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居易以侍命,小人行险以侥幸。何解?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作者&投稿:马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安于自己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无德奸诈的人则冒险求得本不应该获取的东西。

出处:春秋时期·子思《礼记·中庸》

原文: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译文:品德高尚的人安于目前的地位做他所应该做的事,不羡慕自己地位以外的东西。地位富贵,就做富贵人该做的事;地位贫贱,就做贫贱人该做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上,就做夷狄该做的事;处在患难的地位上,就做患难时该做的事。

如此,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感觉到安然自得。位居上位,不欺凌下级。位居下位,不攀附上级。端正自己不苛求他人,这样就没有怨恨,对上不怨恨天命,对下不归咎别人。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安于自己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无德奸诈的人则冒险求得本不应该获取的东西。孔子说:“射箭的道理与君子的行为有相似的地方:假如没有射中靶子,就应反过来责求自己。

扩展资料:

《中庸》传的是自上古大圣以来的儒家道统心法,其内容不乏为人处世之道,君子之礼。《中庸》认为,需持续培养行大道之人,行大道之人需修养仁义礼智勇。

君子高尚,在其位某其政,安于自己的位置,不攀比,但也不降低自身品味。有多大的本钱就过什么阶层的品味生活,正所谓“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不眼高手低,处于低下的位置也不怨天尤人“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摆正自己心态,做好自己的事情。

品德高尚的人会安然的处在简朴无华的生活中,等待机会和时机以便为国为民效命。而无德奸诈的人贪图私己小利,怀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所以常常铤而走险,作奸犯科。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将君子与小人做出对比,君子坦荡荡,安分守己,等待命运的安排。而小人常戚戚,企图以冒险的行为,侥幸得到成功,或者意外地免除不幸,或平步青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庸(中国古代儒家经典)



