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分布特征 岩性油气藏类型及特征

作者&投稿:吴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缓坡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坡底、坡中和坡顶。坡底处于缓坡带的低部位,大致以外侧第一排顺向断层为界。一般在坡底发育有逆牵引背斜、断块、岩性等圈闭,可以形成相应类型的油气藏。坡中与坡顶大致以超覆、退覆带为界。坡中圈闭最发育,一般有潜山、披覆背斜、断鼻、断块、地层、岩性圈闭等,形成相应的油气藏。油气最富集,灌满程度高,油质好。坡顶一般发育有地层、岩性、稠油封堵圈闭等,形成相应的油气藏。但保存条件较差,油气运移距离较远,油质相对较差。现就缓坡带的坡底、坡中和坡顶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分布特征概述于后。

1.坡底地层岩性油气藏分布

坡底地层岩性油气藏比较单一,发育有断层坡折带控制的岩性油藏,如二连盆地吉尔嘎郎图凹陷在东斜坡带低部位产生一条与边界断层相向而掉的平衡断层。沿断层的走向在地形上形成一条断层坡折带。在断层坡折带的下方,发育了腾一段下部湖底扇岩性油气藏(图8-6)。

另外,还发育有来自陡坡的物源在缓坡带形成上倾尖灭圈闭或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如二连盆地洪浩尔舒特凹陷西坡洪10井阿尔善组构造—岩性复合油藏等。

图8-6 二连盆地吉尔嘎郎图凹陷过林5井油藏剖面图

2.坡中地层岩性油气藏分布

坡中地层岩性油气藏发育,类型丰富。发育有受反向基底断层控制的潜山构造带,如前文所述的冀中坳陷苏桥潜山构造带,“混生、古储、中堵”的潜山油气藏。

发育有受古地形和岩相带控制的粒屑灰岩和生物礁岩性油藏。前者如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周清庄—王徐庄粒屑灰岩岩性油气藏(图8-7、图8-8)。它位于歧口凹陷的西北部,北大港和南大港两个断裂构造带之间的平缓的缓坡带上。在缓坡带的鼻状构造上发育了一系列沙一下亚段粒屑灰岩,上倾方向往往为储集性能较差的岩性致密带遮挡,从而形成粒屑灰岩岩性油藏,环绕凹陷呈半环状分布,已发现了周清庄、歧25、歧26、歧647、王徐庄等油藏(翟光明等,1996)。

又如辽河坳陷西部凹陷西斜坡中北段的高升油田沙四上亚段高升油层。在斜坡的鼻状构造背景上发育了一套以粒屑灰岩和泥晶灰岩为主,次为泥晶白云岩、钙质页岩和油页岩的滨浅湖相半封闭湖湾相沉积。浅灰色粒屑灰岩与泥晶灰岩互层,夹少许泥晶白云岩及绿灰色泥岩薄层,累积厚度一般小于20m,最大单层厚度8.5m,分布稳定。以超覆式沉积在沙四下亚段玄武岩和泥岩之上。

储层主要为粒屑灰岩,其次为泥晶灰岩和泥晶白云岩。粒屑灰岩结构以团粒为主,其次是生屑结构和藻团粒结构及少许鲕粒(多为薄皮鲕)。其矿物成分主要为原生泥晶方解石,其次为亮晶方解石和陆源碎屑泥晶。粒屑直径大小为0.05~0.2mm。储集空间类型为孔隙和裂缝,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隙和次生粒间溶孔,其次是骨壳遮蔽孔和粒内溶孔。孔隙度一般在23%左右,渗透率一般在0.1μm2以下。

粒屑灰岩的分布明显受湖岸线和水下隆起的控制,一般沿湖岸线呈条带状分布;沿水下高隆起腰部呈环带状分布;沿水下低隆起顶部呈片状分布。如高升油田的高一区高1鲕滩(长4km,宽1.5km)和高二、三区高3 鲕滩(长4~5km,宽约2km)就是沿高17—高23水下高隆起两侧呈环带状分布。从而形成了粒屑灰岩岩性油藏。

