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唐诗与宋词的审美差异 以具体诗词为例 很急 谢谢!! 如何提高初中古诗教学的审美能力

作者&投稿:离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诗词审美意境之表现

(一)唐诗的意境

唐人有关意境的研究与创造有划时代的意义。纵观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史, 主要是唐诗真正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创造出韵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的诗歌意境。

(1) 盛唐诗人在其诗歌创作中, 创造出兴象玲珑、韵味无穷、高度浓缩、多层次又轮廓明晰的意境。我们看下面几首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之一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王维《辛夷坞》

各诗无一不是情景交融契合, 并且能再造想象, 引人遐思, 含蓄蕴藉, 言外有意, 余味无穷。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王维诗时就称赞其作品:“词秀调雅, 意新理惬, 在泉为珠, 着壁成绘, 一字一句, 皆出常境。”

(2) 中唐诗人在其诗歌创作中, 创造出以心照境、心与境谐、境生象外、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的趋于内向化、主观化的意境。所以, 中唐诗歌的意境便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我们看下面几首诗: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I>——司空曙《江村即事》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老兔寒蟾泣天色, 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 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 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 一泓海水杯中泻。

——李贺《梦天》

上面前两首诗, 以心照境, 写得不即不离, 含蕴深远, 境生象外, 言外有意, 是诗人对世理人生无可无不可的独特情趣与心境的真实写照, 尤其“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明写客观物境, 实则更是诗人心灵世界的外化, 象外有象, 弦外有音。第三首诗也表现出中唐诗境的特殊风貌: 一方面境界深远, 言外有思, 同时全诗又弥漫着一种浓重的主观情思即怀古伤今的感慨, 由此人们读之, 一种主观化的色彩, 一种浓郁的伤悼之情沁人心脾。第四首李贺之作主观化色彩更为突出, 诗中天上境界以及由天上看人间的景观都是诗人主观臆度而出, 是诗人心灵世界的曲折反映。这种诗境同前两种一样, 反映出唐诗之意境由盛唐到中唐的转变痕迹: 突出点是由外向型、开张型向内向型、主观型的演变。

(3)晚唐诗在意境方面以朦胧美最为突出。这个时期诗歌本来有多种意境: 一是怀古咏史诗深沉含蓄的意境, 如杜牧的《登乐游原》, 薛逢的《悼古》, 王枢的《和严恽落花诗》等都是如此。二是爱情诗细美幽约、迂回曲折的意境。如杜牧、李商隐有关爱情题材的诗作多是如此, 而李商隐则更为突出, 如其《锦瑟》, 特别以爱情为题材的无题诗更是如此。三是味外有味、韵外有致、景外有景的多重意境, 这方面以司空图为代表。在整个晚唐时期, 在诗歌意境的创造上, 李商隐的朦胧诗造诣最高, 在整个中国诗史上独标风韵。

以上所言是唐诗在意境创造方面的主要成就和特征, 尽管这几种意境各有独到之处, 但总体上都以韵味深长为特征, 这是唐诗各种意境的共同点。

(二)宋词的意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诗话》中也说:“诗有诗境,词有词境,诗词一理也。” 他们都认为宋词也同唐诗一样具备意境。在诸多的意境中,雄浑、深静、迷离渺远应是最为常见的。

(1)雄浑之境

宋词发展到苏东坡、辛弃疾时代,词的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以诗为词”、“以文为词”,融入自己广阔的视野、丰富的阅历和浓郁的生活情趣,还将炽烈的爱国热情和饱满的斗争精神倾注于词,极大地开拓了宋词表达的内容,给宋词注入了刚健壮烈的风骨。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将骇目惊心、雄伟奇绝的长江景观与雄壮威武的历史融于一体。在这里,自然与历史,空间与时间,雄壮与飞动都凝固了,读者获得的力量与震撼,是发自于内心的酣畅淋漓与灵魂的净化,因此这首词被誉为豪放词的杰出代表。

