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翻译,文言文的翻译。

作者&投稿:康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文言文 的翻译

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人生在世,此身"系"与"不系",往往只在一心。纵使人在江湖,其身能不能由己,也只在其心由不由己而已。

求心内佛 却心外法

【原文】才就筏便思舍筏,方是无事道人;若骑驴又复觅驴,终为不了禅师。

【译文】刚一跳上竹筏就想着渡河之后把竹筏舍弃,才是懂得不受外物羁绊的道人;若是骑着毛驴又想着另找一匹毛驴,那么永远也做不成悟道的禅师。

【评析】古人云:"过去事丢得一节是一节,现在事了得一节是一节,未来事省得一节是一节。"人要"求解脱",就得学会"丢得"、"了得"、"省得"。比如过河后竹筏就没用了,不丢掉反而成了牵累。《传灯录》中说:如不了解心即是佛,那真是骑驴而觅驴。我心即我佛,何须再到别处苦求什么真佛。非要去外求,无异于是骑驴找驴。同样,最爱的人就在身边,最美好的幸福就在眼前,最佳的机会就握在手中。只是我们常常不醒悟,常常不珍惜。

凡事随缘 渐渐入无

【原文】今人专求无念,而终不可无,只是前念不滞,后念不迎,但将现在的随缘打发得去,自然渐渐入无。

【译文】如今的人一心寻求心无杂念,却始终无法达到,只要先前的杂念不停滞在心,后来的杂念不去迎接,将现在的杂念随着机缘打发掉,自然杂念就会渐渐消除了。

【评析】不再为过去痛悔,不再为将来担忧,只求当下就开始觉悟。

俗观各异 道观是常

【原文】天地中万物,人伦中万情,世界中万事,以俗眼观,纷纷各异,以道眼观,种种是常,何须分别?何须取舍?

【译文】天地中存在的万物,人世间的所有情感,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事情,如果以世俗的眼光来看,是千差万别的,如果以大彻大悟的眼光来看,是别无二致的,何必要去分别对待,又何必要去分别取舍呢?

【评析】俗眼看人是"人分三六九等",道眼看人是"众生平等"。俗眼难舍"爱恨情仇",道眼却叫人"但莫爱憎,洞然明白"。休说俗眼低俗,休说道眼看透。

了心悟性 俗即是僧

【原文】缠脱只在自心,心了则屠肆糟糠,居然净土。不然,纵一琴一鹤,一花一卉,嗜好虽清,魔障终在。语云:"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信夫。

【译文】能否解脱世俗的纠缠,只需看自己的内心,若是内心能够了悟,那么屠户酒肆也会变成极乐世界。否则,纵使有琴鹤相伴,与花草为邻,嗜好虽然清雅,世间烦恼终究还在。佛家说:"能够摆脱尘世方能进入真正的境界,没有了悟的僧人还是一个俗人。"这话让人信服。

【评析】心未了悟,清雅的乐园依旧是藕断丝连的烦恼场。解铃还须系铃人,了心还须自心了。

2. 宋史·列传第七十五赵抃译文

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

进士及第,任武安军节度推官。有人在赦免前伪造印信,赦免后使用,法吏判处他死刑。

赵抃说:“赦免前没有使用,赦免后没有伪造,不应当处死。”审案定罪而没有处死。

知崇安、海陵、江原三县,通判泗州。濠州郡守供给士卒粮食赐物不按照法令,声称要发生兵变,州守害怕,太阳没有下山,就闭门不出。

转运使下公文让赵拃暂代治理,赵抃到后,像平时一样镇定从容,州中因此太平无事。翰林学士曾公亮并不认识他,推荐他任殿中侍御史,弹劾举发不避权贵幸臣,声名严正,京城称他为“铁面御史”。

他的言论着重想使朝廷辨别君子小人,认为:“小人即使犯了小小的过失,也应当尽力遏制阻绝他;君子不幸受到牵累,也应当保全爱惜,以成就他的德行。”温成皇后的丧事,刘沆以参知政事监领,等到他任宰相后,仍然兼任原来的职事。

