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元素迁移的外部条件 基础理论研究

作者&投稿:权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外部条件(外因)主要是指介质的地质和水文地球化学条件及环境因素。影响元素迁移的外因很多,而且往往综合作用于不同的水文地球化学系统,这些外部条件对每一具体地段的影响,可以是各不相同的,这就使得元素的迁移方式、迁移能力相差悬殊。主要的外部条件有:温度、压力、浓度、酸碱条件、氧化还原条件、有机物、胶体、水文地质条件和人为因素等。

(一)温度、压力及浓度对元素迁移的影响

温度对元素的迁移有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影响元素和化合物的活性;(2)影响化学反应的速度和方向;(3)影响元素或化合物的溶解度。

压力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比较小,但从地壳深部地下水质的形成来看,压力这个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一般说来,压力对矿物溶解度的影响表现在随压力增加而增加。压力主要是对气态物质的影响较大,如地下水中的游离O2,其含量随深度增加(即压力增大)而减小。

在地下水中,各种组份的浓度梯度是引起物质沉淀-溶解作用、扩散作用及交替吸附作用的动力,即决定物质迁移能力的动力。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对任一可逆反应:

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求得平衡常数: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如果体系中,某一组份浓度改变,则反应向着消除这一影响的方向进行。元素在地下水中形成络合物的程度也与元素在地下水中的浓度有关。从溶度积(Kso)规则同样可以说明溶液中难溶物质的浓度对元素迁移的影响。对一些溶解度小的盐来说,如溶液中增加相同离子的活度,则盐类溶解度降低(“同离子效应”)。

(二)酸碱条件对元素迁移的影响

元素在地下水中迁移的程度及其在地下水中的存在形式,与地下水的酸性条件(pH值)有关。pH值影响着化合物的溶解与沉淀、弱酸和弱碱的水解作用,金属离子的成络作用、吸附作用等。地下水的pH值一般在6.5—8.5之间。pH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溶质性质与数量、矿物的水解作用及生物作用等。自然界不同环境下,水的pH值有所不同,如表3-3所示。

表3-3 不同环境水的pH值

1.pH值与金属氢氧化物沉淀的关系

地下水的pH值是控制金属氢氧化物Me(OH)n沉淀的重要因素,一般,金属呈氢氧化物Me(OH)n开始沉淀的pH值可按下式求得: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式中:〔Men+〕——平衡时Men+离子的摩尔浓度(mol·L-1);

Ks——Me(OH)n的溶度积;

Kw——水的离子积,Kw=10-14;

n——金属离子Men+的电荷数。

如已知

,当〔Fe3+〕=0.02mol·L-1时,开始沉淀Fe(OH)3的pH值为: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一般情况下,Fe3+在水中的含量随pH值降低而增大,在碱性水中产生Fe(OH)3的沉淀。

表3-4列出部分氢氧化物从水溶液中开始沉淀的pH值。从另一个角度看,表3-4也是氢氧化物沉淀发生溶解的pH值条件。

碱金属或碱土金属元素在一般地下水中的pH值范围内,不能形成氢氧化物沉淀。它们无论是形成阳离子(K+、Na+、Ca2+、Sr2+)或是形成络合物稳定性小的元素(Be等),在地下水正常pH值范围内(pH=6—8)都具有高的迁移性。

表3-4 部分氢氧化物从溶液中沉淀的pH值(25℃) (据A.И.别列尔曼,1968)

图3-12 一些主要氧化物溶解度与pH的关系(据南京大学《地球化学》修改)

图3-13 SiO2及CaCO3的溶解度和介质的pH值关系

1—SiO22—CaCO3在水中溶解曲线;3—CaCO3在海水中溶解曲线(据C.W.科林斯,1950)

只有当pH>8(碱性)时,Ni2+、Co2+、Zn2+、Ag+、Cd2+、Cu2+、Pb2+等离子才能形成氢氧化物沉淀,因此在自然界水体中,这些离子虽然浓度很低,但能随水迁移。

2.pH值与元素溶解度的关系

在溶液中,pH值的变化对于不同组份的溶解度将产生不同的影响(图3-12,3-13)。当溶液中pH值增大时,具有碱性及弱碱性的元素的化合物,其溶解度降低,如CaCO3、Fe2O3(Fe2O3只在pH=2—3的溶液中存在,当pH=4—5时,就几乎全部析出)等;对于酸性元素的化合物来说,其溶解度随pH值增大而增大,如SiO2、GeO2;而两性元素如Al2O3溶于强酸性和强碱性溶液(即在强酸强碱条件下都能呈溶解态迁移),而在pH=4—9时是难溶的。P2O5的情况和Al2O3相似。