具雄浑之境的词大都突破了儿女之情、离愁别绪,或咏壮丽的自然景物,或抒发登临怀古之情,或叙边关征战,或抒爱国之志,或论史谈玄,或叙师友之谊,或高楼远眺,或夜读遨游……无不表现出词人慷慨激昂、雄奇奔放的气势。词人们往往选用“旌旗角声”、“征衣”、“鹧鸪声声”、“落日危楼”、“西风瘦马”、“孤标红梅”等来营造孤愤、旷达、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雄浑之境。如: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陆游《秋波媚》)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衤詹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女足)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辛弃疾《鹧鸪天》)

(2)深静之境

所谓深静之境,就是说词有一种幽深僻静之感,而在这种幽深僻静中,又能让人分明感受到潜藏着的深沉的情绪,犹如孤灯之于寒夜、幽花之于深院、雨滴梧桐之于不眠的双眼,能给人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清人况周颐就说过:“词境以深静为主。”究其意,无非是说深静之境是词的第一境,这与词常用来言情有关,词经常用来表达相思、孤独寂寞、长夜难眠的情感,词人们就选择深静之境来加以表现。如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点点滴滴,空阶滴到明”就是营造了在寂静的夜晚,梧桐雨从屋檐点点滴落的深静之境,从而暗示、烘托了思妇长夜难眠的孤独与相思。李清照应是营造深静之境的主要词人。

为了营造深静之境,词人们经常运用“深院”、“梧桐夜雨”、“黄昏”、“重门”、“蝉鸣虫吟”、“芭蕉”、“花影”等意象,这些意象以其幽深、寂静的特点有力地渲染、烘托、暗示出词人们的相思、孤独、思乡等情感。如: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

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晏殊《踏莎行》)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卷舒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李清照《添字丑奴儿》)

(3)迷离渺远之境

迷离渺远之境与深静之境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深静之境的情感蕴于内,或室内或院内或楼内,给人以重门深院之感;而迷离渺远之境播于外,往往烟雨迷离,水远山重。然而在情上又是高度统一的:深静之境写相思、孤独、思乡等情感,正由于有了相思、孤独、思乡才有了远望、回首、向往;远望、回首、向往无结果,才会迷茫、凄楚、望眼欲穿,而这就是迷离渺远之境。

在词人中,贺铸应该是最擅长营造迷离渺远之境的。

迷离渺远之境常用“烟雨茫茫”、“柳絮烟草”、“暮云夕阳”、“水远山长”、“斜阳带蝉”、“寒鸦孤鸿”等意象,它们常被用来表现凄迷、怀旧、失落、伤感、迷惘等情绪。如:

伤心两岸官杨柳,已带斜阳又带蝉。(贺铸《鹧鸪天》)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邓肃《长相思令》)

衰草愁烟,乱鸦送目,风沙回旋平野。(姜夔《探春慢》)

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

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有时,词人们常常将上述两种意境融合在一首词中,以便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如邓肃《长相思令》:

一重溪,两重溪。溪转山回路欲迷,朱栏出翠微。

梅花飞,雪花飞。醉卧幽亭不掩扉,冷香寻梦归。

这首词上片写迷离之境借迷离之境,表现内心的凄迷;下片是深静之境,借以表现思念和孤独。

宋词集中体现为上述三种审美意境。总的来看,宋词精美细腻的语言及其音乐美,形成了清新幽美、空灵蕴藉的园林意境美。
(三)古典诗词的意境及差异

古典诗与词有三大基本的审美特色:其一,中和之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缓各,人与人的协调;其二,民族风格美:历史与民族感,秀美的悲剧与永恒的意旨,融合了姐妹艺术;其三,虚静与实动:虚静与实动的统一,形象与哲理的结合。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表达出诗所难以传达的情绪,但却也有时不能表达诗所能传达的情意。换句话说,诗有诗的意境,词有词的意境,有的时候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同样的,有时在词里所能表达的,不一定在诗里能表达出来。比较而言,是“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里所写的内容、意境更为广阔、更为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意思是“言长”,也就是说有馀味,所谓“长”者就是说有耐人寻思的馀味。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论词》中,也曾说:“诗显而词隐,诗直而词婉,诗有时质言而词更多比兴。”