图8-7 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周清庄—王徐庄粒屑灰岩油藏分布图

(据胡见义等,1991)

1—Ⅳ油层超覆线;2—Ⅲ油层超覆线;3—Ⅱ油层尖灭线;4—Ⅰ油层尖灭线;5—油层分布范围油藏名称:①周清庄;②歧25;③歧93;④歧26;⑤歧49;⑥歧647;⑦王徐庄;⑧歧15

图8-8 黄骅坳陷歧口凹陷歧26井沙一段粒屑灰岩油藏平、剖面图

(据胡见义等,1991)

后者,如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西部平方王沙四段生物礁油气藏。该油藏是在斜坡背景上的下古生界基岩台地上,古近纪早期,沉积了孔店组和沙四下亚段的砂砾岩和砂岩。沙四段沉积晚期本区仍处于水下台地,陆源碎屑少,水域清澈,温度和含盐度适中,龙介虫属和中国枝管藻等造礁生物大量繁殖,形成礁灰岩体。沙四段沉积末期,该区再次抬升并露出水面,使礁体顶部遭受剥蚀;同时,由于风化淋滤和后期白云岩化作用,使礁体溶蚀孔隙极为发育。沙三段沉积时又复下沉,该区又重新被湖水淹没,礁灰岩剥蚀面之上超覆沉积了沙三段湖相暗色泥岩,成为良好的盖层,从而形成了生物礁油气藏。油井的产量高,曾出现5口日产千吨的高产油井(童晓光,1984;马力等,1988;王秉海等,1992;李丕龙等,2004)。

受坡折带控制的地层岩性油气藏,如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东部缓坡带木日格腾一段湖底扇砂砾岩体上倾尖灭岩性油藏。在紧邻木日格构造的北部苏布鼻状构造,受褶皱坡折带的控制,在鼻状构造的南翼找到了腾一段湖底扇砂砾岩上倾尖灭岩性油藏;在鼻状构造的北翼又找到了来自陡坡的物源扇三角洲前缘砂体上倾尖灭的岩性油藏(图8-9)。同时,在北部侵蚀坡折带下面,即下白垩统腾一段与阿尔善组之间的不整合面的下面,由于阿尔善组遭受强烈的剥蚀、风化、淋滤,使早期形成的阿尔善组扇三角洲砂体储集性能得到了改善。从而又在侵蚀坡折带的下面又找到了阿尔善组地层不整合面油气藏(费宝生等,2004)。

受构造和沉积岩相带控制的上倾尖灭岩性油藏,如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双河渐新统核桃园组上倾尖灭岩性油藏。泌阳凹陷为南断北超凹陷,来自南部物源的扇三角洲砂体,楔入烃源层中,自东南方向向北西方向向缓坡带超覆;在缓坡带发育一个鼻状构造自北西向南东倾伏,渐新世廖庄期后期区域抬升,从而形成了上倾尖灭岩性油藏为主的双河大油田。

图8-9 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苏布油藏模式图

由此可见,坡中地层岩性油气藏十分发育,且油质好。

3.坡顶地层岩性油气藏分布

坡顶地层岩性油气藏相对比较简单,主要发育有地层不整合油藏、地层超覆油藏及岩性油藏等。如辽河坳陷西部凹陷西部缓坡带坡顶地层不整合油藏分布十分普遍,如曙光油田坡顶地层不整合油藏分布在古近系与新近系不整合面附近的古近系中,顶底板为非渗透层,不整合面附近为稠油封堵(图8-10)。另外,在坡顶还发育有地层超覆油藏,如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东坡太15地层超覆油藏等,以及上倾尖灭岩性油藏,如泌阳凹陷双河油田等。

图8-10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曙光油田杜家台油层油藏剖面示意图

(据李杏,1984)



