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柯刺秦王、游侠列传、洛阳牡丹记、勾践灭吴总结 《洛阳牡丹记》里“沈,宋,元,白”指谁?

作者&投稿:豫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游侠列传
五、 通假字
振人不赡(“赈”)
以躯借交报仇(“藉”)
与人饮,使之嚼(“醮”)
解家贫,不中訾(“资”)
敖而无足数者(“傲”)
此乃乡者朱家之羞也(“向”)
六、 古今异义:
其余庸人不可胜言 (平常的人 / 平庸没有作为的人)
皆多解之义 (赞扬 / 与“少”相对)
诸公以故严重之 (非常敬重 / 程度深,影响大,情势危急)
闻其声,争交欢解。 (结为友好的朋友 / 结交而彼此欢悦)

七、 一词多义
鲁人皆以儒教 用
解父以任侠 因为
以 以躯借交报仇 用
以德报怨 用
具以实告解 把
数过,吏弗求。 多次
数 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 计算,点数
敖而无足数者 称道
适有天幸 助
幸 今子幸而听解 幸而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之不幸也 幸运
少时阴贼 狠毒
贼 人杀吾子,贼不得 凶手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作乱叛国的人
窘急常得脱,若遇赦 或者
若 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地下也 想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及,比得上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如果
八、 特殊句式
(一)省略句
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之)报仇,不使(之)知也。
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之)辱解。
诸公以故严重○39之,争为(之)用○40
卫将军○4为(之)言
专趋(于)人之急,甚(于)己之私
人又杀之(于)阙下
置其母家室(于)夏阳
(二)被动句
孝文时诛死。
居邑屋至不见敬
为解所杀
(三)判断句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
九、 重点句
1.然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
译:但他始终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自我欣赏他对别人的恩德,那些他曾经给予过施舍的人,唯恐再见到他们。
2.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
译:他救济别人的困难,首先从贫贱的开始。
3.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
译:他一心救援别人的危难,超过为自己办私事。
4.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
译:等到郭解年龄大了,就改变行为,检点自己,用恩惠报答怨恨自己的人,多多地施舍别人,而且对别人怨恨很少
5.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
译:已经救了别人的生命,却不自夸功劳
6.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译:人们听到这消息,都称赞郭解的道义行为,更加依附于他。
7.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
译:因此大家都特别尊重他,争着为他效力。
8.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於解杀之。当大逆无道。
译:郭解以平民身份行侠,玩弄权诈之术,因为小事而杀人,郭解自己虽然不知道,这个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严重。判处郭解大逆无道的罪
9.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
译:但是天下的人们,无论是贤人还是不肖之人,无论是认识他还是不认识他,都仰慕他的名声,谈论游侠的都标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声。
10.人貌荣名,岂有既乎!
译:如果一个人以美好的名誉来作为自己的容貌,哪还有衰老终结的时候呢?

