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原文及翻译

作者&投稿:望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二、赏析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

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

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马说



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下面是我整理的马说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

  马说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全文翻译: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创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虽然没能得到重用,但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来的几年内,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所以常常郁郁寡欢,并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他进京城应试以图做官,在京城上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无限怨愤地离开了长安。韩愈的坎坷遭遇正是写作《马说》的思想基础,而此文的另一用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迹,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文学赏析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法了。更巧妙的是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尽管读起来是一篇散文,但仔细品评,却俨然是一首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抒情诗。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因为物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自然界存在着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所以有人曾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不可否认,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他这句话是错误的。但把它作为诗的语言,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臜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一群群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当然,结果更是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它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实际上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没有尽情吐露,看似奔放,其内涵则甚为丰富,含蓄不尽。这真是抒情诗的写法了。

  作者着力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虽欲一展所长而有力无处使,甚至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这样,它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更别说实现它日行千里的特异功能了。因此它的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不仅如此,像这样连“常马”都比不上的千里马,由于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极度的责难和惩罚,往往被无辜地痛打一顿——“策之不以其道”,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骨子里却蕴含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似乎还觉得不够解渴,于是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这不仅使文章更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更为愤激了。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有眼无珠,反而让他面对着这匹千里马不懂装懂,发出了仿佛悲天悯人般的慨叹:“天下无马!”意思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自以为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既无处可寻觅,也无地可安插:“天下哪里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毛病,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践得不成样子的千里马,却对它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驽骀之辈。这不仅是绝妙的讽刺,而且也是极其严峻猛厉的诛心之论。文章写至此已经水到渠成,作者这才站出来点题,用“呜呼”以下三句作结,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对矛盾(“无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马”则是后天人为的犯罪)尖锐地摆出来形成一个高潮,极尽沉郁顿挫之致。

  全文围绕中心命题展开论述,有正面的说理,也有反讽。说理深析透辟,讽刺入木三分。因通篇采用比喻手法,只作马说,而意不在马,所以耐人寻思。古人说蹙万里长江于尺幅之中,这种凝聚浓缩的手法正是韩愈一支笔经过千锤百炼的结果。既为作者起伏回荡、感慨悲凉的情绪而倾倒,也为他简洁洗炼的笔墨所钦服。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

~

说苑臣术原文及翻译
答:”译文 景公喝酒,陈桓子(在一旁)陪侍,(陈桓子)看见晏子后对景公禀告说:“请(您)罚晏子酒。”景公说:“这是什么缘故呢?”陈桓子说:“晏子穿着粗布衣服,麋鹿皮裘,破辕的车子,并驾劣马来上朝,是隐瞒君主的恩赐。”景公回答说:“好吧。”倒酒的人捧着酒杯给晏子:“君主要罚您酒...

说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译
答:原文 古者包羲氏(即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法象,现象)于地,视鸟兽之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与地(一说为“舆地”,即“与”之繁体“与”通“舆”,“ 与地”即“舆地”。“舆地”,以车喻地,即大地之意)之宜(通“仪”,仪象,或法度),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

韩非子说难原文翻译
答:《韩非子说难》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翻译: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使自己的说法适合他。进说对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却用...

日喻说文言文翻译
答:4. 求苏轼的《日喻》文言文翻译 苏轼的《日喻》译文: 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 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 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

马说原文及翻译
答: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

龙说 韩愈 原文及翻译
答:作品原文——《龙说》韩愈 龙嘘气成,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

马说文言文原文
答:不用驾驭千里马的正确方法来驾驭它,没有按照千里马的食量来喂饱它从而发挥它的才能,不能明白它鸣叫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不识千里马吧! 3. 《马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

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
答: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如下:一、原文: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侧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译文:有位客人问陈季方:“令尊太丘...

世说新语10篇原文及翻译
答:世说新语10篇原文及翻译如下:1、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庄子·说剑》原文及翻译
答:【原文】 昔赵文王喜剑(1),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下(2),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3)。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4),募左右曰(5):“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6),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7)。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太子何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