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镇的沿革

作者&投稿:班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城镇西北角一座城子山,山上有600年前的古城遗址,因此得名北山城子,后改为城子山。而本镇又位于城子山脚下,故名山城子。清初此地为禁垦围场,光绪年开发,归海信社管辖,民国时期为山城镇,民国二年在此设海龙右翼翼长衙门。1928年东边道镇守使行署由丹东(安东)移到山城镇。伪满时期为山城镇公所……1949年置山城镇,1958年改火箭公社,1980年复置镇。1996年,面积12平方千米,人口2.7万人,满族占6%,镇政府驻山城,辖城东、城西2个行政村和以序数命名的13个居委会。
1949年设花园区,1956年设花园乡,1962年改花园公社,1983年改乡,1984年改花园朝鲜族乡。1996年,面积70平方千米,人口1.9万,朝鲜族占19%,满族占10%,乡政府驻山城,辖郑家、西山、东山、四合堡、金星、永胜、东胜、头八石、东小堡、南沟、华锋、三泉眼、二泉眼、新泉、河南、东花园、中花园、西花园、五里堡、大泉眼20个行政村。
大湾镇因境内大湾沟屯得名。清咸丰年开发,初设海乐社,治所二龙山。民国时为大桦树乡,伪满时期改为二龙山村。解放后划归吉乐区。1956年设五里堡乡,1962年析置大湾公社,1983年改乡,1992年改镇。1996年,面积71平方千米,人口1.1万人,满族占20%,镇政府驻二龙,辖二龙、龙山、东玉井、小湾、西玉井、保民、保兴、太安、大湾、桦树10个行政村。?年,代码220581104,邮编135028,面积70.5平方千米,人口10370人,辖小湾、东玉井、西玉井、保民、保兴、大安、大湾、桦树、二龙、龙山10个村。镇政府驻二龙山村,距市区35千米。
2000年6月15日,省政府批准,撤销花园朝鲜族乡,并入山城镇;11月正式合并。2003?年,山城镇面积82.3平方千米,人口64300人。2005年9月9日,经省政府批准,撤销大湾镇,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山城镇管辖(享受民族乡待遇);10月正式合并。面积152.8平方千米,其中城区12.1平方千米,人口7467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1581人。



山城镇的历史沿革~

元、明、清时期,山城属归德里,民国时期属山城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属一区,1958年为山城公社,1984年7月改设山城乡。1987年5月,山城乡并入山城镇。1990年,全镇分为27个行政村、5个居民委员会、296个村民小组,共有16515户、72340人。

从辽源市区水源地遗址发现的“人”字形刻纹陶片上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氏族公社时期,辽源人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据《盛京旧志沿革》记载:周代前在辽源市地域就有濊貊、肃慎族劳作生息。 隋朝高句丽仍据此地,中原王朝在高句丽范围之内设立郡县。唐朝初年属河北道安东都护府的南苏州,唐朝渤海国时,东丰县属长岭府,东辽县属夫余府。 926年辽于此地建黄龙府,到975年,历49年。由于黄龙府卫将燕颇反辽,黄龙府被废。辽灭渤海国后,辽源地区属东京道长岭府,设在梅河口市山城镇(亦说属乙典郡)。金代属咸平路。元朝属辽阳行省开元路咸平府斡磐千户所,后为辽东宣慰司辖境。 明朝先设定辽都卫,后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后设奴尔干都司,东辽、东丰两县属三万卫管辖,后属塔鲁木卫、司吉河卫境。1437年(明正统二年),设辽东边墙,辽源位于边墙之外。 清朝以前,生活在辽源境内的民族主要是满族。东部属于海西女真哈达部,西部是叶赫部。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灭叶赫部后,将今辽源市全境划为大围场的一部分。1661~1722年(清康熙年间),辽源地域正式划为盛京围场,专为皇室狩猎用地。当时各围场名称都是以地形地物的特征或某些动物活动的区域特点来命名;还有些围场在明末清初就有地名,后来把这些地名做了围场名。1878年(清光绪四年),盛京将军曾祺向清廷奏请西流水围场和东流水围场开禁。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围场弛禁招垦。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盛京围场总管高万梅主持勘放西流水四十五围地。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冬,清政府于扎拉芬阿林围之大疙瘩(即龙首山)西侧设东路保甲分局,办理民事政务,为辽源境内建制之始。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经奉天军督奏请,在今辽源境内西部、东部各建置一县,西部称西安县,东部称东平县,隶属奉天省海龙府。西安县城原拟建在老虎嘴子,后改在大疙瘩西侧(今龙首山)设置。大疙瘩在围内层峦叠嶂,绣壤相错;有山谷之险,足以控制四方;又通途畅行,居民已聚。因此,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奉天军督曾祺、咨商荒务大臣廷杰,改勘城基于大疙瘩山,西至半截河,南至东辽河,北至半截河,方圆l里,面积541亩。将全县9个半围划为4保16社。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修筑西安城垣,由商民捐资修筑4座城门,名曰东吉、西宁、南康、北寿,挖护城河1390米。县城内设东吉、西宁、南康、北寿4保。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设立奉天省,西安县隶属奉天省。奉天省改为辽宁省,西安县隶属辽宁省。 1912年,成立西安县、东平县行政公署,隶属辽宁省管辖。1914年,废除海龙府。6月,辽宁省改为奉天省,西安县、东平县归奉天省辽沈道管辖,同年3月东平县改名东丰县。1920年,西安县、东丰县归奉天省直属。1926年,西安县、东丰县由三等县升为二等县。由于土地大量开发,人口再次大增,成为奉天省闻名的农业集散地。随之,县城各种店铺门房相继建立。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实行省制,改奉天省为辽宁省,西安县、东丰县直属辽宁省管辖。东北沦陷时期,西安县、东丰县先属伪奉天省,后属伪四平省。1945年8月31日,拟将西安县更名北丰县,但未被推行,仍称西安县。1945年11月至1 946年1月属辽北省第三专署。1946年2月属辽北省二专署,5月属中共辽宁省分委二专署。 1947年西安县、东丰县获得解放。1948年7月,划归辽北省第三专署。1948年10月1日,划西安县城区及矿区,成立西安市,属辽北省。这是市、县首次分设。1949年5月隶属辽东省。同年7月西安市改为省直辖市。西安县政府机关仍设在西安市区内。1952年4月3日,西安市因与陕西省西安市同名而不易区分,又境内为东辽河发源地而更名为辽源市。辽源市仍为省直辖市。1956年8月1日,取东辽河名,将西安县更名为东辽县。同年改由吉林省怀德专区管辖。1958年东辽县、东丰县划入四平专区代管。1959年3月23日,撤销东辽县,将原东辽县的行政区域并入辽源市。1962年5月28日,恢复东辽县建制。1969年5月14日,撤销东辽县,其行政区域仍划归辽源市管辖。1976年1月22日,恢复东辽县建制。1980年1月29日,撤销东辽县,将原东辽县行政区域划入辽源市。1983年8月30日,辽源市升为地级市,城区设龙山、西安两区,同时恢复东辽县建制(东辽县第四次与辽源市分设),东辽县、东丰县划归辽源市管辖。1987年1月7日,东辽县人民政府驻地由辽源市迁至白泉镇。

