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佛教观点或者轮回观点,女人比男人业重吗? 请大师从佛教的角度解释一下,为什么这辈子我是女人或者为什么这...

作者&投稿:地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内的男女平等问题

林国良(上海大学副教授)

《普门学报》第十一期上发表了杨曾文教授的(既仁且智之举——星云法师发表“比丘尼僧团的发展”) 一文,读后不觉想起不久前与昭慧法师见面的情况以及佛教内男女平等的问题。



十月上旬,昭慧法师来上海,复旦大学王雷泉教授设宴欢迎,笔者有幸忝列。在此之前,笔者对台湾佛教所知不多,对昭慧法师也并不了解。席间交谈之中,法师谈到了关于僧团内男众与女众平等的观点,笔者十分赞同,并认为这是一个佛教现代化的问题。而从杨教授的文中笔者方知,原来在一年前,昭慧法师已“断然拒绝并废除气八敬法”” 。而星云大师则更从制度面、教育面、事业面上去落实男女平等,从而回避且超越了“八敬法”的问题。由此,笔者不禁对佛教内的男女平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尽管戒律是教团内部事务,外人不便妄加评论,但从教理上对此问题作番探讨,或许还是有益的。

“八敬法”若从男女平等的角度去审视,必然会得出结论,这是一种男女不平等的戒律。如“八敬法”中有一条戒律尤为人所诟病:“百岁尼礼初夏比丘足三思谓即使百岁的比丘尼,见了新受戒的比丘也要向他顶礼)。”这意味着所有的比丘高于所有的比丘尼,所有的比丘尼都要向所有的比丘跪拜敬礼。这种“男尊女卑”的观念对现代人来说,一般都会感到不可思议,难以接受。而若将我们的视野展开,这种“男尊女卑”的男女不平等观念,在古代世界并非鲜见,而是通例。孔子有一句名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尽管现代一些新儒家对此话作了种种新解释,以期摆脱其字面所具有的对女性的歧视性的含义,但这并不能摆脱这样一个事实:二千年多来,人们(包括儒学理论家)一直是按其字面意义来理解这句话的。由此看来,儒家理论中也有男女不平等的观念。再看看天主教,最近网上消息,天主教内部正在争论,女性能否在教会内担任执事,而此争论至今仍无定论。再看历史,古希腊的城邦制是古代世界中独一无二的民主体制,最崇尚平等观念。但城邦的公民是二十岁以上的男性公民,妇女并没有公民权,因此也是受歧视的。由此可见,男女不平等问题,在古代世界中普遍存在,不但世俗社会如此,宗教团体也不例外。

古代世界中男女不平等观念的产生,有其一般的社会学解释。或许,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低导致了其受教育程度低,进而又产生了其素质整体较低的局面,从而使胸襟开阔的孔老夫子也不由发出了那样的感叹。

然而,世界在变,观念也在变。男女平等已成为现代文明的基本价值观。佛教如果一面高唱“众生平等”的价值理想,一面又坚持事实上的男女不平等的做法,难免不使青年信众生疑,使世俗社会侧目。在宴席上,昭慧法师谈了一个情况。在台湾迎接佛舍利的法会上,台湾极具声望的慈济功德会的比丘尼证严法师向比丘长老顶礼,此举使台湾许多民众大惑不解乃至大为不满。(此例希望我没听错或记错。)随即复旦大学王雷泉教授也谈了一个情况。在大陆的一次佛教夏令营活动中,一位比丘尼应邀上台说法,在说法前和说法后,这位比丘尼都向在座的比丘顶礼。当场有一位女青年站起来说:“我原想出家的,看到这个场面,我不想出家了。”这些例子都表明,佛教的某些传统戒律乃至传统礼节,都已与现代文明的价值观以及现代生活的方式和习惯大相迳庭,乃至格格不入。

