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进行德育渗透

作者&投稿:裴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机房管理中进行德育渗透
  现在的独生子女,家里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护着,爱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守规矩,到了学校,不愿遵守学校纪律,经常闹事。这些学生一般又很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在学期开学时,制定出机房管理制度,如要爱护机房设施,讲究机房卫生;进出机房要有序,离开机房时要整理好桌上的东西;老师讲课时不能讲话;等等,并把这些制度上墙或复制到电脑桌面上,让学生时刻记住它。在上课时如有学生破坏纪律,则应经常提醒他们,还告诉他们要想正常地学习、生活,那就得遵纪守法,不侵犯别人的权利,否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也会受到影响,逐步树立他们遵纪守法的观念。
  二、教学方法和环节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学习任务和课堂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探究性教学是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让学生通过主动尝试、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和策略。运用探究式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失败,敢于创新的精神。如八年级的Excel电子表格编辑数据的探究填充柄功能的多样性问题,教师可以引入问题,抛出分散性的小任务,要求学生向左或向下填充不同类型的数据。这时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断地探索,这个方法不行,再想另外一种方法,经过努力,他们最终完成了这些小任务。这些小任务的完成,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他们敢于创新,勇于面对失败的精神。
  信息技术课所用的分组学习教学方式开放、灵活,可以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能帮就帮、与人合作的良好品格。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中存在差异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归类,从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水平等方面进行搭配,组成合理结构的学习合作小组。每个小组按照教师分配的任务进行学习讨论,共同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遇到问题,小组里懂的学生可以教不懂的学生,这样,教的学生感到教会其他同学这个问题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很有自豪感,而不懂的学生则除了感激之外,心里还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超过这位同学,也争取当同学们的小老师。所以通过信息技术课分组学习,既能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培养学生能帮就帮、与人合作的良好品格。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因此大家往往只注重计算机操作方法和技能的教学与训练,而忽视了它的德育功能。一些德育教育的问题常常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呈现出来,怎么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更好地让学生的思想健康稳步发展,这是我们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1 中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
  网络道德是人类道德整体构成的一部分,既有其独立性,又有其与整体道德相关联的众多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止是在学校的微机教室可以上网,多数学生家中也接入了互联网,学生接触网络变得越来越容易。青少年处于心理逐步成熟的时期,好奇心强,意志力不够,心理调控能力差,这种不成熟的心理状态遇上网上种种新奇的信息刺激,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其自觉抵御外来不良诱惑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说明网络的负面影响,用具体的事例引起学生的警惕,增强使用网络的安全意识,如注意保护自己的邮箱密码,相关的帐号,不在网络上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实际信息和相关情况,不要盲目参与网络发起的活动,正确对待网络语言等等。
  其次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日常行为的规范教育。网络上的违法犯罪行为如同现实生活中的违法犯罪行为一样最终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有的同学认为网络是自由的,所以可以在网上随意发布自己的想法、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我就给学生解释明白:一切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操守,在网上仍需要坚持,虚拟社会并不是虚假的。并给他们举出李俊因制作了“熊猫烧香”的病毒而被逮捕的例子,或者引导他们仔细阅读上网时的“用户协议”、“服务条款”其中的用户责任或法律法规,真正让学生自觉做到知法、守法,让他们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这样耐心的教育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另外,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盗版软件就像毒品一样,起初不知不觉,但当我们发觉已经离不开它的时候,盗版已经深深地侵入了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之中。
  2 默化潜移,在任务驱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现阶段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法。在任务设置前,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把德育教育的内容灵活地融入任务中,让学生在“做任务”中体验和感受德育教育,实现教学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大丰收。例如在WORD或POWPOINT的任务驱动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我爱我家”、“校园小报刊”、“节能环保”、“读书乐”等任务从中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热爱集体、保护生态环境、热爱读书的情怀;在EXCEL与VB授课内容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开发小程序管理自己的生活账单,从中培养学生勤俭节约、学会自理的能力;在PHOTOSHOP中设置设计环保T恤、班徽、公益活动LOGO,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讲授FLASH的引导层、遮罩层动画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设置飞机、军舰在钓鱼岛周边进行日常巡逻的动画,培训学生热爱祖国、保家卫国的情怀。
  另外,我们可以通过德育专题的项目制作,如《拒绝电子垃圾,保护生态环境》宣传报刊制作,让学生通过环保卫士的角色扮演,对自己周边的电子垃圾现状调研、采访、分析、找到如何解决电子垃圾污染的处理方法及途径,形成报告。并对此次活动进行成果宣传、展示、评价、反思,从中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与持之以恒的毅力培养。通过围绕德育教育为主题的任务驱动,学生经过耳闻目睹、亲自体验与实践,不仅掌握了相关的操作技能技巧,同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使他们逐步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3 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协调人们在活动中的行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活动效率。任何个人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成员,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的,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他必然要同其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所以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具有与人协作精神会产生的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环境,也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但是,计算机技术却会产生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比如,会使学生沉迷于计算机世界中,从“书虫”变成“网虫”,或迷恋于计算机游戏而缺乏同学之间的交往,或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有一定的任务,要求在学生分组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学生自由分组,或由教师根据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搭配分组,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机渗透。比如: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看到我国计算机发展水平与国外的差距(用的操作系统、芯片都是美国的),从而产生危机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从小立志为国争光。计算机是外国人发明的,我国计算机研究起步晚,但用较短时间赶上和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从硬件来说,从五十年代开始研制电子管计算机到七十年代末的“七五七”计算机,再到我国的银河系列计算机,制造水平迅速提高;从软件来说,WPS文字处理、北大方正排版系统、杀毒防毒软件等也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讲到病毒时,可以重点向学生介绍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种应用,渗透民族团结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比如在字处理、幻灯片、网页制作、动画制作、图片处理等内容教学中,有意识介绍我国民族融合的史实;在录入及排版练习中精选练习文稿和图片,要求学生制作切合当地学生民族特色的羌族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作品,以及5.12地震以后援建的成就用PPT展示,并在评分标准中加入德育评分项;在实践过程中注重与民族文化相联系等。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完成相关技术操作,同进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和弘扬民族文化,以及感恩情怀的培养等内容。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循序渐进的工作。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特长,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和搜集德育素材,加强自身的修养,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的。