唐诗集中体现了大唐帝国社会政治、文化特质等各方面的风貌,以李白为代表的天才诗人,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体现了盛唐的魅力。盛唐诗人们作诗笔参造化,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而词,作为宋文化的代表文学式样,它的深层内核即为这种市民文化和享乐风气所浸染。如果没有众多的青楼妓院、瓦肆勾栏,没有文人的和这类院馆的密切结合,词就不能成后来蔚然大观之势。诗与词的意境有重叠的地方。由于两者文化内核的差异,诗词意境的审美特色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如果唐诗表现为唐“风”,体现了盛唐之音,一种动态美、风骨美。宋词则体现了宋“韵“,体现了静态美以及心灵美人格美。

如何提高学生古诗审美鉴赏能力~

中国的古诗文绵延流传了千百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也是中国人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的积淀,更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经典。我们可以从中体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
古典诗歌是中学生乃至每个人最宝贵、最丰富的文学源泉,她能丰富学生的思想,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能让学生从文学的源头汲取到最清澈、最甜美的文学之水,也能让学生在吟咏古诗词时感受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了解古人的生活,古人的思想,古代的文化,从一句句诗,一个个典故,一幅幅画面中感受一脉相承的经典。中国的孩子都应该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孩子,都应该是富有书香的孩子,都应该在浮躁的今天找到让精神和性情都安静下来力量。所以古诗词不仅仅是文学,更是成为笃定的信仰和精神的力量。
学习古典诗歌,是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古诗文教学实际是用文学的形式来教化民族的文化。一首首唐诗宋词,一篇篇楚辞汉赋,文思奇妙,词彩华丽,情趣高雅,赏心悦目。对高中生而言,从诗歌鉴赏中吸收前人思想精华,感受诗歌的精神魅力,是最主要的目标。但是,当代中学生对学习古诗文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疏离感。中华文化的名篇佳作成了学生难以消化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古董”,远不如言情武打小说、流行歌词那么风行。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高中语文课本将古诗文的比例增加,可见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古代经典的传承。但在现实中,古诗文教学僵死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是局限于条分缕析和一字一句的翻译,导致教学内容支离破碎,学生兴趣减退,只是拘泥于有迹象的文字,而不领悟文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不去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没有用心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没有真正做到和作者心相契合,使古诗文教学非文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从学的方面看,学生只停留于翻译背诵的层面上,而缺少对古诗文的鉴赏兴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再加上学生学业压力非常大,作业任务非常繁重,这使得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投入的欣赏诗歌,古典诗词及其相关知识的积累就显得薄弱甚至很贫瘠。还有,当前的考查模式难度较大,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巧经常让她们在面对考题时茫然失措、抓耳挠腮,他们很难从古典诗词的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当然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前进的动力。
因此,要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古诗文并将它发扬光大,就得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古诗文之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便是当务之急了,让学生在鉴赏中发现中国古文化语言的无穷魅力,喜欢上它并传承下去。
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兴趣和鉴赏能力呢?
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所以,课堂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主阵地。但是,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课堂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存在以下具体的问题:
1.学生基础薄弱,文学积淀匮乏。
 字词理解有困难,不能很好地读懂意思;表达能力欠缺,将自己的理解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联想思维差欠缺,进入意境较难;对基本手法掌握不好,分析不出其效果;尤其以后两种最为明显。
2.课堂视野狭窄,教师很少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系统性的引导、培养。就笔者所观摩的诸多课例来看,教师普遍重视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而忽略形象思维的发展,表现为注重对作品内容作理性的分析、概括,而缺乏对语言情味、意蕴的挖掘,对具体形象的感知,以及对作品情感因素、审美因素的体味。文化底蕴的迅速流失,使最具教育意义、最具感染力、最有文化艺术性的文学课变成枯燥乏味的干巴巴的技术课。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以自己的课堂为实验田,从朗诵、思维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深入把握文学鉴赏中思维活动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强化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希望对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素养有所帮助。
一、诵读——涵永功夫兴味长
古诗学习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它的起点是朗读背诵,反复吟诵,品赏韵味。吟咏随诗人的感情而出,吟咏同时又生发着诗人的感情,声情相随,声情相生,而最后的作品则是诗人声与情的文字记录。那么,读者在阅读时则可通过吟诵揣摩诗人的声气口吻,通过声音达到自己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相互交流的境界。因此,吟咏是阅读欣赏诗歌的有效方法之一。有效的朗诵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更可以让学生在朗朗读书声中顺着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有效,就需要必要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朗诵方法,从而提高鉴赏水平。
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所以,读诗,首先要熟读,就是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朗读课文以至于成诵,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生同病相怜人世一叹;诵“此情