赵忭论述他应当免去,以保全国家体制。又上言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而且有很多过失;宣徽使王拱辰平时做事以及奉命出使不守法令;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不称职。

都免职离任。吴充、鞠真卿、刁约因处治礼院官吏,马遵、吕景初、吴中复因议论梁适,相继被贬逐。

赵抃陈述事情缘故,都把他们召还朝廷。吕溱、蔡襄、吴奎、韩绛出京任郡守后,欧阳修、贾黯又要求出任郡职。

赵抃上言:“近来正直之士纷纷退离,侍从中的贤才像欧阳修等人很难得,现在都要离去,是因为在朝中正直严肃,不能谄媚事奉权贵,中伤他们的人很多而已。”欧阳修、贾黯因此得以留朝,当时的名臣,赖此得以安定。

请求知睦州,移梓州路转运使,改为益州。蜀地路途远百姓弱,官吏肆意违法,州郡公开相互馈赠。

赵扑以身作则,蜀地风气因此改变。偏远的城乡,百姓有的生下来就没有见过使者,赵扑巡视无所不至,父老高兴地互相宽慰,奸诈官吏惊恐服从。

召任右司谏。内侍邓保信引进退伍兵士董吉在皇宫中炼丹,赵抃援引文成、五利、郑注作为例子,尽力加以论述。

陈升之为枢密副使,赵扑与唐介、吕诲、范师道上言升之奸诈邪僻,结交宦官,不通过正当途径得到进用。奏章二十几份递上,升之离位。

赵抃与言事者也都被罢免,出京知虔州。虔州一向难於治理,赵扑治理虔州严厉而不苛刻,召集告诫各个县令,让他们各自治理。

县令都很高兴,争着尽力办事,监狱因此常常没有犯人。在岭外任官的人死后,大多没有办法归葬,赵抃造船一百艘,下公文通告各郡说:“做官的人家,有不能归葬的,都从我这儿出去。”

於是人们相继而来,都给他们船只,同时供应他们路途费用。召为侍御史知杂事,改度支副使,进天章阁皆制、河北都转运使。

当时贾昌朝以前宰相镇守隗,赵抃将要巡察府库,昌朝派人来告诉说:‘在此之前,监司没有人来巡察我的库藏的,恐怕此事没有例制,怎麽办?”赵抃说:“放过这冠,那麽别的州郡不服。”最终还是去了。

昌朝不满。当初,有诏令招募民兵,过了限期不能办成,官吏因此获罪的有八百多人。

赵抃奉旨督察此事,上奏说:“河朔连年丰收,所以应徵招募的人少,请求宽免他们的罪,以待农闲。”听从他,获罪官吏被释免,而招募人数也随之满员。

昌朝开始羞愧佩服。加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以宽松治政。

赵抃以前任蜀地转运使时,有聚众进行怪异祭祀的,依法严惩。到了此时,又有这样的案件,都认为不能逃脱了。

赵抃审察此事没有别的,说:“这只是酒食交往而已。”惩处带头的人而释放了其他人,蜀地百姓很高兴。

正值荣谨除转运使,英宗告诉荣谨说:“赵抃治理成都,是中正平和的政策。”神宗即位,召知谏院。

旧例,亲近大臣从成都还朝的,将要重用,一定改任省府官职,不担任谏官。大臣对此疑惑,皇帝说:“我依靠他的谏议而已,如果想任用他,也没有什麽关系。”

等到谢恩时,皇帝说:“听说你一个人去蜀,随身带一琴一鹤,为政简略便易,也很称职吗?”不久,提拔参知政事。赵抃感念知遇之恩,朝政中有不合适的,一定秘密加以上报,皇帝亲笔下诏褒奖答覆。

