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霖镇的历史沿革

作者&投稿:虫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甘霖古称两头门,宋时属桃源乡,清康熙时称两头门镇。嘉庆初年遇大旱,知县沈谦率众去南山天兴潭请龙求雨,返至两头门,天色骤变,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至,为示纪念,遂改名甘霖。宣统三年(1911),甘霖与苍岩合称霖苍镇。
民国元年(1912),霖苍镇辖桃源、白鹤、方升、平义区。民国21年6月,4区合并设置第2区,辖25个乡和甘霖、博济、苍岩镇。35年9月撤区并乡镇,设6个乡,甘霖镇归属桃源乡。 甘霖镇辖2个居委会、154个行政村:桃源居委会、博济居委会、甘一村、甘二村、甘三村、桃源村、白泥墩村、外宅村、孙村村、黄郎地村、金家沿村、东湖村、官屋基村、大砩口村、高建村、雅境村、叶家田川村、沈家村、梅涧桥村、西京村、珏芝村、姜家村、寺前村、上屋村、江田村、东梅村、横山坂村、马塘村、上坂洋村、下洋村、兴王村、上沙坂村、东山楼村、后宅园村、下倪村、后朱村、雅言楼村、吴家田村、尹家村、西山楼村、上杜山村、湖岭口村、西湖头村、前朱村、求家坎村、东泉村、雅沈村、俞家砩村、赵家村、黄胜堂村、上王村、戚家村、乌榆湾村、童家村、下杜山村、建安村、柳岸村、俞家村、后庄村、后爱坂村、湖嘴头村、东山村、塘下村、东王村、蛟镇村、倪家渡村、上高村、前王村、祝村村、横山头下村、新溪滩村、新桥头村、甲秀坂村、杜暮头村、查村村、过村村、西吴村、笆脚外村、义家桥村、黄箭坂村、下吴村、福泉山村、袁村村、建明村、下路西村、东张村、渭沙村、孔村村、后史村、下沙地村、冯家潭村、西郑家村、上沙地村、宅根村、花桥村、上朱村、水路坂村、楼下村、西叶家村、西王村、张钱村、湖前村、郑庄村、宋家村、下塘头村、沙田坂村、上塘头村、湖坊村、淡溪湾村、罗村村、黄泥山村、新建庄村、陈家村、下蔡村、大王田湾村、里塘底村、上蔡村、前王村、朝日山村、上路西村、苍岩一村、苍岩二村、苍岩三村、苍岩四村、杨家屋村、楼盛村、黄泥岗村、田东村、长安村、犁头嘴村、石溪坂村、大岩湾村、菜子湾村、杨柳湾村、高童村、施家岙村、石宕村、长安后村、大坑村、小坑村、金横村、求杓湾村、道步湾村、后门湾村、丽湖村、殿前村、和尚田村、下岙村、外坪村、石岱山村、罗家山村、王树坪村、石道地村、浙溪村、毫岭村、大岩坂村。
2007年,甘霖镇由原来154个行政村调整为72个行政村。 1.上蔡村:由原上蔡、朝日山、里塘底3个村合并组成。共计458户、1138人口,总区域面积3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上蔡村。
2.上路西村:由原上路西、陈家2个村合并组成。共计741户,1978人口,总区域面积2.5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上路西村。
3.楼下村:由原张钱、楼下、湖前3个村合并组成。共计458户,1182人口,总区域面积1.5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楼下村。
4.下沙地村:由原下沙地、宅根、水路坂3个村合并组成。共计354户,918人口,总区域面积1.4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下沙地村。
5.东张村:由原东张、黄泥山、新建庄、沙田坂4个村合并组成。共计575户,1565人口,总区域面积2.1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东张村。
6.上塘头村:由原上塘头、下塘头、淡溪湾、宋家4个村合并组成。共计667户,1741人口,总区域面积1.98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上塘头村。
7.西叶家村:由原叶家、西王2个村合并组成。共计540户,1410人口,总区域面积1.8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叶家村。
8.孔村:由原孔村、渭沙、花桥3个村合并组成。共计698户,1833人口,总区域面积1.9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孔村。
9.后史村:由原后史、郑家、冯家潭3个村合并组成。共计357户,939人口,总区域面积3.1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后史村。
10.苍岩村:由原苍岩一村、苍岩二村、苍岩三村、苍岩四村4个村合并组成。共计1370户,3734人口,总区域面积5.1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苍岩四村。
11.殿前村:由原殿前、高童、杨家屋3个村合并组成。共计797户,2193人口,总区域面积6.25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殿前村。
12.大岩坂村:由原大岩坂、大岩湾2个村合并组成。共计196户,567人口,总区域面积1.75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大岩坂村。
13.施家岙村:由原施家岙、石宕、下岙、楼盛、黄泥岗5个村合并组成。共计449户,1268人口,总区域面积6.86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施家岙村。
14.长安村:由原长安、后村、梨头嘴3个村合并组成。共计533户,1504人口,总区域面积2.92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长安村。
15.石坪村:由原石溪坂、石岱山、外坪3个村合并组成。共计448户,1222人口,总区域面积5.5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石岱山与外坪交界处。
16.大小坑村:由原大坑、小坑、金横、罗家山、王树坪5个村合并组成。共计494户,1307人口,总区域面积5.4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大坑与小坑交界处。
17.石道地村:由原石道地、浙溪、杨柳湾3个村合并组成。共计609户,1744人口,总区域面积5.3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石道地村。
18.求杓湾村:由原求杓湾、道步湾2个村合并组成。共计232户,689人口,总区域面积3.3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求杓湾村。