总体讲,碱性元素在酸性介质中易迁移,在碱性介质中易沉淀,酸性元素则相反。pH<7时,Ca2+、S、P、Mn2+、Cu2+、Zn2+、Cr3+具有强迁移性;pH>7时,V5+、As、Cr6+、Se、Mo、W、Ge等元素迁移性强;Na、K、Cs、Cl、F、B、I、Br等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都强烈迁移。

3.pH值与元素存在形式的关系

一些金属元素(如Cd、Pb、Hg、I、Zn等)、弱酸、弱碱及盐类的存在形式与pH值有很大关系。某些弱酸的存在形式与pH的关系,见图2-2,2-3。

另外,能同地下水中阴离子形成稳定络合物的许多成络元素,它们在酸性水中,元素的迁移形式呈简单的阳离子或同水中阴离子结合成络合物形式(

等)。在碱性水中,元素迁移的形式呈复杂的络合物(如

。这些元素在地下水的一般pH值(6—8)条件下,都具有强的迁移能力。

4.pH值与化合物水解的关系

化合物的水解作用与pH值有关。不同离子水解的pH值不同(图3-14),从而引起元素的迁移分异。

图3-14 主要离子的水解谱(据阮天健、朱有光)

(三)氧化还原条件对元素迁移的影响

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伴随有电子的得失,导致离子的化学性的改变,化合物的溶解度也相应的改变,迁移形式也不同,从而影响元素的迁移。

1.K、Na、Ca等元素氧化后形成阳离子而不形成氢氧化物〔因为这些元素的Me(OH)n溶度积较大〕,故在水中以单个阳离子状态广泛迁移。

2.氧化后生成的阳离子,在地下水中形成阴离子团,再与地下水中的阳离子等生成溶度积较大的盐,它们以阴离子团存在于地下水中进行迁移,如S2-氧化成S6+形成的

,同水中的阳离子Zn2+生成ZnSO4,其溶解度较ZnS的溶解度大大增加了。

3.一些离子氧化后

与碳酸生成稳定的络合物在地下水中进行迁移。如

,即:

,从而增强了铀的迁移。

与上述作用相反的情况,则不利于元素在水中迁移。

大部分变价元素,按在中性水中迁移的性质可分为两组(表3-5)。

表3-5 部分变价元素不同价态时的迁移性能

地下水的氧化还原条件不仅能决定元素迁移的强弱,还可决定元素在地下水中存在形式。如在富氧的介质中,由于铁的氧化(Fe2+→Fe3+)和水形成一系列的氢氧化物:

,因为地下水在多数情况下为含氧且近中性,所以以上铁的氢氧化物中,以

的形式在地下水中存在的量最多。在pH>5的含氧地下水中,如果没有达到

的溶度积,则以

的形式迁移,如果达到它的溶度积,则形成

的胶体迁移,甚至从溶液中沉淀出来。

氧化还原条件对元素迁移强度的影响很大。例如,表生带氧化环境和还原环境中元素迁移强度(用Kx表征)序列见表3-6。

将表3-6中两个半序列进行比较,便得出“迁移相对性”的概念,即同一元素在氧化与还原环境中迁移强度的差别。我们把同一元素在氧化与还原环境中的水迁移系数之比称为迁移相对性系数(Cx)(迁移的对比度),即,

可以看出,Cx值愈大,说明氧化还原条件对元素迁移影响越大,反之则小(表3-7)。由于元素在不同的氧化或还原环境中其迁移性能不同,故氧化还原环境对地下水成分的垂直分带具有一定的影响。

(四)有机物对元素迁移的影响

地下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它与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地下水中元素呈有机络合物的形式迁移较为普遍。如Fe3+、Al3+、Cu2+、F-、I-、Br-、B3+等元素,大多数情况下与有机酸结合成络合物形式,其溶解性增强、被吸附性减弱,从而加强了元素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元素有机络合物愈稳定,则它们的迁移性愈强。有机物中的腐殖酸可与Cu、Pb、Zn、Ni、Co、Mo、V、Fe、Mn、Ti等许多金属离子形成金属-有机螯合物,这更利于元素的迁移。

