要离相。离一切相,方为诸佛!

所以两者并不矛盾,相互破除,以显真义!一念都不能着!即一切相的当下,离一切相!

解答其中一个吧,这是我以前看见过的一个解释。
“烦恼即菩提”,意思不是烦恼等于菩提,而是说有慧心的人,总能在烦恼中找到智慧,
而且为了治愈更多的烦恼,产生更高的智慧。
所以又有“众生以菩提为烦恼,菩提以烦恼为菩提。”或说“菩提即烦恼”。

但也并不是说以上的话就是它最准确的解释。这些话语本身并不矛盾,只是有很多时候我们习惯运用限制和二元性的思维去理解事物、看待事物,我们习惯去判断这是对的,那与它相反的便是错的,矛盾的。
我认为这些话语揭示给世人,其实是在给世人描述一众感觉和态度,而我们应该借由这些话所带给我们的感觉和态度去运些看待一切。即可以理解为“拥有这样心、态度、感受的人便是佛,
任何人都能够到达这种境界,那便是佛的境界。”

其实语言也是有它的局限性的,有时候我们运用越多的语言去揭示,反而更加局限了它原本想要给人们揭示的意思。用心感受这些话语,是理解这些语言的捷径。

【即心即佛与凡夫即佛 是圣者的境界 世间是不可论 一论更难以解释其中奥秘 必有偏颇
无心即佛 无心的相-来解释即心即佛 即心即佛 有心的相-来解释即心无佛
所有皆是非 皆虚妄 只要离一切法相 离相则诸法平等 诸法平等则显诸法皆空 诸法空是菩提】

为什么说烦恼即菩提?和不磨不成佛是一样的道理吧!~

不是你想的那样。打个比方,同一把刀可以杀人,也可以做手术救人,用刀杀人比喻烦恼,用刀救人比喻菩提,好坏都是同一把刀。烦恼是众生,自在是菩提,你的心可以烦恼也可以自在,烦恼自在都是你的心,烦恼即菩提。
同理,凡夫即佛,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歌曲名:即心即佛
歌手:云泉法师
专辑:即心即佛

即心即佛
词:武治旭
曲:李瑞龙
唱:云泉法师
编曲:李瑞龙
佛前的烛火是回家的灯
谁还在贪恋这虚华的梦
斩断烦恼那缠绕的藤
升起一念菩提在心中
逆境断除嗔怨的憎
顺境舍弃贪执的情
放下贪嗔痴三恶的种
跳出六道轮回的梦
因果总不空
命却非前定
福祸无门
由心生
浮尘如泡影
巧立善恶名
梦中有色
色亦空
不分别 烦恼即是菩提
不取舍 执着自消去
不外求 离相内看觉照起
不寻觅 即心即佛道不迷
佛前的烛火是回家的灯
谁还在贪恋这虚华的梦
斩断烦恼那缠绕的藤
升起一念菩提在心中
逆境断除嗔怨的憎
顺境舍弃贪执的情
放下贪嗔痴三恶的种
跳出六道轮回的梦
因果总不空
命却非前定
福祸无门
由心生
浮尘如泡影
巧立善恶名
梦中有色
色亦空
不分别 烦恼即是菩提
不取舍 执着自消去
不外求 离相内看觉照起
不寻觅 即心即佛道不迷

http://music.baidu.com/song/10556125

“即心即佛”“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中的“即”都如何解?“非心非...
答:所以我们凡夫本来是佛,只因为迷惑于相,而成凡夫!即:就是的意思!烦恼即菩提!烦恼是心中,即不是全心!但还是心!菩提是心,是全心!是全面角度!我们凡夫之所以看不懂佛经!就是因为:佛经是佛站在全面角度上说的!而我们凡夫确站在片面角度上去读,去理解!当然不得其法!如何学佛?佛在《金...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 如何理解
答:佛经讲“烦恼即菩提”,又说“不怕念头起,只怕觉照迟”;有了烦恼,才会懂得寻求解脱之道,才会增长智慧,所以不要害怕烦恼,重要的是要找出烦恼生起的原因。一、烦恼起于执著:人生的顺逆境很多,一般人遇到困境,例如失业、失恋、失意时固然令人沮丧、烦恼;处在顺境时,如果执著、害怕失去,也会被...

怎样解释“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一句
答:从本质上讲,凡夫与佛无异无二,因此才说凡夫即佛,是迷了的佛,凡夫就是妄想纷飞,执着心重,自私心重,这就是凡夫了。而如果凡夫能破了迷惑,舍了执着,那就是佛。打个比方,佛性好比一颗珍珠,如果没有染污,就是佛,如果外面被层层污物所包,就是凡夫。只有打破外面的层层污物,才能显露出本...

烦恼即菩提的出处
答:《六祖坛经 般若品》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烦恼即菩提,一声云板响,一念到彼岸是什么意思
答:《六祖坛经》: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是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注:凡夫即是佛,烦恼即是菩提,前一个念头迷惑即是凡夫,后一念头觉悟即是佛,前念执着在境上就是烦恼,后念不为境所束缚就是菩萨。凡夫与佛自性无差别,区别只在迷与悟之间,为境所转,则...

禅宗最牛的一句话
答:禅宗最牛的一句话有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等。1、...

“佛曰:烦恼即菩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烦恼即菩提,是站在大菩提心的角度而言的。是修行者达到一定境界后的感悟。也可以说,众生即是佛。只是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通过戒定慧、四念处、六度万行等即可转烦恼为菩提。《大集经》卷12中说:“若烦恼中见菩提者,是名如见,若离烦恼见菩提者即...

转烦恼为菩提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坛经般若品》:“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明刘元卿《贤奕编仙释道无明晦》:“实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性相如如,名之为道。”唐孟浩然《宿天台桐柏观》诗:“愿言解缨绂,从此去烦恼。”

菩萨不断烦烦而证菩提出自哪部经
答:这句话似乎并没有原经出处,但有与这句话相似的说法:一是《维摩诘经·弟子品第三》中有: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二是《六祖坛经·般若品》中有: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即心即佛是什么意思啊?
答:意思:不须向面外求佛,你的自心即是佛。亦作“即心是佛”。佛教禅宗谓本心即佛,明心见性即是成佛。见《达摩血脉论》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祖堂集。马祖传》 道一每谓众曰:“汝今各信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