19.毫岭村:由原毫岭、菜子湾、后门湾3个村合并组成。共计395户,1076人口,总区域面积3.68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毫岭村。
20.官珏村:由原珏芝、官屋基2个村合并组成。共计319户,968人口,总区域面积1.4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珏芝村。
21.甲秀坂村:由原甲秀坂、新桥头、新溪滩3个村合并组成。共计478户,1292人口,总区域面积1.5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甲秀坂村。
22.芭脚外村:由原芭脚外、西吴、前王3个村合并组成。共计315户,827人口,总区域面积1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芭脚外村。
23.义杜村:由原义家桥、杜暮头2个村合并组成。共计305户,809人口,总区域面积0.9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杜暮头村。
24.东湖村:由原东湖、西京2个村合并组成。共计304户,837人口,总区域面积1.13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东湖村。
25.过祝山村:由原横山头下、祝村、过村3个村合并组成。共计375户,1058人口,总区域面积1.1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横山头下村。
26.前后朱村:由原后朱、前朱2个村合并组成。共计317户,913人口,总区域面积1.4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后朱村。
27.福宅安村:由原外宅、建安、福泉山3个村合并组成。共计446户,1250人口,总区域面积4.5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外宅村。
28.孙屋村:由原孙村、上屋2个村合并组成。共计487户,1286人口,总区域面积2.06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孙村。
29.桂山村:由原上杜山、下杜山、后宅园3个村合并组成。共计543户,1520人口,总区域面积1.15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上杜山村。
30.东雅后俞村:由原东山楼、俞家、雅境、后庄4个村合并组成。共计611户,1676人口,总区域面积3.2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东山楼村。
31.西叶村:由原西山楼、叶家圳2个村合并组成。共计724户,1852人口,总区域面积2.2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西山楼村。
32.上高村:由原上高、茶场、横山坂3个村合并组成。共计508户,1424人口,总区域面积1.61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上高村。
33.黄箭坂村:由原黄箭坂、下倪、下吴3个村合并组成。共计636户,1841人口,总区域面积2.76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黄箭坂村。
34.蛟镇村:由原蛟镇、倪家渡、金家沿3个村合并组成。共计423户,1160人口,总区域面积1.4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蛟镇村。
35.黄塘岭村:由原塘下、湖岭口、黄郎地3个村合并组成。共计312户,902人口,总区域面积1.64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塘下村。
36.东王村:由原东王、梅涧桥2个村合并组成。共计333户,920人口,总区域面积3.75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梅涧桥村。
37.东山村:由原东山、沈家、东梅3个村合并组成。共计552户,1472人口,总区域面积2.2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东山村。
38.后袁湖村:由原后爱坂、袁村、湖嘴头3个村合并组成。共计430户,1117人口,总区域面积1.73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后爱坂村。
39.甘一村:由原甘一、吴家田2个村合并组成。共计532户,1370人口,总区域面积2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甘一村。
40.黄胜堂村:由原黄胜堂、上王2个村合并组成。共计515户,1366人口,总区域面积1.6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黄胜堂村。
41.俞赵村:由原俞家砩、赵家2个村合并组成。共计300户,861人口,总区域面积1.3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两村交界处。
42.士明村:由原上沙坂、戚家、高建、寺前4个村合并组成。共计303户,870人口,总区域面积1.72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寺前村成人中专学校。
43.甘霖新村:由原甘二、东泉、童家3个村合并组成。共计340户,880人口,总区域面积0.9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三村交界处。
44.姜王村:由原兴王、姜家2个村合并组成。共计250户,710人口,总区域面积1.1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姜家村。
45.尹家村:由原尹家、乌榆湾2个村合并组成。共计602户,1594人口,总区域面积3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尹家村。
46.前王、下蔡、罗村、湖坊、郑庄、上沙地、大王庙、下路西、上朱、大王田湾、丽湖、和尚田、田东、下洋、雅言楼、查村、马塘、白泥墩、江田、柳岸、西湖头、雅沈、大砩口、甘三、求家坎、上八洋、桃源等27个行政村其规模和村名保持不变。