就说跪拜这种礼节。跪拜在古代社会中是一种常见的礼节。民见官要跪拜,下属见上司要跪拜,子女见父母要跪拜,学生见老师要跪拜。人们对跪拜这一形式已习以为常,并不以为怪,并不以为忤。然而时代变了。现代社会强调人人平等,强调独立人格。官员理论上只是民众的公仆,民众自然不必对官员跪拜。即使在家庭里、学校中,子女与父母、学生与老师也都被认为人格平等,乃至在西方社会中,子女学生可以对父母老师直呼其名,尊敬不必表现在形式上。在这种情况下,不但男子膝下有黄金,女子膝下也有黄金。跪拜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如各宗教的礼拜圣像等),在日常生活中反而成为一种非常怪异的行为方式。动辄跪拜则可能被认为是没有人格尊严的表现。而全体比丘尼都应向所有比丘跪拜这种“男尊女卑”的做法,更难为现代人所接受。长此以往,佛教完全可能被边缘化,不要说以济世度人的积极姿态出现于世人前,恐怕在世人心目中,佛教本身就是一个囿于封建观念而落伍于现时代的传统宗教团体,是一个需要外部力量帮助方能融合进现代社会的弱势群体。
按佛教的教义来理解,跪拜既是用以表示敬意,也可用来折服我慢。因此,一个以折服我慢为宗旨的忍辱法门修行者,决不会计较跪拜的对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因为一切众生皆被视作过去世中的父母,他们在过去无数世中都于自己有恩。又如《法华经》中的常不轻菩萨,无论见到比丘还是比丘尼、优婆塞还是优婆夷,都要礼拜赞叹,认为他们都在行菩萨道,因此都是未来佛。但这种以修忍辱为宗旨的跪拜,恰恰贯穿了平等观念,是以平等观念为基础的。

然而,即使在古代社会中,佛教也不是只管个人修行,而不顾及其整体的社会形象。中国古代发生过“沙门是否应敬王”之争,即僧人见帝王时是否应跪拜?排佛者和坚持儒家传统者竭力主张僧人应敬王,但在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时期,由于僧人和信仰佛教大臣的全力反对,僧人见帝王时还是可以不跪拜。显然,这已不是个人修养的问题,而是事关佛教的整体形象。佛教应有佛教的尊严。所以,不能以忍辱修行来囊括佛教的一切行为,尤其是其社会表现。而上述比丘尼在公众场合向比丘顶礼,实际上已是一种社会表现,产生了相当的负面影响。



那么,这种男女不平等的观念和戒律又是如何在佛教这样一个主张“众生平等”的宗教内产生并持续存在的呢?

佛教从理论上的“众生平等”走向事实上的男女不平等,如上所说,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因此也可说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必要性。如“八敬法”中规定比丘尼应依止比丘,按印顺法师的说法,原始佛教时期的比丘尼,知识低、感情重、组织力差,要她们像比丘一样,遵行律制,过团体生活,如法清净,是有困难的,因此就有了“八敬法”中的相应规定。这样就形成了事实上的男女不平等。

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考虑,不平等现象的产生,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所谓社会原因产生的不乎等,是指由于社会对某群体、阶层、阶级、种族乃至民族的歧视而造成的不平等。所谓自然产生的不平等,即人有高矮、美丑、壮弱、智愚等种种先天的差别。更进一步说,人的出身家庭的贫富、出生地区的发达或落后,也会对其人生造成影响,以至是决定性的影响。现代社会反对由社会原因造成的不平等,但对由自然原因造成的不平等则并不否定,只是强调要给予一切人平等的机会,使其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然而,在世人眼中纯属偶然的自然不平等,在佛教看来并非无因。在佛教的轮回说中,人在这一世中的境遇好坏,实际上是由其先前世中的善恶业力所决定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一种因果决定论。但在应用这种轮回说的因果决定论时,一定要谨慎,即不应将其用来说明社会性歧视的合理性,如不应用来论证男女不平等的合理性。

在传统的观念中,得男身是福报好,得女身是福报差。这或许可从客观现状中找到一些依据。如从生理学常识来看,女身有每月一次的麻烦,有生育时不可避免的痛苦。因此,女身显然比男身有更多的麻烦和痛苦。所以,假如人在轮回中能自由选择男女身,那么或许会有更多的人愿选择较少麻烦和痛苦的男身吧!或许这就是男身比女身优越的一个考虑。(当然,古人也意识到,说男身的福报要比女身好,这是就整体而言,若从个体看则不一定。如男性乞丐与皇后公主、男性白痴与才女,以至体弱多病的男性与身体健壮的女性相比,福报优劣则又另当别论。)

但如果基于这种因果福报的观念,将女性的所有弱点综合在一起(如女身多麻烦痛苦,女性受教育少、素质较差等),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产生的女性问题综合在一起,得出“男尊女卑”的结论,由此来论证男女不平等的合理性,这是现代人所不能接受的。而当代的现实也会对这种结论提出致命的挑战。因为在当代女性中,尤其是在当代独生子女中,女性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并不在男性之下。如仍以因果福报来解释,这是否说明时至今日,因缘变迁,女性已不再是一个福报差的群体了!至于生育痛苦,若从个体福报来说,似乎是福报差:但从对人种延续的意义来说,则是女性在作出牺牲。所以,从对社会的贡献来说,这恰恰表明女性为社会作出了更多的贡献,因而这决不是一个女性应受歧视的理由,而应是一个女性应受尊重的理由。如以此作为歧视女性的理由,这是不能为现代道德所接受的。
这样一来,男女不平等就完全没有任何合理性了。

