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佛学的文言文

作者&投稿:钞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佛教古文翻译

1.师(沩山)曰:"适来是汝作么解,是否?"仰曰"是".

直解:沩山说:刚才你是这样解答的,是吗?仰山说:是的。

这是《指月录》里的一个公案,是沩山和尚询问仰山和尚,之后还评判仰山的认识,认为他还在心意识的层面,没有证得空。

2.钦承只对,著衣吃饭,执作施为之时.

直解:恭敬地应对问答,穿衣吃饭,拿东西,做劳务的时候。

这是《宗镜录》里的句子。“还向四威仪中行住坐卧,钦承只对,著衣吃饭,执作施为之时,一一辩得真实否?”是教导行者考证自己的修行功夫,在“应对问答,穿衣吃饭,拿东西,做劳务的时候”是不是随时都能认得真实自性。

3.苟或因循,易由体悟 传不习乎

这个我不知道来历,而且从字面意思来看是有问题的,你看“苟或因循”是“如果轻率随意”,之后怎么会“易由体悟”呢?《五灯会元》里有“苟或因循,何由体悟”的句子。意思是“如果轻率随意,怎么能体会领悟呢。”

“传不习乎”是《论语》里的句子,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老师教我的东西都练习了吗?”另外一种是,“教给别人的,自己有没有奉行呢?”我认同后一种。

但是,如果你的这句换成“苟或因循,何由体悟 传不习乎”,倒是可以解释为:“如果随随便便,怎么能明白老师教的道理,老师的教导有没有认真奉行呢?”

供参考。

2. [求翻译] 古文佛教经典

瞎翻翻

深观善恶,心知畏忌,畏而不犯,终吉无忧。

——善恶之分洞若观火,心知敬畏,不会蓄意触犯,终能诸事顺遂,没有忧虑。

故世有福,念思绍行,善致其愿,福禄转胜。

——所以世代有福,身体力行,秉持修为,为心中所修执着以求,福禄寿喜兼得。

信善作福,积行不厌,信知阴德,久而必彰。

——心有善念,行德性,不以恶小而为之,心知生有阴德,因果报应,终归得报。

常避无义,不亲愚人,思从贤友,押附上士。

——平素为人,远小人,避愚昧,言行必效仿贤德之士,大德尚贤之人为友。

喜法卧安,心悦意清,圣人演法,慧常乐行。

——心澄明,寝食安,没有任何忌惮、忧虑,循圣人行事,身体力行而自得其乐。

仁人智者,斋戒奉道,如星中月,照明世间。

——仁义之人、明慧智者,常斋戒修身,如群星拱月,光耀世间。

为善则得善、为恶则得恶。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有识堕胞胎、恶者入地狱、

——为善有识者,死后转入轮回,恶者打入地狱。

行善上升天、无为得泥洹。

——行善者有为者,死后升天极乐,无为而修者,死后得涅盘。

非空、非海中、非隐山石间,

——不在天上、不在水里、不在山石草木之间。

莫能於此处,避免宿恶殃。

——既入此轮回法道,善恶终有报。

吉祥品者,修己之术,去恶就善,终厚景福。

——吉祥品,是自我修为的方法,能远离恶性、行善积德,终能福泽绵厚。

3. 佛教古文翻译

1.师(沩山)曰:"适来是汝作么解,是否?"仰曰"是".直解:沩山说:刚才你是这样解答的,是吗?仰山说:是的。

这是《指月录》里的一个公案,是沩山和尚询问仰山和尚,之后还评判仰山的认识,认为他还在心意识的层面,没有证得空。2.钦承只对,著衣吃饭,执作施为之时.直解:恭敬地应对问答,穿衣吃饭,拿东西,做劳务的时候。

这是《宗镜录》里的句子。“还向四威仪中行住坐卧,钦承只对,著衣吃饭,执作施为之时,一一辩得真实否?”是教导行者考证自己的修行功夫,在“应对问答,穿衣吃饭,拿东西,做劳务的时候”是不是随时都能认得真实自性。

3.苟或因循,易由体悟 传不习乎这个我不知道来历,而且从字面意思来看是有问题的,你看“苟或因循”是“如果轻率随意”,之后怎么会“易由体悟”呢?《五灯会元》里有“苟或因循,何由体悟”的句子。意思是“如果轻率随意,怎么能体会领悟呢。”