急!一个有关古城绍兴的历史故事。~

绍兴历史
概述
  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绍兴至今已有约8000年历史。越国古都建于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2500年。   绍兴是夏朝开国之都,春秋五霸之越国首都,两晋的会稽国都、吴越国东都、南宋故都和南明政权首都,夏商周春秋时期成名已久,也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等时期的大都会,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绍兴亦是中国文化第一城,三次士大夫南下的积淀,以至文风鼎盛誉满天下。   春秋时期,於越民族以今绍兴一带为中心建越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江南,
绍兴历史(10张)降越君,以越地置会稽郡,推行郡尉分治模式,怕越国复兴而尉治山阴(因会稽郡是边防大镇,尉治更重要),辖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大部20余县。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会稽郡领26县,在今浙江境内有18县。东汉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置吴郡,钱塘江以南仍为会稽郡,郡尉皆治山阴(今绍兴)。晋太康二年(281),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以会稽、东阳、永嘉、临海和新安五郡置东扬州,升任东扬州刺史,州治山阴;隋开皇九年(589)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同时并山阴、永兴、上虞、始宁为会稽,并余姚、勤、鄮入句章县,设吴州,州治会稽县,领原扬州五郡,辖会稽、诸暨、剡、句章4县。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废吴,以原吴州境置越州,辖境不变。唐代作为东南第一都,设越州总管府、中都督府、浙江东道节度使,管越、睦、衢、婺、台、明、括、温八州;五代设越州大都督府和东都,驻山阴,管越、睦、衢、婺、台、明、处、温八州;北宋设两浙路、越州大都督府,镇东军节度,大观元年,升为帅府,驻山阴,管越、衢、婺、台、明、处、温七州。南宋建炎四年(1130),高宗驻跸越州,升越州为绍兴大都督府和行都,治山阴,管越、衢、婺、台、明、处、温七州;辖山阴、会稽、诸暨、萧山、余姚、上虞、嵊县、新昌8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称绍兴路。明、清复为绍兴府。民国24年(1935),设绍兴行政督察区。1949年10月设绍兴专区,1952年1月撤销,1964年9月复设绍兴专区。1983年7月撤地建市,设省辖绍兴市。
史前绍兴
  小黄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 考古人员在绍兴甘霖镇小黄山,发现了小黄山文化遗址。从出土文物推断,早在10000—8000年以前,小黄山的先民就开始了定居生活,采集、狩猎所得是他们的主要食物来源。大量陶器的出土,使小黄山文化独具考古价值。
古越文明
  绍兴地处东南沿海,是我国古代越民族的生息之地,古越文明的中心。专家们普遍认为,东起东海,西至浙西皖东,北到江淮,南达闽粤的辽阔区域,都受到古代越文明的辐射和影响,古越文明的范围涵盖上述地区。
开国大典
