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翁亭记》翻译与注释

作者&投稿:楚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抱翁亭【1】记

袁宏道〔明〕

【1】抱翁亭:其名取自“抱翁灌园”,比喻安于浊陋的淳朴生活。

伯修【2】寓【3】近【4】西长安门,有小亭曰抱翁,伯修所自名也。正西有大柏六株,五六月时,凉荫满阶,暑气不得入 。每夕阳佳月,透光如水,风枝摇曳,有若浪纹,衣裳床几之类皆动。梨花二株甚繁盛,开时香雪满一庭。隙地皆种蔬,瓜棚藤架,菘路韭畦【5】,宛似村庄。

小奴【6】清泉【7】负瓮,白石注水,日夜浇灌不休,面貌若铁。稍暇, 则相与宴息树下。观其意,殊乐之,无所苦。凡客之至斯亭者,睹夫枝叶之蓊郁,乳雀之哺子,野蛾之变化,胥蝶之遗粉,未尝不以为真老圃也。

袁伯修家位于西长安门边上,家里有座小亭子叫抱翁亭,是伯修自己命名的。抱翁亭的正西方向种有六株大柏树,五六月时,满阶荫凉,暑天的热气就进不来了。每当夕阳西下,皓月当空,月光皎洁柔和,如同缓缓流动的清水,晚风吹拂,树枝摇曳,像鳞鳞的波纹,衣裙床铺几案等物均随之舞动。花开时节,两株梨花,花团锦簇,满庭如白雪一般香气扑鼻。

周围的空地种上了蔬菜,支起了瓜棚藤架,土埂整齐地围着一片片白菜地和韭菜地,宛如一座村庄。小奴清泉背着水罐,白石给他灌水,日日夜夜不停浇灌,面貌若铁。稍稍有空,就一起在树下休息。看他们的意思,特别乐此不疲,没有什么怨恨。凡是来到此亭的人,看到草木茂盛、幼雀喂养,野蛾化为成虫,很快蝴蝶留下花粉,没有人不以为是真的老菜园。

【2】伯修:作者大哥袁宗道。

【3】寓:住所

【4】近:位于边缘;濒于 。

【5】菘[sōng]路韭畦[qí]:语本《南史·周颙[yóng]传)》:“文惠太子问颙菜食何味最胜,颙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菘即白菜。

【6】小奴:年幼男仆。亦泛指小奴仆。

【7】清泉:与下“白石”皆为袁宗道仆役名。

而是时伯修方在讲筵【8】,先鸡而入,每下直【9】之时,眼中芒生。稍一假寐【10】,而中书催讲章【11】者又已在门。头胶枕上,欲起不得,儿童【12】以热水拭面,乃得醒,看书如在雾中,尝自笑以为不若清泉、白石者之能有此圃也。宏初入亭甚适,既见兄劳顿,心窃苦,已而【13】愀[qiǎo]然【14】曰:“此余师焦先生之旧居也。当余初第时,摄衣【15】屏息,伛偻[yǔ lǚ]【16】门屏【17】下,与诸弟子问业于此者,不知其几。

屐齿jī chǐ【18】之迹,犹在门限【19】。卷朱未燥,而先生已为迁客【20】。羊肠路险,吾末如何【21】?盖宏反覆【22】于此,而知伯修之寄意【23】深、词旨【24】远也。伯修殆将归矣。”

而这时,正逢袁伯修讲论经史,他每天鸡鸣前入朝,每当宫中当值结束时,眼睛已迷迷糊糊了。稍稍打个盹,中书催促编写五经、四书的讲义的人又已经上门。头粘在枕头上,想起来也起不来,小仆用热水擦面后,才又醒来,此时看书就如云里雾里,曾取笑自己还不如清泉、白石能有这样一个菜园。我第一次来到抱翁亭,就看到了大哥劳累疲倦,心中暗自觉得他很辛苦,后来他万般惆怅地说:这是我的老师焦先生的故居。

在我刚取得功名时,提着衣襟屏住呼吸,恭敬地弯着腰站在师门下,与各位弟子在这里请问学业,不知道有多少次了。鞋齿的痕迹,仿佛还在门槛那儿。书卷笔迹未干,先生已成了贬谪到边远的人。道路狭窄曲折,充满凶险,我不知道怎么办?大概也是我不断到这里,而了解到袁伯修寄托着他深深的心意,言辞的意旨幽远吧。伯修大概也将回来了。

【8】讲筵:即皇帝的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明代尤为重视,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

