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一必修一古文复习资料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题的答案

作者&投稿:重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学常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文忠,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吉州(今江西吉安)人。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之一。北宋论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的《醉翁亭记》、《乐亭记》、《泷冈阡表》、《与高司谏书》、《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都是传世佳作。他独撰《新五代史》、与宋祁合修《新唐书》、著《集左录跋尾》十卷,再创金石学的风气。有《欧阳文忠公集》。
文言知识:
一、重点字音
黄芍(sháo)药 绯(fēi)桃 磅(páng)礴(bó) 瘿(yǐng)木 美恶(è)隔并 旌(jīng)其所异者 潜(qián)溪绯(fēi) 鹤翎(líng)红 莲花萼(è) 魏相仁溥(pǔ)家 樵(qiáo)者 十数缗(mín) 鬻(yù)其园 荆(jīng)棘(jí) 游遨(áo) 衙(yá)校(xiào) 花蒂(dì) 畦塍(chéng) 斫(zhuó)
二、重点实词
才得备众花之一种 充当
列第不出三已下 位次
不能独立与洛花敌 匹敌
不见齿 提及,重视。
亦不敢自誉 称赞,赞美
皆不减它出者 不及
谓之果子花 把……称作
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 借
昔周公以尺寸考日出没 考察
测知寒暑风雨乖与顺于此 不顺
有常之气 普遍的,一般的
其推于物也 推及
花之钟其美 积聚
斫以卖魏氏 砍
鬻其园 卖
牡丹初不载文字 记载
然于花中不为高第 等级
土人皆取以为薪 柴火
牡丹初不载文字 文章
计有若今之异者 猜测,推想
彼必形于篇咏 表现
士庶竞为游遨 争相
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 形成
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 藉,以物垫衬。覆,盖。
三、重点虚词
皆彼土之尤杰者 全,都
不见齿 被(被动句标志)
然虽越人 即使
果天下之第一也 果然,果真
但云“一丛千万朵”而已 只,仅
城中无贵贱皆插花 不分,不论
四、一词多义
者:
1.代词。用在其他的词或短语后,构成名词性短语。“的,的人”
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2。代词。放在数词后面。“个,样”
例: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
3.代词。用在判断句主语后边,起停顿作用,引出判断。
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4.代词。放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的时候”
例:夫颛臾者,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中。
5.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的原因”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6.词尾,相当于“然”。
例:言之,貌若甚威者。
7。表示定语后置,有时与“之”搭配。
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
洛阳所谓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者
是洛阳者,果天下之第一也
皆不减它出者
夫中与和者,有常之气。
物之常者,不甚美亦不甚恶。
故物有极美与极恶者,皆得于气之偏也
或旌其所异者而志之
皆志其异者
姚黄者,千叶黄花
魏家花者,千叶肉红花
姓樵者于寿安山中见之
人有欲阅者
人有数其叶者
然未闻有以名著者
计有若今之异者
虽负担者亦然
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者,盖其不接则不佳。

接花工尤著者,谓之门园子
有权贵求其接头者,或以汤中蘸杀与之。
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物主代词:他(它\她)的
2.第三人称代词:他(它\她)们
3.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
4.指示代词:那,那个(些);这,这种
5.指示代词:其中的
(二)语气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问、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翻译为“大概”、“或许”、“难道”、“还是”、“可要”、“一定” 等,或省去。
(三)连词
1.放在句首,表假设,解释为“如果”。
2.放在句首,表选择,解释为“是……还是……?”
其意谓天下真花独牡丹,其名之著,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
其爱重之如此。
不宜限其中以自私。
花之钟其美,
或旌其所异者而志之
皆志其异者。
其地属河阳
其后破亡,鬻其园
今普明寺后林池,乃其地
人有数其叶者,
亦不云其美且异也。
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者,盖其不接则不佳。
有权贵求其接头者
至春见花乃归其直
乃得登舟渡池至花所
乃数日不落