新城镇的沿革
答:1962年设寇家桥公社,同年更名扁都公社。1983年改新城乡、扁都乡。1996年,新城乡面积82.9平方千米,人口1.2万人,其中回族占13%,藏族占10%,辖端阳沟、后池、西街、东街、南门河、晏家堡、丁家山、东南沟、东山9个行政村;扁都乡面积53.6平方千米,人口1万人,辖口子下、张旗、下川、吴家沟、扁...

新城镇的沿革
答:元太祖二十二年(1228年)始割长山县东部、高苑南部、临淄县西部建新城县。1914年1月,易名耏水县;4月,因境内古有齐桓公戏马台而改为桓台县。1950年4月县城迁至索镇。1958年12月成立桓城公社。1982年4月更名为新城公社。1984年改为新城镇。

新城镇的沿革
答:原新城县政府驻地。1958年建新城公社,1982年改镇。1996年加录乡并入。1997年,面积70.7平方千米,人口4.9万人。

中国古代城池发展历程,按朝代说明,谢谢啦,字数要求300-500
答:第二阶段,即从隋唐至清末时期,从时间上大致可把当时的城市史地沿革划分为隋唐五代、辽宋金元和明清三个时期。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的原因除政治的再次大统一以外,大运河的开凿,南方经济的持续发展,海外贸易的兴起、增多,茶叶及其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的影响等也是其重要因素。这是因为,上述原因不仅改善了长江与钱塘江流域...

新城镇的历史沿革
答:明正德十一年(1516)始筑峰山城,清雍正元年(1723)修关路并埠头。乾隆五年(1740)建通衢风雨亭,后名新城,建于圩。圩期农历三、六、九,是本县最大的圩镇。因其历史、文化、经济在赣南颇负盛名,也被誉为赣南四大名镇之一。大余“南扼交广,北拒湖湘”,形势险要,为古代兵家所必争,素有江西...

都城镇的历史沿革
答:自始都城成为全县政治、经济、信息、文化活动中心。1961年为都城镇和附城人民公社。1968年3月起建立都城镇革命委员会。1980年11月撤销镇革命委员会建立都城镇人民政府。1983年称都城镇和附城区。1989年,附城乡撤销建制并入都城镇。镇政府设在都城镇418路58号。1999年5月,镇政府搬至平江路50号办公。

新城镇的历史沿革
答:1950年设新城区,1958年改公社,1985年改镇。面积53.4平方千米,人口3.3万,辖北掌村、南掌村、侯庄村、东冯村、西冯村、北冯村、前升村、东郝庄村、西许庄村、后河村、三王村、胜利村、西王庄村、新城村、小屯桥村、白错村、河头村、店上村、新章村、西石岭村、台上村等21个行政村。

新城镇的建制沿革
答:新城镇区,在礼山县建置前分属河南罗山县和湖北黄陂县。礼山县建置后,属一区。1941年设新治乡、1942年改称老山乡。解放初,属五区、后称新城区。1958年,建七一人民公社。1961年复称新城区。1975年,又改称新城人民公社。1984年。复称新城区。1987年9月,设新城镇。辖金岭、红畈、新府、段湾...

汾城镇的历史沿革
答:西汉因在此置临汾县,县域包括今新绛县和襄汾县南部。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分临汾县北境设泰平县,县治即今襄汾县古城镇。北周为避周文帝宇文泰名讳,改为太平县。唐贞观七年(633年),太平县移治敬德堡,即今汾城镇。1914年1月,山西省在全面调整省内区划地名期间,鉴于当时全国已有3个太平...

陆城镇的历史沿革
答:史载,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陆逊屯兵于此,筑土城操练水师,后人乃称其地为陆城。五代后唐清泰年间,楚王马氏在陆城设王朝场;北宋淳化五年(994)升王朝场为王朝县,在此设县署;北宋至道二年(996),将王朝县改名临湘县,县治仍设此,直至民国19年(1930)县治迁长安驿。1952年设陆城镇,属临湘县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