植物遗体分解,溶于水后,使水呈酸性,而某些金属元素在酸性介质中迁移性增强,因此,这也利于某些金属元素的迁移。

表3-6 表生带氧化环境和还原环境中元素迁移序列(据A.H.别列尔曼,1966)

表3-7 Zn、Pt的迁移相对性系数(Cx

另外,有机物的存在还间接地影响元素在地下水中的存在形式,改变阳离子价态,影响元素的迁移。

(五)胶体对元素迁移的影响

胶体有巨大的表面能,能吸附一定的反号离子,还可使离子发生交替吸附作用,因此,胶体对元素的迁移影响很大。

表3-8 地下水中的常见胶体

地下水中常见的胶体可分为两类,即正胶体和负胶体(表3-8)。在自然界中,负胶体较正胶体分布要广泛得多。

胶体吸附现象在表生带表现较为突出,不同胶体对元素的吸附有选择性。负胶体一般吸附介质中的阳离子。例如:粘土矿物胶体吸附K+、Na+、Ca2+、Mg2+、Cu2+、Ni2+、CO2+、Ba2+、Zn2+、Pb2+、U、Ti等元素,腐殖质胶体吸附Mo、V、U、Co、Ni等元素。正胶体一般吸附介质中的阴离子,如FeO+胶体吸附V、P、As、Cr等元素(呈

络阴离子形式)。

吸附作用服从质量作用定律,水中阳离子浓度愈大,吸附作用越强。一般情况下,高价阳离子比低价阳离子被吸附的能力要强。但如果低价离子浓度大,也可以交替吸附高价阳离子。

胶体的吸附作用对于微量元素的富集同样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表生带广泛分布的胶体物质对铀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U4+

易被粘土、有机物、淤泥、煤、泥炭、铁锰沉积、硫化物等胶体吸附,从而阻碍铀在地下水中的迁移。

(六)水文地质条件对元素迁移的影响

1.地层岩性对元素迁移的影响

地层的岩性对元素的迁移影响也较大。岩石的透水性是使岩石中的元素转入水中的先决条件。透水性好的岩石,能使地下水及大气降水自由通过,加速氧化作用,促进元素迁移。围岩的化学活性越大,越有利于元素的迁移。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的碳酸盐类岩石,由于它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地下水的酸度,因此影响着金属元素的迁移。

2.水交替条件(径流条件)对元素迁移的影响

水交替条件(径流条件)的强弱对元素迁移影响较大。水交替强度与气候、地形及岩性有关。在气候湿润、地形切割强烈、岩石透水性好的山区,地下水交替强烈,岩石中的元素转移到水中的能力增强,元素在地下水中的迁移性也增强,但是,由于稀释作用,一般地下水中物质含量降低。在平原地区,尤其是细粒物质沉积区,由于水交替微弱,阻碍了元素的迁移,结果使地下水中物质含量增高,元素聚集。

地下径流量增大,可加速岩石及矿物的溶滤作用,使元素大量转入水中,但径流量增大,水量增多的结果往往导致物质含量降低。对深层水来说,水压(水头)及水的流速也是元素迁移的重要原因。

3.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矿化度对元素迁移的影响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矿化度,反映了一定的地球化学环境,因此对元素的迁移影响较大。如地下水中O2的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少。这样,在浅部由于O2含量较多,氧化作用可使变价元素从低价转为高价,使化合物氧化为含氧化合物,使难溶化合物变为可溶化合物而转入水中。在深部缺氧的还原条件下,Fe3+还原成Fe2+,从而增加铁在水中的迁移。富含CO2的地下水可溶蚀破坏碳酸盐岩石,使其化学成分转入水中。富含CH4及H2S的地下水易使低价元素迁移。

水的矿化度增高会引起盐类沉淀,对元素的迁移是不利的。

(七)人类活动对元素迁移的影响

人类活动常使地下水中化学元素发生改变,这方面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

1.由于矿石冶炼废水及矿山水的渗漏排放,使元素被分散到地下水中,发生元素的迁移。

2.大量的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可改变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大量的金属元素及人工合成有机废物进入地下水中,将发生各种吸附、沉淀等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作用;由于人工回灌,不同化学成分的水产生简单的及复杂的混合作用,使化学元素发生改变;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地层中的环境发生变化,有些元素沉淀析出,有些则溶于地下水中。如北京市部分地区,随地下水开采强度增加,地下水硬度逐年升高。又如我国东北地区,当开采利用河谷地下水时,发现Fe、Mn离子在水中富集并难于处理,这都是人为因素使氧化还原条件及酸碱条件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3.在农业灌溉中,由于灌水不当等原因可使土壤产生次生盐渍化。而洗盐排水可使原来土壤盐渍化脱盐淡化,这主要是由于Na+、Cl-、Ca2+

