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字用文言文怎么说

作者&投稿:芮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问”在古文中怎么说

“问“在古文的意思指的是:

(1)询问。 宋刘褒《六州歌头》“杯到莫停手,何用问来期。“

(2)论难,探讨。《礼记·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3)考查;过问。《汉书·韩延寿传》:“望之自奏:‘职在总领天下,闻事不敢不问‘“。又与否定副词“不”组合成“不问”,犹“不管“。唐韩愈《送殷员外序》:“凡四方万国,不问海内外,无小大,咸臣顺于朝。“

(4)审讯罪犯。《金史·世宗纪中》:“诏凡犯罪被问之官,虽遇赦,不得复职“。

(5)责问;追究。《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6)打听;寻访。明金诚《江行》:“十年踪迹浑无定,莫更逢人问故乡“。

(7)周代诸侯国间互相访问的礼节。《周礼·秋官·大行人》:“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

(8)馈赠。《诗·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9)慰问;探望。《周礼·秋官·大行人》:“(上公之礼)出入五积,三问三劳“。

(10)旧时订婚,男方向女方下聘礼。《谷梁传·庄公二十二年》:“礼有纳彩,有问名,有纳徵,有告期。“

(11)通“闻”1,告诉。《战国策·齐策三》:”或以问孟尝君。“

2,音讯;信息。《宋书·谢晦传》:“(刘)穆之丧问至,高祖哭之甚恸。“

3,名声。汉《夏承碑》:“令问不已。“

4 介词,表示方向、对象,相当于“向”。唐杜甫《入宅三首》之二:“相看多使者,一 一 问函关”

5 姓。《广韵·问韵》:“问,姓,今襄州有之。“

2. 问 文言文中的 "以" 字作何解释

以”字用法归纳

“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中的“以”就作“用”解。“以”常和“为”连用,组成“以为”或“以……为……”结构,译为“认为”,“认为……是……”。例如: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认为)妙绝。(林嗣环《口技》)又如:孤常读书,自以为(认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古文中,也有单独的“以”字作“认为”解的,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中的“以”便解释成“认为”。“以”的应用范围广泛,表意也较复杂,下面就结合初一语文新教材(最后两例外),谈谈它的用法。

一、作介词用。“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凭”、“根据”等。例如:① 以刀劈狼首。(蒲松龄《狼》)例句中“以”引出“劈”的工具“刀”,“以”译为“用”。② 以我酌油知之。(欧阳修《卖油翁》)例句中“以”引出“知之”的凭借(或根据)“酌油”,可译为“凭借”。

2、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例如:①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例句中“以”的宾语省略,可译为: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② 以告富者。(彭端淑《为学》)译文:把他的情况告诉了富和尚。

二、作连词用。只表顺接,不表转折。

1、表原因,作“因为”、“由于”解。例如:① 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译: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用“文”做他的谥号。

2、表目的,作“(用)来”解。例如: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译: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3、表结果,作“以至”解。例如:① 以至于寸。(范晔《乐羊子妻》)译:以至达到一寸。

三、作副词用。

相当于“己”,表示事情已经完成或结束,可译成“已经”。例如:① 以啮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译:(假设)已经咬了人,就没有办法治好了。

四、作代词用。表示指代,可译作“这”、“这样”。例如:① 子贡曰:“无以为也!”(《论语??子张》)译:子贡说:“不要这样做!”

当然,“以”字的用法还有很多,限于教材篇目,不再赘述,留待读者自己理解和领悟。

3. 问 文言文中的 "以" 字作何解释

以”字用法归纳 “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

“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中的“以”就作“用”解。

“以”常和“为”连用,组成“以为”或“以……为……”结构,译为“认为”,“认为……是……”。例如: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认为)妙绝。

(林嗣环《口技》)又如:孤常读书,自以为(认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古文中,也有单独的“以”字作“认为”解的,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中的“以”便解释成“认为”。

