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好略读课文 主题:略读课文如何略教——《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评课稿

作者&投稿:蔺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编排略读课文的作用之一
是对精度课文的巩固迁移,包括对阅读方法的巩固迁移和对写作方法的巩固迁移。作用之二是对精度课文的拓展延伸,有对内容、思想方面的拓展;也有对文体、方法方面的拓展,是丰富学生阅读量,增加学生文学感知力的必要手段。
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的延伸
,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异同”入手,不但要注重学法上的迁移、运用,同时也要注重新旧知识的比较、联系。  
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
:人教版第七册略读课文《秦兵马俑》对兵马俑众多的类型、鲜明的个性进行了非常细致、逼真的描写。教学时,就让学生凭借前面学过的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选择一种兵马俑,谈感受、学方法、悟写法。1、简化目标,便于体悟
略读课文一般编排在单元的最后或精读课文的后面,这样编排,目的是给学生自读自悟、提升独立阅读能力的实践机会,也是联系课内外阅读的工具。因此,要简化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做到“一课一得”即可。教师可以根据每篇略读课文的特点,参照“阅读提示”设计一两个重点问题,也可从依据学情,根据单元重难点确立目标,这样便于学生体悟语文的丰富多彩,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如,略读课文《我的“长生果”》教师根据阅读提示和课文内容确立了简化的目标:自读课文,想想作者写了童年时代读书、写作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并结合学生写作实际,看受到了什么启发。2、粗化结构,利于理解
。对照这三项基本任务,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也就是粗线条的,有个简约的教学框架即可。如,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以访谈形式出现,语言浅显易懂,可设计“反复自读,了解大意──分角色读,把握基调──展开讨论,交流感受”这样的教学框架来帮助学生自读感悟。进行这样粗化结构的自主学习,不但能利于提高学生对全文的理解把握,感悟文章篇章结构及写法,而且能促使学生相互学习,交流沟通,取长补短,可谓一举多得。3、活化教法,保证效果(3)比较异同,开阔思路。
充分发掘已学课文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比较阅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可以是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内容不同作者、同一内容的不同体裁、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等进行比较。如,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比较:人教版第七册略读课文《秦兵马俑》对兵马俑众多的类型、鲜明的个性进行了非常细致、逼真的描写。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前面学过的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畅谈感受、学习方法、领悟写法。再如,略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如教学第十一册《跑进家来的松鼠》时,可以让学生回顾第九册《松鼠》,温故知新,再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对比阅读,提升学习效果,开阔思路。4、宽化拓展,形成能力
略读课文一般十分重视课内外的拓展延伸,如语言积累、写法感悟、情感升华、课外阅读等等。学生在自读自悟和交流探讨中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体会描写的精彩绝妙、感受文本呈现的生动形象、习得写作的基本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对意味深长的略读课文可以采用“读写结合法”
,让学生写出学了课文的感受。
叶圣陶老先生的一段话让我茅塞顿开:“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徐秀春老师认为:略读课文教学不能只让学生粗知文章大意,也应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作为阅读教学的“略读”
,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精读课文的阅读方法可以有精读、略读、和浏览;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也可以有精读、略读和浏览;浏览读物也可以是精读、略读和浏览。只不过精读的选点有多少,精读课文的精读选点多,略读课文的精读选点少;精读课文的师生关系中老师介入较多,略读课文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自主阅读较多;精读课文的阅读目标学习精读方法,略读课文的阅读目标运用精读方法。“略读课文是否就是自读?略读教学是起了“桥梁作用”:在精读的模式下,做“减法”
,减少老师的介入,减少同伴的介入。略的是教师的“教”
,不能略的是学生的学。所以略读课文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个人自读,全班交流。在“自读”的模式下,做“加法”
。教师适度指导下的独立,而不是完全的自读,自练,自我思考。教师适度指导包括下达学习任务,提示学习方法,组织交流评价等;深入点拨时,疑点再读读,趣点再品品,重点处多走一个来回。
把握大意,要教给学生一些概括方法:连自然段意思;课题突破法;摘录重点句法;人物关系脑图等。
运用读法,“精读”重点,也要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在文中勾画、批注,写感受,写体会;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句的含义;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和文章的思想感情。
略读课文的教学的程序:
模式一:基于精读课文的迁移式设计。模式二:基于已读课文的比较式设计。模式三:基于文前提示语的问题式设计。
我想,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搞清楚这么几人概念:1、略读课文不是真正的略读,在读的方式上有精读,略读和浏览。2、略读课文不是不需要老师的教,而是在老师指导下的自读自悟。3、略读课文不是统统略教,而是要有重点地选择地教,运用阅读教学方法。4、略读课文不是只有学生的自读,而还应该有全班的交流。在我的语文略读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方面的尝试:(1)内容的拓展(2)思想的拓展 (3)文体的拓展(4)方法的拓展