洛阳牡丹记
【译文 】
牡丹产于丹州、延州,往东则有青州,南面的越州也产牡丹。而洛阳的牡丹,现在是天下第一。洛阳所说的的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等等,都是那些地方培植的最好的品种,可是到了洛阳,这些花才不过充得上众多牡丹中的一种,排列次序,不会超出三等以下的范围,哪一种也不能与洛阳牡丹分庭抗礼。而越州牡丹因产地远,很少见,当然更不为人所重视,而即便是越州人也不敢自夸,拿来和洛阳牡丹一争高下。这样洛阳牡丹就稳稳地享有了天下第一的美誉。
洛阳的花也有黄芍药、绯桃、瑞莲、千叶李、红郁李之类,都不比其他地方出产的差,但洛阳人并不特别看重,称为果子花,或叫什么花什么花,而到牡丹则不称名称,就直接叫“花”。这意思就是说天下真正的花就洛阳牡丹一种,它的名声无人不知,不借称说牡丹的名称就知道说的是它。洛阳人对洛阳牡丹的爱重就到了这中程度。
说(洛阳牡丹之所以特别好的原因)的人大都认为洛阳处于三河之间,自古就是善地,古时候周公凭借精密计量考察太阳的出没,在这里测知寒暑变化与风雨调顺与不调顺的规律,因而这里是天地的中央,草木开花得到天地中正平和之气最多,所以洛阳牡丹独与其他地方不同。我对这种说法很不以为然。洛阳在周朝所拥有的地域里,四方诸侯来纳贡,道里远近差不太多,是九州的中央,可是在广大无比的天地之间,洛阳未必处在正中。又何况天地平和之气,应当是遍布四方上下的,不应是局限在某一地区之中而偏私于谁的。所谓中正平和,是一种普遍、一般之气,它推及到各类事物,这些事物也应是普遍、一般的形态。事物的一般形态,是不甚美也不甚恶。到了事物内在之气出了问题,美与恶两种因素的正常转换被阻隔,就导致事物呈现极美与极恶的不同形态,这都是缘于内在之气偏离平和。花卉集中地表现美,瘤子肿块集中地表现恶,在丑与好方面虽然很不相同,但都缘于内在之气偏离常态,这点却是一样的。
牡丹花的命名,或用姓氏,或用州县,或用地区,或用颜色,或显示其作为标志的某种特色。姚黄、牛黄、左花、魏花,是以培植者的姓氏著名;青州、丹州、延州红,是以所产州县著名;细叶、粗叶寿安、潜溪绯,是以产地著名;一捻红、鹤翎红、朱砂红、玉板白、多叶紫、甘草黄,是以颜色著名;献来红、添色红、九蕊真珠、鹿胎花、倒晕檀心、莲花萼、一百五、叶底紫,都是标志其某种特色。叫做“姚黄”的,特点是千叶黄花,出于民间姚氏之家。这种牡丹问世,到今天不到十年。姚氏住在白司马坡,那地方属河阳地区,但这种花不在河阳流传,却在洛阳流传。洛阳流传的也不多,一年不过几朵而已。魏家的花,是千叶肉红花,出于当过宰相的魏仁溥家。起初是樵夫在寿安山中发现这种牡丹花,后砍下来卖给魏家。魏家池塘馆阁甚大,据说这种牡丹初面世时,有想去看一眼的,每人得交十数钱,才让登舟渡池到养花的地方去看,魏家每天可收到上万钱。后来魏家破亡,卖掉了那个园子。现在普明寺后的林木池塘就是魏家养花的地方。寺僧在那里耕作,来植桑种麦。这种牡丹流传到老百姓家的很不少。有数过花瓣的,说一朵多到七百叶。钱思公曾说:“人们说牡丹是花中之王,现在千叶姚黄真可以算作“王”了,而魏花是“后”。”
牡丹花最早不见于文字记载,只作为药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上,但在花里面没有很高地位,与荆棘没大差别,当地人砍来当柴禾用。自唐代武则天以后,洛阳牡丹开始兴盛,但还没有凭特殊名目著称的。唐代如沈佺期、宋之问、元缜、白居易等人都善于吟咏花草,推想如有像今天这种独具特色的牡丹,那么他们一定会在诗作中予以表现,可是他们并没有这类诗作流传。只刘梦得有《咏鱼朝恩宅牡丹》一诗,但也只写“一丛千万朵”而已,也没有写出什么美而且特异的地方。谢灵运说永嘉竹林中、水流边牡丹很多,但现在看到南方的牡丹比洛阳的差得很远,这足以说明洛阳牡丹自古以来没有像现在这般兴盛过。
洛阳百姓的习俗,是大多喜欢花,一到春天,城里不分贵贱都要插花,即便是挑担子卖苦力的也不例外。花开的时候,士大夫和一般百姓都争着游春赏花。往往在有亭台池塘的古庙或废宅处,形成临时街市,搭上帐幕,笙歌之声远近相闻。最热闹的要数月坡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等几处。要到花落,街市才会撤掉。洛阳到东京有六个驿站,原先洛阳并不向京城进献牡丹花。自徐州李相迪任“留守”时,才开始向东京进献牡丹。每年派衙校一员,乘驿马,一天一夜赶到东京。所进献的不过是姚黄、魏花三数朵。用菜叶把竹笼子里面垫好、盖好,使花在驿马上不动摇,用蜡把花蒂封好,就可让花几日不落。
一般洛阳人家家有牡丹,而很少有大树的,原因是牡丹要嫁接才好,不嫁接品种会退化。初春时,洛阳人到寿安山中砍小枝子到城里卖,称小枝子为山篦子。人们在家里把园中土地整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栽下去,到秋天才嫁接。精通嫁接的工人,被称作“门园子”,有钱人家都要邀请这样的人。姚黄一个接头值到五千钱,秋天时立下契约买定,嫁接好,到春天见到开花才付给工钱。洛阳人特爱惜这种花,不愿意公开其中的技术秘密,有位权贵想买姚黄接头(了解其中秘密),有人于是用开水把接头烫死卖给那位权贵。魏花起初一个接头也要值到五千钱,现在也还值一千钱。

