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三七怎么算? 人去世后的七该怎么算

作者&投稿:宇文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传统上,人死从咽气之日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称为“做七”或“过七”。第一个七天叫“头七”,第二个七天叫“二七”,直到第七个七天叫“尽七”。其中“三七”的祭奠最为重要,很多家人是隆重举行的,其次是“五七”和“七七”,而其它的“七”,则可草草行事。

三七五七是民间常见的祭奠习俗。其大致内容是:人死后,亲属每七天设斋会奠祭(或称追荐)一次,前后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民间俗信对此尚有种种讲究,如第一个“七”称头七,例由儿子为亡父(母)设木主焚纸钱,延请和尚诵经;二七则请道士还受生经;三七、四七俗称“散七”,可由外甥、侄辈来做;五七倍受重视,另有“回煞”仪式;六七由女儿备酒饭,无女则由侄女;七七称“断七”,由丧家供奉酒菜祭奠,并诵经除灵等。事实上,做七习俗并不是儒家所倡导的传统丧葬礼俗的内容。有关做七习俗的来源及其信仰内涵等问题,至今聚论纷纭,尚无定论。

民间相传,做七习俗始于唐初,大致情节是:唐太宗李世民临终前曾嘱咐太子:死后每隔七天须由亲人为其摆一次荐宴,烧一回纸钱,前后共七次,至七七四十九天止,使其灵魂得以顺利超度。其中“五七”的置办,尤应丰盛,等等。太宗死后,太子遵旨一一照办。其后公卿百姓纷纷仿效,由此形成做七习俗。这种故事当然于史无征。有人指出,做七习俗虽然自唐初起盛行,但早在南北朝时已见有关记载,《北史·胡国珍传》:“国珍年虽笃老,而雅佛法”,及薨,“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北齐书·孙灵晖传》:“从(南阳王)绰死后,每至七日及百日终,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

根据上述记载和其他若干资料,学者多认为做七习俗来源于生缘说,大约在佛教传至东汉后到南北朝这段时期内形成,从唐初起突破信众范围,走向世俗化。为何要规定“七”为忌日?谓人生有六道流转,在一个人死此生彼之间,有一个“中阴身”阶段,如童子形,在阴间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若七日终,仍未寻到生缘,则可以更续七日,到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见《瑜珈论》)。所以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中,必须逢七举行超度、祭奠。这种由佛教“生缘说”催生的做七习俗之所以在南北朝时形成,自然应视作当时佛教盛行的产物。唐人李翱曾撰《去佛斋说》,对做七习俗及其理论依据予以驳斥,其根据之一便是“伤礼”,不合儒家对人情哀戚的讲求,这也能反证做七本是佛家的事。

相反,也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本于道教。从该俗的实践看,做七既请僧众诵经,也请道士诵经,而民间关于做七由来的种种解释,多与道教的地狱结构及功能的宣传相吻合。清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三十二还结合做七习俗起于元魏、北齐的历史背景来对此论证:“按元魏时,道士寇谦之教盛行,而道家炼丹拜斗,率以七七四十九日为断,遂推其法于送终,而有此七七之制耳。”他还引证《韩琦君臣相遇传》:宋仁宗驾崩,英宗初即位。光献太后对宰臣韩琦说:“当初立他(指英宗)为皇太子时,臣僚多有言不当立者。恐他见后心里不好,昨因斋七,并焚于钱炉矣。”这个引证别有深意——众所周知,宋朝自太宗以后,道教一直备受尊崇,到真宗时更受到无与伦比的偏爱,还出现一个所谓“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赵玄朗,成为赵宋皇家的祖宗,从而使道教跃居“国教”地位。如果做七是佛教所创,很难想像会替已故皇帝行此奠仪的。

还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源自先秦时代的“魂魄聚散说”: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一腊而一魄成,故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以七日为忌,一忌而一魄散,故人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做七的意义就是祭送死者。此外如天以阴阳二气及金、木、水、火、土五行演生万物,谓“七政”,人得阴阳、五常而有“七情”,故天之道惟七,人之气亦惟七;以及《易·系·复》曰“七日来复”,《礼记·檀弓上》日“水浆不入口者七日”,都是本此道理而来,也都是后世做七习俗的信仰内涵所在。不过这些观念和旧礼又是怎么具体变成做七习俗的呢?仍是一个迄今无人作出说明的疑问。