如何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

进行略读课文教的步骤:自读——交流——积累
即先由学生充分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或交流自读体会,就课文的内容、写法展开讨论;最后视课文特点安排积累、扩展、延伸方面的练习或实践活动。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使略读课文的教学达到以下基本教学要求:
第一,概览全文,了解大意;
第二,交流重要信息;
第三,有针对性地积累语言或向课外延伸。
自读阶段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我们对略读课文理解的要求不宜过高,但对默读速度的培养应予以重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略读、浏览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
交流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合作学习。这个阶段,重在交流自读的收获,讨论自学中遇到的某些问题,从中既可以展示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又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积累、扩展阶段既可侧重对课文语言的积累,又可侧重向课外扩展、延伸。侧重什么,应视文章内容和特点而定。由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时间有限,对积累或扩展延伸的内容应有所选择。

扩展资料:略读同精读的区别:
(一)基本模式
1、精读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在这个基本式的基础上,可以有许多变式.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包括诗歌),可以用创设情境,激情导读,反复诵读,穿插评读的思路组织教学.
对于托物言志的课文,如《白杨》,教学的重点应是借物喻人的语言,先理解字面的意思,再体会字里行间背后含着的意思,在读、思、议中知其志,抒其情,明其法.对于以事喻理的课文,如,《画杨桃》《钓鱼的启示》,可在事与理之间设计重点问题,引导学生研读、品读重点句段,讨论交流,既了解事件,又悟出道理.
2、略读课: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议采取几遍读的方法.如,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比,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的,可以是好词佳句的,可以是文章写法的,可以是读书方法的),积累语言.
(二)主要特征
精读是以传授本质的,带规律性的知识为主要特征,重在“精”“细”;而略读课则是精读的延展与深化,教学略读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准确地把在精读课文中所获取的基础知识、阅读方法、经验等迁移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两位的课都有各自特有的教学风格。我聆听了两位老师上的同一节课后,感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朱宇成老师比较温文尔雅,课堂中,“你觉得该怎么办?”“课文哪儿令你特别感动?”……课堂教学比较大气!而傅卓妮老师的课则给人“大家闺秀”之感,课堂中“你从中读懂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句句亲切的语言,使她在教学中尽显女性特有的温柔。
激发学生兴趣”来发表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属于四下略读课文,相应的参考资料比较少。而第八单元的教学主题是传说,执教老师把教学重难点确立在了解并概括这个传说的内容,并体会花珊的勇敢、刻苦。课文
是一个传说故事,因此,课文体现了丰富的想象力,文字比较浅显易懂,传说故事也往往包含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如这一篇文章中蕴涵了祖国与台湾一脉相连,如同母亲与女儿这一情感。根据这一文本特色,因此,在教学时,我认为应把握两点:在知识点上,让学生复述这一传说,在人文点上:读中悟出课花姗为民除害、勇敢的高大形象和文中母女心心相连,苦苦相思之情。
我个人认为,傅老师的课导入较好,课一开始,教师用音乐伴奏加优美的风景给学生欣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一开始,就用“如此优美的景色”和“动人的传说”勾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致。整节课定的基调比较准。而且傅老师则比较注重学生主体意识,希望学生能通过个体朗读体悟花珊的品质,揣摩人物的内心。
但是个人认为这节课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1、词语学习的设计上,傅老师只是出示了课文中的词语,而没有进行分组,只是要求学生个体读——指名读——集体读,这样的设计常规有余而层次感欠缺,对学生的要求也没有显出递进感,只是学习了词语,而对词语的其他作用比如对课文内容概括的这个目标就没有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了。而我觉得有效的词语教学应该是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读词→读出词的感情→就词概括课文内容”。2、朗读的形式多样上也不够。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傅老师在这堂课中对于朗读的形式设计也比较单调。而语文的课堂,朗读的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如果创设了多种形式的读,比如:有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领读、跟读;男女对比读、配乐表演读等,是可以达到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效果。这一点也是非常遗憾。
两节课相比,我更欣赏朱老师的课堂。《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是一篇略读课文,一课时的时间里一般的老师设计时
既要完成内容学习,更要进行一些语文能力训练,面面俱到,往往顾此失彼,老师会上得很累,说是教学略读课文,实质上比精度课文还要详细。这样的课堂,需要我们反思我们的略读教学是否有一些教学我们是无效甚至是无用的。朱老师采取学习描写花珊勇敢的语句,从而来进行模仿写作。带着“文中哪些地方看出花珊勇敢”这一疑问,让学生去读课文,读句子、谈体会。再过渡到仿写训练,教学水到渠成。孩子既了解了内容,也有了明确的仿写阶梯。这样的教学是高效率,不是仅仅纠缠与内容的阅读和理解上。让略读课文读出了能力。
如果能综合两位老师的长处,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我觉得讲读课文这一环节是否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你最有兴趣讲课文的哪一部分呢?(估计大多数学生会说花姗除妖,即课文第五自然段)教师顺势利导,从中品读花姗的勇敢,然后告诉学生讲故事时,应把能体现花姗勇敢的词句要尽可能有声有色地进行讲述。具体讲述后,再因势利导进行仿写,水到渠成,训练写作的能力。
以上是我不成熟的想法,说的不当,请见谅!课堂教学这门艺术它永远是不可能完美无瑕的,它总会来给我们或多或少的遗憾。