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分布特征~

1.具有反转构造性质的铲式陡坡带
如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东部陡坡带。它是由控凹边界断层——笛力断层组成。断层走向NE 40°~50°,倾向NW 310°~320°,延长89km,倾角30°~60°,上陡下缓,属于铲式断层,同时又是一条腾一段后期发生的正反转断层。在断层下降盘发育有反转鼻状构造。物源来自东部凸起上,下白垩统腾一段发育了扇三角洲平原相砂砾岩体。由于靠近物源,沉积砂体混杂堆积,分选差、杂基含量高,特别是后期压实成岩作用,岩性更加致密,物性变差,在高部位形成物性遮挡;远离物源,局部单砂层分选变好,形成有效储层。同时本区碳酸盐胶结物也是影响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低部位烃源岩生烃脱羧基作用,致使地层水偏酸性,在单砂体内形成热循环对流,溶解低部位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次生孔隙。而在砂体的高部位及顶层未被溶蚀,构成巨厚砂砾岩中有效储层呈层状分布的格局,从而形成了巴2成岩圈闭油藏。
在阿尔善组阿四段湖侵之后的高位体系域内发育的建设性扇三角洲前缘相分流水道砂岩体沉积于构造的低部位,由于腾一段后期发生构造反转,使原先下倾尖灭的砂体变成依附于鼻状构造翼部扇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砂上倾尖灭,从而形成了上倾尖灭构造—岩性复合油藏。
2.断阶式陡坡带
(1)冀中坳陷霸州凹陷西侧霸州断阶带,它是由多条基岩断层组成的断阶带,向凹陷方向发育,节节下掉,形成三个台阶。控凹边界断层形成时间稍早,向凹陷断层渐次变新;同时,基岩被卷入,因此在三个台阶上均发现了油气藏(图8-1)。一台阶—牛驮镇凸起上找到了坝28蓟县系雾迷山组残丘油藏;二台阶找到了南孟—龙虎庄寒武系、奥陶系潜山油藏;三台阶找到了顾辛庄奥陶系潜山油气藏及其古近系披覆油藏等。

图8-1 冀中坳陷霸州凹陷霸州断阶带潜山油气藏模式图

(2)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的西北部钟市陡坡带,由3 条断层组成的断阶带。在水进条件下,潜江组(Eq)自下而上逐层超覆在荆沙组(Ej)断阶侵蚀面或断剥面之上,由荆沙组或古生界形成底板遮挡层。从而形成了潜江组以地层超覆油藏为主,岩性尖灭油藏为辅的成藏组合(图8-2)。
(3)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背靠陈家庄—滨县凸起,面向利津生油洼槽,由2~3条断层组成的向洼槽节节下掉的断阶式陡坡带。二台阶上分布有太古宇泰山群片麻岩或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以及沿陡坡带发育了多期深水浊积扇、滑塌浊积扇、水下扇和冲积扇等,从而为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在二台阶上发育了潜山油藏,其上发育了地层超覆油藏;在三台阶上发育了岩性上倾尖灭油藏,构造岩性复合油藏;在邻近的洼槽中发育了透镜体岩性油藏等(图8-3)。

图8-2 江汉盆地潜山凹陷钟市陡坡带油藏平、剖面图

(据刘玉英等,1987,修改)

图8-3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油藏模式图

(据李素梅等,2004,修改)
3.平面式陡坡带
如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东部南马庄平面式陡坡带,主要由控凹边界断层——马西断层组成。马西断层南段走向北东,北段走向北偏西,延长34km,断距300~4700m,断面西倾,倾角约60°,且具有右旋走滑断层性质,在断层下降盘发育有派生的羽状断层。下降盘为马西生油洼槽,上升盘为文安斜坡的南端。断面的倾向与基岩地层的倾向相反,基岩地层倾向南东。基岩由长城系高于庄组(Chg)、蓟县系杨庄组(Jxy)、雾迷山组(Jxw)、清白口系长龙山组(Qbc)、景儿峪组Q(bj)、寒武系( )、奥陶系(O)及石炭(C)—二叠系(P)组成,古近系形成向东南方向抬升的斜坡。古近系沙二—三段、沙一段及新近系层层上超有利于形成地层超覆油藏。在该带已找到了潜山内幕西20寒武系府君山组、青白口系长龙山组潜山山腹油藏;在不整合面上找到了古近系沙二—三段地层超覆油藏(图8-4)。