佛教的社会参与乃至生存方式,都应遵循缘起论,即依据一定的时代和社会之“缘”来决定自己的表现形式和社会活动方式。例如,当佛教传到了欧美,佛教即使在表现形式上,也有了巨大的变化,与传统佛教形成了巨大的差别。以美国佛教为例:“为适应美国青年的需要,有些寺院的会议大厅比寺院本身还大,有的甚至能容干人。在这些会议厅里,地板磨得很光,青年人可以在里面打篮球、开舞会、办宴会、看电影。寺院不仅发挥着传统宗教作用,还成为青年人喜欢汇集的文化中心。在祈祷形式方面。有些佛寺里,信众在祈祷时仿照基督教礼拜时唱圣歌的方式唱佛教颂歌,在方丈讲经或授五戒时用钢琴伴奏;有些佛寺里,留着长发、穿着牛仔裤的青年在靠背椅上打坐,用英文念经,因为人们注重的不是祈祷的仪式,而是相信可使其获得解脱的教义。”

“缘起”的本质是“性空” ,一切“缘起法”都“性空” 。因此,只要能生起菩提之“心”,则形式上完全可以“无所住”,即不执着任何特定的形式。佛教内的男女不平等,或许在历史上有其一定的必要性,但时至今日,时代和社会都已发生了巨变,若仍执着此法实有,不可变更,那似乎就违背了“缘起性空”的道理了。

从教团的实际情况来说,老一代的比丘和比丘尼都生活在一个女性受歧视的时代,因而都能对男女不平等的状况习以为常,安然受之。而年轻的僧尼都出生在一个尊重女性、提倡男女平等的时代,因此,一般而言,女众不能容忍受歧视,而男众更愿尊重女众。由此或许可说,佛教内部提倡男女平等的时机也已成熟。

亲爱的朋友,并不是这样的。男女是平等的。但有些佛经又有像你说的那些说法是因为,当时佛陀传法的年代是男权社会,社会现象是男人的身份比女人身份要好很多,大家根深蒂固的信念也是如此。而对大多数人而言,信念又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改变的,因此佛只能按当时人们能够理解的思维方式讲。

因此佛在最后涅盘时,苦口婆心的告诉大家要“依义不依语”就是要明白他讲这句话的意思,而不是这句话本身。

比如“很多经咒都有女转男的功效(没见任何经咒提过有男转女的功效)”佛的意思是修佛后,人的命运、事情会往好的方面转化。

而当时人们认为做人要做男人才是好的,而做女人是不好的,差一些的,因此佛就讲你修佛后就女转男身了,事情就变好了,往好的方面转化了,人们就听懂了。

相反,如果你是男人,而坚信做女人比做男人好,佛就会对你说,你好好修吧,修好了,下辈子你就转女身了, 呵呵,明白了么?

女人的慈悲心虽然较男人强一些,但其有三个原因,以至于多堕恶道,当年释迦牟尼佛曾向阿难宣说:一,女人早起时,贪心最重,愿天下所有的财宝尽归己有。二,女人中午时,嫉妒心最强。三,女人傍晚时,淫欲心最强,愿天下所有男人……
女人不能成就五种:女人不能成佛(这里的佛指报身佛和应身佛。),不能当梵天王,不能成魔王,不能成帝释天王,不能成国王。至于龙女即身成佛,我分析过,应该是女身转男身之后或同时成佛的。至于国王,比如说武则天就是个另类,还有英国女王,不好解释,可能是佛陀当时根据印度的情况宣说的。
男人是七宝体,女人是五漏体,佛陀解释过,具体的我忘了,男子心量较女子广大,嫉妒、嗔恚心小,易有所成就。(就整体而言。)
佛菩萨累生累劫何止作过女人,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众生都扮演过。所谓成佛(十二相成道的应身佛)是指今生得是男子身。
以上是我的理解,请自斟酌。