勾践灭吴
1.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中原,原野之中,现常用于“中原地区”。句意是,因而使百姓的尸骨暴露在荒野之中。寡人请更请,请允许我。现常用于请别人如何。句意是,请允许我改正。
2.丈夫二十不取
丈夫,男子。今常用于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句意是,男子二十岁还不娶媳妇。
生丈夫
丈夫,男孩。今常用义同前“丈夫”句。句意是生男孩。
3.十年不收于国
国,指国内人民。今常用于“国家”或“代表国家的”。句意是,十年不向人民征收赋税。
4.爪牙之士
爪牙之士:指武士,今为贬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5.孰是吾君也
是,这个,代词。现代为肯定判断词。句意是,谁能象我们国君这样好啊。
6.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大夫:官名。今指医生
7.广运百里
广运:指土地面积的长和宽。
8.乃致起父母昆弟而誓之
誓:告诫。今指誓言
9.请姑无庸战
庸:用。今指平庸
10.欲其旅进旅退
旅:共同。今指旅行
[编辑本段]词类活用
(一)例句
(1)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2)以待乏也
(3)虽无四方之忧
(4)时雨既至,必求之
(5)无乃后乎
(6)吊有忧,贺有喜
(7)然后卑事夫差
(8)宦士三百人于吴
(9)今寡人不能
(10)洁其居,美其服
(11)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12)必庙礼之
(13)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
(14)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15)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名词的活用
A. 名词活用为动词
(5)后——落了后(太迟了)
(8)宦——选派(本为官宦)
(12)礼——恭敬地对待
(13)哺——给他食物吃(哺,干粮,泛指食物)
B.名词作状语
(4)时——按时
(11)庙——在庙堂上
动词的活用
A.活用为名词
(9)能——能力,才能(不能——没有才能)
B.动词的使动用法
(1)退——使……撤退(勉强释为打退,则不准确,因为原句是:“谋取而退”即:谋取划使吴退兵)
形容词的活用
A.活用为名词
(2)乏——物质匮乏的时候
(3)忧——忧愁的事,指外患
(6)忧——忧愁的事;喜——高兴的事,喜事
(15)耻——羞恶之心
B.活用为动词
(7)卑——降低身份做奴仆
(14)耻——羞辱,侮辱
C.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0)洁——使……洁(打扫干净)
美——使……美(使他穿上漂亮服装)
[编辑本段]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吴国与越国,是相互仇恨、相互敌对、相互征战的国家。
(2)此寡人之罪也
--这是我的过错。
(3)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过去与吴国的战争,不是你们哪几个人的过错。
(4)昔者之战也……寡人之罪也
--……是我的过错。
2、省略句
(1)夫差将欲听(之)与之成(省略动词宾语之。之--指代文种)
(2)(与之成)不可!(省主语--与越国订立盟约的事)
(3)纳之(于)太宰嚭(pǐ)(省略介词于)
(4)以(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省略介词宾语之)
(5)寡人请更(对待吴国的态度)(省略动词宾语)
(6)(勾践)无不?(之)也(省略主语与宾语)
3、倒装句
A 介宾短评后置
(1)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昔者夫差于(在)诸国之国耻吾君
(2)乃号令于三军曰
--乃于(向)三军号令曰
(3)又有美于此者将献之
--又有于(将)此美者献之
B 宾语前置
何后之有?
--有何后?(在疑问句中,宾语靠"之"的帮助可以前置)
相关联接:句式相同句何陋之有?
注:原文“哺”字应为“饣”字旁

荆柯刺秦王

没找着

荆柯刺秦王
①重点字词
尽收(占领)其地
秦兵旦暮(早晚,马上)渡易水
微(如果没有)太子言
邑(封地)万家
诚(果真)能得樊将军首
秦之遇(对待)将军可谓深(刻毒)矣
顾(只不过)计不知所出尔
②词类活用:
樊於期乃前(上前,名做动)曰
函(名做状)封之
③古今异义
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可以用来;(今义)能够,表允许。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④文言句式:
秦王购之( )金千斤,邑万家(省略句,倒装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
太子闻之,( )驰往,( )伏尸而哭,( )极哀。(省略句)
4、结合原文,分析人物形象和写法。
①【人物形象】
太子丹:有责任感,有仁爱之心。
荆 轲:有勇有谋,城府很深,正直果断,擅于辞令。
樊於期:义勇刚烈,热胆衷肠,顾全大局,勇于牺牲。
段落大意

游侠列传
第一段:介绍朱家
第二段:郭解少年到成年的性格变化
第三段:郭解以德报怨
第四段:郭解调解矛盾
第五段:郭解受人敬重
第六段:郭解被移迁,与杨家结仇
第七段:郭解逃亡,最后死亡
第八段:郭解死后的游侠的介绍
第九段:作者对郭解的高度评价

五、 通假字
振人不赡(“赈”)
以躯借交报仇(“藉”)
与人饮,使之嚼(“醮”)
解家贫,不中訾(“资”)
敖而无足数者(“傲”)
此乃乡者朱家之羞也(“向”)
六、 古今异义:
其余庸人不可胜言 (平常的人 / 平庸没有作为的人)
皆多解之义 (赞扬 / 与“少”相对)
诸公以故严重之 (非常敬重 / 程度深,影响大,情势危急)
闻其声,争交欢解。 (结为友好的朋友 / 结交而彼此欢悦)