词句来源于《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直译是说品德高尚的人安于自己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无德奸诈的人则冒险求得本不应该获取的东西。
一、春秋时期·子思《礼记·中庸》
原文: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译文:品德高尚的人安于目前的地位做他所应该做的事,不羡慕自己地位以外的东西。地位富贵,就做富贵人该做的事;地位贫贱,就做贫贱人该做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上,就做夷狄该做的事;处在患难的地位上,就做患难时该做的事。
二、《中庸》的来源
《中庸》传的是自上古大圣以来的儒家道统心法,其内容不乏为人处世之道,君子之礼。《中庸》认为,需持续培养行大道之人,行大道之人需修养仁义礼智勇。
君子高尚,在其位某其政,安于自己的位置,不攀比,但也不降低自身品味。有多大的本钱就过什么阶层的品味生活,正所谓“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不眼高手低,处于低下的位置也不怨天尤人“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摆正自己心态,做好自己的事情。
品德高尚的人会安然的处在简朴无华的生活中,等待机会和时机以便为国为民效命。而无德奸诈的人贪图私己小利,怀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所以常常铤而走险,作奸犯科。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这里这个“易”字就是平易近人的易,平常。就如此解释就够 了。不过过去几千年来,有许多人强调,把这个“易”字同《易经》两个拉在一起,“居易以俟命”,一定要懂得易经八卦,然后还要会懂得算命。
“易”,我过去也听到一个老先生,学问非常好,他说他会算命,然后一谈起来,说人一定要会懂得算命,连孔子都讲“居易以俟命”嘛!再引用《论语》最后一句话,“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所以要懂得算命。碰到如此的解释,只好笑一笑,不能讲“易”,这一句话答复有过错;也不能说不对,那他就气得不得了,已经八九十岁的人了,你不能说他生气。但是他的解释也不是创作,很多书上都把这个“易”字同《易经》上的“易”拉在一起,这个观念是不对的!
至于说该不该懂《易经》,是另外(一回事)。譬如如果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也许你们将来也碰上,我把许多经验告诉你们。说中国过去的知识分子读书人要懂得“三礼”,《礼记》就包括了三礼。《礼记》它有三部:《周礼》、《仪礼》、《礼记》这样三部。《礼记》等于中国上古文化的总纲,总纲里头的总纲,儒释道、诸子百家都从《礼记》出来。《周礼》是政治制度,等于说中国几千年来的宪法里头的法理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法理学;《仪礼》,中国人的社会礼貌、社会秩序等等;综合起来叫做《礼记》。一个知识分子,说过去读书人尤其要有志于天下,所谓“不懂三礼不足以为君子也”。我们小的时候都听到老前辈教书的时候告诉,你们年轻人不通三礼不足以为君子也。我们年轻(时)也同诸位一样,以为这个《礼仪》有什么看的啊?(认为)《礼记》大概专门教人行礼、磕头,搞这一套,实际上不是,三礼是政治、军事、经济、哲学、社会、外交等等内容,原始的文化都包括在内,是不能不读。可是后来有许多老先生们一直到满清末年、民国初年,他又解释(为)另外一种。像我听到这些老前辈,不是没有读过书哦!有几个都还是举人哦!(那个时候的举人拿到现在来在大学里头教书,那学问太多了、太有余了。也经常讲错话。)他说一个知识分子必须要通三理,说什么三理呢?医理、命理、地理。
有一次我碰到一个老前辈、前清的举人,学问很好,这个学问好不是别的了——文章好,诗好、词好、字又好、样样好,一讲学术啊,我们就不大同意他,他一谈学术就不大理了;要谈文字啊,我们瞪眼睛大了!那讲得好!讲文学也讲得好!所以学术跟文章是两回事。那么我们逗他玩:“为什么要通这个三理呢?”“哎哟!这就可以当孝子啊!人要做孝子啊!父母生病,要懂医理就会看病;然后啊,‘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所以自己父母生病了就要八字拿出来算算,所以要通命理呦!万一出了问题,要看块好地给他埋了,所以要懂地理呀!”呵,我们两三个年轻人坐在一起,哎呀那真是肚子痛了!憋得肚子痛,不敢笑,那个不敢笑要面不改色,还不能给他看出来是肚子里是在笑他!那受不了,所以憋得很难受(众笑)!那么这个解释“三理”呀,医理、命理、地理,所以“君子不通三理,不足以为君子。”
这许多经验与故事,是由于《中庸》上一句话,“君子居易以俟命”,对“易”字的解释,这个“易”字不包括《易经》有关联的学问,所谓医理、命理、地理,这个无关。
就是说一个真有修养的人,生活、人生非常平常,真做到真平常,这是真修养,没有特殊,不希奇,一切没有特殊。“以俟命”,不是等着算命,“俟”者,等也。这个“命”字中国古书上经常提到。这个命有宗教性的观念,就认为宇宙间生命的本来有一个冥冥中无法名之的一个力量,也可以叫他是道,叫他是主宰,也可以叫他是上帝,也可以叫他是天,也可以叫他是佛,后世叫他佛,随便了;庄子又叫他是混沌,那么我们党国元老吴秩晖先生,他说这些名词都有,反正那个东西叫他“混账”好了!他说搞不清楚的。吴秩晖先生说叫他“混账”。都可以,是个代号。就是说,古人用“命”,一个生命本来有一个不可知的一个力量,那么佛学的解释就是“业力”、“自性”,等等。所以呀这句话就是说明,一个真有学问修养的,人生,是不断地奋斗,不错;不断地努力,也不错;但是不强求。你奋斗、努力跟强求有两样吗?应该是一样吧?(实际)两样。一个人不断……,譬如说我们有兴趣念书,不断地念书,那是你的兴趣,该念的,学问知识不断的。说我读了书干什么?卖多少钱?那个(是)两个观念。所以荀子所谓讲,“古之学者为己”,古人求学问、修道为自己,为自己的兴趣而学,“今之学者为人”,现在读书人都为人家读的。再不然我们不是讲过,有一个同学告诉我,读大学的时候,父母管得太严了。他跟我讲他说我们年轻的时候父母管得太严,有一天跟爸爸妈妈两个吵起来,他说:“你再讲!再讲我不给你读大学了!”说我是给他们读的呦!他们要光荣嘛,家里孩子们不读书那没有面子,所以我拼命给他读啊。他是讲回想自己过去年轻(时)的心理,一般是有这么一个东西。所以“今之学者为人”,这个是荀子在战国时讲的,他说现在一般求学啊,光吹大牛。学问干什么?“哦!我学好了以后,济世救人,普利天下!”你自己都救不了!所以古人老老实实,“古之学者为己”,学问是应该做的事,你不断地上进、努力,是人生应该走的路程,不是为他。至于说你有所成就,行有余力,能够救世救人也是应该做的事,也不是为他表达、也不是为他而求得自己的光荣,是这样就是“居易”,真正是学道、做学问。
相反的行为呢?“小人”,小人跟君子都是相对的名词,不是小人小一点、君子大一点哦!“小人行险以侥幸”。大家要切实反省,大部分的人生做人做事一般人都是走的这个路线,所以失败的多,就是“行险”,偷巧就是行险,耍花样也是行险,走歧路、想办法都是行险,靠机会就是行险,都想侥幸而得之,占便宜,有一点机会就沾一点便宜,侥幸而得到;不劳而获最好了。读书如此、修道也如此,最后嘛,学佛的人:“你请我打坐,我来悟道,蛮好的!”有啊,古代也有啊!济颠和尚就是替秦侩出家,窥基法师替唐太宗出家,自己没有时间出家,叫一个人:“你代我出家,代我去修道。”这就是行险而侥幸。这怎么行?但是你要晓得我们人生最容易犯的错误,我们自己的检查,以数十年做人之经验,深知做人做事自己经常犯这种心理上的毛病,犯“行险以侥幸”,就觉得我试一下没有关系;他们做不对,等我来做一下,就决定成功!都有这个勇气,有行险的勇气,而事实上都不是正道的走法,是行险以侥幸。
南怀瑾《中庸讲记》