然虽越人,亦不敢自誉 然而,但是
予甚以为不然 对,正确
虽负担者亦然 这样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至牡丹则不名 称名
或旌其所异者而志之 表明,显示
皆志其异者 标志
人税十数钱 交税,交钱
(二)名词活用作状语
东出青州 向东
魏氏日收十数缗 每天
岁遣衙校一员 每年
(三)其他
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满,充实
六、古今异议
在天地昆仑磅礴之间
使马上不动摇
不能独立与洛花敌
不宜限其中以自私
七、特殊句式
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 (判断句)
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 (被动句)
是洛阳者,果天下之第一也。 (判断句)
测知寒暑风雨乖与顺于此 (介词短语后置)
四方入贡道里均,乃九州之中 (判断句)
夫中与和者,有常之气。 (判断句)
物之常者 (定语后置)
姚黄者,千叶黄花 (判断句)
魏家花者,千叶肉红花 (判断句)
姚氏居(于)白司马坡 (省略句)
人有欲阅者 (定语后置)
人有数其叶者 (定语后置)
牡丹初不载(于)文字,唯以药载(于)《本草》(省略句)
土人皆取(之)以(之)为薪 (省略句)
彼必形于篇咏 (介词短语后置)
使(之于)马上不动摇 (省略句)
接花工尤著者,谓之门园子 (定语后置)

八、重点句(翻译)
1.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然虽越人,亦不敢自誉,以与洛阳争高下。是洛阳者,果天下之第一也。
2.其意谓天下真花独牡丹,其名之著,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其爱重之如此。
3.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
4.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使马上不动摇。
5.接花工尤著者谓之门园子。豪家无不邀之。

