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朝和明朝两京制说起:为什么大国首要有一个备胎 明朝时有两京制度,两个朝廷难道不怕混乱吗?

作者&投稿:宣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着“两京制”甚至“多京制”,至少从西周开始就是这样。

先于西周以前的夏朝,暂无文字可考,传说中的都城在今天山西临汾。夏之后的商朝迁都频繁,最后定都在今天的河南安阳殷墟。周朝起源于西部部落,长期生活在戎狄之间,武王联合众部落东征商王朝,灭了商纣王,领有中原一直到大海的广袤土地,然后他又回到了周朝的根本重地关中,仍以镐为都城。
这就带来了一个大问题。都城在王国的地理位置偏西,如何控制东部一大片土地,防止类似管叔、蔡叔那样的叛乱?尤其在生产力低下、交通很不便捷的上古时代。武王去世后,成王即位,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摄政,于是在崤山以东,黄河和洛水之间,营造了洛阳。洛阳在当时处于王朝版图的中心地带,有“宅中图大”之形势,从此,洛阳就成了镐京的B角,西周的“两京”制开始了。
从西周到唐代,中国都城基本上是长安(源头为镐京)和洛阳两个城市A、B角互换。西周因为烽火戏诸侯,被犬戎所灭,迁都洛阳,是为东周。
从西周开始,中国的政治版图基本上是东西关系,以西驾驭东部,所以在长安以东的地方,保留一个陪都,非常必要。
后西部的诸侯国秦国崛起,灭掉山东六国,自然首都还是定在根本重地关中的咸阳,始皇帝通过频繁地巡幸东部地区来控制六国的旧势力,来不及营造陪都,就死在东巡途中。汉朝建立后,由于刘邦、萧何、张良、韩信这些帝国开创者是在东部地区长大的,因而他们对控制东部地区更加重视。
汉帝国在秦朝咸阳城的废墟之南,隔着渭河建造了汉长安城。而洛阳成为汉帝国的东都,城市规模根本不亚于长安,直到南阳出来的光武帝中兴,建都洛阳,长安从A角变成了B角。
这两座都城,就是一种姊妹关系,哪个更好,历史上多有争论,为此,班固写过《两都府》,张衡写了《二京赋》,对二者进行比较。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一直到隋朝统一了中国,仍然定都长安。隋朝短暂而亡,唐帝国代替隋朝,沿袭长安为都城,这时候中国的政治版图仍然是东西控制型的。
崤山仍然是关中往东通往中原的天险,长安、洛阳两个都城之间,潼关代替了函谷关,成为最重要的关隘。
今天国人对关中的印象可能是干旱,甚至有些凋敝,所谓“八百里全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而在汉朝和唐朝,关中的气候是温和湿润的。我们读王维的诗,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这可是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象呀。但比起西汉,唐代关中由于土地的过度开垦,历朝历代人口承载得太多,自然环境有所不如,一些土地呈现沙化,一些水系也被破坏。据历史记载,唐朝的郑、白渠,灌溉面积只有汉代的三分之一。靠关中出产的粮食供养长安城里的皇室、官僚以及军队,已然很吃力,需要外地州县转运而来的粮食。尤其当关中发生灾害,粮食歉收,而东部周县转运到长安的粮食又非常困难之时,成本更高。古代主要靠水运,粮食从黄河往西运,三门峡成了难以逾越的天险。为了把粮食运到关中,唐朝历代皇帝和大臣,想了很多办法,包括在三门峡以东把粮食运上岸,再通过骡马走陆路,翻过崤山,再上船,效率非常低。
当长安的粮食出现供养问题时,皇帝没办法,常常带着浩浩荡荡的皇亲国戚、文武大臣东巡,“就食于洛阳”——相比之下, 全国各地的粮食运到洛阳就方便多了。
在唐代,洛阳除了地理位置重要,足以控制中原和东部州县,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它还是朝廷的备用食堂。武则天建立周以后,干脆把首都正式迁到洛阳,改洛阳为“神都”。
朱温篡唐,建立了梁,将首都迁到开封府,长安城和关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从此,长安丧失了作为都城的条件。五代十国结束后,宋朝建立时,中国的政治版图已经从东西关系变成南北关系。
唐代的主要威胁是西北的突厥和西南的吐蕃,以长安城为首都,可高效地应对来自西北和西南的危机。自契丹和金先后崛起,汉族政权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从此中原王朝的主要精力是应对正北和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的武力威胁。
元朝大一统以后,那么它的政治中心自然就是在北方,北京成为一个大帝国的首都。元朝百年后,明朝统一了中国。明朝是一个疆土广阔的帝国,从明开始到清末,近600的时间内中国处在南北和北方的竞争状态。南方由于不断地开发,文化和经济超过北方。朱元璋以长江流域为基本盘,得到了江山,虎踞龙盘的南京成为很合适的建都之地。但建都南京,对北方特别是漠北的蒙古骑兵鞭长莫及,这个隐忧长期存在。
朱元璋封他能干的四儿子朱棣为燕王,封藩北平,就是为防范北方蒙古骑兵的威胁。他哪料到自己死后,闹起了家务事,朱棣和建文帝叔侄俩兵戎相见,发生了靖难之役,朱棣赢了,即位,是为明成祖。他把政治中心迁到了北京城——北京从行在升格为正式首都,南京就成了“留都”,就是留下来当备胎的意思。留都南京留了一套政府班子,六部九卿、都察院都有。北京则处在前期与蒙古部落,后期与后金对垒的前线,所谓“天子守国门”,将政治、军事力量集中在北方,帝国时时处在准战时状态。但北方的经济远比南方落后,于是帝国通过大运河将南方的粮食和财货运到北京。这其实是维持大一统帝国的一种平衡术,使南北方不至于差距越来越大而产生离心力。我们今天看来,千里迢迢地从富庶的南方运粮食到北京,费时费力,似乎造成浪费,不如都城继续留在南京,得省下多少银子呀?但在帝国时期,这样的治理成本是值得花费的。
无论是唐代的东西二京,还是明朝的南北二都,一个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大帝国,有两个都城,即在首都之外还有一个备用都城,是必要的。这是维持帝国统一的需要。