图8-4 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东部南马庄陡坡带油藏模式图

该断层在沙一上亚段—东营组沉积时期,强烈活动,最大断距达2000m,在断层的下降盘根部形成了一个南北向分布的条形负地形。沿着这条负地形带,在沙一上亚段沉积时开始发育了自南而北的小型河流,东三段为主要发育时期。根据地震相和沉积相的特征追踪分析,该河道东西宽0.7~1.0km,南北长7km左右,在西10井以北由于断层断距减小,负地形消失,从而河流向西散开(赵政璋,1990)。因此,又在断层下降盘找到了河道砂岩性油藏。

如前所述,一部分学者将岩性油气藏归于地层油气藏中,由于发现岩性油气藏类型越来越多,为了油气勘探和研究工作的需要有必要将岩性油气藏单独划分出来。
岩性油气藏,主要是指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圈闭所形成的油气藏,由于岩石储集性能改变或岩性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岩性圈闭和油气聚集。进一步按照成因和形态,又可以分为岩性尖灭、岩性透镜体、古河道砂岩、生物礁、成岩圈闭和裂缝性油气藏6个亚类。
(一)岩性尖灭油气藏
1.成因
储层在上倾方向或侧向尖灭,被不渗透层围限而形成的油气藏。当岩性尖灭线与储集体构造等深线在平面上相交时,才能形成岩性尖灭圈闭。
2.特征
1)岩性尖灭圈闭一般发育在烃源层中,油源充足,有利油气成藏。
2)储层以碎屑岩为主,一般多发育在低位域湖底扇砂砾岩、水下扇砂岩或高位域的扇三角洲砂岩和河道砂岩的前缘与侧翼。少数为粒屑灰岩、白云岩等储层上倾尖灭或侧变为泥质岩、膏盐岩或致密灰岩,如冀中坳陷任108井沙三段藻团粒白云岩上倾尖灭油藏以及美国威利斯顿盆地等的一些油气田。
3.分布
这类油气藏多分布在海岸线或湖岸线附近,裂谷盆地一般分布在斜坡带的低部位,来自陡坡带的物源至此,产生岩性上倾尖灭。在盆地内部的隆起、凸起和大型古潜山或反转构造的周缘。如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的木日格腾一段湖底扇和苏布腾一段扇三角洲岩性尖灭油藏等。
(二)岩性透镜体油气藏
1.成因
岩性透镜体油气藏是指四周被不渗透层所包围的各种透镜体、带状体或不规则体储层,所形成的油气藏。
2.特征
(1)储层以碎屑岩为主,一般为砂岩、砾岩透镜体;沉积环境多为三角洲平原、前缘分流水道,滨岸砂坝、砂洲、砂滩以及浊积扇砂体等。另外还有火成岩透镜体。
(2)透镜体多分布在烃源层中,形成自生自储的原生油气藏。
(3)在透镜体内部油气分布受构造控制,高部位含油低部位含水。
(4)裂谷盆地的透镜体油气藏规模,一般比较小,但常成群成带分布。
3.分布
一般分布在洼槽带和斜坡构造带的低部位。如冀中坳陷廊固凹陷桐101井古近系沙四段砾岩透镜体油藏,中岔口古近系沙三中亚段砂岩透镜体油藏等。又如济阳坳陷惠民凹陷西南部临南生油洼陷古近系沙三段生油岩系中的夏38火成岩透镜体油藏(谯汉生等,2002)。该油藏的储集体为中间厚向边缘方向逐渐减薄的辉绿岩岩盘状透镜体,钻遇火成岩平均厚度为46m,岩体向南抬起,南北高差700m。储集空间以裂缝和与裂缝相连通的次生溶蚀孔、洞为主,最大孔隙度为8.2%,渗透率为1.85×10-3μm2。该火成岩体上倾方向含油,下倾方向含水(图3-1)。