问:第二个问题,另外大陆有人说,世尊在经典当中,曾说男子是七宝身,女子是五漏身(五种,五漏身),是否表明女众修行难度比男众大?
答:这个事情很难讲,我们要看实际环境的状况。在古时候,真的,女众在从前那个社会限制非常之严,不但学佛很少有机会,连读书的机会都很少,所谓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规规矩矩在家里头操作家事,照顾家庭,为家庭服务,在从前的社会。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当时的社会是如此。印度的阶级观念比中国更严重,所以女子修行比男子困难,而且女子修行没有道场,非常困难。这就是女身修行比男身困难地方。
可是今天的社会颠倒,这从前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他说从前修行,你看看排列顺序,《高僧传》、《往生传》排列顺序,成就最多的,比丘,出家人,修行成就最多的出家的男众,第二出家的女众,第三在家的男众,第四在家女众,这是讲修行成就的。现在不一样,现在修行成就最殊胜的,人数最多的在家女众,其次的是在家男众,再其次的出家女众,最糟糕的是出家男众。风水轮流转,这个道理要懂,它不是不变的,这环境常常在变!所以你一定要通达原因到底出在什么地方。
所以实在讲,这难与易真正的因在哪里?因在教理。你看从前出家男众天天听佛讲经说法,这机缘多难得。释迦牟尼佛的生活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这男众跟他行,女众行吗?女众也能树下一宿吗?也能去日中一食去托钵吗?不行。所以你想想这个经义你就懂得,最重要关键是对佛法的了解、通达、觉悟,这种机缘。现在不一样,你看现在我们听经、学教的方式手段,我们现在用电视,现在用网络、用光盘,你在家里关起房门就可以听、就可以学习,不一定要到现场。在从前非去现场不可。所以这就是时代在转变,难易有差别。
总而言之,那个真正的原因,就是你学佛,你对于教义教理要通达、要了解。这经教里讲什么?就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对真相愈了解得清楚,愈明白,换句话说,愈容易放下,你就不会再执着。知道是人与人之间,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就是个缘。缘聚缘散是正常的,有聚一定有散,你何必那么执着?所以执着就错了。聚也欢喜,散也欢喜,这就是正常的,就是决定不要在这里起分别执着就对了,起分别执着是错了的。所以这道理要懂。

先了解佛法,再评论,不要拿世间法的知识来揣度,林国良教授的文章说明他完全不懂佛法,按照自己所学的历史文化知识在主观评论。
佛法是真正的真理,他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的变化而改变的,他不是我们世间的知识。
男女有别必须承认,就像我们得承认有的人长的丑,有的人美,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笨,有的人身体健康,有的人身体虚弱一样,这就是我们前世造的业的业果,我们无数世做过男人也做过女人。男女在修法上的确有条件的优劣问题,男性从修行上来说具备更好的条件,但不会因此而鄙视女性,女性要正视这种事实,克服自己的问题,好好修行,最终都可以证得佛的果位。
这不是什么封建思想,不要拿这些世间的理论去解释,不要只看表面,深层次的原因往往是我们所想象不到的。
我们所要的平等尊严又是什么呢,它难道不会成为我们烦恼的因吗。。。

为什么佛家说女性比男性难修成正果?~

圣严法师

事实上,考察佛陀时代的男女观,应该从重视于基本的平等著眼,如罗汉的果位是不分男女的,修学佛法也是男女平等的,佛说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何况是女性。所谓“佛”就是彻底的解脱者、圆满的智者和无上的济世者,男性可以做到,女性当然也不例外。不过,从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的考察,我们不能否认,一般女性是比一般男性来得脆弱、优柔且倚赖性重些。所以为了保护女众修道生活的安全,鼓励女众成为佛门龙众,男众应该多尽一分心力协助女众,但这并不等于高压、歧视。如对大比丘尼——佛的姨母大爱道,比丘大众谁说不敬?在经律中提到,女性是诱发比丘情欲和贪欲的根源,为了防止欲火中烧,故对比丘们说女身不净,以女身为对象而修不净观。这是在修持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及防范措施,未必表示对女性的歧视。

【关于八敬法,是当时那个时代的因地制宜。是基于当时社会状况及比丘尼僧团初立而作的权宜办法,并非有意贬低比丘尼的人格、地位;大乘经典中主张众生皆有佛性、智能德相,如龙女成佛,妙慧说法,可知佛陀本怀,相上虽有男女之别,性体上是平等一如的。】

佛法是平等法,不会歧视任何人。

是因为女身因生理上(体力、天癸等)受制约较多,受苦比较多,遇到的阻力也相对比较大。

当然,女身也有好处,亲和力比较好,如果女性修行者,有这样的愿望,希望以女身救度众生,也是可以用女身修行证果的。

ps:末法时代,事情都是颠倒的。

以前修行证果的多少,顺序是:1、出家男众(比丘)。2、出家女众(比丘尼)。3、在家男众(优婆塞)。4、在家女众(优婆夷)。

现代修行证果(往生)的无论数量、质量上都倒过来了,第一是在家女众(优婆夷),最后是出家男众(比丘)【诱惑太多】

所以现代女众不必担心,这个是女众修行的好时节。愿互勉之。

人的身体被成为业报身,顾名思义,众生的身体的显现,是根据承受不同的果报而转生人道男女、畜生、饿鬼、阿修罗、天人。这叫随业受报。都是众生往昔所造业行,由业力牵引,受六道轮回的果报。
无论是男人、是女人,都是你往昔所造诸业的果报。