猴王出世的资料
答: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石猴敢作敢为的特点。 三、教学建议 1.这篇略读课文,内容比较浅显,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讲讲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检查他们对内容的掌握情况。 2.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后,可组织...

<<难忘的启蒙>>的预习题
答:课文开头写“我”对启蒙老师的感激和怀念;由此,自然引出了对启蒙老师的回忆,重点讲了三件事;最后,讲...5.本课是略读课文,字、词的学习不作为重点。 以下的词语解释,供教师备课时参考。 启蒙:使初学的人...归纳学生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并注意及时总结好的学习方法。

关伊子教射
答:后一部分讲,列子刻苦练习了三年,再去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又问他,是否知道了为什么射中靶子的原因,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告诉他,知道了为什么射中的原因,才算学好了射箭,要记住射中的道理,不能违背它。本课是文言文。作为略读课文,目的是在学习文言寓言的基础上,进一步练习阅读文言文,提高...

《猴王出世》的相关资料
答:孙悟空 西游记的灵魂人物应该是孙悟空。孙悟空本来是仙山上一块灵石,变化而成的猴子。因为胆识过人,受到群猴的推举为王。但是有一天他忽然感悟到生命有限,美猴王虽然在水帘洞中过著「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的快乐生活,但是不能够天长地久。於是他抛下了一切,离家拜师学习仙道,从此就叫做「孙...

群文阅读文言文
答:课文教得更“精”,略读课文教得更“简”,选读课文教得更“活”是对教师教学能力、教学理念和教学智慧的一次重大挑战.教师的教学要区分不同类型课文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的达成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我们要求,老师们在教学中必须保证“两个要求三个目的”.“两个要求”指的是:一在内容上,理解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

猴王出世的资料
答: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第二部分讲石猴和...

到底谁可以给我猴王出世的资料啊???
答: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石猴敢作敢为的特点。 三、教学建议 1.这篇略读课文,内容比较浅显,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讲讲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检查他们对内容的掌握情况。 2.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后,可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不懂的问题。对于不理解...

谁有猴王出世的资料 拜托了
答: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石猴敢作敢为的特点。 三、教学建议 1.这篇略读课文,内容比较浅显,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讲讲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检查他们对内容的掌握情况。 2.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后,可组织学生...

西游记 石猴出世
答: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石猴敢作敢为的特点。 三、教学建议 1.这篇略读课文,内容比较浅显,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讲讲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检查他们对内容的掌握情况。 2.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后,可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不懂的问题。对于不理解...

20.猴王出世课文全翻译(白话文)
答:一天天气炎热,与群猴去涧中洗澡。看见那股涧水奔流,真是滔滔不竭。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哪里来的。我们今日休闲无事,顺涧边往上寻看源流去耶!”喊一声,众猴子一齐跑来,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