中国的古诗文绵延流传了千百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也是中国人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的积淀,更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经典。我们可以从中体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
古典诗歌是中学生乃至每个人最宝贵、最丰富的文学源泉,她能丰富学生的思想,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能让学生从文学的源头汲取到最清澈、最甜美的文学之水,也能让学生在吟咏古诗词时感受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了解古人的生活,古人的思想,古代的文化,从一句句诗,一个个典故,一幅幅画面中感受一脉相承的经典。中国的孩子都应该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孩子,都应该是富有书香的孩子,都应该在浮躁的今天找到让精神和性情都安静下来力量。所以古诗词不仅仅是文学,更是成为笃定的信仰和精神的力量。
学习古典诗歌,是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古诗文教学实际是用文学的形式来教化民族的文化。一首首唐诗宋词,一篇篇楚辞汉赋,文思奇妙,词彩华丽,情趣高雅,赏心悦目。对高中生而言,从诗歌鉴赏中吸收前人思想精华,感受诗歌的精神魅力,是最主要的目标。但是,当代中学生对学习古诗文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疏离感。中华文化的名篇佳作成了学生难以消化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古董”,远不如言情武打小说、流行歌词那么风行。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高中语文课本将古诗文的比例增加,可见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古代经典的传承。但在现实中,古诗文教学僵死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是局限于条分缕析和一字一句的翻译,导致教学内容支离破碎,学生兴趣减退,只是拘泥于有迹象的文字,而不领悟文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不去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没有用心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没有真正做到和作者心相契合,使古诗文教学非文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从学的方面看,学生只停留于翻译背诵的层面上,而缺少对古诗文的鉴赏兴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再加上学生学业压力非常大,作业任务非常繁重,这使得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投入的欣赏诗歌,古典诗词及其相关知识的积累就显得薄弱甚至很贫瘠。还有,当前的考查模式难度较大,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巧经常让她们在面对考题时茫然失措、抓耳挠腮,他们很难从古典诗词的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当然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前进的动力。
因此,要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古诗文并将它发扬光大,就得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古诗文之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便是当务之急了,让学生在鉴赏中发现中国古文化语言的无穷魅力,喜欢上它并传承下去。
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兴趣和鉴赏能力呢?
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所以,课堂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主阵地。但是,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课堂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存在以下具体的问题:
1.学生基础薄弱,文学积淀匮乏。
 字词理解有困难,不能很好地读懂意思;表达能力欠缺,将自己的理解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联想思维差欠缺,进入意境较难;对基本手法掌握不好,分析不出其效果;尤其以后两种最为明显。
2.课堂视野狭窄,教师很少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系统性的引导、培养。就笔者所观摩的诸多课例来看,教师普遍重视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而忽略形象思维的发展,表现为注重对作品内容作理性的分析、概括,而缺乏对语言情味、意蕴的挖掘,对具体形象的感知,以及对作品情感因素、审美因素的体味。文化底蕴的迅速流失,使最具教育意义、最具感染力、最有文化艺术性的文学课变成枯燥乏味的干巴巴的技术课。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以自己的课堂为实验田,从朗诵、思维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深入把握文学鉴赏中思维活动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强化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希望对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素养有所帮助。
一、诵读——涵永功夫兴味长
古诗学习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它的起点是朗读背诵,反复吟诵,品赏韵味。吟咏随诗人的感情而出,吟咏同时又生发着诗人的感情,声情相随,声情相生,而最后的作品则是诗人声与情的文字记录。那么,读者在阅读时则可通过吟诵揣摩诗人的声气口吻,通过声音达到自己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相互交流的境界。因此,吟咏是阅读欣赏诗歌的有效方法之一。有效的朗诵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更可以让学生在朗朗读书声中顺着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有效,就需要必要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朗诵方法,从而提高鉴赏水平。
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所以,读诗,首先要熟读,就是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朗读课文以至于成诵,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生同病相怜人世一叹;诵“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