勾践灭吴
一、 文学常识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二、 重点字音
栖( qī )于 会( kuài )稽 贾( gǔ )人 资絺( chī )
蓑( suō )笠 暴( pù )露 请更( gēng ) 所恶( wù )
宦( huàn )士 句( gōu )无 鄞( yín ) 豚( tún )
饩( xì ) 疾疹( chèn ) 哺( bǔ ) 歠( chuò )
衣( yì ) 水犀( xī ) 囿( yòu ) 蕃( fán )
譬如(pì) 子胥(xū) 仇雠 (chóu) 伯嚭(pǐ)
三、 重点虚词
时雨既至 既:已经
然后乃求谋臣 然后:这样之后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苟:假如,如果
遂使之行成于吴 遂:终于
若水归下也 若:像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其:同“岂”,难道
请复战 复:再,又
欲其旅进旅退也 旅:共同
果行 果:果决,果断
四、 重点实词
栖于会稽之上 栖:退守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知:管理
以待乏也 待:防备
贾人夏则资皮 资:积蓄,储备。
遂使之行成于吴 成:达成协议,讲和。
仇雠敌战之国也 雠:仇敌,仇人
纳之太宰嚭 纳:交纳,赠送
寡人请更 更:改变。
吊有忧 吊:慰问。
乃致其父母 致:招致,召集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蕃:生息,繁殖。
当室者死 当:掌管
三年释其政 释:免除,释放,放弃
越国亦节矣 节:克制。
安与知耻 知:感觉
勾践辞曰 辞:推辞
勾践既许之 许:应许,答应
越四封之内 封:疆界。
吾不欲匹夫之勇也 欲:赞同
进不用命 用命:服从命令
孰是君也 孰:谁
国人皆劝 劝:劝勉,鼓励
凡我父兄昆弟 昆弟:兄弟。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爪牙之士:指武士
夫上党之国 上党之国:党,所也。上所之国,指当时中原一带的国家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中原:这里指原野
贾人夏则资皮 贾人:商人
夫虽无四方之忧 四方之忧:外患
而又与大国执仇 执仇:结仇,结怨。
广运百里 广运:指土地面积的长和宽。东西为广,南北为运
生丈夫 丈夫:男子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二三子:你们
当室者死 当室者: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支子死 支子:庶子,妾所生的儿子。
疾疹 疾疹:指患病的人
贫病者 贫病者:贫苦和重病的人
其达士 达士:明智达理之士
国之孺子之游者 孺子:年轻人
吾不欲匹夫之勇 匹夫:平常人
如此,则有常赏 常赏:合于国家规定的赏赐
五、 通假字
1.南至于句无(勾)
2.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率)
3.令壮者无取老妇(娶)
4.将免者以告(娩)
5.三年释其政(征)
6.而摩厉之于义(磨砺)
7.无不哺出(哺)
8.无不歠之(啜)
9.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岂)
10.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又)
六、 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1.又郊败之(在郊外)
2.必庙礼之(在庙堂上)
3.夏则资皮,冬则资絺(在夏天,在冬天)
4.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向南,向北)
(二)名词作动词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名词作动词,穿)
(三)使动用法
1.宦士三百人于吴(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作帝王的仆隶)
2.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使…受辱,使…耻辱)
3.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使…干净/使…美丽/使…充足)
4.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使…退兵)
5.夫差与之成而去之(使……离开)
6.是故败吴于囿(使……败退)
7.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使……臣服,使……屈服)
七、 古今异义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勇猛武将 / 走狗、帮凶
南至于句无 到达 / 达到某程度或另提一事
将不可改于是也 在这方面 / 表承接、因果关系的连词
丈夫二十不取 男子 / 女子的配偶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露在外面 / 隐蔽的问题、缺陷等显露出来
原野 / 黄河中下游地区
亿有三千 十万 / 万万
八、 一词多义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知道
知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感到,感觉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主持,管理
孰为汝多知乎 知识
山重水复疑无路 重复
复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再,又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反复
既而儿醒,大啼 不久
既 时雨既至,必求之 已经
将军既帝室之胄 既然
人貌荣名,岂有既乎! 终结
劝 果行,国人皆劝 劝勉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说
自杀未遂 成功
遂 登轼而望之……遂逐其师 于是,就
遂使之行成于吴 终于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掌管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正值,正当
当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阻挡,把守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应该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将
九、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2.此则寡人之过也
3.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
典型的判断句标志:“……也”/“非……也”/“……者也”/“……者,……也”
(二)定语后置
1.四方之士来者
2.国之孺子之游者
(三)宾语前置
1.何后之有?
2.又何求焉?
(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四)介词短语后置
1.乃号令于三军曰
2.将不可改于是
3.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4.勾践说于国人曰
5.遂使之行成于吴
6.宦士三百于吴
(当介词“于”或“以”出现在句末时,我们要考虑该句是否是介词短语后置。多数情况下是。)
(五)省略句
1.寡人请更(之) (宾语)
2.将免者以(之)告(之) (宾语)
3.十年不收(赋)于国 (宾语)
4.必(于)庙礼之 (介词)
(六)固定结构
无乃后乎(表推测或反问,恐怕…吧?)
十、 重点句
1.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译: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只怕太晚了吧?
2.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译:如果能够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哪有什么晚的事呢?
3.将不可改于是矣!
译:这种局面将不可改变。
4.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译: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你们允许(我)改变治国政策。
5.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1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译: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客人要走,起身相送;有客人要来,亲自迎接;凡是老百姓认为不好的事就不去做,凡是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就补做。
6.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译:然后恭卑地服侍夫差,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人。勾践自己还亲自为夫差充当马前卒。
7.其达士,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译:那些明智理之士,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穿漂亮的衣服,让他们吃饱饭,而且切磋磨砺义理。
8.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译:对前来投奔的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
9.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译:难道还有敢不尽力的人吗?请求再打一仗!
10.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译:古代贤良的君主,不担心他的民众人数不够多,却担心他们的志向操行缺乏知耻的精神。
11.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
译:我不需要单凭个人血气逞能的那种勇敢,我需要他们与众人共进共退。
12.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
译:前进就想到奖赏,后退就想到刑罚;像这样,就会有国家规定的赏赐。
13.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译:前进不听众命令,后退却不知耻辱;像这样,就会有国家规定的刑罚。

游侠列传
五、 通假字
振人不赡(“赈”)
以躯借交报仇(“藉”)
与人饮,使之嚼(“醮”)
解家贫,不中訾(“资”)
敖而无足数者(“傲”)
此乃乡者朱家之羞也(“向”)
六、 古今异义:
其余庸人不可胜言 (平常的人 / 平庸没有作为的人)
皆多解之义 (赞扬 / 与“少”相对)
诸公以故严重之 (非常敬重 / 程度深,影响大,情势危急)
闻其声,争交欢解。 (结为友好的朋友 / 结交而彼此欢悦)