  舜会百官、禹会诸侯发生在绍兴,古人曰:“越,舜禹之邦也。古有三圣,越兼其二焉。”《史记》“夏本纪”记载: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又载:禹会诸候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大禹在会稽成立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是夏朝开国大典之地,并把天下分成九州,九州的扬州东南到海滨,中心在会稽。会稽山,是中国历代帝王加封祭祀的著名镇山,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望于海,李斯立石刻颂秦德,这就是著名的“会稽刻石”,又见东南之地有王者之气,因此掘剡山而泄王气。   华夏历史对山脉的崇拜,始于会稽山。《吕氏春秋·有始》和《淮南子·地形》,尊会稽为中华九大名山之首。会稽山也是山水诗的重要发源地,历代文人雅士留下了众多诗文佳作。公祭大禹陵作为国家级祭典,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春秋霸都
  公元前490年,越国大夫范蠡受命兴建越国都城。范蠡先选择在府山兴建句践小城。随后又在小城以东兴建了山阴大城。后人赞绍兴城得山水之利而无旱涝之忧,能攻易守而基业可据,堪称古代城建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后吴越争霸,阖闾阵亡,夫差报仇,句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一雪前耻,越灭吴,拓地至江淮,疆域包括山东东南部,江苏、安徽的南部,江西东部和浙江福建等,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王侯将相,文种范蠡,越国的奋发图强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继舜禹之邦后,会稽再度名扬华夏。此后秦始皇东巡绍兴,留下“会稽刻石”,东汉绍兴成为中国青瓷CHINA的发源地、鱼米之乡。
六朝大都
  魏晋时期,会稽人阜物殷,与建康东西相峙,地位相当于今天的上海,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和绢、米、纸等物品的交易中心,是整个中国最有魅力的城市,作为繁华的商业、手工业中心城市,号为天下繁剧,一度改郡为国,会稽世家大族的豪奢和富有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出则千骑簇拥高牙,入则列鼎锦衣玉食。同时会稽具有特殊的军事政治地位,王马共天下的时代,栖居会稽的门阀士族人物,其动静出处,在政治上极具影响。晋元帝赞誉绍兴“今之会稽,关河之重”,是晋王朝“皇基所讬”的“泱泱大邦”。绍兴有全国最发达的商品经济,豪奢的庄园,所谓“王公妃主,邸舍相望”;天下名士在会稽竞逐风流,人文之盛、无出其右。东晋后期,会稽占扬州大区人口40%,为东晋第一大郡。    史籍记载,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首都建康在经历苏峻之乱后,破败不堪。当时朝廷提出迁都会稽,虽最终未能成行,也体现了会稽与建康分庭抗礼的地位。南朝刘宋年间,朝廷设置“扬州”,州治在山阴,其后数度称为东扬州,魏晋的绍兴,可以叫山阴、会稽,也可以叫扬州、东扬州。
魏晋风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和政治中心南移,大批黄河流域的居民纷纷避乱江南,会稽郡成为世家大族的移民聚居地,王谢家族纷纷定居会稽,十八高士云集沃州,是整个东晋最大的明星聚居地,人文鼎盛,冠于江左。以至于《世说新语》里随处可见会稽一地发生的故事,留下了大量的典故,如东床快婿、曲水流觞、东山再起、乘兴而来等。会稽成为六朝文化中心、山水文化的发祥地,预示一个艺术新时代的来临。六朝会稽名士在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成就卓越,并延续到唐宋时期,成为中国审美的高峰。
富甲天下
  自魏晋以来,会稽大兴,是南方最富庶的地区,又得运河之终点,在隋唐,仍是国际性的大都会和全国重要的经济商业中心。大运河的开通也是为了方便对南方经济中心会稽的控制,会稽又是华夏圣都,隋炀帝欲东巡会稽,效法夏禹、秦皇的故事。   隋朝越国公杨素,以越州系其封邑,将郡城加广至周围45里,名曰罗城。作为全国的丝绸陶瓷等产 东南第一都