王安石当政用事,赵抃多次斥责他行事不利。韩琦上疏尽力论述青苗法,皇帝告诉执政,下令罢除它。

当时安石归居在家请求离职,赵抃说:“新法都是安石提出的,不如等他出任。”出任后,安石对此更加坚持。

赵抃很后悔不满,就上言:“制置条例司设使者四十人之多,扰乱天下。安石强词夺理刚愎自用,将天下公正的评论诋毁成流俗,违背众人欺瞒百姓,掩饰过失继续错下去。

近来台谏侍从,大多因谏议没有听从而离职;司马光除枢密,不愿受官。而且事情有轻重,国体有大小。

财利对於国事是轻,而民心得失是重;青苗法使者对於国体是小,而翰林耳目之臣的用退是大。现在去重而取轻,失大而得小,恐怕不是宗庙社稷之福。”

奏章呈入,恳切请求离位,拜资政殿学士、知杭州,改青州,当时京东乾旱有蝗灾,只有青州多麦田,蝗虫来到境内,遇风倒退飞回,都落水而死。成都因担心守边兵卒,就以大学士又知成都。

皇帝召见,慰劳他说:“在此之前,没有从 *** 中前去的,能够为朕出行吗?”回答说:“陛下有话,就是法令,用得着问吗?”於是请求斟酌事宜自主行。

3. 有哪些关于琴的古文句子

和如琴瑟 对牛弹琴 焚琴煮鹤 剑胆琴心 一琴一鹤 琴剑飘零 东汉·蔡邕《琴赋》尔乃言求茂木,周流四垂。

观彼椅桐,层山之陂。丹华炜烨,绿叶参差。

甘露润其末,凉风扇其枝。鸾凤翔其巅,玄鹤巢其岐。

考之诗人,琴瑟是宜。爰制雅器,协之锺律。

通理治性,恬淡清溢。尔乃间关九弦,出入律吕,屈伸低昂,十指如雨。

清声发兮五音举,韵宫商兮动徵羽,曲引兴兮繁弦抚。然后哀声既发,秘弄乃开。

左手抑扬,右手徘徊。指掌反覆,抑案藏摧。

于是繁弦既抑,雅韵复扬。仲尼思归,《鹿鸣》三章。

《梁甫》悲吟,周公《越裳》。青雀西飞,别鹤东翔。

饮马长城,楚曲明光。楚姬遗叹,鸡鸣高桑。

走兽率舞,飞鸟下翔。感激弦歌,一低一昂。

唐·黄滔《戴安道碎琴赋》戴安道碎琴赋(以“徒候徽响,致聚深情”为韵) 拔尘俗之能琴,共谁不钦?戴安道之擅名斯异,武陵王之慕义弥深。降使殷勤,将召来以聆雅越。

持诚慷慨,爰击碎以示胸襟。想夫名利莫羁,烟霞为赏。

涧松虽耸於梁栋,野鹤不侵乎罗网。吴山越水,韬物外之清光。

蜀轸虞丝,播人间之妙响。杳杳区区,何人戒途。

白屋忽惊於嘶马,朱门欲俟於啼乌。焉有平生,探乐府铮鏦之妙。

爰教一旦,厕侯门戛击之徒。於是贲出月窗,毁於蓬户。

掷数尺之鸾凤,飒一声之风雨。朱弦并断,类冰泉裂石以丁零。

玉柱交飘,误陇雁惊弓而飞聚。使者焉知,宣言大非。

且异锻珠之义,宁同碎斗之讥。陌上囬尘,走清风於玉殿。

堂间释手,章素节於金徽。於时野客相高,时人或陋。

梧雕桐断以甯顾,漆解胶离而莫救。至若池亭夜月之景,岩谷春风之候,遥当野岸,肯思流水之曾弹。

静对庭芜,待从幽兰之不奏。向若投绿绮以无意,缅维城而有情。

亡一时之高躅,矜六律於新声。则此日知音,但仰跃鱼之弄。

碧山烟雾,甯留藏豹之名。则知艺至者不可以簪笏拘,情高者不可以王侯致。