“以”的应用范围广泛,表意也较复杂,下面就结合初一语文新教材(最后两例外),谈谈它的用法。 一、作介词用。

“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凭”、“根据”等。

例如:① 以刀劈狼首。(蒲松龄《狼》)例句中“以”引出“劈”的工具“刀”,“以”译为“用”。

② 以我酌油知之。(欧阳修《卖油翁》)例句中“以”引出“知之”的凭借(或根据)“酌油”,可译为“凭借”。

2、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

例如:①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例句中“以”的宾语省略,可译为: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② 以告富者。(彭端淑《为学》)译文:把他的情况告诉了富和尚。

二、作连词用。只表顺接,不表转折。

1、表原因,作“因为”、“由于”解。例如:① 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 译: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用“文”做他的谥号。 2、表目的,作“(用)来”解。

例如: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译: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3、表结果,作“以至”解。例如:① 以至于寸。

(范晔《乐羊子妻》)译:以至达到一寸。 三、作副词用。

相当于“己”,表示事情已经完成或结束,可译成“已经”。例如:① 以啮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译:(假设)已经咬了人,就没有办法治好了。 四、作代词用。

表示指代,可译作“这”、“这样”。例如:① 子贡曰:“无以为也!”(《论语•子张》)译:子贡说:“不要这样做!” 当然,“以”字的用法还有很多,限于教材篇目,不再赘述,留待读者自己理解和领悟。



~

文言文可以这么说
答:2、古代的封号:商君。平原君。信陵君。长安君。3、对对方的尊称:张君。诸君。2. 古文对话聊天怎么说 文言文,或者说古文bai里,聊天这样的意思,用谈或论来表达的。聊字是没有谈话的意思的,天字更不用说。 古文常有谈论风生,高谈阔论等字眼。现代人也喜欢用会晤,晤谈之类的现代语汇,但...

文言文二字词汇
答:的地方”、“。的人”等。3.复合结构的用法:(1)“所以”:a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b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2)“所谓”:所说的。(3)“所在”:。7.学习:二字用文言文怎么说“学”、“师”、“习”再文言文中均可以单独表示“学习...

在文言文中,“说”用什么字表达
答:除了曰,还有:白、告、言、云、语、谈、道、谓……

是的古文怎么说
答:问题一:是字用古文怎么说 这要看用在何处。实际上,“是”即为古文字,与今义差不多。如:《荀子・劝学》:使目非是,无欲见也。――这里的“是”,即“对;正确;正道”。《淮南子・�务》:立是废非。――这里的“是”,即今天“是非”的是,含好、善、正确的...

“不是我写的字”用古文怎么说
答:1. “不是”用文言文怎么说 “不是”用文言文怎么说是:非。比如: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世说新语·简傲》翻译:轻慢主人,不是得体的礼仪;因为自己身份娇贵看不起人,不是处世之道。非 fēi 释义 1、错误(跟“是”相对):是~。习~成是。痛改前~。2、不合...

在古代的文言文中,意思为“是”的字是?
答:文言文中“是”字的含义:是 shì〈名〉(1)商业、职业或政府的事务、业务或“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是,则也”(《尔雅·释言》),而“则,常也”,“法也”(《尔雅·释诂》)。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2)又如...

人们用文言文怎么说两字?
答:文言文大多为单音节词,现代汉语中的两字词用文言文表述一般只用其中的一个字。“人们”泛指很多人,是一个集合概念。文言文表示为:人、众、群等等。需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例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吾村之众”、“群起而攻之”,其中的人、众、群都是人们的意思。

效力用文言文怎么说
答:2. “不会”用文言文怎么说 “不会”有以下用法: 1. 不能,不善,不知。 2.白话文中“不能”有“不被允许”和“没有能力达成”两个意思,在文言文中前一个意思通常用莫、弗、勿等字表达,后一个意思同样用“不能”表达。 臣若苟务文章,广徵经典,非唯将吏不会,亦恐弘正未详。(不懂) 不会沉吟思底...

和在文言文怎么说
答:2.我和你用古文怎么说我:吾、予、余;和:与、同;你:尔、汝、君(男)、卿(女);任意排列组合即可。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大文学家韩愈等...

文言文常用字
答:[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