图3-1 济阳坳陷惠民凹陷夏38火成岩透镜体油藏平面及剖面图

(据谯汉生等,2002)
(三)古河道砂岩油气藏
1.成因
古河道砂岩岩性油气藏的圈闭形成主要受岩性变化带,河流间和沼泽相泥质岩,河岸侧翼遮
挡和断层遮挡等因素控制,组合成多种成因圈闭类型,主要有边滩、心滩“鞋带砂”和河道浊积岩等圈闭类型。
2.特征
(1)储层主要为碎屑岩,由砾岩、砂砾岩、砂岩和粉细砂岩组成
其成因有河流相边滩砂和心滩砂,三角洲平原和前缘分流河道的“鞋带砂”以及海湖水下峡谷的浊流砂,且多呈条带状分布。
(2)成藏组合可分为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两种类型
自生自储成藏组合,油源来自同期烃源层。下生上储成藏组合油源来自下伏烃源层,油气运移通道主要有断层和侵蚀面。由于断层长期活动,将下伏烃源层生成的油气运移到上覆河道砂岩储层中成藏。由于构造运动使地层抬升遭受剥蚀,深切至下伏烃源层,烃源层生成的油气通过侵蚀面运移到上覆河道砂岩储层中成藏,如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纪末印支运动,使下伏三叠系遭受强烈的剥蚀,深切三叠系延长组烃源层,从而使烃源层生成的油气沿侵蚀面运移到上覆侏罗系河道砂岩储层中成藏。
3.分布
三角洲平原和前缘分流河道主要分布在斜坡构造带低部位,如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南部斜坡带现河地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油藏(杜贤樾等,1998)。从纵向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盆地发育萎缩期,如渤海湾盆地东营期—馆陶期、明化镇期,河流相沉积发育,尤其是在大断层下降盘形成负地形,河流因势利导,下切充填形成条带状河道砂岩,如冀中坳陷大王庄东大断层下降盘东营组河道砂岩岩性油藏。
(四)生物礁滩油气藏
1.成因
生物礁油气藏是指被不渗透层包围或侧向遮挡的生物礁储集体圈闭所形成的油气藏。生物礁体圈闭还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礁体顶部含油气,底部为底水,如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东南部流花11-1油田;二是礁体内部物性发育不均匀,油气分布受古地貌和岩性双重因素的控制,油气主要分布在礁体内部渗透带中,如中国建南气田。
2.特征
(1)生物礁的类型:根据生物礁发育的古地理条件、距海岸线的位置和礁体的形态,分为岸礁、边礁、环礁、塔礁等。岸礁位于海岸斜坡上,距海岸线不超过几十米,退潮时可露出水面。边礁位于相对较深海盆中,斜坡坡折带或基岩断层上升盘,向海一侧为深水区,向陆一侧为浅水区。边礁呈环形分布时,称环礁。塔礁(又称点礁)位于海侵初期的盆地斜坡上,由于海侵早期海平面上升速度快,当礁体生长速度与海平面上升速度相适应时,因礁体四周海水不断加深,礁不易侧向生长,而向上生长成为塔礁。