终挺特以惊俗,不斯须而辱志。於今人语其风,孰不揖当时之事。

《三琴记》北宋 欧阳修 吾家三琴,其一传为张越琴,其一传为楼则琴,其一传为雷氏琴。其制作皆精而有法然,不知是否,要在其声如何,不问其古今何人作也。

琴面皆有横纹如蛇腹,世之识琴者以此为古琴。盖其漆过百年始有断文,用以为验尔。

其一金晖,其一石晖,其一玉晖。金晖者张越琴也,石晖者楼则琴也,玉晖者雷氏琴也。

金晖其声畅而远,石晖其声清实而缓,玉晖其声和而有余。今人有其一已足为宝,而余兼有之,然惟石晖者老人之所宜也。

世人多用金玉蚌瑟晖,此数物者,夜置之烛下,炫耀有光,老人目昏,视晖难准。惟石无光,置之烛下,黑白分明,故为老者之所宜也。

余自少不喜郑卫,独爱琴声,尤爱小流水曲,平生患难,南北奔驰,琴曲率皆废忘,独流水一曲,梦寐不忘。今老矣,犹时时能作之,其他不过数小调弄,足以自娱。

琴曲不多学耳,要于自适。琴亦不必多藏,然业已有之,亦不患多而弃也。

唐·薛易简《琴诀》《琴史》曰:薛易简以琴待诏翰林,盖在天宝中也。尝着《琴诀》七篇,辞虽近俚,义有可采,今掇有大槩着焉,曰:“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麠麈俗,可以格免神,此琴之善者也。

鼓琴之士,志静气正,则听者易分,心乱神浊,则听者难辩矣。常人但见用指轻利,取声温润、音韵不绝、句度流美,但赏为能。

殊不知志土弹之,声韵皆有所主也。夫正直勇毅者听之则壮气益增,孝行节操者听之则情感伤,贫乏孤苦者听之则流涕纵横,便佞浮嚣者听之则敛容庄谨。

是以动人心,感神胆者,无以加于琴。闰其声正而不乱,足以禁邪止淫也。

今人多以杂音悦乐为贵,而琴见轻矣。夫琴士不易得,而知音亦难也。”

又云:“弹琴之法,必须简静。非谓人静,乃手静也。

手指鼓动谓之喧,简要轻稳谓之静。又须两手相附,若双鸾对舞,两凤同翔,来往之势,附弦取声,不须声外摇指,正声和畅,方为善矣。

故古之君子,皆因事而制,或怡情以自适,或讽谏以写心,或幽愤以传志,故能专精注神,感动神鬼,或只能一两弄而极精妙者。今之学者,惟多为能。

故曰:多则不精,精则不多。知音君子,详而察焉。”

品闲斋闲话:“常人但见用指轻利,取声温润、音韵不绝、句度流美,但赏为能。殊不知志土弹之,声韵皆有所主也”;“今人多以杂音悦乐为贵,而琴见轻矣。

夫琴士不易得,而知音亦难也”;“弹琴之法,必须简静。……多则不精,精则不多。

知音君子,详而察焉”。所言甚是,需揣而摩之。

然今人弹琴,易失其所主,徒以悦耳为能。琴道渐失,琴技流媚俗之地矣。

无“多”则难精,惟有先多,然后求精。晋·嵇康《琴赋》馀少好音声,长而玩之。

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猷,而此不倦。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於声也。

