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防止和纠正学生写错别字 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意义?

作者&投稿:鲍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学生写错字,这一直是语文教师十分头痛的问题。尽管教师每次留下作业都要强调:别写错字;尽管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一次又一次得给错字画上标记以示注意;尽管教师针对常见错字在黑板上进行讲评。但效果都不见好。作业中出现错字的情况仍然得不到改善。其原因何在?如何才能让学生在作业中少写错字乃至不写错字?一次作业检查给我很大的启示。
那一次检查学生的作业,一看错别字比比皆是。或多笔少划(如“真”字里面少一横),或改变结构(如写“数”字左右结构为上下结构),或更换偏旁(如把“蜒”右边的“延”写成“廷”)。而且书写均较为潦草。
我认为学生写错字跟学生的平时书写有着直接的关系。
要想避免学生写错字,抓书写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
首先,教师本身要有足够的基本功,写得一手好字。笔划笔顺,间架结构,都要过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在下面多练练写字,钢笔、毛笔、粉笔都要练。要让自己的字能“拿得出去”
,能够起到示范作用。特别是粉笔字,一定要写得既好又快。
其次,教师要坚持示范,坚持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地写正楷字。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一个模仿力极强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身上的许多东西都是从教师那里模仿来的学生的,许多习惯也都是受教师的影响而形成的。写字也不例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的字体也就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字。教师善于正楷,学生爱好工整。天长日久,学生就会养成些工整字的习惯。如果教师在黑板上一直是以行书为主,学生的写字恐怕也就有些潦草,甚至多笔少划出现错字。
第三,教师要善于抓学生书写。我想,教师每次留下作业,一定要强调学生字迹工整。因为这样一强调,就给学生的写字态度做了一个定位,学生必然要认真的去写每一个字。这是学生不仅仅是把字写得端正,在不自觉中也就顾及到每一个字的正确与否了。自然,各种情况的错字也就减少了。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是什么?~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不为人们的主观意志所转移,教育工作者只有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搞好教育。历史经验证明,教育规律早在人们认识它之前,就已经存在并起作用了。
二、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有人说:“不学教育学,照样能上课。”当然,现实中这种现象虽然存在,但是否学习教育学,掌握教学规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影响很大。因为,上课有好坏优劣之分。
一个卓越而成功的教师正是借助教育学的理论睿智,敏锐地观察课堂上学生心理活动的脉搏,恰当地利用科学的教育环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把教学过程组织得生动活泼,水乳交融,富有成效。
三、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品德决定着今后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随着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也给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带来了诸多新的矛盾和许多负面影响。
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且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即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并且把两者辩证统一地结合起来,

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对不良影响的“抵御”与“免疫”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实现培养目标。
四、建构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既是提高教育理论水平与技能技巧、适应教师职业需要的必要条件,又是教师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焕发创造精神的根本保证。