按照佛教观点或者轮回观点,女人比男人业重吗?
答:(当然,古人也意识到,说男身的福报要比女身好,这是就整体而言,若从个体看则不一定。如男性乞丐与皇后公主、男性白痴与才女,以至体弱多病的男性与身体健壮的女性相比,福报优劣则又另当别论。)但如果基于这种因果福报的观念,将女性的所有弱点综合在一起(如女身多麻烦痛苦,女性受教育少、素质较差等),将自然因素和...

从佛教的理论来说女人的世界都是痛苦的吗?
答:六道中轮回,谁人不苦?大体来说只不过女人因自身局限,苦难比男人多。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福报业力,男人女人都有各自福报和业力,个不相同,有痛苦男人,更有幸福一生的女人。另外,痛苦与幸福也与自身是否有修行有关,真正有修行的人,所有的不幸与障碍都修行进行台阶。

佛教中的男女平等
答:事实上,考察佛陀时代的男女观,应该从重视于基本的平等著眼,如罗汉的果位是不分男女的,修学佛法也是男女平等的,佛说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何况是女性。所谓“佛”就是彻底的解脱者、圆满的智者和无上的济世者,男性可以做到,女性当然也不例外。不过,从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的考察,我们不能否认,一...

佛教怎样理解男孩,女孩之分
答:我实话实说,女孩不要喷我,这是真实的事实,男孩女孩前世修为不一样,修为好的投男胎,修为差的投女胎,就好比修为好的投人,差的投畜生道是类似的意思(人道和畜生道都是六道之一),当然虽然投女胎,那也是人,要比畜生道好得多了,同理,畜生也分雌雄,雌性生存的难度要比雄性大,遭的罪也...

浅议佛教有什么样的女性观
答:综合各经论的观点,早期原始佛教的女性观可概括为解脱上的男女平等主义、制度上的男性优越主义和修行上的女性厌恶主义。解脱上的男女平等主义基于众生佛性一如,男性和女性约信仰、智慧、德行,在佛法中毫无差别,亦即“形有男女,性无彼此”。所谓“心入于正受,女形复何为?”既打破了古印度种族和性别的区分,又与传统...

佛说,女人是什么
答:”多读点佛经,就知道佛教完全没有歧视女人。佛经里面明确讲到一件事:舍利弗内心有点瞧不起女人,天女把他变成女人身。然后涅槃经里面也有明确开示:女人身具备大丈夫的功德,就不名为女人,而是真正的大丈夫;而身为男子倘若具有这类女人常见的过失,而实为男子身的女人。

佛教认为女众身体脏,男的身体难道就干净吗?
答:男人和女人没什么分别,如果有分别,只是心不一样。学佛修行,了业了因果,出离成就,断却世间狭隘的情爱欲望,是最难的,做为生理正常的普通人可能不可想像。而人类的狭隘的感情更和占有牵挂分不开,而这又造就入轮回的因,世间人所谓正常的,看待学佛修行很不正常不能理解,唐三藏一路走来,经历那么...

佛教说无差别心、比较心。众生皆苦等等。为什么还有转生为女等观点...
答:佛教说无差别心、比较心。众生皆苦等等。为什么还有转生为女等观点、比丘尼和比丘的戒律多少不一! 那是您对佛教的认识尚浅,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看法。如果熟读经典,就知道佛教并不贬低女性。 女身成佛 有一

如果一个女人一辈子都嫁不出去,以佛教来说上辈子犯了什么错呢?_百度知 ...
答:佛教不会说上辈子犯了什么过错,就世间佛教来说,是这个人现在的状态出了问题。比方说,她主观上不想嫁人,或者说她的工作不允许,没有闲暇去谈恋爱。也可能是她本身存在很多性格缺陷,让周围的男性都对她敬而远之。亦或是她也很想嫁人,但是总是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又不愿意凑合,但是又很矜持,不...

请问以佛教文化的观点:人死后有轮回么?
答:佛教约自汉代传人中国后,他带来了印度独有的迷信怪谭——六道轮回。两千年来,这个害人不浅的轮回谬论把中国人的思想弄得「天翻地覆,一塌糊涂」。明明看到的是一条恶犬,而佛教徒竟会把它或视为神明,或信是前生自己父母所变,而对狗大加恭敬呢! 我们拟用最短的篇幅,对佛教六道轮回的每一道作一有系统的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