七、 一词多义
鲁人皆以儒教 用
解父以任侠 因为
以 以躯借交报仇 用
以德报怨 用
具以实告解 把
数过,吏弗求。 多次
数 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 计算,点数
敖而无足数者 称道
适有天幸 助
幸 今子幸而听解 幸而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之不幸也 幸运
少时阴贼 狠毒
贼 人杀吾子,贼不得 凶手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作乱叛国的人
窘急常得脱,若遇赦 或者
若 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地下也 想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及,比得上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如果
八、 特殊句式
(一)省略句
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之)报仇,不使(之)知也。
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之)辱解。
诸公以故严重○39之,争为(之)用○40
卫将军○4为(之)言
专趋(于)人之急,甚(于)己之私
人又杀之(于)阙下
置其母家室(于)夏阳
(二)被动句
孝文时诛死。
居邑屋至不见敬
为解所杀
(三)判断句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
九、 重点句
1.然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
译:但他始终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自我欣赏他对别人的恩德,那些他曾经给予过施舍的人,唯恐再见到他们。
2.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
译:他救济别人的困难,首先从贫贱的开始。
3.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
译:他一心救援别人的危难,超过为自己办私事。
4.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
译:等到郭解年龄大了,就改变行为,检点自己,用恩惠报答怨恨自己的人,多多地施舍别人,而且对别人怨恨很少
5.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
译:已经救了别人的生命,却不自夸功劳
6.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译:人们听到这消息,都称赞郭解的道义行为,更加依附于他。
7.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
译:因此大家都特别尊重他,争着为他效力。
8.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於解杀之。当大逆无道。
译:郭解以平民身份行侠,玩弄权诈之术,因为小事而杀人,郭解自己虽然不知道,这个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严重。判处郭解大逆无道的罪
9.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
译:但是天下的人们,无论是贤人还是不肖之人,无论是认识他还是不认识他,都仰慕他的名声,谈论游侠的都标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声。
10.人貌荣名,岂有既乎!
译:如果一个人以美好的名誉来作为自己的容貌,哪还有衰老终结的时候呢?

洛阳牡丹记
文学常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文忠,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吉州(今江西吉安)人。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之一。北宋论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的《醉翁亭记》、《乐亭记》、《泷冈阡表》、《与高司谏书》、《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都是传世佳作。他独撰《新五代史》、与宋祁合修《新唐书》、著《集左录跋尾》十卷,再创金石学的风气。有《欧阳文忠公集》。
文言知识:
一、重点字音
黄芍(sháo)药 绯(fēi)桃 磅(páng)礴(bó) 瘿(yǐng)木 美恶(è)隔并 旌(jīng)其所异者 潜(qián)溪绯(fēi) 鹤翎(líng)红 莲花萼(è) 魏相仁溥(pǔ)家 樵(qiáo)者 十数缗(mín) 鬻(yù)其园 荆(jīng)棘(jí) 游遨(áo) 衙(yá)校(xiào) 花蒂(dì) 畦塍(chéng) 斫(zhuó)
二、重点实词
才得备众花之一种 充当
列第不出三已下 位次
不能独立与洛花敌 匹敌
不见齿 提及,重视。
亦不敢自誉 称赞,赞美
皆不减它出者 不及
谓之果子花 把……称作
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 借
昔周公以尺寸考日出没 考察
测知寒暑风雨乖与顺于此 不顺
有常之气 普遍的,一般的
其推于物也 推及
花之钟其美 积聚
斫以卖魏氏 砍
鬻其园 卖
牡丹初不载文字 记载
然于花中不为高第 等级
土人皆取以为薪 柴火
牡丹初不载文字 文章
计有若今之异者 猜测,推想
彼必形于篇咏 表现
士庶竞为游遨 争相
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 形成
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 藉,以物垫衬。覆,盖。
三、重点虚词
皆彼土之尤杰者 全,都
不见齿 被(被动句标志)
然虽越人 即使
果天下之第一也 果然,果真
但云“一丛千万朵”而已 只,仅
城中无贵贱皆插花 不分,不论
四、一词多义
者:
1.代词。用在其他的词或短语后,构成名词性短语。“的,的人”
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2。代词。放在数词后面。“个,样”
例: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
3.代词。用在判断句主语后边,起停顿作用,引出判断。
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4.代词。放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的时候”
例:夫颛臾者,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中。
5.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的原因”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6.词尾,相当于“然”。
例:言之,貌若甚威者。
7。表示定语后置,有时与“之”搭配。
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
洛阳所谓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者
是洛阳者,果天下之第一也
皆不减它出者
夫中与和者,有常之气。
物之常者,不甚美亦不甚恶。
故物有极美与极恶者,皆得于气之偏也
或旌其所异者而志之
皆志其异者
姚黄者,千叶黄花
魏家花者,千叶肉红花
姓樵者于寿安山中见之
人有欲阅者
人有数其叶者
然未闻有以名著者
计有若今之异者
虽负担者亦然
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者,盖其不接则不佳。
接花工尤著者,谓之门园子
有权贵求其接头者,或以汤中蘸杀与之。
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物主代词:他(它\她)的
2.第三人称代词:他(它\她)们
3.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
4.指示代词:那,那个(些);这,这种
5.指示代词:其中的
(二)语气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问、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翻译为“大概”、“或许”、“难道”、“还是”、“可要”、“一定” 等,或省去。
(三)连词
1.放在句首,表假设,解释为“如果”。
2.放在句首,表选择,解释为“是……还是……?”
其意谓天下真花独牡丹,其名之著,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
其爱重之如此。
不宜限其中以自私。
花之钟其美,
或旌其所异者而志之
皆志其异者。
其地属河阳
其后破亡,鬻其园
今普明寺后林池,乃其地
人有数其叶者,
亦不云其美且异也。
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者,盖其不接则不佳。
有权贵求其接头者
至春见花乃归其直