万一蛮族入侵,可以迅速南下,以长江之险拒敌。

从唐朝和明朝两京制说起:为什么大国首都要有一个备胎~

两汉都城,是古代中国都城制度中“两京制”的代表,进一步说是东西控制型“两京制”的代表。所谓“两京制”,就是设一首都一陪都,是古代中国前期都城制度的主体,其始于上古三代时的周朝,周前期以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为首都,另建陪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刘邦设首都于长安,而立陪都洛阳,刘秀反其道而行之,长安、洛阳角色互转,这实际上是上古周朝实施的中国都城东进战略的继续。刘邦之所以选择长安作为都城把洛阳作为陪都,是因为当时秦朝的旧势力并未从根本上消失,都城设于秦朝旧都附近有利于稳定国势,传统的堪舆术上叫作“压王气,镇龙脉”;刘秀选择都洛阳而陪长安,是因为长安乃刘姓汉朝开基肇始之都,不忘旧都即不忘根本,这在讲究正统的古代是相当重要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关中的物产资源已不能够支撑首都长安的消费需求。
在东汉以后,抬高帝王出身地(帝乡)和发迹处(龙兴之地)成为一种光荣的例行选择,于是在两京之外便多出了“一京”。唐朝集“两京制”和“多京制”于一身,是中国古代都城东西控制型“两京制”的成熟兼转型期。都城的安排和变化轨迹相当明显,由前期的“两京制”转向后期的“多京制”。这种转身是时局变化和加强统治的需要,说明东西控制型“两京制”已不再适合公元八世纪的中国。
宋、辽、金时期,“多京制”开始大流行。多京制又叫“多都制”,在“两京制”出现的东周时期已出现。在封建时代,有两大时期流行多京制,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唐末到宋元时期。第一时期以曹魏为代表,有首都洛阳和长安、谯、许昌、邺城四个陪都。无论是宋、辽、金、元时期还是明清时期流行的南北平衡型“两京制”孕育时期,如金国和元朝都行多京制,但发挥作用的还是“两京”,如金的上京与中都,元的上都与大都,都是一北一南。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都城南北平衡型“两京制”流行时期,之所以称之为“平衡型”,是这种一北一南的双都模式中的陪都,已不再有东西控制型双都模式中的同等地位,陪都的政治分担功能弱化,政治象征意义突出。如朱棣称帝后的南京,虽然有完整的机构,但实际上已流于形式。

不会的,两京制度只是为了方便明朝政府统治,真正拥有实权的是北京,南京只不过是北京的一个备份,目的就是为了方便明朝皇帝有什么危险的时候,可以马上迁往南京。相信对历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应该对明朝的历史非常感兴趣,明朝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这个朝代涌现出非常多的人才,而且也发生了非常多的奇闻异事,明代的一些政治制度也非常有意思,例如明代就有两斤制度,顾名思义就是有两个京都,一个是北京,另一个就是南京,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为什么要设立两京制度。
一、南京位于明朝疆域的最中心,在这里设置金都是为了方便控制四方。明朝的国土面积非常大,而在这么大的疆域,南京恰恰是位于明朝国土最中心,在这里设置一个京都目的是为了方便明朝政府控制四方的区域,而且一旦有什么事情,从这里也能直接派兵前往镇压。

二、虽然南京与北京都是京都,但是真正掌握实权的是北京的政权,南京不过是北京的一个备份。虽然说明朝是两京制度,但是真正拥有实权的是北京的政权,即使是同一阶级的官员,在当时北京的官员是明显要大于南京的官员的,南京其实就相当于北京的一个备份。

