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学垒 西湖凹陷聚油气带分布的综合评价

作者&投稿:霍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水溶液中迁移的元素,其含量可以随着溶液的迁移从周围介质中吸取新的物质而不断升高,直到饱和变成稳定为止。这一过程一般来说是渐进的。而沉淀作用通常是突变的,在空间上表现为一个狭窄的地带。我们把地壳在很短的距离内,由于元素的迁移强度急剧降低而导致元素浓集的地段,称为地球化学垒。它是元素从地下水中向岩石、生命等物质转移的结果。在垒上,化学元素的迁移受阻,对于溶液中的元素来说,地球化学垒就是沉淀垒,根据引起沉淀的原因,可分为三个类型,即机械垒、物理-化学垒及生物垒(表3-9)。其中,酸碱条件及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是地球化学垒(尤其是物理-化学垒)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地球化学垒的规模千差万别,元素大量浓集的巨大地段称之为地球化学巨垒(如有用矿床的形成),元素少量浓集的地段称之为地球化学微垒。地球化学垒的大小一般用地球化学垒梯度(某化学元素在迁移方向上单位距离的改变量)作为衡量指标: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式中:G——地球化学垒梯度;

m1——达到地球化学垒处该地球化学指标的值;

m2——过了地球化学垒之后该地球化学指标的值;

l——地球化学垒的宽度。

另外,也可用地球化学垒的对比性(S)作为衡量垒大小的指标。所谓地球化学垒的对比性是指某化学元素在迁移方向上,垒的前后地球化学指标之比值,即: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由上可见,垒梯度及垒的对比性越大,元素的聚集强度就大,有利于成矿。反之,则不利于成矿。此外,有利于成矿的条件还应具备:(1)在垒处从溶液中只沉淀主要金属元素而几乎不沉淀伴生元素;(2)必须有长期连续的作用过程。这样即使在金属元素贫乏的溶液中在垒处也可形成相当数量金属元素的聚集。

表3-9 地球化学垒类型及成因

地下水成矿是地球化学垒的一种表现形式。地下水成矿作用,指的是地下水溶液中的成矿组份,在适宜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中,在局部地区(或地段)沉淀、富集形成矿床的过程。

研究地球化学垒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除地下水成矿作用外,还表现在地下水污染防护上。当地下水被某种物质污染时,人为的急剧改变该种污染物质的溶解条件,使污染物质从水中沉淀出来,从而改善了水质。

复习思考题

1.举例说明元素克拉克值(丰度)的概念,并说明元素克拉克值(丰度)在概念上与浓度克拉克值有什么不同。

2.控制溶解与沉淀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溶解度、溶度积、饱和指数在概念上有什么异同,各说明什么问题?

3.试述吸附与交替吸附、吸附剂与吸附物的概念,吸附(或交替吸附)与什么因素有关?

4.举例说明弥散迁移的概念,并对分子扩散迁移、机械弥散、渗(对)流迁移加以对比说明。

5.举例说明迁移强度(Px)、水迁移系数(Kx)、沉淀强度系数(K0)、水文地球化学移动性系数(Kx)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影响元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7.举例说明水文地质条件对元素迁移的影响。

8.什么是地球化学垒?地球化学垒与地下水成矿有什么关系?

9.在地下水中如果Fe2+的量大大多于Fe3+的量,说明什么?