1日初出大如车盖(遮阳避雨的用具)
2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器物上的盖子)
3覆盖周密无际(遮盖)
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压倒,胜过)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约)
6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连接上文,表示原因)
7盖钟子期死,伯乐终身不复鼓琴(发语词,不译)
8盖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
9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肯定判断、原来是)
此盖天地之中
盖其不接则不佳
乃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
2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于是,就,才)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却,竟然)
4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只,仅仅)
5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就是)
6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自以为得其实(表意外,竟然)
乃九州之中
乃得登舟渡池至花所
乃数日不落

然虽越人,亦不敢自誉 然而,但是
予甚以为不然 对,正确
虽负担者亦然 这样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至牡丹则不名 称名
或旌其所异者而志之 表明,显示
皆志其异者 标志
人税十数钱 交税,交钱
(二)名词活用作状语
东出青州 向东
魏氏日收十数缗 每天
岁遣衙校一员 每年
(三)其他
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满,充实
六、古今异议
在天地昆仑磅礴之间
使马上不动摇
不能独立与洛花敌
不宜限其中以自私
七、特殊句式
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 (判断句)
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 (被动句)
是洛阳者,果天下之第一也。 (判断句)
测知寒暑风雨乖与顺于此 (介词短语后置)
四方入贡道里均,乃九州之中 (判断句)
夫中与和者,有常之气。 (判断句)
物之常者 (定语后置)
姚黄者,千叶黄花 (判断句)
魏家花者,千叶肉红花 (判断句)
姚氏居(于)白司马坡 (省略句)
人有欲阅者 (定语后置)
人有数其叶者 (定语后置)
牡丹初不载(于)文字,唯以药载(于)《本草》(省略句)
土人皆取(之)以(之)为薪 (省略句)
彼必形于篇咏 (介词短语后置)
使(之于)马上不动摇 (省略句)
接花工尤著者,谓之门园子 (定语后置)

八、重点句(翻译)
1.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然虽越人,亦不敢自誉,以与洛阳争高下。是洛阳者,果天下之第一也。
2.其意谓天下真花独牡丹,其名之著,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其爱重之如此。
3.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
4.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使马上不动摇。
5.接花工尤著者谓之门园子。豪家无不邀之。

1—3段,主要写牡丹的品种,突出洛阳牡丹是牡丹之王,并进一步说明在洛阳牡丹是花中之王。

第4—7段,主要写牡丹的名称,突出“魏紫”、“姚黄”,说明其“王中之王”与“王后”的特殊地位。

第8段,说明洛阳牡丹从什么时候开始兴盛——始盛于唐,然未有若今之盛。回答了洛阳牡丹何时取得特殊地位的问题。

9—11段,从习俗等方面说明洛阳牡丹给洛阳人带来的特殊生活内容。从插牡丹、赏牡丹、进贡牡丹,到接种牡丹,牡丹花牵动着洛阳各个阶层人士的生活,形形色色的故事不一而足,但全都点到而止——善铺陈者,大约据此演绎出厚厚的一部“牡丹传奇”也不太费事了。
①“说者”认为洛阳牡丹之美缘于什么?欧阳修怎么看待“说者”的观点?

参考答案:

说者认为“草木之华得中气之和者多,故独与它方异。”而欧阳修甚以为不然。欧阳修以为,物之常者不甚美,亦不甚恶,即元气之病也,美恶鬲并而不相和入,故物有极美与极恶者,皆得于气之偏也。意思是说,洛阳牡丹的特别好不是因为洛阳这个地方特别,而是由洛阳牡丹内在原因决定的,正如旁批所说的,绝世之美缘于其个性,得到非同寻常的表现。

②你同意谁的观点?

参考答案:

强调物种内在原因是对的。限于当时科技水平,对内在原因是什么,作者当然不可能做出生物学上的说明。旁批认为这里喻指对个性发展的肯定,对于文学家的作品做这样的解释,是合理的,符合“接受美学”原理。就欧阳修这篇文章而言,可能对“得于气之偏也”还会有进一步阐发。