七、 一词多义
鲁人皆以儒教 用
解父以任侠 因为
以 以躯借交报仇 用
以德报怨 用
具以实告解 把
数过,吏弗求。 多次
数 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 计算,点数
敖而无足数者 称道
适有天幸 助
幸 今子幸而听解 幸而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之不幸也 幸运
少时阴贼 狠毒
贼 人杀吾子,贼不得 凶手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作乱叛国的人
窘急常得脱,若遇赦 或者
若 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地下也 想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及,比得上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如果
八、 特殊句式
(一)省略句
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之)报仇,不使(之)知也。
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之)辱解。
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之)用
卫将军为(之)言
专趋(于)人之急,甚(于)己之私
人又杀之(于)阙下
置其母家室(于)夏阳
(二)被动句
孝文时诛死。
居邑屋至不见敬
为解所杀
(三)判断句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
九、 重点句
1.然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
译:但他始终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自我欣赏他对别人的恩德,那些他曾经给予过施舍的人,唯恐再见到他们。
2.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
译:他救济别人的困难,首先从贫贱的开始。
3.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
译:他一心救援别人的危难,超过为自己办私事。
4.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
译:等到郭解年龄大了,就改变行为,检点自己,用恩惠报答怨恨自己的人,多多地施舍别人,而且对别人怨恨很少
5.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
译:已经救了别人的生命,却不自夸功劳
6.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译:人们听到这消息,都称赞郭解的道义行为,更加依附于他。
7.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
译:因此大家都特别尊重他,争着为他效力。
8.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於解杀之。当大逆无道。
译:郭解以平民身份行侠,玩弄权诈之术,因为小事而杀人,郭解自己虽然不知道,这个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严重。判处郭解大逆无道的罪
9.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
译:但是天下的人们,无论是贤人还是不肖之人,无论是认识他还是不认识他,都仰慕他的名声,谈论游侠的都标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声。
10.人貌荣名,岂有既乎!
译:如果一个人以美好的名誉来作为自己的容貌,哪还有衰老终结的时候呢?

指出下列句子的中的词类活用:
1. 宦士三百人于吴
2. 惟君左右之
3. 服之而已
4. 又郊败之
5. 旱则资舟
6. 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7. 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8.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9. 必庙礼之
10.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11.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12. 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13. 又郊败之
14.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15. 遂去其贼
16. 怪之,问其故
17. 请得解客舍养之
18. 此乃乡者朱加之羞也
19. 人貌荣名
20. 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者
21. 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

文言句式:
1、下列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A、 四方入贡道里均,乃九州之中
B、 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C、 魏家花者,千叶肉红花
D、 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

2、下列各句中,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 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
B、 又有美于此者将献之
C、 使马上不动摇
D、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3、下列句子中,句式和别的不同的一项:
A、 魏家花者,千叶肉红花
B、 姚黄者,千叶黄花
C、 四方入贡道里均,乃九州之中
D、 人有欲阅者

4、下列句子中,都属于同一句式的是:
A、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
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
B、人有欲阅者
姚氏居(于)白司马坡
C、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
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
D、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接花工尤著者,谓之门园子

翻译下列句子:
1、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2、此寡人之罪也

3、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1、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
2、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3、魏家花者,千叶肉红花
4、人有数其叶者
5、使马上不动摇
6、接花工尤著者,谓之门园子
7、土人皆取以为薪 (省略句)
8、人有数其叶者(定语后置)
9、姚氏居白司马坡(省略句)
10、人有欲阅者 (定语后置)
11、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被动句)
12、测知寒暑风雨乖与顺于此(介词短语后置)
13、寡人请更(对待吴国的态度)(省略动词宾语)

词类活用参考答案:
1 名词作动词,派。
2 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处置。
3 动词使动用法,使…..服
4 名词作状语,在郊外。
5 名词作状语,在干旱时。
6 形容词作名词,羞耻心。
7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耻
8 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
9 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礼:名词活用做动词,以礼相待。
10 使动用法,洁,美:是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洁,使……美;
饱:是动词使动用法,使….饱。
11使动用法,使……暴露。
12名词作动词,穿。
13名词作状语,在城郊。
14为动用法,为…..而死。
15使动用法,让…..离开,这里指放走。
16意动用法,感到奇怪,觉得奇怪,
17名词作状语,到别处。
18意动用法,感到羞耻,觉得羞耻。
19意动用法,以……作为容貌,表现。
20名词作动词,栽培、种植。
21名词作动词,以物垫衬。