词句来源于《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直译是说 品德高尚的人(君子),会安然的处在简朴无华的生活中,等待机会和时机以便为国为民效命。
而无德奸诈的人(小人)贪图私己小利,怀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所以常常铤而走险(行险),作奸犯科。

这句是将君子与小人做出对比,君子坦荡荡,安分守己,等待命运的安排。而小人常戚戚。企图以冒险的行为,侥幸得到成功,或者意外地免除不幸,或平步腾达。

词句来源于《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直译是说品德高尚的人安于自己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无德奸诈的人则冒险求得本不应该获取的东西。
一、春秋时期·子思《礼记·中庸》
原文: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译文:品德高尚的人安于目前的地位做他所应该做的事,不羡慕自己地位以外的东西。地位富贵,就做富贵人该做的事;地位贫贱,就做贫贱人该做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上,就做夷狄该做的事;处在患难的地位上,就做患难时该做的事。
二、《中庸》的来源
《中庸》传的是自上古大圣以来的儒家道统心法,其内容不乏为人处世之道,君子之礼。《中庸》认为,需持续培养行大道之人,行大道之人需修养仁义礼智勇。
君子高尚,在其位某其政,安于自己的位置,不攀比,但也不降低自身品味。有多大的本钱就过什么阶层的品味生活,正所谓“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不眼高手低,处于低下的位置也不怨天尤人“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摆正自己心态,做好自己的事情。
品德高尚的人会安然的处在简朴无华的生活中,等待机会和时机以便为国为民效命。而无德奸诈的人贪图私己小利,怀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所以常常铤而走险,作奸犯科。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中庸.十四章》

所以君子安心的处在平易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小人却是冒险去妄求非份的利益。

意思是所以君子安心的处在平易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小人却是冒险去妄求非份的利益。
出自——战国时期子思《中庸》。
原文: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译文: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扩展资料:
《中庸》一书,共三千五百多字,按照朱熹的分法,分三十三章,四大部分,传的是自上古大圣以来的儒家道统心法,其内容涉及为人处世之道、德行标准及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第一章到第十九章的内容着重从多个角度论述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第二十章承上启下,从鲁哀公向孔子询问处理政务的方法一事着手,通过孔子的回答指出了施行政事与加强人自身修养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进一步阐明天下通行的五项伦理关系、三种德行以及治理国家的九条原则。
在此章的最后引出全书后半部分的核心“诚”,并强调要做到“诚”的五个具体方面。第二十一章到第三十三章的内容,便是围绕“诚”来展开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庸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答:意思是所以君子安心的处在平易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小人却是冒险去妄求非份的利益。出自——战国时期子思《中庸》。原文: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译文: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君子居易以侍命,小人行险以侥幸。何解?
答:词句来源于《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直译是说品德高尚的人安于自己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无德奸诈的人则冒险求得本不应该获取的东西。一、春秋时期·子思《礼记·中庸》原文: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

故君子居易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答:译文 所以君子安心的处在平易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小人却是冒险去妄求非份的利益。

孔子曰君子居易以司命
答:君子居易以司命,原文是君子居易以俟命。语出《中庸》,原文是: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现代汉语的意思是:所以君子居心平正坦荡等待上天使命,小人则想以冒险求得偶然的幸运。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是什么意思,如何简单解释?
答:” 君子的“居易”并不是指居住简陋,而是指“居心”平正温和,“俟”是等待的意思。所以上半句是说,所以君子居心平正坦荡等待上天使命。天命来了怎么办,当然是抓住机会,一举成功。“小人行险以徼幸”,“行险”就是和“居易”相对应的行为,指把自己置身于险境。为什么小人要这么做呢?因为小人...

读《中庸》:第十四章 君子居易以俟命——别羡慕,找合作
答: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解读)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

君子居易以侍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答:词句来源于《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直译是说 品德高尚的人(君子),会安然的处在简朴无华的生活中,等待机会和时机以便为国为民效命. 而无德奸诈的人(小人)贪图私己小利,怀有不劳而...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给予出处 有高手给翻译下?_百度知 ...
答:《中庸.十四章》所以君子安心的处在平易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小人却是冒险去妄求非份的利益.

君子居易以俟命是什么意思
答: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中庸》所谓“居易以俟命”即是指处于平易而无危险的境地,素位而行以等待天命.不欺凌弱小,不攀附权贵,不怨天,不尤人,这应该就是君子修身正己的德行吧,君子与小人两种不同心态的比较,更可见君子胸中风光霁月、洒落晶莹,全然没有半点私累.对照白居易的言论...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答:“君子居易以俟命”意思是君子持守正道,坚持操守而等待命运的安排;不会像小人(普通百姓)一样为了利益的原因而不走正道铤而走险以期获得侥幸的成功(小人行险以侥幸)。说白了,虽然每个人都追求现世的成功,但我们应该有所坚持,有些底线不能突破,即使再怎么追求成功也万万不可误入歧途,心存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