勾践灭吴文言知识整理
一、 文学常识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二、 重点字音
栖( qī )于 会( kuài )稽 贾( gǔ )人 资絺( chī )
蓑( suō )笠 暴( pù )露 请更( gēng ) 所恶( wù )
宦( huàn )士 句( gōu )无 鄞( yín ) 豚( tún )
饩( xì ) 疾疹( chèn ) 哺( bǔ ) 歠( chuò )
衣( yì ) 水犀( xī ) 囿( yòu ) 蕃( fán )
譬如(pì) 子胥(xū) 仇雠 (chóu) 伯嚭(pǐ)
三、 重点虚词
时雨既至 既:已经
然后乃求谋臣 然后:这样之后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苟:假如,如果
遂使之行成于吴 遂:终于
若水归下也 若:像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其:同“岂”,难道
请复战 复:再,又
欲其旅进旅退也 旅:共同
果行 果:果决,果断
四、 重点实词
栖于会稽之上 栖:退守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知:管理
以待乏也 待:防备
贾人夏则资皮 资:积蓄,储备。
遂使之行成于吴 成:达成协议,讲和。
仇雠敌战之国也 雠:仇敌,仇人
纳之太宰嚭 纳:交纳,赠送
寡人请更 更:改变。
吊有忧 吊:慰问。
乃致其父母 致:招致,召集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蕃:生息,繁殖。
当室者死 当:掌管
三年释其政 释:免除,释放,放弃
越国亦节矣 节:克制。
安与知耻 知:感觉
勾践辞曰 辞:推辞
勾践既许之 许:应许,答应
越四封之内 封:疆界。
吾不欲匹夫之勇也 欲:赞同
进不用命 用命:服从命令
孰是君也 孰:谁
国人皆劝 劝:劝勉,鼓励
凡我父兄昆弟 昆弟:兄弟。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爪牙之士:指武士
夫上党之国 上党之国:党,所也。上所之国,指当时中原一带的国家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中原:这里指原野
贾人夏则资皮 贾人:商人
夫虽无四方之忧 四方之忧:外患
而又与大国执仇 执仇:结仇,结怨。
广运百里 广运:指土地面积的长和宽。东西为广,南北为运
生丈夫 丈夫:男子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二三子:你们
当室者死 当室者: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2 勾践灭吴文言知识整理
支子死 支子:庶子,妾所生的儿子。
疾疹 疾疹:指患病的人
贫病者 贫病者:贫苦和重病的人
其达士 达士:明智达理之士
国之孺子之游者 孺子:年轻人
吾不欲匹夫之勇 匹夫:平常人
如此,则有常赏 常赏:合于国家规定的赏赐
五、 通假字
1.南至于句无(勾)
2.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率)
3.令壮者无取老妇(娶)
4.将免者以告(娩)
5.三年释其政(征)
6.而摩厉之于义(磨砺)
7.无不哺出(哺)
8.无不歠之(啜)
9.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岂)
10.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又)
六、 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1.又郊败之(在郊外)
2.必庙礼之(在庙堂上)
3.夏则资皮,冬则资絺(在夏天,在冬天)
4.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向南,向北)
(二)名词作动词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名词作动词,穿)
(三)使动用法
1.宦士三百人于吴(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作帝王的仆隶)
2.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使…受辱,使…耻辱)
3.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使…干净/使…美丽/使…充足)
4.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使…退兵)
5.夫差与之成而去之(使……离开)
6.是故败吴于囿(使……败退)
7.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使……臣服,使……屈服)
七、 古今异义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勇猛武将 / 走狗、帮凶
南至于句无 到达 / 达到某程度或另提一事
将不可改于是也 在这方面 / 表承接、因果关系的连词
丈夫二十不取 男子 / 女子的配偶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露在外面 / 隐蔽的问题、缺陷等显露出来
原野 / 黄河中下游地区
亿有三千 十万 / 万万
八、 一词多义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知道
知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感到,感觉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主持,管理
孰为汝多知乎 知识
山重水复疑无路 重复
复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再,又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反复
既而儿醒,大啼 不久
既 时雨既至,必求之 已经
将军既帝室之胄 既然
人貌荣名,岂有既乎! 终结
劝 果行,国人皆劝 劝勉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说
自杀未遂 成功
遂 登轼而望之……遂逐其师 于是,就
遂使之行成于吴 终于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掌管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正值,正当
当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阻挡,把守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应该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将

3 回复:勾践灭吴文言知识整理
九、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2.此则寡人之过也
3.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
典型的判断句标志:“……也”/“非……也”/“……者也”/“……者,……也”
(二)定语后置
1.四方之士来者
2.国之孺子之游者
(三)宾语前置
1.何后之有?
2.又何求焉?
(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四)介词短语后置
1.乃号令于三军曰
2.将不可改于是
3.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4.勾践说于国人曰
5.遂使之行成于吴
6.宦士三百于吴
(当介词“于”或“以”出现在句末时,我们要考虑该句是否是介词短语后置。多数情况下是。)
(五)省略句
1.寡人请更(之) (宾语)
2.将免者以(之)告(之) (宾语)
3.十年不收(赋)于国 (宾语)
4.必(于)庙礼之 (介词)
(六)固定结构
无乃后乎(表推测或反问,恐怕…吧?)
十、 重点句
1.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译: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只怕太晚了吧?
2.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译:如果能够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哪有什么晚的事呢?
3.将不可改于是矣!
译:这种局面将不可改变。
4.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译: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你们允许(我)改变治国政策。
5.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1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译: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客人要走,起身相送;有客人要来,亲自迎接;凡是老百姓认为不好的事就不去做,凡是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就补做。
6.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译:然后恭卑地服侍夫差,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人。勾践自己还亲自为夫差充当马前卒。
7.其达士,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译:那些明智理之士,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穿漂亮的衣服,让他们吃饱饭,而且切磋磨砺义理。
8.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译:对前来投奔的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
9.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译:难道还有敢不尽力的人吗?请求再打一仗!
10.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译:古代贤良的君主,不担心他的民众人数不够多,却担心他们的志向操行缺乏知耻的精神。
11.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
译:我不需要单凭个人血气逞能的那种勇敢,我需要他们与众人共进共退。
12.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
译:前进就想到奖赏,后退就想到刑罚;像这样,就会有国家规定的赏赐。
13.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译:前进不听众命令,后退却不知耻辱;像这样,就会有国家规定的刑罚。