如何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进行德育渗透~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因此大家往往只注重计算机操作方法和技能的教学与训练,而忽视了它的德育功能。一些德育教育的问题常常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呈现出来,怎么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更好地让学生的思想健康稳步发展,这是我们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1 中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
  网络道德是人类道德整体构成的一部分,既有其独立性,又有其与整体道德相关联的众多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止是在学校的微机教室可以上网,多数学生家中也接入了互联网,学生接触网络变得越来越容易。青少年处于心理逐步成熟的时期,好奇心强,意志力不够,心理调控能力差,这种不成熟的心理状态遇上网上种种新奇的信息刺激,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其自觉抵御外来不良诱惑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说明网络的负面影响,用具体的事例引起学生的警惕,增强使用网络的安全意识,如注意保护自己的邮箱密码,相关的帐号,不在网络上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实际信息和相关情况,不要盲目参与网络发起的活动,正确对待网络语言等等。
  其次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日常行为的规范教育。网络上的违法犯罪行为如同现实生活中的违法犯罪行为一样最终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有的同学认为网络是自由的,所以可以在网上随意发布自己的想法、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我就给学生解释明白:一切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操守,在网上仍需要坚持,虚拟社会并不是虚假的。并给他们举出李俊因制作了“熊猫烧香”的病毒而被逮捕的例子,或者引导他们仔细阅读上网时的“用户协议”、“服务条款”其中的用户责任或法律法规,真正让学生自觉做到知法、守法,让他们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这样耐心的教育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另外,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盗版软件就像毒品一样,起初不知不觉,但当我们发觉已经离不开它的时候,盗版已经深深地侵入了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之中。
  2 默化潜移,在任务驱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现阶段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法。在任务设置前,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把德育教育的内容灵活地融入任务中,让学生在“做任务”中体验和感受德育教育,实现教学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大丰收。例如在WORD或POWPOINT的任务驱动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我爱我家”、“校园小报刊”、“节能环保”、“读书乐”等任务从中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热爱集体、保护生态环境、热爱读书的情怀;在EXCEL与VB授课内容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开发小程序管理自己的生活账单,从中培养学生勤俭节约、学会自理的能力;在PHOTOSHOP中设置设计环保T恤、班徽、公益活动LOGO,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讲授FLASH的引导层、遮罩层动画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设置飞机、军舰在钓鱼岛周边进行日常巡逻的动画,培训学生热爱祖国、保家卫国的情怀。
  另外,我们可以通过德育专题的项目制作,如《拒绝电子垃圾,保护生态环境》宣传报刊制作,让学生通过环保卫士的角色扮演,对自己周边的电子垃圾现状调研、采访、分析、找到如何解决电子垃圾污染的处理方法及途径,形成报告。并对此次活动进行成果宣传、展示、评价、反思,从中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与持之以恒的毅力培养。通过围绕德育教育为主题的任务驱动,学生经过耳闻目睹、亲自体验与实践,不仅掌握了相关的操作技能技巧,同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使他们逐步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3 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协调人们在活动中的行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活动效率。任何个人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成员,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的,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他必然要同其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所以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具有与人协作精神会产生的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环境,也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但是,计算机技术却会产生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比如,会使学生沉迷于计算机世界中,从“书虫”变成“网虫”,或迷恋于计算机游戏而缺乏同学之间的交往,或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有一定的任务,要求在学生分组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学生自由分组,或由教师根据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搭配分组,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机渗透。比如: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看到我国计算机发展水平与国外的差距(用的操作系统、芯片都是美国的),从而产生危机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从小立志为国争光。计算机是外国人发明的,我国计算机研究起步晚,但用较短时间赶上和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从硬件来说,从五十年代开始研制电子管计算机到七十年代末的“七五七”计算机,再到我国的银河系列计算机,制造水平迅速提高;从软件来说,WPS文字处理、北大方正排版系统、杀毒防毒软件等也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讲到病毒时,可以重点向学生介绍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种应用,渗透民族团结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比如在字处理、幻灯片、网页制作、动画制作、图片处理等内容教学中,有意识介绍我国民族融合的史实;在录入及排版练习中精选练习文稿和图片,要求学生制作切合当地学生民族特色的羌族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作品,以及5.12地震以后援建的成就用PPT展示,并在评分标准中加入德育评分项;在实践过程中注重与民族文化相联系等。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完成相关技术操作,同进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和弘扬民族文化,以及感恩情怀的培养等内容。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循序渐进的工作。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特长,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和搜集德育素材,加强自身的修养,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的。