(2)生物礁相带:典型的生物礁可分为三个相带,即礁前相、礁本体或礁核相、礁后相。礁核相主要由高于四周的造礁生物骨架组成,岩性纯,孔隙非常发育,常形成高产油气藏。礁前相处于生物礁迎海一侧,受强烈的波浪作用,在礁前陡坡下形成丰富的礁麓堆积,各种礁屑、生物碎屑发育,成为良好的油气聚集场所。礁后相处于迎陆一侧,一般有潟湖相或浅海相与大陆相隔,由于水浅、浪小,沉积了泥质灰岩、粉屑灰岩、鲕粒灰岩、蒸发岩等,储集性能较差。
(3)造礁生物类型:主要有珊瑚、钙藻、海绵、有孔虫、苔藓、腕足类等。储集空间主要有骨架孔、体腔孔、粒间孔和溶蚀孔等。
3.分布
生物礁主要分布在海岸线附近,常成群成带分布。生物礁油气田在世界上分布广泛,如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墨西哥、利比亚、印尼等,利比亚贾洛古近系生物礁油田,可采储量达2.7×108t。我国在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上发现了流花11-1大油田和建南气田以及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西部平方王古近系沙四段生物礁油气藏等。
(五)成岩圈闭油气藏
1.成因
成岩圈闭油气藏是指成岩作用与后生作用,如压实、压溶、白云岩化、重结晶、胶结、交代、溶解作用等,使储层物性发生变化,从而形成的成岩圈闭油气藏或称物性封闭油气藏。这类油气藏还包括了已成油藏底部因成岩后生作用使之变成不渗透带,受后期构造变动仍将古油藏保存下来的封结型油气藏。另外,沉积压实背斜油气藏也属于这类。
2.特征
(1)破坏性的成岩作用与后生作用,如压实、胶结、硅化作用等,使岩石中的孔隙减少变为非渗透层,从而遮挡油气;建设性的成岩作用与后生作用,如白云岩化、重结晶、溶解作用等,使岩石产生次生孔隙变为储层,从而为油气聚集创造了条件。
(2)成岩作用与后生作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岩石碎屑及胶结物的成分、大小以及温度、压力和地层水物理化学状况等条件。
(3)沉积相带控制储层物性的变化,如水下扇可分为扇根、扇中、扇端三个亚相。由于扇根砾石颗粒大小,分选性极差,因此,岩石物性差,从而成为扇中亚相储层的上倾遮挡层,形成成岩圈闭。
(4)封结型油气藏的形成经历过两个阶段:首先油气运移到圈闭(包括背斜、地层、岩性等)的储层中形成古油气藏。然后在后生作用下,在油气藏底部油水界面或气水界面处,形成沥青—稠油或高岭土、水云母、方解石、次生石英、石膏、岩盐等次生矿物,组成非渗透带,非渗透带总厚度一般为3~6m,有时达几十米,甚至几百米,将古油气藏封结。这是因为油气对储层物性的抑制作用,使含油气范围内的储层物性保持不变,而含水储层物性受到各种后生作用的影响,物性变差,甚至变为非渗透层。第二,后来受构造运动的影响,这些古油气藏可以分布在今构造的任何部位,但它仍受古油气藏的范围的控制,具有倾斜的油水界面或气水界面,异常的地层压力等特点(图3-2)。