这次考试之所以没有考好,总结原因如下:

1 平时没有养成细致认真的习惯,考试的时候答题粗心大意、马马虎虎,导致很多题目会做却被扣分甚至没有做对。

2 准备不充分。毛主席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言外之意,无准备之仗很难打赢,我却没有按照这句至理名言行事,导致这次考试吃了亏。

3 没有解决好兴趣与课程学习的矛盾。自己有很多兴趣,作为一个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明白的人,当然不应该同机器一样,让自己的兴趣被平白无故抹煞,那样不仅悲惨而且无知,但是,如果因为自己的兴趣严重耽搁了学习就不好了,不仅不好,有时候真的是得不偿失。

综上,我决心:
平时锻炼自己,强迫自己养成细致认真的习惯;把课堂学习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并学有余力地积极发展兴趣爱好;考试前做好充分准备,打一场酣畅淋漓、悲壮彻底、问心无愧的战役。
这次考试之所以没有考好,总结原因如下:

1 平时没有养成细致认真的习惯,考试的时候答题粗心大意、马马虎虎,导致很多题目会做却被扣分甚至没有做对。

2 准备不充分。毛主席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言外之意,无准备之仗很难打赢,我却没有按照这句至理名言行事,导致这次考试吃了亏。

3 没有解决好兴趣与课程学习的矛盾。自己有很多兴趣,作为一个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明白的人,当然不应该同机器一样,让自己的兴趣被平白无故抹煞,那样不仅悲惨而且无知,但是,如果因为自己的兴趣严重耽搁了学习就不好了,不仅不好,有时候真的是得不偿失。

综上,我决心:
平时锻炼自己,强迫自己养成细致认真的习惯;把课堂学习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并学有余力地积极发展兴趣爱好;考试前做好充分准备,打一场酣畅淋漓、悲壮彻底、问心无愧的战役。

.敬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2.发闾左适戍渔阳 (“适”通“谪”,征发,调发)
3.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唱”通“倡”,倡导)
4.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目的,用意)
5.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6.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
7.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与”通“欤”,吗)
8.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放置)
9.岂直五百里哉 (“直”通“只”,仅仅,才)
10.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苍鹰,猛禽)
11.寡人谕矣 (“谕”通“喻”,明白)
12.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13.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14.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
15.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阙”通“缺”,缺点)
1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拣”,挑选)
二.双音节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到处 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发生)
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聚会商议 指管理财务的人员
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虽然这样 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德行高尚的人 常指年岁高的人,长辈
5.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可以把 表示许可
6.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到达 关联词,表示另提一件事
7.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失败 凶狠而放肆
8.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从此 连词,表承接关系
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用来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的原因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的原因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10.诚宜开张圣听 扩大 商店等开始营业
1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和遗憾 深切地憎恨
12.先帝不以臣卑鄙 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13.臣不胜受恩感激 感动激奋 因对方的好意、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三.词类活用
1.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作动词,用网捕)
2.狐鸣呼曰 (狐,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怪)
4.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5.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砂)
6.陈胜王 (王,名词动词,称王)
7.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8.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锐,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
9.请广于君 (广,形容词作动词,扩大)
10.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1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缟素,名词作动词,穿孝服)
12.保其岩阻 (岩阻,形容词作名词,险要的地方)
13.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北、东、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东、向西)
14.身率益州之众 (身,名词作状语,亲身、亲自)
1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箪、壶,名词作动词,用箪装,用壶盛)
16.与亮情好日密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17.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形容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18.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臧、否,形容词作动词,奖励善良、惩罚邪恶)
19.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奸,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事情)
20.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2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优劣,形容词作名词,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
22.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广益,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加)
23.亲贤臣,远小人 (亲,名词作动词,亲近;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远离)
2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效,动词作名词,效力的机会,任务)
25.攘除奸凶 (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
26.临表涕零 (涕,名词作动词,流泪)
四.一词多义
1.兵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军队) (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器)
2.长
(1)身长八尺(身高)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长时间)
(3)以君为长者(辈分大的) (4)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领导者)
3.称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称作、叫作) (2)先帝称之曰能(称赞)
4.出
(1)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出发)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产生)
5.次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停留) (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编排)
6.存
(1)而君以五百里之地存者(存在、生存) (2)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抚慰、慰问)
7.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2)伐无道,诛暴秦(道德)
(3)以咨诹善道(道理、方法)
8.发
(1)可怜白发生(头发)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发出)
(3)发闾左适戍渔阳(征发)
9.分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本分) (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分开、分裂)
10.好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喜欢) (2)外结好孙权(友好)
11.计
(1)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计算)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计划)
(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商讨)
12.将
(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率领) (2)陈胜自立为将军(将军)
13.尽
(1)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通达、到) (2)进尽忠言(全部用出)
14.举
(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成就)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
(3)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
15.立
(1)陈胜自立为将军(封) (2)复立楚国之社稷(成立、建立)
(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子)
16.临
(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面对)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17.论
(1)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讨论) (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定)
18.明
(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严明) (2)以伤先帝之明(英明)
19.命
(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命令) (2)苟全性命于乱世(生命)
(3)奉命于危难之间(使命)
20.谋
(1)非惟天时,抑亦人谋(计谋、手段) (2)陈胜、吴广乃谋曰(商量)
21.起
(1)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起兵) (2)挺剑而起(跳起、站起)
22.塞
(1)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堵塞) (2)益州险塞,沃野千里(边塞)
23.善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好) (2)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友好)
24.上
(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上等的)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皇帝)
25.胜
(1)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胜利) (2)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
26.食
(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食物) (2)卒买鱼烹食(吃)
27.使
(1)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让,使得) (2)唐雎不辱使命(出使)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
28.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书写) (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字)
29.数
(1)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几) (2)广故数言欲亡(屡次)
(3)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动词,数数)
30.王
(1)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国王) (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称王)
31.亡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2)且秦灭韩亡魏(灭亡)
(3)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
32.为
(1)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变成) (2)陈胜自立为将军(做、当)
(3)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是) (4)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
(5)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建造)
33.谓
(1)秦王谓唐雎曰(说、告诉)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认为)
34.效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力的机会) (2)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奏效)
35.信
(1)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谓为信然(确实) (2)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3)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4)信义著于四海(信用、诚信)
36.兴
(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兴盛) (2)若无兴德之言(发扬光大)
(3)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复兴)
37.行
(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 (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
38.许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赞成) (2)安陵君其许寡人(答应)
39.言
(1)愿诸君勿复言(说) (2)若无兴德之言(言论)
40.遗
(1)深追先帝遗诏(遗留)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送给)
41.应
(1)佣者笑而应曰(回答) (2)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响应)
42.遇
(1)公等遇雨,皆已失期(遇到) (2)盖追先帝之殊遇(待遇)
43.远
(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与“近”相对) (2)亲贤臣,远小人(疏远)
44.忠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效忠) (2)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忠心