“传不习乎”是《论语》里的句子,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老师教我的东西都练习了吗?”另外一种是,“教给别人的,自己有没有奉行呢?”我认同后一种。但是,如果你的这句换成“苟或因循,何由体悟 传不习乎”,倒是可以解释为:“如果随随便便,怎么能明白老师教的道理,老师的教导有没有认真奉行呢?”供参考。

4. 搜集论语,道家佛家等古文的经典语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佛学翻译,文言文的翻译。
答:於是请求斟酌事宜自主行。 3. 有哪些关于琴的古文句子 和如琴瑟 对牛弹琴 焚琴煮鹤 剑胆琴心 一琴一鹤 琴剑飘零 东汉·蔡邕《琴赋》尔乃言求茂木,周流四垂。 观彼椅桐,层山之陂。丹华炜烨,绿叶参差。 甘露润其末,凉风扇其枝。鸾凤翔其巅,玄鹤巢其岐。 考之诗人,琴瑟是宜。爰制雅器,协之锺律。

文言文《鉴真东渡日本》的译文是什么?
答:唐朝有个有名望的和尚叫鉴真,本名叫淳于,是扬州江阳人,14岁出家为僧。渐渐长大,周游长安与洛阳,拜访名师,专门研究佛教清规戒律。在天宝元年,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请,东渡日本。但是东海风急浪高,有时翻船、有时缺少粮食、有时失去方向。经历了12年,5次渡海都没有成功。那时鉴真已经失明,只有...

能给一点佛学或者禅学的语录么 要文言文那种! 关于人生,或者哲学的语 ...
答: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造塔功德经》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第262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一切有...

苏武慢试问禅关原文翻译赏析吴承恩的文言文
答:毛吞大海,芥纳须弥:毛、芥,比喻极细微之物。须弥,山名,高达三百三十六万里。这两句意谓佛法无边,高山大海可以藏于毛芥之中。芥者微小物,须弥何庞然。此华严境界,亦“千江有水千江月”之对。宋儒津津乐道之密义,所谓“理一分殊”即从此来。今人以为全息。头陀:去掉尘垢烦恼.因此用以称...

佛经里的经典故事文言文版
答:佛学经典故事大全 1、三生石上待君来,这是一个极其动人的故事,它写朋友的真情,写人的本性,写生命的精魂。 历经前世今生而不改变,读来令人动容。 2、白观音和黑观音,菩萨要的不是我们的供品,而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纯白无玷的观音,人人本具,只因被贪心之色染污。黑白观音的差别,就在我们肯不肯放下自私的一念...

佛家文言文
答:1. 佛教古文翻译 1.师(沩山)曰:"适来是汝作么解,是否?"仰曰"是". 直解:沩山说:刚才你是这样解答的,是吗?仰山说:是的。 这是《指月录》里的一个公案,是沩山和尚询问仰山和尚,之后还评判仰山的认识,认为他还在心意识的层面,没有证得空。 2.钦承只对,著衣吃饭,执作施为之时. 直解:恭敬地应对问答...

客有好佛者文言文翻译
答:’现在,你在我面前炫耀佛家的道理或许可以,我恐怕真佛会笑话你窃取了他的糟粕啊。” 要什么样的翻译?全文的还是句子?你至少给个标准,不然我也不知道你想要什么,如果是原文,请你把文章题目发上来。谢谢 2. 《客有好佛者》古文今译 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发其说驾②之,欣欣然自以为...

佛经故事文言文
答:别翻译了,现在人译文言文,1000个人能译出来1000个样,会耽误你持经意.直接找本佛教词典和汉语词典,再找一本简繁字对照字典(其中几部经文中都有对照,有卖的),来回倒着看.这种方法不行的话,就只好去佛学院了.没别的招了,持经意,可不是小事,不能随便找人来译. 在古时,世尊涅槃后,由迦叶尊者主持集结僧团,由阿...

佛教古文相关问题
答:<<智慧愚痴,通为般若>> 智慧与愚痴的事情,都是思考佛法的机会。(般若 = 佛法)<<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 一切事物,都可以帮助自己去觉悟道理。<<无明真如,无异境界>> 在人类世界上的无知和明白道理,从佛的观点去看,没有不同。(这些文字,可以有各种各样的不同解释。)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鲁人窃糟文言文原文
答:一天,那酒店的主人来访,听说有(本国的)酒,索要来喝了它,(才一入口就忍不住)吐出来,笑着说:‘这是剩下的残渣(泡出来的)。’现在您用(所学的)佛学向我炫耀,这是可以的;(但)恐怕真正的佛会笑你是偷窃到那些糟粕(罢了)。”5. 窃糟文言文翻译 有位喜好佛学的客人,每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