等元素的转移所致。



迁移的影响因素~

元素发生迁移的根本原因是元素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断地演化。元素演化的结果打破了原来的平衡,而各种元素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又力求保持相对平衡。这种矛盾的发展,就是迁移的动力来源。由此可见,影响元素迁移因素有外因和内因,也就是元素本身的状态、组成和存在形式以及元素所存在的环境。
1.元素迁移的内因
1)元素的存在形式: 它影响着其活化转移的能力,显然呈气态的元素的活泼性要强于呈液态和固态的元素,呈吸附离子态的元素迁移能力要强于参与矿物晶格的元素。尤其是元素空间位置的明显变化,一般都要借助于气态或液态介质的搬运才能实现,甚至在固体状态发生的交代和变质作用,也有孔隙溶液的参加。
2)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 它反映了元素在地质作用中的化学行为和存在形式,也决定了元素迁移的目标源。
3)原子的重力性质: 它是原子量大小的具体体现,主要决定了元素的位置,是在上还是在下、能否分离、分离状况如何等问题。在表生作用中,物质的搬运、沉积(沉积分异)以及在内生作用中,岩浆熔融体的结晶分异等都是由于元素重力性质不同造成的。
4)浓度: 它是影响元素迁移的物理化学因素之一,也是扩散作用产生的主导因素并将导致元素的富集与分散。
5)氧化还原电位: 它是衡量元素氧化还原能力的标准,它决定了元素离子价态的迁移能力。例如,一些变价元素(如 Fe,Mn,Co,Ni 等)的高价化合物易于水解,故这些元素的低离子较高价离子更易于迁移。
2.元素迁移的外因
1)化合物和矿物的性质: 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和矿物的硬度、熔点、沸点和溶解度都将对元素的迁移产生较大的影响。如: 溶解度决定了元素进入溶液的难易程度,从而影响了元素的迁移能力。
2)化合物和晶体的能量性质: 化合物越稳定元素迁移能力越弱,晶格能不仅是衡量晶体内元素的稳定性,而且可以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矿物从熔融体或溶液中晶出的顺序。
3)温度和压力: 温度决定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物理状态,是呈气态、液态还是固态,元素构成的化合物溶解度的大小等,这些反过来又直接影响着元素的迁移能力,而压力的变化是引起气态和液态物质流动和渗透的直接原因。
4)酸碱度: 溶液酸碱度的变化不仅影响着氧化还原电位,而且也影响着化合物的溶解度。这也可影响元素的迁移能力。
正是内外因的影响,导致了元素迁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造成了元素的富集与分散,从而决定了矿床的存在与否。

长期以来地球化学、环境化学、土壤化学、植物营养学、环境生物学、毒理学、污染生态学、环境医学等理论学科的大量研究成果,不仅指明了农业地质环境调查的指标因子,而且也为农业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奠定了基础理论和方法依据。
1.有毒有害物质存在形态、转化及其生物效应研究
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具有多种存在形态,包括价态、化合态、结构态、络合态等,而采用适当实验技术手段得到的水溶态、可交换态、有机结合态、碳酸盐态、铁锰结合态、残留态污染物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不同形态的污染物在环境中有着不同的化学行为,表现出不同的环境效应。研究表明,土壤质地、(粘土)矿物组成、有机质含量、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阳离子交换量、水分含量等理化性状对土壤重金属、营养有益元素、有机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具有重要制约作用。
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在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影响下,污染物可以由一种形态转变成另一种形态,由一种物质转变成另一种物质。通过蒸发、渗滤、凝聚、吸附以及放射性蜕变等进行物理转化,经过氧化还原、水解、络合、光化学等反应进行化学转化,通过生物吸收与代谢导致形态转变。形态转化存在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使污染物转化为无毒物质或易降解物质,另一种是增加污染物的生物毒性、生物可利用性或转变成难降解产物。
元素存在的形态不同,生物毒性、环境效应差异甚大。例如,6价铬有强烈毒性,而3价铬毒性较弱;3价砷的毒性远大于5价砷;甲基汞等有机汞毒性远大于无机汞;7种六六六异构体中以γ型杀虫力最强;多环芳烃的致癌活性与其化学结构有关等。
环境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后,有的可被代谢成无毒物质排出体外,有的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对生物产生不利影响,这种影响可在生物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不同水平上体现出来。对动物个体的影响表现为死亡、行为改变、繁殖力下降、生长发育抑制、抗病力下降、代谢率变化等;对植物个体的影响表现为生长减慢、发育受阻、失绿黄化、早衰等。这为污染程度、污染危害生物效应诊断评价提供了表征依据。
2.物质来源、迁移循环研究
土壤元素及化合物主要有自然地质体和人为污染输入两大来源。岩石风化侵蚀,金属、非金属、煤炭和油气等矿产资源的开采运输、冶炼加工、产品使用,使埋藏于地壳深处的大量物质进入地表环境。同时,现代石油工业、农药、化肥的发展,交通运输、能源利用、垃圾焚烧、废旧物品回收利用(如旧电器拆解)等各种人类活动,产生多种有机污染物,现登记在册的化学品已达近千万种。环境污染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不同污染源具有特定的污染元素组成(表1-1),因此,污染元素组合特征为污染源追踪与判别提供了方法技术途径。

