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为何要把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建在承德?

作者&投稿:蠹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满清入关以后,中央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后,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建造“承德避暑山庄”,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建成具有“三十六景”的初期避暑山庄。而后乾隆皇帝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乾隆皇帝的扩建使避暑山庄又增“三十六景”。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承德避暑山庄成型。

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都要在承德避暑山庄度过,当时许多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因此,承德避暑山庄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那满清统治者为何要将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建在承德,而不是其他地方呢?

据专家考证,承德地处于内蒙古高原与北平原的过渡带,四季分明,冬天虽然寒冷,但夏季凉爽宜人,基本无炎热天气,对游牧民族出身的满人而言,是有故乡风味的避暑绝佳处。

限于清代当时的医疗水平,天花是一种令人谈虎色变的疾病,无异于绝症,皇家也不可避免。传说康熙帝就是由于出过天花而被选上大位的。北京城夏季积温高,天花极易流行。豫亲王多铎、顺治皇帝就因天花而死,清皇室对天花十分恐惧。

还有最重要政治原因,满人从初期就与蒙古人打交道,一直视为大敌,皇太极在入关前先全力击败了蒙古林丹汗,解除后顾之忧,而后满清就以两手政策对待蒙古人,外示恩宠羁绊,内则分化防备,文武并用,取得极好效果。有清一代,仅有早期在新疆和青海与蒙古人有过战斗,清时的蒙古地区可以说是历代王朝战乱最少的。承德接近蒙古,清朝皇帝在避暑的同时,可以就近召见蒙古王公,赐宴慰勉,以示皇恩浩荡。

避暑山庄旁的木兰围场为蒙古草原,每年秋季,满清皇帝带领王公大臣、八旗军队、乃至后宫妃嫔、皇族子孙等数万人前往木兰围场行围狩猎,一是不忘祖先的游牧民族的光荣传统,二是达到训练军队、固边守防之目的。



清朝为什么要修建 承德避暑山庄呢、?~

修建承德避暑山庄相当于给皇家造一个客栈,因为皇帝以及其后宫也有外出的时候,出去的时候就要有住的地方。
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政府为加强对蒙古地方的管理,巩固北部边防,在距北京350多公里的蒙古草原建立了木兰围场。每年秋季,皇帝带领王公大臣、八旗军队、乃至后宫妃嫔、皇族子孙等数万人前往木兰围场行围狩猎,以达到训练军队、固边守防之目的。
为了解决皇帝沿途的吃、住,在北京至木兰围场之间,相继修建21座行宫,热河行宫——避暑山庄就是其中之一。



扩展资料:
在入关之前这是一个游牧民族,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上,去哪里都很舒服。入关之前没有避暑的概念。入关后,历代皇帝都应该考虑如何度过这个炎热的夏天。
顺治皇帝是清朝的第一位皇帝,入关后仅仅17年就去世了。康熙皇帝即位,也是同样思考如何度过这个夏天,确实康熙想到了一个办法,决定在河北承德建一个避暑胜地。
河北比北京更靠近北方夏天没有北京热,避暑胜地的位置也被群山环绕。能经受住冬天的寒冷,即使在冬天天气也非常宜人。
这是一个罕见而珍贵的地方,冬天温暖夏天凉爽。在这里建造避暑胜地也是最好的选择。这样在康熙、雍正和隆陵三位皇帝之后,历时89年。三位皇帝花了将近90年的心血和精心建造才最终完成了建造。
建造过程非常艰难,在避暑胜地完全建成之前这些皇帝迫不及待地想尽情享受。康熙帝每年都会去避暑胜地一段时间。乾隆更喜欢享受,曾多次将避暑胜地用作宫殿,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躲在避暑胜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承德避暑山庄 (旅游景区)

清朝建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避暑以及训练八旗子弟兵;
二、接见外国使节和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
清初修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其真实的用意是联络少数民族上层分子的感情,用乾隆的话说就是“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可见,它不仅仅是用来避暑,更重要的是为了抚缓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以巩固边防,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周边的建筑是清朝密切民族关系所做努力的历史见证,这就叫做恩威并重。

扩展资料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清政府为加强对蒙古地方的管理,巩固北部边防,在距北京350多公里的蒙古草原建立了木兰围场狩猎场。每年秋季,皇帝带领王公大臣、八旗军队、皇族子孙等数万人前往木兰围场行围狩猎,以达到训练军队、固边守防之目的。
为了解决皇帝沿途的吃、住,在北京至木兰围场之间,相继修建21座行宫,热河行宫——避暑山庄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的避暑山庄所在地热河上营经皇家考察也是“风水吉地”。
外八庙是指溥仁寺、溥善寺、普宁寺(仿西藏三摩耶寺)、安远庙(仿伊犁固尔扎庙)、普佑寺、普陀宗乘庙(仿拉萨布达拉宫)和须弥福寿庙(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和殊象寺(仿五台山殊象寺)。因地处塞外且由朝廷管理,故称外八庙。
所有寺庙都体现着大清皇帝们的深谋远虑。外八庙不仅有“小布达拉宫”,还有汉藏结合的普宁寺,还有仿照扎什伦布寺修建的“班禅行宫”须弥福寿之庙。所有这些,都渗透着清廷的最高治国理念,那就是民族共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承德避暑山庄
百度百科——承德外八庙

承德避暑山庄又称为什么?
答:建造于18世纪初,是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清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因此,避暑山庄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它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

康熙为什么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
答:因为承德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清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因此,承德避暑山庄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乾隆在这里接见并宴赏过厄...

世界文化遗产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庙宇的资料
答: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清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因此,避暑山庄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它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象征,也是一部研究十八世纪中国历史的教科书和珍贵历史...

避暑山庄除了作为清王朝的的夏季行宫外,还有什么作用
答: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古代帝王宫苑,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市区北部。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颐和园、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4年12月,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热河行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

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在哪
答:以满、汉、藏、蒙、维民族风格修建的雄伟壮观、金碧辉煌的寺庙,如众星拱月,环列在山庄周围的山峦之颠和平野之上。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清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因此,避暑山庄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它...

明朝为什么有两个首都
答:在古代时,通信技术不发达,中国疆域又大,因为首都设置在北方,不利于掌控国家全境,因此需要选择一个位置适中的地方来建设陪都,从而加强对各地的控制。建立陪都的其他目的是为了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理政或在战乱时转移政治中心,历史上的例子有唐朝的南京和民国的重庆。明朝的两京制度在历史上是比较独特的,...

外患不绝的尴尬陪都:北宋究竟是为什么要设四个京城?
答:故将大名府升级成为了第四个陪都北京。二、带动经济发展北宋的最重要的首都当然还是东京,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但是其他的也不可或缺,通过四位一体的京城格局,让其它三个京都对东京起了一个补充说明,让北宋发展的更加繁荣。而且,京都京都,顾名思义,它就比别的地方要发展好,为了撑起这个京都...

清代帝王为何选择去承德避暑?
答:建造于18世纪初,是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清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因此,避暑山庄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它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

清朝最著名的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
答: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清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因此,承德避暑山庄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乾隆在这里接见并宴赏过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台吉三车凌、土尔扈特台吉渥巴锡,以及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等重要人物,...

什么是陪都
答:陪都(相同或相近的名称有“行都”、“留都”或“别都”等)指一个国家在首都之外另外设立的都城,一般不设中央政府机构,通常不是全国的政治中心。陪都至少都是区域性的中心城市,个别陪都实际就是全国性的政治中心或实际上的首都。与此相关的陪都制度是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