【9】下直:在宫中当直结束;下班。

【10】假寐:不脱衣服小睡。

【11】讲章:为学习科举文或经筵进讲而编写的五经、四书的讲义。

【12】儿童:儿: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童:未成年的奴仆或奴隶

【13】已而:不久;后来。

【14】愀[qiǎo]然:形容神色严肃或不愉快

【15】摄衣:整饬衣装;提起衣襟。

【16】伛偻[yǔ lǚ]:弯腰曲背,也表示恭敬的样子。

【17】门屏:门与屏之间。

【18】屐齿:足迹;游踪,履声,脚步声;木屐底下凸出像齿的部分。屐:木头鞋,也泛指鞋。

【19】门限:门槛。

【20】迁客:古指流迁或被贬谪到边远地区的人。

【21】吾末如何:即“吾末如之何”,语本《论语·卫灵公》,“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意思是若有人不想想“怎么办,怎么办”,对于这种人我也不知怎么办好了,表示毫无办法,无能为力。

【22】反覆:亦作“反复”,重复再三;翻来覆去。

【23】寄意:寄托或传达自己的心意。

【24】词旨:言辞意旨。

(选自《瓶花斋集》)



抱翁亭【1】记

袁宏道〔明〕

【1】抱翁亭:其名取自“抱翁灌园”,比喻安于浊陋的淳朴生活。

伯修【2】寓【3】近【4】西长安门,有小亭曰抱翁,伯修所自名也。正西有大柏六株,五六月时,凉荫满阶,暑气不得入 。每夕阳佳月,透光如水,风枝摇曳,有若浪纹,衣裳床几之类皆动。梨花二株甚繁盛,开时香雪满一庭。隙地皆种蔬,瓜棚藤架,菘路韭畦【5】,宛似村庄。

小奴【6】清泉【7】负瓮,白石注水,日夜浇灌不休,面貌若铁。稍暇, 则相与宴息树下。观其意,殊乐之,无所苦。凡客之至斯亭者,睹夫枝叶之蓊郁,乳雀之哺子,野蛾之变化,胥蝶之遗粉,未尝不以为真老圃也。

袁伯修家位于西长安门边上,家里有座小亭子叫抱翁亭,是伯修自己命名的。抱翁亭的正西方向种有六株大柏树,五六月时,满阶荫凉,暑天的热气就进不来了。每当夕阳西下,皓月当空,月光皎洁柔和,如同缓缓流动的清水,晚风吹拂,树枝摇曳,像鳞鳞的波纹,衣裙床铺几案等物均随之舞动。花开时节,两株梨花,花团锦簇,满庭如白雪一般香气扑鼻。

周围的空地种上了蔬菜,支起了瓜棚藤架,土埂整齐地围着一片片白菜地和韭菜地,宛如一座村庄。小奴清泉背着水罐,白石给他灌水,日日夜夜不停浇灌,面貌若铁。稍稍有空,就一起在树下休息。看他们的意思,特别乐此不疲,没有什么怨恨。凡是来到此亭的人,看到草木茂盛、幼雀喂养,野蛾化为成虫,很快蝴蝶留下花粉,没有人不以为是真的老菜园。

【2】伯修:作者大哥袁宗道。

【3】寓:住所

【4】近:位于边缘;濒于 。

【5】菘[sōng]路韭畦[qí]:语本《南史·周颙[yóng]传)》:“文惠太子问颙菜食何味最胜,颙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菘即白菜。

【6】小奴:年幼男仆。亦泛指小奴仆。

【7】清泉:与下“白石”皆为袁宗道仆役名。

而是时伯修方在讲筵【8】,先鸡而入,每下直【9】之时,眼中芒生。稍一假寐【10】,而中书催讲章【11】者又已在门。头胶枕上,欲起不得,儿童【12】以热水拭面,乃得醒,看书如在雾中,尝自笑以为不若清泉、白石者之能有此圃也。宏初入亭甚适,既见兄劳顿,心窃苦,已而【13】愀[qiǎo]然【14】曰:“此余师焦先生之旧居也。当余初第时,摄衣【15】屏息,伛偻[yǔ lǚ]【16】门屏【17】下,与诸弟子问业于此者,不知其几。

屐齿jī chǐ【18】之迹,犹在门限【19】。卷朱未燥,而先生已为迁客【20】。羊肠路险,吾末如何【21】?盖宏反覆【22】于此,而知伯修之寄意【23】深、词旨【24】远也。伯修殆将归矣。”

而这时,正逢袁伯修讲论经史,他每天鸡鸣前入朝,每当宫中当值结束时,眼睛已迷迷糊糊了。稍稍打个盹,中书催促编写五经、四书的讲义的人又已经上门。头粘在枕头上,想起来也起不来,小仆用热水擦面后,才又醒来,此时看书就如云里雾里,曾取笑自己还不如清泉、白石能有这样一个菜园。我第一次来到抱翁亭,就看到了大哥劳累疲倦,心中暗自觉得他很辛苦,后来他万般惆怅地说:这是我的老师焦先生的故居。

在我刚取得功名时,提着衣襟屏住呼吸,恭敬地弯着腰站在师门下,与各位弟子在这里请问学业,不知道有多少次了。鞋齿的痕迹,仿佛还在门槛那儿。书卷笔迹未干,先生已成了贬谪到边远的人。道路狭窄曲折,充满凶险,我不知道怎么办?大概也是我不断到这里,而了解到袁伯修寄托着他深深的心意,言辞的意旨幽远吧。伯修大概也将回来了。