环境科学内容中‘吸附垒’的概念?急求!!!~

严格地说,“吸附垒”属于地球化学领域的概念或者矿床学的概念,和环境科学也能扯上一点关系。吸附垒是地球化学垒的一种,指元素在迁移过程中,由于所经过地段对元素的吸附能力显著增强,导致该元素在这一地区浓缩的现象。

本节将前述研究成果加以归纳概括,综合评价西湖凹陷油气运聚成藏问题,旨在指示和确定油气聚集带的分布位置及其成藏的优劣状况,为规划油气勘探布局,提高探井成功率,扩大油气储量等提供水文地质科学依据。油气聚集成藏的适宜条件主要是:从地质上讲,系指有利的生、储油层和地质构造;从水文地质上讲,系指水交替阻滞带内的承压水流动十分缓慢的泄水区;从地球化学上讲,系指处于还原环境的地球化学垒的位置上。以下综合评价凹陷次级构造的上述条件在时、空上的配置关系和组合关系及其油气浓聚成藏上的作用和意义。
1.西部斜坡油气聚集条件
(1)斜坡的南段是西湖凹陷南部始新统生烃凹陷的组成部分,平湖组岩性由暗色泥岩和浅灰色粉、细砂岩夹多层煤层的一套碎屑岩组成。泥岩厚度为1500~2000m,占总厚度的60%,最高可达80%,煤层单层和总厚度(25~40m)在平湖地区为最厚。泥岩有机质丰度为较高等级,煤为高等级,是凹陷内的主要生烃岩。斜坡的北段是西湖凹陷北部中新统生油凹陷的组成部分,龙井组岩性由灰色泥岩、黑色页岩夹灰白色砂岩,含砾砂岩、少量煤层的一套碎屑岩组成,其下伏的花港组岩性由砂岩、含砾砂岩夹泥岩和少量煤层的一套碎屑岩组成。暗色泥岩厚度为1000m左右,最厚为1400m,煤层主要分布在三潭深凹的东西两侧,厚度约10m,最厚为20m。花港组泥岩有机质丰度为低等级,煤为高等级;龙井组泥岩有机质丰度为中、较高等级,煤为高等级;是凹陷内的次要烃源岩。因此,斜坡南段处在多层系的,特别是主要烃源岩及其生烃、供烃的有利位置,油源丰富;斜坡北段处在生烃、供烃层系少,主要是次要生烃岩的位置上,油源不丰;中新世末龙井运动晚于平湖组烃源岩的主要成油期,但早于湿气生成期,花港组烃源岩进入生油门限的时间与龙井运动发生的时间相当,龙井组烃源岩进入生油门限的时间晚于龙井运动。由此可见,斜坡南段十分利于石油运聚和成藏,北段具有油气聚集的条件,但形成具有工业开发规模油气藏的概率较低。
(2)西部斜坡在各烃源岩油气生成后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始终处在西湖凹陷各研究层砂岩透水层承压水上升水流压降方向前缘的低压带位置上,是个长期隐伏的泄水区。龙井运动的造斜及其定型强化了流体向该带的运移。斜坡位于凹陷深层水分流的西侧,在分流带内又形成了向南流动的水流,并在浙东长垣的南段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滞流区,由此向东、西、南三面撒开流动。这种渗流场流动的总体格局反映了西部斜坡南段的油气主要来自西部深凹西半部和斜坡自身的平湖组、花港组及龙井组(推测可能还有古新统烃源岩的供油),构成复合供烃和聚烃的有利条件。斜坡南段俘获油气的最早时间是早中新世,斜坡自身聚油时间在晚中新世,这种只俘获不外流,且又是多层复合供烃的地段是十分有利于油气浓聚成藏的。而斜坡北段虽亦位于分流带压降方向的西侧,但地下流体又形成了向南流动的分支,表明至少有一部分油气向南分流运移,且北段仅能俘获花港组、龙井组等次要烃源岩的油气,因此,斜坡北段不及南段油气聚集条件好。
(3)自浙东(中央)长垣南段至西部斜坡南段的方向上,各研究层深层水的现代浓度均呈增高变化,形成了浓度垒。假若将其与各研究层同生沉积成因水相比,两者浓度显著发生了倒转,表明经历了沉压埋藏作用水文地质期的后生改造,将沉积成因水由浓到淡改造成为由淡到浓的分布态势。这种水化学倒转现象不是由溶滤作用导致盐化的结果,因为从岩相分布上看,斜坡不可能比西部深凹和中央长垣沉积层提供更多的可溶盐,只能解释为是由于水中溶质在围压状态下随水流持续地运移和积聚的结果。这种聚盐效应与渗流场的流动态势是吻合的。