一、发挥教师“教育智慧”
  1.课前准备充分,学生受益。
  在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重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进行情感陶冶,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就除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做到娴熟自如、适当运用之外,还与教师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密切相关。
  2.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中没有现成的德育内容,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德育效果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渗透,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附着于平时知识的讲授或上机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让学生感觉不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
  比如在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而不能直接关闭电源。让他们了解这是为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这样的教育让学生在无形中养成了爱护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3.注重评价,德育渗透。
  在评价过程中,更要渗透德育教育,信息社会对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至关重要。如在每节课结束前,表扬优秀的、有进步的学生,鼓励落后的。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后会更有兴趣,以后的学习也会更加努力。要求学生如果在作品中摘抄了哪个网站的文章,在结尾处一定要注明,使学生具有版权意识,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不能互通信息,借收发电子邮件之机互相取笑同学等。这些事很小,但实际都是一种教育,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将学会的信息技术迁移到学习、生活中,真正体现“整体、综合、终生”的目标。
  二、结合教材,运用媒体,联系生活
  1.结合教材,渗透德育。
  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学生看到我国计算机发展水平与国外的差距,从而产生危机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从小立志为国争光。当然也要让学生看到国产软件发展的希望。如在学习使用金山WPS的时候,告诉学生它就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在讲到病毒的时候,重点向学生介绍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还有,在讲授Powerpoint制作时,在以“美丽校园”为主题的内容中渗透爱校、护校的教育;在“制作贺卡”的任务中进行友爱、亲情、敬老爱老教育。
  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德育切入点比比皆是,关键是教师要以德育为己任,善于发现并创造性地利用这些育人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达到教学与育人的双重功效。
  2.运用媒体,渗透德育。
  在讲授图片搜索与保存内容时,可借助媒体手段将江苏的美丽景色。风土人情,江苏人的勤劳善良、热情好客、聪明等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文字阅读、图片欣赏、视频浏览等综合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意识教育,更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3.联系生活,结合教学,渗透德育。
  通过选取以时事为主题的任务进行思想教育。如果每位教师都能联系生活,在课堂中增设课堂德育环节,那我们的课堂德育渗透就会变得色彩斑斓。
  三、关注学生,热爱学生
  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价值。
  如何看待学生是我们如何实施教学活动中德育渗透的一个潜在的不可忽视的前提因素。叶澜教授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别人无法替代的价值,而且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要摒弃传统意义上的优等生、“差生”概念,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性迥异的生命。教师要承认差异、关注差异,正是有了这些差异,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也才多了创造和创新。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生命价值,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源于法的规范,更源自教师对其职业的认同和对学生的爱。
  2.注重学生品质的完善。
  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实现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让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提高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加以引导、逐步渗透。如让学生制作电子贺卡为亲人、朋友送去真诚的祝福,在讨论主题时尽量引导学生把对亲人、朋友的爱上升到对社会上更多需要关心、需要帮助的人的爱乃至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并要让他们意识到这种爱要靠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3.培养个体主动发展的能力。
  培养个体主动发展的能力是基础教育中开发人的生命潜能的最本质的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遇到问题不习惯独立思考、尝试或小组讨论解决,只喜欢问老师,直接得到答案,这时我们要鼓励他自己想想、试试,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主动学习思考的习惯。记得第一次上讲评课,大部分学生都不愿到讲台上来介绍自己的作品,在老师和学生的鼓励下,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不仅变得主动,而且争先恐后地要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变得更有朝气、活力、生动、主见。
  四、注重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课一人一机的格局很容易让学生互相隔离,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缺乏讨论气氛,而完成作业后,常去玩游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对班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对他们进行自由组合和教师协调分组,以小组为学习的基本单位,进行生生合作、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先经过讨论确定需要做的事,然后各自分工。小组长负责协调,遇到困难先在小组内寻求帮助,小组解决不了,再向其他小组成员或教师求救。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信息素养,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让学生学会了表扬、欣赏他人的成果,共同分享小组合作成功的喜悦。
  五、趋利避害,加强引导,把握网络道德教育主动权
  对于青少年来说,上网是很受欢迎的一项学习内容。但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站,怎样才能还孩子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空间呢?这正是所有家长和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课堂上通过一些实例进行必要的教育,如“上海两名女中学生因约见网友离家30多天,身心受到伤害”。等案例,教育学生慎交网友,不要随意约见网友;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使之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当然网络技术也有育人的优势,我上网时特别注意搜索与中学生有关的站点,从中挑选出有价值的网站或中学生论坛推荐给学生,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如“中国中学生报”、“中学生在线”等。
  最好的教育是和最重要的人生课程结合在一起的。教师必须认清德育渗透的重要性,把握德育渗透的隐含性,注重德育渗透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的。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答:一、注重常规,在课堂上教学中落实德育的教育 美国教育学家威廉·詹姆斯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在信息技术课堂,学生很多德育的问题很容易暴露出来。如有的学生进入学校机房时追逐打闹,...

