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问题:请精通唯识的佛弟子回答 佛教唯识论如何理解?

作者&投稿:励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楼主 您好

  后学将已唯识加已辩证,文章可能稍嫌冗长,烦请诸位有耐心的看完,必能对佛法之因缘法与外道的因缘法能逐渐厘清。

  这个问题必须分为两个层面来说,一开始必须先说明佛法讲的因缘法的真实义。佛法虽然讲因缘生、因缘灭,但是此因缘不同外道、世俗人所说之因缘,而是万法万物之本源本识---万法唯识,假藉一切诸缘直接、间接、展转流住一切万法。这在三乘经典皆同此说。

  譬如阿含经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佛陀开示十因缘法,从生老病死、一直到名色(名色就是五阴,也就是我们一般人所熟悉的身心---色身与意识、感受等),然后到了名色之后,才从理上证实: 名色五阴的背后,还有个能出生名色的识:

  众所皆知,名色五阴已经包含了六识心(眼耳鼻舌身意识),因此这个出生名色的识,绝对不可是意识或其余五识,当然这个识,就是万法唯识的识。因为其实万法汇归起来,也都是从五阴身心开展出来的,离开我们的身心哪有万法能间接展转延伸出来呢? 而五阴身心的源头,就是这个识了,当然这个识,就是大乘所说的万法唯识的识,也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或称如来藏、或称真如、或名涅盘、法身。

  因此,万法之根本因,是由这个能出生万法的本识,接著假藉诸缘才有万法的显现,在大乘经典中,则是说的更明确了:(占察善恶业报经)

  如是数相者,显示一切众生六根之聚,皆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一实境界而起,依一实境界以之为本。所谓依一实境界故,有彼无明。不了一法界,谬念思惟,现妄境界,分别取著,集业因缘,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以依内六根故,对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起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以依六识故,於色、声、香、味、触、法中,起违想、顺想、非违非顺等想,生十八种受。

  这边很分明的提到了,六识、六根、六尘等五阴身心,都是从此如来藏而出生,首先假藉无明、业种为缘,出生了六根、接著在加上六根为缘,出生了六尘、在依六根触六尘为缘,出生了六识,乃至种种感受、想知。

  由此大小乘经典,可以明确知道: 万法唯识,以此本识为根本因,假藉无明、业种等为缘、直接、展转出生了一切万法、果报,此乃佛法因缘法的真谛。

  ==============================================================

  那这篇文章一开始说,因缘尚未和合前,果已经在那理了。这样就是无因无缘的颠倒见,试问?

  当你六根、六尘还没有出生时,你的六识在哪?

  也就是说,当你此世的身体、大脑的根身还没有发展前,也无法藉由根身接触五感官境界时,这时候你那能感受、觉知的心在哪呢?

  如果是对医学有些常识的人,就会知道过失了,因为当受精卵还没有发展成大脑、身体的时候,是无法藉由这个六根身接触外界六尘的,当然更无法产生能领受、觉知的六识心。试问: 若无这一世的六根与六尘,你(领受感知的六识心你)要从哪里出生阿? 你还会存在吗?

  除了这个以外,从日常生活当中,处处可见一切法皆是从根本因如来藏与假藉诸缘而出生:

  第一: 譬如我们能看见影色的功能,如果不是透过眼睛、大脑中眼视区域(和称眼根)以及所接触的影色(色尘)为缘,我们那能见的清楚分明的功能,还能出生发挥作用吗? 接著在深入思维: 从生活当中也可以观察出,这个能看见的功能,只能存在於明与暗的情况下,离开明暗这个两个境界外,还有能看见的这个功能运作吗? 显然是没有,因为若是稍懂医学者,就会明白当昏迷、睡著无梦时,这时候就算翻开眼皮,也不能见物了,也没有这能见功能在运作了。可是当清醒时,这能见功能又可以继续出生运作了,请问,这能见的功能是本来就有吗???

  如果说,离开了明暗、眼根、影色(色尘)外,这个能见功能还能独自运作的话,那我们才能说,这个能见功能是本来就已经在哪里了,是本来就有的,只是靠因缘显现而已,但是事实观察,能见功能离开了明暗影色之外,离开眼根外,就没有其他功能性可以独自存在了,也就是说,能见功能只能依附於明暗、眼根下才能运作而已,当然是被出生的法,而不是本来就存在的、本来就在哪里的法。 可是当能见功能不在运作的情况下,能见功能又到哪里去了呢? 既不是在眼根里、也不是在明暗中,因为如果是由明出生的,那应该只能见明不能见暗,若从暗生,那也只能见暗不能见明才是,若从眼根生,那为何不能向内见眼根种种而只能见明暗色尘呢?