图3-2 阿尔及利亚撒哈拉地区廷富耶塔邦科尔特封结型油气藏

(据维诺格腊多夫,1978)
1—油层;2—气层;3~6孔隙度:3—30%~40%;4—20%~30%;5—8%~20%;6—0<5%~8%
3.分布
这类油气藏的分布较普遍,但规模一般较小。在裂谷盆地中,一般分布在扇体的不同亚相、微相交接处,如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永921 水下扇(李丕龙等,2004),扇体顶面呈一向北抬起的鼻状构造,扇体分为扇根、扇中和扇端三个亚相。扇根由于砾石大小混杂,分选性差,因而物性极差,形成扇中储层上倾遮挡,从而形成成岩圈闭油藏(图3-3)。又如鄂尔多斯盆地(地台型盆地)安塞油田坪桥油藏(凌升阶等,1997)。该油藏北部及东部环形地带,在成岩后生作用下,石英、长石颗粒受强烈的压溶嵌合,形成压嵌再生致密带,构成北、东方向遮挡;油藏的东南部砂体中的浊沸石未经溶蚀,所形成的岩性致密带起封堵作用,油藏西部处于构造的低部位。油藏本体是在成岩后生作用下,浊沸石溶蚀形成次生溶孔,孔隙度达4%~5%,从而形成成岩圈闭油藏(图3-4)。
封结型油气藏的分布主要受古构造及古油气藏范围的控制,它们现今构造的位置是任意的,既可以分布于现代隆起、背斜的顶部,也可以分布在单斜和向斜中;既可以分布在深层高温、高压环境中,也可以分布在浅层水动力交替带;可以分布在不同时代。油气藏的规模从巨型到小型都有。在阿尔及利亚撒哈拉地区找到一个石油地质储量2×108t,天然气44×108m3的油气田。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台,也有发现。这类油气藏在我国尚未见到报道,作者分析认为,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孔店构造带西斜坡孔古3井油藏有可能属于封结型油藏。油藏储层为奥陶系峰峰组白云岩。油藏形成,在中下侏罗统沉积后,燕山运动使地层产生褶皱和逆冲断层,形成孔店复式背斜构造带,孔古3井处于背斜构造核部,其上不整合覆盖了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可能在下白垩统沉积之后,古近纪之前,古生界烃源层生成的油气进入圈闭中形成古油藏。之后,古油藏在后生作用下封结。古近纪沙河街期沧东断层强烈活动,使沧东凹陷沙河街组沉积加厚,同时孔店复背斜隆起,造成西倾的斜坡,从而在斜坡上形成了孔古3井封结型油藏,预测石油地质储量1464×104t。

图3-3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永921砂砾岩扇体物性封闭油藏剖面图

(据李丕龙等,2004)

图3-4 鄂尔多斯盆地坪桥长6段成岩圈闭油藏平、剖面图

(据凌升阶等,1997)
(六)裂缝性油气藏
1.成因
在成岩作用与后生作用和构造应力等的作用下,各种致密、性脆的岩层(火成岩、灰岩、泥灰岩、白云岩、砂岩、页岩、油页岩等)内,造成大量的裂缝(层间缝、构造缝、收缩缝、膨胀缝、压裂缝、压溶缝等)周围被不渗透层封闭,从而形成裂缝性油气藏或裂隙油气藏。这类圈闭的性质与岩性圈闭的成因更为近似,故把它列入岩性圈闭类。
2.特征
(1)大部分为自生自储成藏组合,储层发育在烃源层中,原油性质好。
(2)油气分布主要受裂缝系统的控制,特别是构造缝串通其他裂隙,裂缝既是油气运移的通道,又是储集空间。裂缝发育不均,主要发育在构造应力集中的部位,如背斜的轴部、断层附近和地层挠曲部位。还有一部分重要的裂缝——油气膨胀压裂缝,就是当生油岩达到高成熟或过成熟时,生成大量油气,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迅速产生膨胀,并以很大的流体压力排驱出来,使泥岩产生大量的微裂缝。因此,油层厚度变化大,油气分布范围不规则。
(3)单井产能变化大,日产油量从数吨到近千吨不等,一般初产量高,产量不稳定,递减速度快。
3.分布
这类油气藏分布较普遍,但规模都不大。我国泥岩裂缝油藏分布较广,如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北地区广华寺—王场一带,古近系始新统潜江组生油岩系中的泥岩裂缝性油藏,分布面积约800km2;松辽盆地古龙凹陷下白垩统青山口组生油岩系中的泥岩裂缝性油藏,勘探面积达数千平方千米;柴达木盆地西部油泉子背斜新近系上新统生油岩系中的泥岩、泥灰岩裂缝性油藏;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束鹿凹陷古近系沙三段生油岩系中的泥灰岩裂缝性油藏;济阳坳陷大王庄鼻状构造东翼(以新郭3井为代表)古近系沙三段生油岩系中的泥质白云岩裂缝性油藏;四川盆地川东南夹在两排构造带之间的负向构造单元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一段和下二叠统上部阳新三组生油岩系中的石灰岩夹白云岩和生物灰岩,岩性致密,储集空间主要是靠构造缝串通粒间孔、晶间孔和溶蚀孔、洞,形成裂缝性油气藏;四川盆地川中隆起区龙女寺—磨溪构造带西北部遂南地区上三叠统香溪群生油岩系中砂岩裂缝性气藏等。