西部斜坡的温度和地温梯度比中央长垣的高,这种地温增高效应表明沉积体系的热传导、热扩散较慢,分割性和封闭性强。西部斜坡比中央长垣处在更热的地球化学的强还原环境,更利于油气的生成和聚集。
2.中央长垣油气聚集条件
(1)中央长垣南段生烃、供烃层系多,油源丰富;长垣北段生烃、供烃层系少,主要是次要生烃岩,油源不丰。
(2)从西湖凹陷的总体上,烃源岩南北有别,渗流场东西分流,决定了长垣南段各研究层储层在水压驱动作用下,不仅可俘获油源较丰富的西部深凹南段东半部和长垣自身生成的油气,还可俘获由北运移来的油气;长垣北段仅能俘获油源不丰的西部深凹北段东半部和长垣自身生成的油气。
(3)长垣北段在中新世处在压力形成带至东部断阶泄水带的中间地带,属于承压水上升水流的流经地带,不存在相对低压区和滞流区,表明在水压驱动作用下油气向东部断阶运移,在东部断阶油气聚集或流失。龙井运动的造隆及其定型,使长垣北段处在西、东两侧两个高压带夹持的低压带的位置上,但由于长垣北段北端的水压线未闭合,南端的水压线呈撒开状,因此,流体自东、西两个高压带向长垣北段运聚后将沿其南、北两端折向运移,这种流动态势对北段油气的积聚是十分不利的,加之油源不丰,北段难以形成工业规模开发的油气藏。
(4)长垣南段处在西湖凹陷各研究层深层水压力形成带及其分流带的位置上,在分流带内水压由北向南呈递降变化,形成了等水压线排列稀疏呈较窄的舌形向南延伸,流动速率最小的一个规模较大的滞流区,之后直至南端分布的是最低水压区,是承压水上升水流的潜伏泄水区。这种流动态势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具有继承性和稳定性的特性,不仅表明各研究层渗流场具有明显的叠加性,而且具有随着研究层时代愈新,等水压线排列更为稀疏,流动速率更为缓慢,滞流区规模放大的特点。从长垣中部向南方向上,各研究层深层水现代浓度均呈增高变化,形成了地球化学浓度垒,表征南段是个盐分聚集带。因此,长垣南段是凹陷油气运聚成藏十分有利的地段。
3.东部断阶油气聚集条件
西湖凹陷东部低断阶和东部高断阶主要是河流相沉积,沉积厚度较薄,其生烃和盖层条件比其他地区差。但东部断阶是各研究层深层水上升水流运移指向的一个广阔的泄水带,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具有稳定性。据此认为油气在水压驱动下向东部断阶运移是一种规律性表现。断阶南段生烃供烃层系多,北段生烃供烃层系少。因此,南段较北段油气聚集条件优越,在有盖层和断裂遮挡的适宜位置有可能找到含油气构造。

放射性物探的应用
答:3)地下热水出露处是一种地球化学垒:具有很强溶解能力的地下热水,在循环过程中沿裂缝带把岩石中的氡、镭等放射性元素携带到地下水的露头处,并由于环境的改变发生沉淀和富集,从而形成放射性元素分布的异常。 4)地热田的地热梯度较大,氡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增高而减小:在随地下水运移过程中较易于从水中逸出,也可以...

透水层的读音透水层的读音是什么
答:2、在上覆透水层,由于地表水的参与形成复杂的气水地球化学垒,使铀沉积成矿。3、弱透水层存水且区域性地传导大量水,但不能充分供给每个井。4、探明了该透水层所处的部位与范围,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法。5、对具有多层含水结构的哈密盆地地下水系统,提出了一类考虑弱透水层弹性释水作用的地下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