表1-1 工业生产门类与有害金属的排放

引自Siegel,2002。
工业污染物主要通过“三废”排放进入环境,农业生产多以非点源污染方式影响农业生态环境,高强度人为扰动使城市等人口密集区形成大范围的污染。环境污染物通过土壤侵蚀、地下水渗滤、大气运移与沉降、水体迁移、生物吸收与搬运等机械、物理、化学、生物方式,在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不断迁移、扩散、循环,并伴随着存在形态的转变。
污染物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环境介质特性与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是影响污染物迁移的主要因素。原子的电负性、离子半径、电价、离子电位和化合物键性、溶解度等属性是决定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络合物类型、离子稳定性、水解能力、胶体吸附性,影响元素迁移机制的内部因素。环境酸碱度、氧化还原条件、胶体种类与数量、络合配位体性质与数量是影响污染物迁移的外部环境条件。如大多数重金属在强酸性环境中能形成易溶性化合物,有较高的迁移能力,而在碱性环境中则难以迁移;铬、硫等元素在氧化环境中迁移能力较强,而铁、铵则在还原环境中易迁移;当环境中存在Cl-、 等大量无机或有机配位体时,汞、锌、镉、铅的迁移能力大大增加;当环境中有大量胶体,特别是有大量蒙脱石和难溶性胡敏酸时,汞、铅、镉的迁移能力明显降低。
3.生物吸收累积性及联合生物作用研究
生物吸收累积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与生物吸收方式、体内转运机制密切有关,相同环境条件下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累积量(以生物吸收富集系数BAC表示)有很大差异,根据吸收富集系数可以将植物分为低、中、高、超富集型植物,这对于筛选抗污染农作物以及超累积植物用于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污染物经食物链的生物积累与放大现象也十分普遍,尤其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PCBs),因此,采集分析食物链顶级生物(如肉食性鱼类、动物、禽蛋、奶制品等)能更好地反映PCBs污染,从而评价其污染累积及其危害性。生物体不同器官中污染物分配一般也呈规律性变化,由被动方式经根系吸收进入植物体的有毒有害重金属浓度一般表现为根>茎>叶>籽实,而动物体内元素浓度分布与组织器官的亲和性有关,如钼聚集于脑组织,锌和铬主要分布于脑垂体中,碘主要在甲状腺中,铁多在红细胞中,氟、铅、锶聚集于骨中,铜大部分累积于肝脏,因此,选择合适的污染诊断器官极为重要。
环境中多种污染物共存的现象十分普遍,其综合生物效应往往不同于任何单一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可归结为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4种类型。如Cu⁃Mo、Se⁃Hg、Cu⁃Zn、Tl⁃Se、Cu⁃Cd、Zn⁃Cd、W⁃Mo、Cd⁃Ca、V⁃Mn、Ni⁃Cu、Mn⁃Mg的拮抗作用,Cu⁃Fe等的协同作用(杨志强等,1998)。例如,研究表明硒在人和动物体内能与砷、汞、镉等有毒元素结合,降低有毒元素的危害性,保护组织免受有毒物质的损害。无疑,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使复合污染评价变得异常困难。
综上所述,地球化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毒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验分析,取得了不同浓度、不同形态污染物的地球化学行为、生物可利用性、生物毒性及其临界值、生态效应的大量基础理论成果,这是农业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的重要理论依据。

地球化学垒
答:4.举例说明弥散迁移的概念,并对分子扩散迁移、机械弥散、渗(对)流迁移加以对比说明。5.举例说明迁移强度(Px)、水迁移系数(Kx)、沉淀强度系数(K0)、水文地球化学移动性系数(Kx)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6.影响元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7.举例说明水文地质条件对元素迁移的影响。8.什么...

