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记承天寺夜游》《记游松风亭》比较阅读答案

作者&投稿:尤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诗人当时虽然被贬,但能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游玩,表达了豁达态度和看开一切的胸襟与情怀。

原文: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甚么时,也不妨熟歇。
本文作者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松风亭在广东省惠阳县东弥陀寺后山岭上。据《舆地纪胜》,松风亭上植松二十余种,清风徐来,松声如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苏轼游松风亭为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十月间事。时章敦为相,东坡知定州,谪知英州,未到任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政治打击接踵而来,然而仍怀着极高的兴致游览了松风亭。文章记录了游览时轻松愉悦的心情,显示了对待贬谪的旷达态度,读来理趣盎然。

文章记录了游览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显示了对待贬谪的旷达态度
,读来理趣盎然.
东坡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
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树林里休息.
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想:
怎样才能到得了.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
“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有了顿悟,就好比上钩的鱼儿,
忽然得到解脱.苏轼虽被贬官有二品大员一下官至九品,远发海南,
但晚年的他政治心态和人生已趋向平和,“
人为什么一定要登上某个极点呢?
为何不欣赏沿途的风景,歇歇脚后下山呢?”
文章记录了游览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显示了对待贬谪的旷达态度,读来理趣盎然.

东坡志林 记游松风亭~

作者简介
原文
题解
注释
作者简介
原文
题解
注释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祐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原文

  《记游松风亭》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译文:

  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树林里休息。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有了顿悟,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1]

我小学生,3年级

记游松风亭文言文主旨
答:《记游松风亭》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译文: 东坡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风亭...

苏轼《记游松风亭》的翻译及赏析
答:然而这种思想的表述,作者在文中并未空对空、由抽象到抽象地加以诠释,而是于娓娓叙来、随笔点染中,寓理于象,又夹以解颐的妙语,精彩的比喻,在轻松怡然的情调中,表现出对自然景物的赏会及对生活哲理的领悟;且文章着墨不繁,却既富理趣,又饶情趣,令人玩味不尽。原文:《记游松风亭》 宋代:...

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
答:本段出自于苏轼的《记游松风亭》,作者通篇以登松风亭为喻,形象地描绘出自己仕途的多灾多难,虽无一字涉政,却又全然道出了自己艰难的政治生涯。原文: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

由是如挂钩之鱼
答:12、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13、融情于事,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的文章和翻译
答:”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渔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如果人们都能领悟随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马上就要上阵杀敌,耳边听得战鼓声声,想到前进杀敌也是死,逃跑受到军法处置也是死,到那时,一样能放下顾虑,很好地休息一番。《记游松风亭》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东坡志林》...

记游松风亭文言文翻译
答:信步山野中排遣愁怀,领悟自然玄机此次登松风亭未遂,却再次觉悟到“随遇而安”的生活;此书所载为作者自元丰至元符年间二十年中之杂说史论,内容广泛,无所不谈其文则长短不拘,或千言或数语,而以短小为多皆信笔写来,挥洒自如,体现了作者行云流水涉笔成趣的文学风格记游松风亭是其中一篇文章。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9-11题。(10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答:(“但”,“耳”译错,每个扣1分)(2)(2分) 看到松风亭还(仍然)在树梢(树林的远处、树林的高处、树木的末端顶端),心想(心说)怎样才能赶到(到得了)?(“尚”、“意谓” 译错, 每个扣1分)小题3:两文都透露出作者随缘自适(随遇而安悠闲自在)(1分)、自我排遣(旷达乐观豁达洒...

记游松风亭 “挂钩之鱼” “兵阵相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有从中悟...
答:比喻手法 道理:人不一定要登上某个极点,欣赏沿途的风景,歇歇脚后下山也未尝不可

《东坡志林》:一个天才的游戏之笔
答:东坡由自然的无情联想到人生的短暂无常,于是写下了著名的《记游松风亭》,一方面,派遣自己的孤寂心情,一方面也是对友人的真挚怀念。 还有一篇《黎檬子》,也是怀念友人之作,但东坡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抓住朋友性格或生活中最富有个性、与众不同的特点,采用诙谐之语进行描绘,以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这可以说是他寄托...

三峡和记游松风亭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不同
答:原文出自《东坡志林》里的《游松风亭记》: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