还有人推测,做七习俗的原型是“虞祭”,即周代时“国人”于父母葬后迎其魂灵于殡宫的祭祀仪式,“虞”就是“安”的意思,即使亡者之灵得到安息。按礼制规定,举行虞祭的时间和次数因死者地位的不同而有区别,士之丧三虞,大夫之丧五虞,诸侯之丧七虞,每次虞祭皆以七日为期。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大夫都僭用诸侯的七虞之礼。再往后,秦并六国,改朝换代,只要有条件谁举办七虞都行,最终流变成了通行民间的做七习俗。

从咽气那一天算笫一天,笫21天算三七,不减一

传统上,人死从咽气之日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称为“做七”或“过七”。第一个七天叫“头七”,第二个七天叫“二七”,直到第七个七天叫“尽七”。其中“三七”的祭奠最为重要,很多家人是隆重举行的,其次是“五七”和“七七”,而其它的“七”,则可草草行事。

别伤心啦,要坚强。

人死后三七怎么算呢?~

从去世的那一天算起 ,是第一天 。第七天就是 “头七” ;第十四天就是 “二七” ;第二十一天就是 “三七” 。

头七由死那一天算起,数到第六天为一七。
二七由死那一天算起,数到第十三天为二七。
三七由死那一天算起,数到第二十天为三七
四七由死那一天算起,数到第二十七天为四七。
五七由死那一天算起,数到第三十四天为五七。
除头七为六天以外,其余四七全是七天。由死到满五七共计34天。

人死后三七怎么算呢?
答:从去世的那一天算起 ,是第一天 。第七天就是 “头七” ;第十四天就是 “二七” ;第二十一天就是 “三七” 。

人死三七是什么时候算
答:传统上,人死从咽气之日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称为“做七”或“过七”。第一个七天叫“头七”,第二个七天叫“二七”,直到第七个七天叫“尽七”。其中“三七”的祭奠最为重要,很多家人是隆重举行的,其次是“五七”和“七七”,而其它的“七”,则可草草行事。参考资料:http://blog.sina...

老人死后的三七是什么意思
答:1. 葬后三日称为“祭坟”,七日为“小期”,二十一天称为“三期”(亦称“三七”),三十五天为“五期”消友,四十九天为“断七”。2. 孝子在百日祭、亡人生日以及三年守孝结束时,都会前往坟墓进行祭奠。3. 传统观念中,守孝三年是告一段落的标志,期间孝子需穿着孝衣以示哀悼。4. 在现代,尽...

人死怎么算三七
答:“头七”是中国人的丧葬习俗,根据逝者死去的时间,再加以天干地支算出来的时间,一般认为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此后每七天一祭,依次类推,“三七”即逝后的第二十一天,“五七”即逝后的第三十五天,“七七”即逝后的四十九天,至此结束。

人死了什么是烧三七纸
答:人去世后,在三七时去上坟,并烧纸钱、摆设供品的仪式叫烧三七纸。“烧七”就是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称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计49天。尤以“三七”和“末七”最重要,每逢这两个“七”日,亲友都要到坟上烧纸祭奠,...

人死后数七,应怎么数?
答:1. 数七的过程是从人去世的第一天开始计算,每隔七天为一个周期,总共计算四个周期,即四十二天。2. 例如,如果某人在农历初一日去世,那么数七的计算方式如下:- 一七:从初一到初七;- 二七:从初七到十七;- 三七:从十七到二十一;- 四七:从二十一再到二十四;- 五七:从二十四到三十;- 六七...

人死后怎么计算三七,五七?
答:人死后第一天算起两周以后第三个星期算是三七,第五个星期是五七。

请问,逝去的人的头七,三七,五七,七七怎么算的?我孩子是在2017年5月18...
答:从去世算起:七天、二十一天、三十五天、四十九天。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节哀,保重身体!愿你孩子一路走好!

人死三七怎么算?
答:传统上,人死从咽气之日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称为“做七”或“过七”。第一个七天叫“头七”,第二个七天叫“二七”,直到第七个七天叫“尽七”。其中“三七”的祭奠最为重要,很多家人是隆重举行的,其次是“五七”和“七七”,而其它的“七”,则可草草行事。三七五七是民间常见的祭奠习俗...

祭祀死者的头七、三七、五七、七七怎么算
答:老人死后,儿孙为表示哀悼’,直系子孙、媳妇,要每人做一孝衫、孝鞋、孝帽、直穿至谢孝日。葬后三日为“祭坟”,七日为“小期”,二十一天为“三期”(也称“三七”),三十五天为“五期”,四十九天为“断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