表生地球化学迁移是什么意思
答:元素在表生条件下(包括风化、沉积、搬运和成岩作用等)的地球化学迁移过程。表生地球化学迁移过程主要受到风化作用的影响,例如,岩石在风化过程中,会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如重金属、微量元素等。这些化学物质可以通过雨水和河流等渠道被迁移到地下水、土壤、湖泊和海洋等环境中。表生地球化学迁移还受到...

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答:在新的环境、新的条件下元素形成新的稳定结合,即沉淀或结晶出新的矿物。3.1.2.3 元素迁移的标志 判断元素是否发生了迁移,有多种识别方法:(1)通过矿物组合的变化来判断:在岩浆侵入体或热液矿床的围岩中经常可以发现蚀变矿物组合,如中酸性火成岩外围的碳酸盐岩石发生矽卡岩化时,原来的碳酸盐矿物(...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如下:1、学习任务的相似性:如果新任务与之前的任务在内容、形式或解决方法上具有相似性,那么迁移的效果就会更好。例如,如果一个人在数学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加法运算,那么他在学习乘法运算时,就更容易通过迁移来理解和应用新的运算规则。2、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对...

土壤元素迁移与降水的关系
答:土壤元素迁移与降水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下面是一些情况:1、降水对土壤元素迁移的影响:降水可以通过淋溶作用、土壤渗透和径流等途径影响土壤元素的迁移。降水中的水分会渗入土壤中,将土壤中的溶解性元素溶解并带走。同时,降水也会引起土壤中的离子交换和物理化学反应,从而影响土壤中元素的形态和迁移。2、...

对元素在水中迁移和富集的影响
答:水溶性有机物对化学元素的迁移和富集有重要影响。近十年来,在研究有机物对铁、铝、硅、铜、铅、锌、镍、锰、汞、铀、钛、锯、碘、溴、硼等元素的迁移富集作用方面有了很大进展。有机物能与许多元素形成配合物,能使元素更积极地从岩石中转入水中。查明有机形式对化学元素迁移的影响,对应用水文...

影响玩具中可迁移元素测定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一)表面活性剂的碳氢链长 表面活性剂分子中的碳氢链长不同,吸附程度不同,碳氢链越长越易于吸附。 (二)表面活性剂的类型 一般吸附在水中(中性),表面上大多数带有负电荷,因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易被吸附,如C12H25NH2·HCl易被吸附,而C12H25SO4Na不易吸附。 对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

成矿物质迁移的影响因素
答:成矿物质迁移受很多因素制约,其中包括①配离子电离能力:电离能力愈高配离子愈不稳定,易造成配合物分解,金属沉淀;②温度:温度对成矿物质迁移有特别重要意义,在温度相当高的情况下Nb、Ta最可能与F形成配合物;③溶液pH、Eh对成矿元素迁移有直接影响;④围岩对成矿物质搬运的影响表现在围岩化学性质...

燃烧过程中有害微量元素的迁移规律及其机理
答:依照这一划分,Hg,Br,As,Pb,Co,Th,Mn的挥发性等级与Meji(1994)的研究结论一致,但Cd,Zn,Cr,Ni,U的挥发性等级相对较高(图7-11)。图7-11 燃煤过程中根据微量元素挥发性的分级 (据Meji,1994)在燃煤过程中,有害微量元素的迁移主要通过以下途径:第一,以气态形式随燃烧废气释放入...

地下水中铀的迁移和沉淀
答:这个阶段元素迁移的强度取决于元素在天然水中的稳定性和天然水的运移方向和速度。影响铀水迁移的因素有:铀的水迁移是在水-岩体系中进行的,铀在岩石中的存在形式,岩石、矿物的性质,天然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是铀在天然水中富集和迁移的内因;自然地理景观条件,水岩体系所处的温度、压力和水动力条件等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