  显然! 能见的功能,必然由一能收藏眼见功能种子的根本因含藏,才能藉由眼根、明暗等诸缘方能出生运作,并不是本来就已经在那理了。

  而除此之外,能听、能嗅、能尝、能触、能知的功能也都是如此,必须以如来藏为根本因,藉由六根六尘为缘,方能出生这些功能性。

  第二: 后学在用更浅显易懂的方是说明,譬如吃饱。

  吃饭是过程、吃饱是结果,如果按照此外道说法,吃饱是已经在哪里了,只是透过吃饭而显现。那试问,在你还未吃饭前,你吃饱的觉受感受在哪里? 我们也知道,吃饱、必须是吃食物到某个阶段时,藉由感知肠胃道的通塞,才能领受吃饱的韵味,否则是没有吃饱的这回事的。

  那如果吃饱是已经在哪里了,而只是透过吃饭从不显现到显现出来的状态,那就得请问了,你还未吃饭时,还没有饱足感时,那个"吃饱"的觉受在哪里,如果说它只是还未显现而已,那必然有个处所,只是还未显露才对,那既然说他已经存在了,应该要指出它的处所才是,否则只是凭空想像,戏论臆测而已。 可是现前明明就能观察到,当我们还没有吃饱时,这个饱足感是还没有出生的,必须假藉吃饭的过程、食物、身识意识的触知感知,才能领受到这个饱足感,那这个饱足感来自哪里呢? 如果说来自食物,那应该只有食物自己知道饱,跟我们有何相关? 如果来自肠胃,那肠胃饱跟我们六识心有何关系? 因为饱足感现前观察来看,只是由六识中的身识意识去感知领受而已,如果当你很饱的时候,突然被人敲昏,那就没有饱足感可说,因为昏迷的时后六识心也不在了。 那这个饱足感是由六识心出生吗? 如果饱足感是由六识心出生,那我们可以决定什麼时候饱就饱才对阿,显然这个饱足感,不是从肠胃、食物、也不是从六识心而生,但这些缘拿掉之后,也没有饱足感的所在了,而这个饱足感,离开了肠胃、食物、六识心之后,也没有地方可以出生运作了,既然如此,当然是必须由一能含藏万法的根本因如来藏,在这缘份具足的时候,将这个感受韵味流住出来,供给六识心领受。

  因此,确实是万法唯识,也是已这个识为根本因,方有万法相继而出生。

  佛法,不离世间法,都是可以现前观察体验的,能够证实体验的,才是真佛法,否则只是意识想像臆测,与玄学哲学无异。

  若提出这些意见的人无法认同,那后学在问他一个问题:

  当你生气愤怒的时候,这个生气愤怒是本来就已经在了吗?
  离开的你身根(身体)、以及你所接触的引发愤怒之外境,还有你那领受外境的心,愤怒在哪里?? 如果生气愤怒这个结果,是本来就已经在哪里了,那你应当可以找到他的真实所在,纵然他还未显露出来。换句话说,离开根身、外境、领受之心这些缘,你的愤怒生气应当早就已经有了,只是还未显露,那后学只问: 在哪里? 大家应该知道,若是本来就在哪里,那麼,这个东西一定是个实体(不一定是物质),那应当有其自体性才对。可是明明离开根、外境等,就没有生气这个法可以显现了,那麼生气这个法怎麼可能会是本来就有、而且有其真实存在的自体呢?

  因此当知,生气愤怒、不是自然而然有的,也不是一般人所讲的因缘来因缘去,也不是本来就有的果,而是本识如来藏所含藏的功能种子之一,假藉诸缘方能现起运作。

  最后、其实楞严经前半段所要讲的,其中一部分也是阐明这个义理,一切法、果报都是本如来藏(根本因)所含藏之功能种子。

  愿 大众 早证本识见法身

这个不一定用唯识,其实要是用中观,能更干净利落。

这种果体本在,因缘使显的思想,其实在佛教的内部,是找得到相似的表达的。学过说一切有部论典的,都知道说一切有部的核心思想,就是三世实有,法体恒常。有为无为,有漏无漏,一一法的法体,是本来就在那里的,只是因缘和合,使法体的用显出来,而不是新生出来法体。所以在说一切有部中,不需要安立一个清净的本源,来作为涅盘还净的依据,但是为了说明因缘和合一一法的法用的生起,他们不得不把心不相应行中的“得”发挥得无比复杂,这也是学俱舍论的难点。