扩展资料

基本观点:
第一,教育学研究应以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阐明教育制度对于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的影响;
第二,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与行政人员彼此之间的疏离主要是由教育制度造成的;
第三,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想要完成的社会变迁,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进行制度分析,帮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理解制约他们思想、行为的制度因素,把学校中“给定的”制度(即从外面强加的制度)变成“建立中”制度(即根据个人间的自由交往而导致自我管理的制度);
第四,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分析那些显在的制度,如教育组织制度、学生生活制度等,而且还要分析那些隐性的制度,如学校的建筑、技术手段的运用,等等;
制度教育学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重视教育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制度问题对教育的影响,促进了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但是,制度教育学过分地依赖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制度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育学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不为人们的主观意志所转移,教育工作者只有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搞好教育。历史经验证明,教育规律早在人们认识它之前,就已经存在并起作用了。遵循它,教育事业就发展,就前进,就成功;违背它,教育事业就受挫,就倒退,就失败。例如,伴随1956年、1958~1960年、1978年三次教育“大跃进、大发展”之后的“大调整、大收缩”就是因为违背了“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而遭致的重大失败与损失;而1981年以后国家制定的大、中、小学工作条例,由于它符合了教育自身的规律,因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教育学系统地剖析了教育现象的不同层次和各个侧面,揭示了教育领域里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如能自觉地在教育实践中按规律办事,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的教育学以马列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发展、变化、唯物、辩证、动态的观点为指导,去分析、认识与把握教育现象及其本质属性。因此,学习教育学可以使我们逐步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提高我们投身教育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与预见性,也能使我们在各种错综复杂的教育实际中坚持正确的方向,掌握正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二、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有人说:“不学教育学,照样能上课。”当然,现实中这种现象虽然存在,但是否学习教育学,掌握教学规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影响很大。因为,上课有好坏优劣之分。一个卓越而成功的教师正是借助教育学的理论睿智,敏锐地观察课堂上学生心理活动的脉搏,恰当地利用科学的教育环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把教学过程组织得生动活泼,水乳交融,富有成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有教的规律,“学”有学的规律,各门学科自身又有各自的特点与规律,要形成高水平的教学“双边活动”,需要对许多因素进行综合、协调,使其发挥整体效应。有的教师上课,不能使学生心领神会,学生愁眉苦脸,摇头叹息,既窒息了学生的求知热情,又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关键就在于教学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教师是否善于科学而巧妙地将教学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并按照教学规律,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
  有位小学特级教师从来不把孩子当作一只空口袋,拼命往里灌东西。她把主要精力放在启发诱导上,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发展已有的知识,发展记忆、想象和理解能力,接受和消化新的知识。如“祖国”这个词比较抽象,很难用一言半语讲清楚。她问学生:“哪个小朋友知道祖国是什么意思?”一个小朋友说:“祖国就是一个国家。”又问:“到我们学校参观的客人中有日本朋友,美国朋友,日本和美国都是独立存在的国家,我们能不能称它祖国呢?”好多孩子同声回答:“不能!”另一个小朋友举手回答说:“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她立即肯定了他的回答,并且画龙点睛地指出:“对,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是我们爸爸妈妈、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
  又如“颗颗穗粒多饱满”这一句讲解过后,她要孩子们用“饱满”一词造句。有的同学说:“麦子长得饱满。”有的说:“豆角长得饱满。”她忽然走到教室门口,转过身来,胸脯略微挺了一挺,两眼炯炯发光。她问学生:“你们看,老师今天精神怎么样?”大家不约而同地回答说:“老师精神饱满。”她接着说:“让我看看大家的精神怎么样。”孩子们也挺起了小胸脯,坐得端端正正。“饱满”这个词,大家不仅懂得了它本身的含义,也懂得了引申的意思和用法。
  三、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品德决定着今后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随着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也给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带来了诸多新的矛盾和许多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且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即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并且把两者辩证统一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对不良影响的“抵御”与“免疫”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实现培养目标。
  青少年时期容易受外界影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只有掌握德育过程的特点与规律、原则与方法,并将其建立在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科学基础之上,才能使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按照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健康成长,学生才可望成为具有健全个性、奋发有为,德才兼备的新一代。
  在帕夫雷什学校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年级的新生格里沙,由于母亲工作忙,开学第一天来上课时,耳朵没有洗干净。在第一节课上,女教师发现格里沙的耳朵很脏,就叫他站起来给大家看,把他作为典型,教育其他学生要爱清洁讲卫生。教师这种粗心大意的做法,使格里沙的幼小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创伤。在这以后,每当上这位女教师的课时,格里沙就感到似乎大家的眼睛都盯着他的耳朵,抬不起头来。这种反常的心理妨碍孩子集中精力听课,所以对女教师所教的算术和阅读课,格里沙都学得很差。女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措施所产生的后果却毫无觉察。她不了解格里沙的痛苦,反而把他学习不好的原因归罪于他上课思想不集中、不肯用功,并多次进行指责。这一切更加重了孩子的思想负担。结果,格里沙的算术和阅读只得了“2”分。格里沙终于忍受不住了,他流着眼泪向母亲倾诉了自己全部的痛苦。母亲向学校要求调换班级。学校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同意将格里沙调到其他班级。后来,就是这个被女教师认为学习不好的格里沙,到五、六年级时,在数学方面表现出极大的才华。
  女教师在教育方法上的错误在哪里呢?就在于她对儿童的自尊心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当她把格里沙在全班面前“示众”时,她完全不了解这对孩子心灵造成的创伤和精神上带来的痛苦。以后,她对孩子的指责,更加重了他的思想负担,以至严重影响了孩子正常的学习,阻碍了孩子智力的发展。当初这位女教师完全可以采取正面教育的做法:她可以找一个衣着整齐、手和脸洗得干净的学生,叫这个学生站起来给大家作榜样。而对格里沙,只要注意地看他一眼就行了。
  四、建构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既是提高教育理论水平与技能技巧、适应教师职业需要的必要条件,又是教师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焕发创造精神的根本保证。正如一个缺乏坚实古文基础的人不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考古学家一样,一名没有深厚教育学基础知识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教师的知识结构,既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又需要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还需系统的教育学科知识。只有三者兼备一身,合理优化,才能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课程结构的弊端之一,就是只在本专业一个点上掘井。这种掘井式的知识汲取也许对学术研究是必要的,但作为一种教师的培养模式只能导致知识单一,视野狭窄,很难适应教师职业的要求。
  在西方发达国家培养教师的综合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中,教育学科的课时数,在各门课程课时总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例如,美国有的高校占30%以上,有的达到50%;英国甚至达60%;日本约占19%;前苏联大致占25%。这说明,教育科学特别是教育学是师范生最佳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错别字小研究
答:带领学生一起找到字词的源头,就能使他们避免写错别字。如“班门弄斧”,“班”指鲁班,古代有名的木匠,在鲁班门前摆弄斧头,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了解了这一点,学生就不会写成“搬门弄斧”。“再接再厉”总有学生写成“再接再励”,因为这个成语意为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常用来鼓励他人。实际上,这个成语...