业中心,“绍兴制造”远销海外,是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发源地,作为手工业和重要的商业中心,冶金业、高级丝织品业、青瓷业、造纸业、制盐业、造船业、外贸业均兴盛一时,因经济发达,各地草市甚多,城中商旅往来,络绎不绝,皇甫政形容“城中富商来集,大陈伎乐,百万之众,鼎沸惊闹”,作为东南第一大都市,唐朝中期后,绍兴成为经济最发达地区,关系着全国的经济盛衰,在唐末被称为“雄剧之藩”。白居易说“因思在越,官重事殷” ,孙逖曰“会稽郡者,海之西镇,国之东门,都会蕃育,膏肆兼倍“;杜牧赞“机杼耕稼,提封七州,茧税鱼盐,衣食半天下”;崔元翰更称越州“铜盐材竹之货殖,舟车包篚之委输,固已被四方而盈二都”,是唐朝最重要的赋税来源和经济中心。   唐代绍兴繁雄奢华,商贾云集、名流汇集,作为综合性大都会,园林数量、唐诗数量、名流数量均为唐代三甲,也是宗教中心之一,回纥的摩尼寺在绍兴建立、日本数度来绍兴求佛法,有唐一朝,论综合影响力,当推长安、洛阳、越州。唐朝宰相元稹,一再夸赞越州风景的美丽、州宅的宏伟、城市的繁华,写下“会稽天下本无俦”的诗句来赞美越州。诗仙李白四入会稽,百余首诗赞美绍兴,占其诗歌总数十分之一,为最多的城市,吟出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的绝句。 其他400多位诗人如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崔颢、刘禹锡、贾岛、罗隐、温庭筠、孟郊等,倾慕会稽风华,在绍兴留下几千首宝贵的诗作,文化号召力惟东西二都可比。
南宋故都
  从五代的吴越国东府,到北宋的大都督府,越州“其地襟海带江,方制千里,实东南一大都会”。南宋时期,宋高宗赵构,于建炎三年(1129)十月来到越州,以州治为行宫,建都越州,越州成为南宋的政治、经济中心。绍兴元年,赵构将越州升为绍兴府,寄托中兴国统之意,以绍兴为行都。绍兴作为帝王的陵寝所在,皇家大族的重要聚居地,大理寺、六宫和宫学均在绍兴,城中还有天庆宫、天长观等行宫和皇室重要建筑,宋理宗等都曾是绍兴市民,也是全国文化出版中心,其地位高出其他各府。在朝廷当时宣布的40个“大邑”中,绍兴名列其首。南宋一代,绍兴仍为全国第二大城市。谓八百里湖山,十万户人家。每年正月十五的灯市,“傍十数郡及海外商贾皆集,玉帛、珠犀、名香、珍药、组绣、髹藤之器,山积云委,眩耀人目;法书、名画、钟鼎、彝器、玩好、奇物,亦间出焉”。
文化巨邦
  明清时期的五百年,是中华帝国在彷徨中痛苦徘徊,饱受风霜侵凌的五百年。绍兴,也正经历着实现近代化之前的阵阵苦痛。徐渭、王冕、陈洪绶、王守仁、刘宗周等等,他们的文化成就,构成了明清时期绍兴文化的主线,在曲艺、绘画、诗词、文学、思想界等领域都有重要代表人物出现。明清绍兴是全国文化思想中心,明末文艺复兴的萌芽在绍兴产生,经济方面仍是浙东之首、江南地区的富庶城市。1790年朝廷绘制大运河全图《九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绍兴是中国大运河的南端,表明在全国城市中的地位。康熙、乾隆等多次游访绍兴。
近代风云
  昏睡百年,龙的子孙在猛然间醒来。风雨如磐,山河破碎。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中,绍兴人民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徐锡麟、秋瑾、陶成章,史称辛亥三杰,他们轰轰烈烈的斗争事迹,见证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绍兴的光复会,是这个时代中了不起的盛举。民族沉沦,彷徨中迸发出一声有力的呐喊,永不陨落的文坛巨星——鲁迅,成了近代绍兴人最大的骄傲!蔡元培、马寅初、陈建功、竺可桢……绍兴文明的航船,依旧承载着“大师叠出”的自豪。
会稽王气
  绍兴现存三个王陵区:大禹陵、宋六陵、印山越国王陵,另有东吴孙坚墓、吴越国钱王墓等,彰显了绍兴的历史地位、传奇色彩和中华象征。秦始皇不远千里来会稽、祭大禹,对这座出一帝一霸从而兼有“天子之气”和“霸王之气”的会稽表示敬意;历代重量级名人赞颂绍兴可谓多不胜数,比如陆游的“今天下巨镇,惟金陵与会稽耳”!元稹的“会稽天下本无俦,任取苏杭作辈流”;毛泽东的“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李商隐的“昔闻咸阳帝,近说稽山侬”;苏轼的“此方定是神仙宅,禹亦东来隐会稽”等。