复合油气藏类型及特征
答:(三)地层岩性油气藏 1.成因 这类油气藏是由地层和岩性双重因素作用所形成的,上倾方向主要由地层超覆不整合面遮挡,含油范围又受岩性变化的控制。2.特征 该类油气藏一般为块状或层状,具有边底水。3.分布 这类油气藏...

油气藏分布的体系域类型
答:无论是低水位体系域还是高水位体系域均可形成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富集。对于以单旋回沉积为主的二连盆地小湖盆,巴音都兰和乌里雅斯太凹陷低水位体系域沉积多表现为“填平补齐”性质,储层物性差,缺乏有效的烃源层,不利于岩性...

形成油气有利条件的分析
答:目前,经东台坳陷的工作证实,三垛、戴南组和阜1段上部的砂岩以及阜2段的生物碎屑灰岩存在高渗透率储集层,具备高产的物性条件。 (2)从岩性油气藏条件来看 物性条件的好坏与一定的岩相带有密切关系,因此,苏北找油不但要十分重视构造...

典型岩性油气藏“四元成藏”特征分析
答:表6-6 典型岩性油气藏“四元成藏”特征表 2.牛庄油田 牛庄油田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牛庄洼陷,分布了数量众多的透镜状浊积岩岩性油藏。当透镜体砂体埋深处于生烃门限以下时,包裹砂体的厚层泥岩在上覆压实的作用下演化...

地层岩性油气藏“四元成藏”特性
答:各种类型的裂谷盆地都可以形成地层岩性油气藏,但是,不同类型的裂谷盆地地层岩性油气藏的探明程度存在极大的差异。裂谷盆地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分布规律在宏观上具有受多种地质因素控制的特征,但具体对于某一特定盆地或凹陷,多种控制因素所...

典型岩性油藏成藏期次分析
答:同时相对于二连盆地其他凹陷构造油藏或构造岩性油气藏而言,乌里雅斯太木日格油田腾一段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期呈现出明显的早期性特征。 图5-85 木日格油田腾一段岩性油藏包裹体均一化温度频率-年代分布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官方服务 官方...

中央构造带油气藏分布模式
答:地层不整合油藏以及断层岩性油藏、构造岩性油藏的复合型油气藏等(图8-14)。图8-14 中央构造带地层岩性油气藏分布模式图 1—潜山山头油藏;2—潜山山腹油藏;3—潜山山坡油藏;4—岩性尖灭油藏;5—构造—岩性油藏 ...

地层岩性油气藏概念
答: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非构造油气藏分类,有以下特点:a.绝大部分学者都是按照圈闭成因法进行分类。b.大部分学者都将岩性油气藏从地层油气藏中分出来。但是有一部分学者把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统称地层油气藏,如...

岩性油气藏含油性特征
答:图1-6 东营凹陷岩性圈闭充满度分布柱状图 图1-7 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圈闭充满度分布频率图 3.不同埋深及层位圈闭充满度变化特征 在不同埋深条件下圈闭充满度的大小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埋深2000~3700m之间的圈闭,砂体的...

构造区油气成藏模式
答:综合乌马营潜山的成藏特点,I型叠合构造单元内可能形成的油气藏组合为寒武系—奥陶系风化壳构造油气藏或内幕油气藏,石炭系—二叠系岩性-构造或岩性油气藏,中生界岩性、地层或构造油气藏(图5-2-48)。 2.中沉新剥型(Ⅱ1)叠合构造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