识字教学中为什么强调预防错别字重于纠正
答: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是预防生病更要些还是生病后及时医治重要些呢?很明显,不生病最好,那么不写错别字更好。与其后来纠正,不如一开始就杜绝。所以识字教学中强调预防错别字重于纠正

如何写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教案
答:防止和纠正错别字的方法有:①抓字音,记字形.例如"令"和"今"两类字容易相混,可以抓往它们的声母来区分.凡是声母是"L"的都写"令"如"苓"、"岭"、"龄"、"铃"、"冷"、"领"、"邻","怜"、"玲"、"伶"等;其他声母的都写"今"如"岑"、"含"、"贪"、"念"、"吟"、"矜"等.同样的道理...

如何解决孩子学习粗心大意的毛病
答:毛泽东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我们最讲认真。是的,不管干什么只要认真去做,就能够把它干好。尤其在学习上,更是需要顶真的态度,比如说写作文对某个词意还不够明确时,就一定要去查字典,看看解释;对平时容易出现的错别字,就多教他人,多读多写多多训练,反复多次,直到清晰界定牢牢记下为止;...

孩子老写错别字每回错的字都不一样,怎样才能纠正
答:在小学学习阶段,错别字的出现呈现正态分布的态势,即随着年级的增高,识字量增大,错别字渐渐增多,中年级即三年级达到顶峰,四五高年级又渐渐呈下降趋势。 错别字可以说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常见病”、“疑难病”,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原因。 1.汉字本身的特点。 (1)结构复杂。汉字结构差别大...

孩子老是写错别字的原因
答:汉字的特点 汉字结构差别大,仅《新华字典》就收集了8000多个汉字,不同的结构成分约有1000个笔画之多。而且同音字多。如果不计声调,汉字仅有418音节,每个音节平均有同音异形常用字733个,存在一字多音、一音多字的现象。防止学生写错别字的方法 在学习识记汉字时,大家比较熟悉的方法有字音、字形、...

论文有错别字怎么办?
答:如“黑马校对”等。这些软件可以帮助识别错别字、语法错误等,但需要注意软件的准确性。请教他人:如果自己无法找出错别字,可以请教他人帮助检查和纠正。同学、老师或者专业人士都可以提供帮助。注意同音词和形近字: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同音词和形近字的区别,避免因混淆而导致的错别字。

小学数学教师博客 如何矫正学生粗心的方法
答:针对学生经常写错别字这样的“粗心”现象,我们做过一个统计,没有一个被认为是“错字大王”的学生最常出现的错别字会超过20个,再多的错字往往也是由于不熟悉导致的。 有个五年级的小孩,在他的作业本、作文本里到处都有错别字,家长对此很灰心,孩子自己也感到很没有信心。我和孩子便一起整理和统计他本子里所有...

为什么会写错别字的原因
答: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字形相近的易错。如,‘陷’写成‘’,‘菜’写成‘莱’等。二、马虎造成的多笔或少画。如,‘步’写成‘’,‘真’写成‘’等。三、同音字误用。如,组词时用‘相’字组成了‘相(香)蕉’、‘木相(箱)’,用‘扬’字组成了‘山扬(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