代王城镇的历史沿革
答:代王城镇的历史沿革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如何缓解焦虑情绪? █记忆█z56 2016-06-04 知道答主 回答量:7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7.5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北宋乐史著的《太平寰宇记》中记:“代地本瞿、姜姓之国,周末强大,在七国前称王”。明人尹耕的《两镇...

沙石镇的历史沿革
答:吉埠大队从赣州市南处公社划入。同年冬,沙石、龙下、新路3个公社合并为沙石公社。1968年沙河公社并入,1972年10月复设沙河公社。1978年元月10日沙石公社划属赣州市。1984年4月29日改为沙石乡。1987年4月5日改为沙石镇。1989年析置龙埠乡。1997年,沙石镇面积73平方千米,人口2....

道县14个乡和9个镇的祥细名称
答:截止2001年末,道县辖9个镇、14个乡(其中4个民族乡)。道县9个镇分为:道江镇、梅花镇、寿雁镇、仙子脚镇、清塘镇、祥霖铺镇、蚣坝镇、四马桥镇、白马渡镇。14个乡分为:富塘乡、乐福堂乡、桥头乡、营江乡、万家庄乡、新车乡、上关乡、白芒铺乡、柑子园乡、东门乡、审章塘瑶族乡、井塘瑶族乡...

崇仁镇的历史沿革
答:据《裘氏宗谱》记述:先祖裘睿于晋建兴四年(316),随晋元帝南渡,隐居婺州。子尚义熙中徙会稽云门,熙宁间(1068~1077),裘氏分迁嵊西。裘氏家风,以崇尚仁义为本,崇仁也因此得名。宋嘉定间设崇仁乡,明万历年间形成集市。清康熙时设崇仁镇,民国元年(1912)设崇仁区,下辖崇仁镇。1949年6月...

湖南道县寿雁镇历史
答: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达20多种,其中锡、钨矿的储量和品位均居全省第二位,金属锂、铷矿为湖南省独有,蚣坝镇后江桥和祥霖铺镇的大型金属矿床在全国榜上有名。据勘探,全县锡钨矿的保有储量达160万吨、铅锌矿220万吨、锰矿3400万吨、铁矿1500万吨、锂矿40万吨、铷矿16万吨、高岭土2000万吨。 境内水系发达,...

道县有哪些镇
答:祥霖铺镇 辖:向阳、园田、分江头、岑江渡、兴坪、港口、白面下、赤竹元、赤坝塘、常青、光明、笔架山、胡家、板塘、大车、幸福洞、赵家洞、白露塘、吊高楼、郎龙、祝福、达头山、白家田、祥霖铺、青松、石家、上渡、顾家、银山、小盘、大盘、王家、田广洞、立福洞老村、立福洞新村、大井、香花、下蒋、...

大仲村镇的历史沿革
答:大仲村为镇政府驻地,建村于明朝永乐年间。因聚落中有一大冢,故名大冢村,清初易名为大仲村。抗日战争前分属费县、临沂两县。1947年属苍山县,1958年成立仲村公社。1984年设镇。1996年,面积84.3平方千米,人口5.2万人,辖大仲村、河西、西石曲、东石曲、中石曲、向阳庄、西辛庄、大吴宅、小吴宅...

长乐镇的历史沿革
答:长乐系古人取自“知足常乐”之义,因“长”与“常”同音,故取名长乐。1949年6月建立长乐区,下辖开元、太平、石砩、剡源、辅仁、安国、贵门乡和长乐镇。1950年1月增设继锦乡,划出安国、贵门乡归属新建的南山区。同年6月,7个乡(镇)划分为11个乡、1个镇。1955年长乐镇改为县属镇。1956年...

石柱的历史情况
答:石砫,以石潼关、砫薄关而名。后周置施州。唐改青江郡。宋末,置石砫安抚司。元改石砫军民府,寻仍为安抚司。洪武七年,石砫安抚使马克用遣其子付德与同知陈世显入朝,贡方物。八年,改石砫安抚司为宣抚司,隶重庆府。十六年,石砫溪蛮寇施州,黔江守御官军击破之。十八年,石砫宣抚同知陈世显...

龙海城内城门历史
答:祠内有清代黄檠重刻的明赵怀玉撰《岱仙岩历史沿革》及清龙溪举人苏廷耀撰、督蜀使者同安苏廷玉书的联:“大唐三百年今何在堪笑长安市中依然此熙来攘往;正月廿八日吾以降相逢琵琶坂上岂有些后果前因”。高美亭石古井: 高美亭井 [龙海市榜山镇普边村泗州佛祖庙前院南宋 市文物保护单位]绍定四年(1231),当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