初中计算机教学中怎样增强德育渗透
答:学生接受计算机知识的直接来源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要想让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支持以及接受德育,教师就必须对课堂教学方式加以改进,从以往生搬硬套、索然无趣的教学方式向幽默有趣、振奋人心的课堂教学方式转变。例如,在苏教版初中计算机教材《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中,教师在引入信息...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更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答: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或者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根本措施。那么,对于如何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倾向,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也就成为了每个信息技术教育者急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我本人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实践,来谈一...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答: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可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适应新世纪的人才已成为摆在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由情景入手,从课堂常规、网络、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等几个方面深入阐述了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希望能对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有所启发。一、结合课堂常规培养学生的...

如何在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
答:网络道德教育的这两年中,我校无一人因沉溺网络而逃课、辍学,无一人因沉 溺网络、约会网友而私自出逃。2.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明显的变化。学生们一改过去仅从书本获取知识的单 一途径,变成了书本、社会生活、互联网多渠道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学习变 视频课程 学习资料 公开课 找老师 逛论坛 得更具有...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答:虽然信息课每周只有一节,但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要我们能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我们的学科教学工作中去,学生就能在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德育教育,就能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他们成为合格的接班人

浅谈如何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渗透德育
答:论文摘要: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的教学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德育。在计算机课中渗透德育可从学生的习惯培养、教法改革、网络道德教育三个方面展开。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是电脑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日益熟练,从中接收到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而中职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阶段,...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如何落实德育目标
答:笔者有幸参加省“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提高中学德育实效的研究与实践》《信息技术水平评价的研究》的研究工作,通过近三年的研究,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疏、堵结合才能达到目标。一、要发挥课堂的德育实效,在教学中必须创设生活情境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知识...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学生德育工作
答:现代网络技术中传播的信息不全都是有用的,甚至有些是有害的,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更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的信息所影响。因而小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相应的德育教育,是必要的。让学生明确是非观念、培养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一、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渗透爱国主义...

浅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答: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因此大家往往只注重计算机操作方法和技能的教学与训练,而忽视了它的德育功能。其实,信息技术课同样也可以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