是故复之而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然八音之器,歌舞之象。

历世才士,并为之赋颂。其体制风流,莫不相袭。

称其材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

丽则丽矣,然末尽其理也。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览其旨趣,亦末达礼乐之情也。

4. 有哪些关于琴的古文句子

和如琴瑟对牛弹琴焚琴煮鹤剑胆琴心一琴一鹤琴剑飘零东汉·蔡邕《琴赋》尔乃言求茂木,周流四垂。

观彼椅桐,层山之陂。丹华炜烨,绿叶参差。

甘露润其末,凉风扇其枝。鸾凤翔其巅,玄鹤巢其岐。

考之诗人,琴瑟是宜。爰制雅器,协之锺律。

通理治性,恬淡清溢。尔乃间关九弦,出入律吕,屈伸低昂,十指如雨。

清声发兮五音举,韵宫商兮动徵羽,曲引兴兮繁弦抚。然后哀声既发,秘弄乃开。

左手抑扬,右手徘徊。指掌反覆,抑案藏摧。

于是繁弦既抑,雅韵复扬。仲尼思归,《鹿鸣》三章。

《梁甫》悲吟,周公《越裳》。青雀西飞,别鹤东翔。

饮马长城,楚曲明光。楚姬遗叹,鸡鸣高桑。

走兽率舞,飞鸟下翔。感激弦歌,一低一昂。

唐·黄滔《戴安道碎琴赋》戴安道碎琴赋(以“徒候徽响,致聚深情”为韵)拔尘俗之能琴,共谁不钦?戴安道之擅名斯异,武陵王之慕义弥深。降使殷勤,将召来以聆雅越。

持诚慷慨,爰击碎以示胸襟。想夫名利莫羁,烟霞为赏。

涧松虽耸於梁栋,野鹤不侵乎罗网。吴山越水,韬物外之清光。

蜀轸虞丝,播人间之妙响。杳杳区区,何人戒途。

白屋忽惊於嘶马,朱门欲俟於啼乌。焉有平生,探乐府铮鏦之妙。

爰教一旦,厕侯门戛击之徒。於是贲出月窗,毁於蓬户。

掷数尺之鸾凤,飒一声之风雨。朱弦并断,类冰泉裂石以丁零。

玉柱交飘,误陇雁惊弓而飞聚。使者焉知,宣言大非。

且异锻珠之义,宁同碎斗之讥。陌上囬尘,走清风於玉殿。

堂间释手,章素节於金徽。於时野客相高,时人或陋。

梧雕桐断以甯顾,漆解胶离而莫救。至若池亭夜月之景,岩谷春风之候,遥当野岸,肯思流水之曾弹。

静对庭芜,待从幽兰之不奏。向若投绿绮以无意,缅维城而有情。

亡一时之高躅,矜六律於新声。则此日知音,但仰跃鱼之弄。

碧山烟雾,甯留藏豹之名。则知艺至者不可以簪笏拘,情高者不可以王侯致。

终挺特以惊俗,不斯须而辱志。於今人语其风,孰不揖当时之事。

《三琴记》北宋 欧阳修吾家三琴,其一传为张越琴,其一传为楼则琴,其一传为雷氏琴。其制作皆精而有法然,不知是否,要在其声如何,不问其古今何人作也。

琴面皆有横纹如蛇腹,世之识琴者以此为古琴。盖其漆过百年始有断文,用以为验尔。

其一金晖,其一石晖,其一玉晖。金晖者张越琴也,石晖者楼则琴也,玉晖者雷氏琴也。

金晖其声畅而远,石晖其声清实而缓,玉晖其声和而有余。今人有其一已足为宝,而余兼有之,然惟石晖者老人之所宜也。

世人多用金玉蚌瑟晖,此数物者,夜置之烛下,炫耀有光,老人目昏,视晖难准。惟石无光,置之烛下,黑白分明,故为老者之所宜也。

余自少不喜郑卫,独爱琴声,尤爱小流水曲,平生患难,南北奔驰,琴曲率皆废忘,独流水一曲,梦寐不忘。今老矣,犹时时能作之,其他不过数小调弄,足以自娱。

琴曲不多学耳,要于自适。琴亦不必多藏,然业已有之,亦不患多而弃也。

唐·薛易简《琴诀》《琴史》曰:薛易简以琴待诏翰林,盖在天宝中也。尝着《琴诀》七篇,辞虽近俚,义有可采,今掇有大槩着焉,曰:“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麠麈俗,可以格免神,此琴之善者也。