ADBD

--吴国与越国,是相互仇恨、相互敌对、相互征战的国家。
--这是我的过错。
--过去与吴国的战争,不是你们哪几个人的过错。
省略
判断
判断句
定语后置
省略句
定语后置
省略句
定语后置
省略句
定语后置
被动句
介词短语后置
省略句

同“勾”
同“率”,率领
同“娶”
同“娩”,分娩
通“征”,赋税徭役
同“磨砺”
通“哺”,给人食物吃
同“啜”,给人水喝
同“岂”,难道,表诘问
通“有”,用于整数与零数间
同“赈”,
同“藉”,帮助
同“釂”,喝干杯中酒
同“向”
通“傲”,傲慢无礼
已 :同以
直:同值。
被:同披

《勾践灭吴》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为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日夫差耻吾君于诸候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之败于没,又郊败之。遂灭吴。

【翻译】: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上,向三军下令说:"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弟兄,只要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打败吴国的,我将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大夫文种进见回答说:"我听说,商人夏天的时候就准备皮货,冬天的时候就准备细葛布。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有大水的时候就准备车辆,就是打算在缺少这些东西的时候派上用场。即使没有被四邻侵扰的时候,然而谋臣与武士,不可不选拔出来供养他们。就像蓑笠一样,雨已经下来了,肯定要到处找。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只怕太晚了吧?"勾践说:"如果能够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哪有什么晚的事呢?"于是就拉着文种的手,跟他在一起商量。终于使文种去吴国议和。

夫差想听取文种的建议,与越国和好。吴国大夫伍子胥进谏说:"不行!吴国与越国,是世代的仇敌,经常打仗;外有三条江水环绕,老百姓没有地方迁移。有吴国就没有越国,有越国就没有吴国。这种局面将不可改变。我听说,住在陆地上的人习惯于住在陆地上,住在水上的人习惯于住在水上。中原各国,即使我们主动进攻,把他们打败了,我们也不能长期住在那里,也不习惯乘坐他们的车子;而越国,我们主动进攻,把他们打败了,我们就能长期住在那里,也能乘坐他们的船。这是消灭越国的有利时机,千万不可失去。大王您一定要消灭越国!如果您失去这个有利的时机,以后后悔也来不及了。"越国人把八个美女打扮好,送给吴国的太宰,对他说:"您如果能够让吴王赦免了我们越国的罪行,还有更漂亮的美人会送给您。"太宰就向吴王夫差进谏说:"我听说,古代讨伐一个国家,对方认输也就行了;现在越国已经认输了,您还想要求什么呢?"吴王夫差就与越国订立了盟约而后撤兵了。

勾践对国人说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客人要走,起身相送;有客人要来,亲自迎接;凡是老百姓认为不好的事就不去做,凡是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就补做。然后恭卑地服事夫差,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人。勾践自己还亲自为夫差充当马前卒。

勾践的地盘,南到句无,北到御儿,东到鄞,西到姑蔑,土地面积长宽达百里。又招集他的父辈兄弟发誓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国君,四方的老百姓都来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现在我无能,将率领你们夫妇们繁衍生息。"于是下令:青壮年不准娶老年妇人,老年不能娶青壮年的妻子;女孩子十七岁还不出嫁,她的父母有罪;男子二十岁还不娶妻生子,他的父母同样有罪。快要分娩的人要报告,公家派医生守护。生下男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条狗;生下女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头猪;生三胞胎,公家给配备一名乳母;生双胞胎,公家发给吃的。嫡长子死了,减免三年的赋税;支子死了,减免三个月的赋税:埋葬的时候还一定要哭泣,就像自己的亲儿子一样。还下令孤儿、寡妇、患病的人、贫苦和重病的人,由公家出钱供养教育他们的子女。那些明智理之士,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穿漂亮的衣服,让他们吃饱饭,而切磋磨厉义理。前来投奔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勾践亲自用船载来稻谷和油脂。越国出游的年轻人,没有不供给饮食的,没有不给水喝的:一定要问他叫什么名字。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粮食。