语文好的帮下忙有点勾践灭吴游侠列传和洛阳牡丹记的问题~

  词类活用:
  1.子而思报父母之仇
  子:做儿子(??),名词作动词。注意:本句讲解向来有争议,是否有活用现象,不好说清楚。
  不患其众之不足也
  一般不认为这句有词类活用现象。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死:为动用法,为他而死。注意,这个用法中学阶段不学的啊。
  2.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水:发洪水,名词作动词。
  吊有忧,贺有喜
  忧:忧愁的事情。喜:喜事。两个都是形容词作名词。
  3.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
  急:急难之事,形容词作名词。私也可以说是作名词了:私人的事情。
  4.请得解客舍养之
  舍:用房舍来……,名词作状语。注意,这是断句为“请得解客,舍养之”后的活用,但我怀疑这样的断句,或许可以断为“请得解,客舍养之”,这样就是“客舍”作状语,或者是“客”作动词表“客居”。
  身所杀甚众
  身:亲身,亲自,名词作状语。
  5.牡丹之名,或以氏
  名:命名,名词作动词。
  6.岁谴衙校一员
  岁:每年,名词作状语。
  7.以菜叶实竹笼子籍覆之
  实:使……充实、填满。形容词的使动。

  解释:
  解执恭敬
  恭敬: 对人谦恭有礼貌
  之旁郡国
  之: 去,到。
  不宜限其中以自私
  限: 局限,限制。
  以菜叶实竹笼子籍覆之
  实:使……充实、填满。形容词的使动
  至牡丹而不名
  则: 却。

  句式:
  1.此罪甚于解杀之
  状语后置句。

元”是元缜,“白”是白居易
沈宋 指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

荆柯刺秦王、游侠列传、洛阳牡丹记、勾践灭吴总结
答:这样洛阳牡丹就稳稳地享有了天下第一的美誉。 洛阳的花也有黄芍药、绯桃、瑞莲、千叶李、红郁李之类,都不比其他地方出产的差,但洛阳人并不特别看重,称为果子花,或叫什么花什么花,而到牡丹则不称名称,就直接叫“花”。这意思就是说天下真正的花就洛阳牡丹一种,它的名声无人不知,不借称说牡丹的名称就知道说...

语文好的帮下忙有点勾践灭吴游侠列传和洛阳牡丹记的问题
答:1.子而思报父母之仇 子:做儿子(??),名词作动词。注意:本句讲解向来有争议,是否有活用现象,不好说清楚。不患其众之不足也 一般不认为这句有词类活用现象。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死:为动用法,为他而死。注意,这个用法中学阶段不学的啊。2.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水:发洪水...

求高一必修一古文复习资料
答: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