鼓琴之士,志静气正,则听者易分,心乱神浊,则听者难辩矣。常人但见用指轻利,取声温润、音韵不绝、句度流美,但赏为能。

殊不知志土弹之,声韵皆有所主也。夫正直勇毅者听之则壮气益增,孝行节操者听之则情感伤,贫乏孤苦者听之则流涕纵横,便佞浮嚣者听之则敛容庄谨。

是以动人心,感神胆者,无以加于琴。闰其声正而不乱,足以禁邪止淫也。

今人多以杂音悦乐为贵,而琴见轻矣。夫琴士不易得,而知音亦难也。”

又云:“弹琴之法,必须简静。非谓人静,乃手静也。

手指鼓动谓之喧,简要轻稳谓之静。又须两手相附,若双鸾对舞,两凤同翔,来往之势,附弦取声,不须声外摇指,正声和畅,方为善矣。

故古之君子,皆因事而制,或怡情以自适,或讽谏以写心,或幽愤以传志,故能专精注神,感动神鬼,或只能一两弄而极精妙者。今之学者,惟多为能。

故曰:多则不精,精则不多。知音君子,详而察焉。”

品闲斋闲话:“常人但见用指轻利,取声温润、音韵不绝、句度流美,但赏为能。殊不知志土弹之,声韵皆有所主也”;“今人多以杂音悦乐为贵,而琴见轻矣。

夫琴士不易得,而知音亦难也”;“弹琴之法,必须简静。……多则不精,精则不多。

知音君子,详而察焉”。所言甚是,需揣而摩之。

然今人弹琴,易失其所主,徒以悦耳为能。琴道渐失,琴技流媚俗之地矣。

无“多”则难精,惟有先多,然后求精。晋·嵇康《琴赋》馀少好音声,长而玩之。

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猷,而此不倦。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於声也。

是故复之而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然八音之器,歌舞之象。

历世才士,并为之赋颂。其体制风流,莫不相袭。

称其材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

丽则丽矣,然末尽其理也。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览其旨趣,亦末达礼乐之情也。

众器。



~

学记善学者文言文翻译
答:1. 文言文 善学者 【原文】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2),又从而庸之(3)。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4),先其易者,后其节目(5),及其久也,相说以解(6)。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7)。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

《为学》文言文的翻译
答:6. 为学 古文翻译 1、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 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 我每天持之...

邴原泣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答:《邴原泣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如下:翻译: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时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小孩为什么哭?”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人,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哭泣了...

邴原泣学文言文翻译及道理
答:《邴原泣学》的文言文翻译及道理如下:翻译:邴原从小就失去父亲,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就哭起来了。书塾的老师问:小朋友你为什么哭?邴原说:孤儿容易伤心,穷人容易动情。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有学成的,必然是得不用为亲人负累的一者。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所以哭泣...

文言文<<问与学>>的翻译
答:问说《孟涂文集》【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译文】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

文言文《师旷问学》的翻译是什么?
答:《师旷问学》翻译:晋平公问宫中的乐师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乐师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燃火把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乐师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呢?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的...

文言文《以学自损 不如无学》的翻译
答:一、译文:说到学习这件事,本是为了求取知识的。看到别人只读了十卷书,便自高自大起来,轻视长者,对同辈轻视傲慢。(以至于)别人怨恨他就像怨恨仇敌一样,厌恶他就像厌恶恶鸟一样。像这样用学习到的东西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要学习。二、原文: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

葛洪苦学文言文翻译
答:1. 葛洪苦学 翻译 葛洪苦学 葛洪(我国古代化学家,东晋人),丹阳人,贫无童仆,篱落(篱笆)不修,常披(分开)榛bai(杂乱的草木)出门,排(推开)草入室。屡(多次)遭火,典籍(古代重要著作)尽,du乃(便)负(背着)笈(书箱)徒步,借书抄写,卖薪(柴草)买纸,然(同“燃”)...

炳烛而学的文言文的翻译
答: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此文出自...

文言文顾炎武《劝学》翻译
答:人们求学(或做学问),不是天天上进,就是天天后退。自己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某种习气。不幸住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雇用)车马的盘费,也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与古人相合,来探求学习里边哪是对的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