三、设立南京作为京都,是为了方便皇帝,在北京遇到危险时有一个退路。设立两京制度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方便皇帝,在北京遇到危险时,能够快速的退往南京继续掌握朝权维持国家的秩序,历史上大多数朝代都设立了两京,只是地点和选址都有不同罢了,所以两京制度是不会混乱的,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统治。

你对于明朝的政治制度还有哪些了解,欢迎来评论区与我交流。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的疆域都不一样?
答:朝代的疆域问题,是由统治者来决定的,善战的元朝疆域最广大,但时间却是很短,如果不算上那些割据的朝代,比如五代,十国.软弱的宋朝感觉算是最小的,虽然说清朝也算疆域比较大的,但要不是他与外国统治者互相勾结,成了当时统治中国的工具,要是没有外国人,清朝早就完蛋了.所以所是由统治者政策来决定的,...

明清的两京制分别是值得哪两京,有什么区别吗?
答:单纯以地位来说,南京的地位更高。可以说纵观中国古代实施两京制的朝代,明朝的两京制最为特殊,南京可以说是在留都中地位最高的。因为南京是明初的都城,当时明太祖朱元璋定都于此,认为南京是“宅中图大,控制四方”。最初的明朝两京为南京和开封(当时被称之为北京),再加上中都凤阳的...

明朝的“两京十三省”中的“两京”是个什么建制?
答:而南京是孝陵所在地如果南京的政治地位有所下降的话,对于明朝的统治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南京也是作为两京中的一京,是在明朝的政治管辖中十分独特的一个。可以这么说,在明朝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而南京则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两个地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性。南京是朱元璋陵墓孝陵的所在地,所以对于明朝...

明朝有两京制,南京也有中央机构,两者不起冲突吗?
答:说起实施两京制的朝代,明朝的两京制度相对其他朝代来说最为特殊,因为留都南京保留了一整套中央机构,可以说有着两个朝廷机构,那么拥有完整中央机构的南京在明朝276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南北二京没有起过冲突吗,今天宋安之来具体说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建立明朝,定都于金陵也就是南京。

隋唐都是两京,这样设置有什么特殊原因吗?
答:“陪都”是我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上的重大创举,又叫“两京制度”,它始于西周。西周都城在关中的镐京,周武王为了加强对东方诸地的控制和防止商朝残余的复辟,因而在洛阳首建陪都。此后,历代的大小王朝等,无不模防周朝的两京制度,且许多王朝或政权不只两京。综观历代陪都的设置,大体分为四种情况:1,...

明代为什么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最长的朝代
答:虽然因为饥荒西北起了民变,但以明朝的实力是完全可以镇压下去的。而事实上,民变之起也跟由于平定满人而增加税收有关。增加税收,江南尚不觉得吃力,而西北却承受不了。假如满人不在关外闹事,一是西北民变未必会起,二是明朝也可倾力镇压,而左支右绌而致流寇坐大。中国自宋以来,北宋、南宋、明从根本上说都不是亡...

唐朝和明朝都使中国力量空前强大,那为什么明朝的文化影响力没有唐朝高...
答:包括他们的建筑和文字等等,处处都透露着唐朝的风格。明朝的时候,虽然国家力量比较强大,但是因为政治因素或者是其他因素,使得明朝的历史被曲写了,很多人都没有办法知晓真正的明朝是什么样子,而且明朝灭亡之后,由于清朝统治者为了突出自己的功绩,他们就派人改写明朝的历史,故意在各个方面抹黑明朝,所以...

明朝的实力和经济,究竟是和汉唐同样强盛还是远超汉唐?
答:虽然唐朝帝都长安也曾经六次陷落,但是相对开放强悍汉唐相比一心想在两京十三省过小日子的明朝就显得割据不够了。那么这究竟和明朝那位帝王相关呢?接下来我们详细阐述一下:其实严格意义上说明朝并不弱且也有“远迈汉唐”的称谓,那为何总给人一种与汉唐差距甚远的印象呢?首先呢明朝由于自己的...

从明朝两京一都制的发展变化,看明朝稳定国家,发展北方的决心_百度知 ...
答:”这也标志着明朝两京制的正式开始。 但北伐战场局势瞬息万变,朱元璋下诏确定南北两京之后不久,徐达就已攻占元大都,将蒙元势力大部驱逐出了长城一线,元顺帝被迫北遁漠北,全国形势出现了极大的转变。 随着大军离开中原到达河北、山西一线,作为对元朝临时的作战指挥中心和粮食补给物资中转基地作用的开封,失去了战时经济的...

唐朝盛世期间,长安洛阳两京并重是真的吗?为什么?
答:并不能把五京制又强行套到二都制上。4、“京”和“都”:“京”这个名字是隋朝的时候改的名字为了区分东西两都,来堵住反对二都制的大臣的嘴,但遭到了讥笑。并没有说洛阳不叫”京“。事实上,在唐朝人眼中,京=都。长安洛阳被叫做二都,也被叫做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