越国的父老兄弟都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现在越国也已经克制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勾践就推辞说:"从前打败的那一仗,不是你们的罪过,是我的罪过。像我这样的人,哪里还知道什么是耻辱?请暂时不用打仗了。"父老兄弟又请求说:"越国全国上下,爱戴国君您,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儿子想着为父母报仇,做臣下的想着为国君报仇,难道还有敢不尽力的人吗?请求再打一仗!"勾践就答应了,于是招来大家宣誓,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国君,不担心自己的人力不够用,担心的是自己缺少羞耻之心。现在夫差那边穿着水犀皮制成铠甲的士卒有十万三千人,不担心自己缺乏羞耻之心,却担心他的士兵数量不够多。现在我将帮上天消灭他。我不赞成个人逞能的匹夫之勇,希望大家同进同退。前进就想到将得到赏赐,后退则想到要受到惩罚;像这样,就有合于国家规定的赏赐。前进时不服从命令,后退而无羞耻之心;像这样,就会受到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

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父亲劝勉儿子,兄长勉励弟弟,妇女鼓励丈夫,说:"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呀,难道不可以为他效死吗?"因此在笠泽打败了吴国,又在没这个地方再次打败了吴国,又在吴国郊外再次打败它。于是灭掉了吴国。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行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其达士,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
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勾践对曰:“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与君为二君乎!”夫差对曰:“寡人礼先壹饭也矣。君若不忘周室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君若曰:‘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寡人请死!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

求高一必修一三篇古文文学常识、、急!~

《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陪:倍
共:供
厌:餍
说:悦
古今异义:东道主:古:东边道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今:代主人
行李:古:出使的人 今:行装
能为:古:两个词,能力、做 今:能耐
夫人:古:那个人 今:妻子
以为:古:把......作为 今:认为
特殊句式:1、公从之。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判断句

做哪道?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课文_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古诗文
答: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猜你喜欢:1. 高一必修一语文课文1 2. 高中必背的古诗文 3.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背古诗汇总 4. 高中语文必修一必背古诗词 5. 高一语文必背古文汇总 6. 高中必修一语文必背古诗词 7. 高中语文必修一背诵篇目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为...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答: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 文章 ,是相对新 文化 运动之后的白话文来讲的。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 高一语文 必修一文言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1 烛之武退秦师 左丘明(先秦)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

人教版高1语文必备古诗文言文
答:2.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语文课本必背文言文,古诗,有哪些 【必修一】 沁园春 长沙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必背文言文
答:1.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修二必背诗歌和文言】 必修1:《沁园春 长沙》 ,《雨巷》,《再别康桥》,《荆轲刺秦王》中的一段“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

高一必修一语文必背古诗词
答:【 #高一# 导语】想要提高高中语文成绩,那么对于古诗文的背诵是非常重要的, 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必修一语文必背古诗词》,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高一必修一语文必背古诗词 篇一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语文高一必背文言文
答:4.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的文言文有哪些 1、《沁园春·长沙》—— *** 2、《雨巷》——戴望舒3、《再别康桥》——徐志摩4、《烛之武退秦师》——左传5、《荆轲刺秦王》——战国策6、《鸿门宴》——史记除此之外还有《劝学》、《师说》、《赤壁赋》常考的句子有: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2、...

必修一语文文言文有哪些
答: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必修二 离骚、孔雀东南飞 并序、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必修三 蜀道难、琵琶行 并序、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必修四 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 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 并序、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 扩展资料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

高一语文必修一重点知识:烛之武退秦师
答:《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十三年》。这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的重点知识以供大家学习。高一语文必修一重点知识:烛之武退秦师 1、故事展线索: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故事先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

高一必修一到必修四必背文言文
答:其中必修三的《锦瑟》和《师说》最好也背下。安徽2010年英俊潇洒的考试说明居然说《离骚》也在背诵范围内。无人理会就是了。以上《…》都是课文标题,所以最好找人教版课本来对照;内容字句上和别处的古文资料可能会有出入,自然以课本为标准了。2. 高一语文必修一到必修四的所有文言文篇目 必修一...

高一必修一语文背诵篇目有哪些 必背古诗文汇总
答:高一语文必修一必备篇目有《沁园春·长沙》、《短歌行》、《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劝学》等。 1、沁园春·长沙 2、短歌行/曹操 3、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4、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9 5、登高/杜甫 6、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