【8】讲筵:即皇帝的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明代尤为重视,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

【9】下直:在宫中当直结束;下班。

【10】假寐:不脱衣服小睡。

【11】讲章:为学习科举文或经筵进讲而编写的五经、四书的讲义。

【12】儿童:儿: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童:未成年的奴仆或奴隶

【13】已而:不久;后来。

【14】愀[qiǎo]然:形容神色严肃或不愉快

【15】摄衣:整饬衣装;提起衣襟。

【16】伛偻[yǔ lǚ]:弯腰曲背,也表示恭敬的样子。

【17】门屏:门与屏之间。

【18】屐齿:足迹;游踪,履声,脚步声;木屐底下凸出像齿的部分。屐:木头鞋,也泛指鞋。

【19】门限:门槛。

【20】迁客:古指流迁或被贬谪到边远地区的人。

【21】吾末如何:即“吾末如之何”,语本《论语·卫灵公》,“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意思是若有人不想想“怎么办,怎么办”,对于这种人我也不知怎么办好了,表示毫无办法,无能为力。

【22】反覆:亦作“反复”,重复再三;翻来覆去。

【23】寄意:寄托或传达自己的心意。

【24】词旨:言辞意旨。

(选自《瓶花斋集》)



~

回忆过去展望未来的结尾诗句
答:11. 怅然回忆家乡乐,抱瓮何时更养花?——鲁迅《别诸弟》 12. 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季羡林 《八十述怀》 13. 既然未来给予不了我们碰面的机会,从此只有在回忆里再见 ——落落 《从此在回忆里相见》 14. 她没留下什么,在我生活留下了回忆的影子。 ——麦曦茵 《...

欧阳修丰乐亭记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欧阳修丰乐亭记怎么翻译
答: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2、注释 丰乐亭:在今安徽滁州城西丰山北,为欧阳修被贬滁州后建造的。苏轼曾将《丰乐亭记》书刻于碑。《舆地纪胜》:“淮南路滁州:丰乐亭,在幽谷寺。庆历中,太守欧阳修建。”清《一统志》:“安徽滁州丰乐亭在州西南琅琊山幽谷泉上。

峡江寺飞泉亭记翻译及注释
答:峡江寺飞泉亭记翻译如下:只有广东东部的峡山,高不过一里多的(距离),但石砌的台阶曲折而上,古松张开树盖遮蔽,(即使)火热的太阳也不觉得晒。经过石桥,有三棵奇特的树,(它们的根)像一座鼎的三条腿一样分别立着,到了半空中三棵树忽然就长在了一起。凡是树都是根合在一起而枝叶分叉,惟独...

苏轼《灵壁张氏园亭记》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答:这里记的是一座私家庄园。通过记述这座庄园的地理位置、景物、规模、用处及其建筑始末,苏轼生发一通议论,以别抒怀抱。自“古之君子”以下,则是全文的重心所在。这个重心即是围绕“不必仕,不必不仕”这一命题所进行的探讨,及其所作出的抉择。仕与隐,是古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人生首要课题,从而也构成了...

关于酒的古诗
答:苏辙在《次韵子瞻病中大雪》诗中写道,“殷勤赋黄竹,自劝饮白堕”。 冻醪:即春酒。是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的酒。据《诗·豳风·七月》记载,“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传】:春酒,冻醪也。宋代朱翼中在《酒经》写道,“抱瓮冬醪,言冬月酿酒,令人抱瓮速成而味薄”。杜牧在《寄内兄和州崔员外...

《曾巩 道山亭记》(曾巩)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答:这主要不是由于他的文章温醇深雅、思想深邃,更在于他能够融合各家的长处,文章中富有丰富的表现艺术,所以很值得后代来师法。这篇《道山亭记》就是这方面很好的一个例子。他在文章中运用了寓主于客的表现手法,这种写作范式打破了传统文章的写作方式,所以读来感觉新颖别致,整篇文章艺术性很强。

苏轼《记游松风亭》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答: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东坡小品》【文章鉴赏】绍圣元年(1094...

游茶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答:游茶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介绍如下:以下是《游茶山记》的翻译和注释:茶山在邓尉诸山中是最小的,也是最偏僻的。从铁山转向走到茶山,山高不过数仞,广不过三十余步,就像一个小土堆。山都是由石头组成的,这些石头有的直立着,有的仆倒着,有的侧着,有的平躺着的,有的仰卧着的,有的跪着的...

苏轼《记游松风亭》原文及翻译,苏轼《记游松风亭》原文及翻译
答:原文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译文 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风...

游虎丘小记翻译及注释
答: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两次,(也就这一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我的朋友徐声远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说的真对啊!游虎丘小记注释如下:1、虎丘:苏州名胜。2、士女:士绅学子、妇孺歌姬。3、遂使丘壑化为酒场:于是(或因此)令丘壑变成了酒场(一般)。4、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