要注意,不管是楼主引的思想,还是有部的思想,要想成立,都必须说三世是实有的,就是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实有的。如果未来不是实有,则法体(果)不能存在于未来(就是因缘未和合前)。所以有部核心思想,必须用“三世实有,法体恒常”来表达,而不是只说后半句。感觉楼主引的,好像是现代人在表达有部的思想。有部的思想,其实影响部派佛教和后来的唯识很深远。在西藏的《四宗要义》中,立四部佛法正见,就是有部、经部、唯识和中观,并认为其了义的次第也如此顺序。实际上经部是从有部分裂出去的,扬弃了有部的一些思想,特别是三世方面,认为过未无实,就是过去未来非实有法,有说这是受大众部的影响。而有部是认为三世都是实有法的。唯识受部派影响很深,阿毗达磨的味道非常浓郁,尽管在法相上继承了有部的很多内容,但是在三世上,唯识是和经部一致的,都认为现在实有,过未体无。既然过未体无,当然不存在因缘未和合之前,果就已经在那里的问题了。

具体的评破,甚至唯识都用不到,经部就已经破过了。俱舍论中引经部见,破有部“依用立三世”时说:“许法体恒有,而说性非常,性体复无别,此真自在作。”这是世亲菩萨用类似调侃、嘲弄的语气在破斥了,说你们承许法体是恒有的,去又非得说这恒有的法体其“性”并不是常的,你们所说的性和体有什么本质区别呢!这种说法真实外道自在天的说法。

世亲菩萨破斥的要点就是说,法体恒常,违背诸行无常法印,非佛法见地,over

当然,有部的思想,是个非常庞大的体系,也是部派佛教中经典保留最完整的,是不能一笔抹杀的。甚至可以说,如果对有部的阿毗达磨没有一番深入,对于印度佛教,是无法把握的。而且,有部历代一样出了很多阿罗汉,不可轻忽。

希望上面所说能对您有帮助。

因果业力的作用是如同种子在适合的条件下逐步成长,最后结出果实一样。

因就是种子。我们从前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想过的内容都会成为种子,业因。

比如我今天想了,我想赚点钱、或者我要去某个地方玩。这都是因。我们说的话、做的每件事情,都会成为种子。

一颗种子,要有适合的土壤、阳光、水分才会成长、结果。在各种条件的配合下,种子逐步成长最后结出果实,这个过程就仿佛我们造作的业因,聚集各种助缘,最后得到结果。

什么是缘呢?同样是我们的身语意三业,做得事、说的话、思想的内容。这些不仅仅是种子,同时还是其它种子的缘、助力。

比如一个人想去某地游玩,这是个想法,正好他有钱、有福报、有时间、天气、环境都合适,这些是缘,于是就去了。没想到他从前欠了别人的赌债,结果在玩地方遇到债主了。被打了一顿。于是去游玩这件事情,虽然是他当初想法的果,这个果是各种条件聚集而形成,同时又成了他被打的缘,另一个果报的一个助力。

因果就是如此运行,每个因都在适合的条件下发展,同时又对其它的因的发展起着作用,相互缠绕、相互影响。非常复杂。复杂到我们普通人是难以想象的。

如果非要用比喻来讲:每个人的因果都如同一片没有尽头的森林,无数的种子、无数的发芽、开花成长、无数的果实。而果实则继续变成种子。不同的植物之间又相互缠绕、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或者也可以比喻成一张没有边际的大网、上面纵横交错着种种因、种种缘、而这些条件聚集在一起就是一个交汇点:果报,无数的果报又继续和其它的因缘相交汇,层层叠叠无有穷尽。

你所说的那个因缘尚未和合果已存在,我感觉无一点道理,如果按照你的说法,世间就不会存在事物之间的差异了,同样种下两颗种子,他们后期所涉及的养料不同,所结果实肯定是不同的。

你所说的“因缘和合的事物,在因缘尚未和合之前,其实果已经在那里了”这两句话是不正确的。既言“因缘和合的事物”,就证明你已经知道“因”与“缘”相结合才能育化出“事物”之“果”了,但却又说“在因缘尚未和合之前,其实果已经在那里了”,岂不是你将“因”与“缘”又拆开了所得出的推论吗?既然拆开了,就只能说“因”已经具备了而“缘”还在等待之中,又怎能说成“其实果已经在那里了”呢?只说成“其实果就在等待缘的具备了”才正确。
你所说的“而因缘条件相互和合作用的过程,就是把果显露出来的过程”的两句话是正确的;而你所说的“而不是在因缘条件的相互和合作用下由因而生果”这句话,则又是错误的了。既言“因”与“缘”和合是“果显露出来的过程”,就已经证明你知道“因为主”而“缘为辅”了,犹如豆子生豆芽一样,豆子是“主因”,湿、温、气则是“辅因”,你能说成“豆芽是湿、温、气生出来的”吗?若不能,又怎能说成“不是在因缘条件的相互和合作用下由因而生果”呢?
至于你所说的“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是:我们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想成办,就必须努力,而努力的过程,就是将事物的果体,由不显现的状态到显现出来的过程,我们人那么努力去做一件事情,不就是为了将事物的结果显露出来吗?所以事物的果,并非因缘和合而生,而是通过因缘所现”,也是自相矛盾的推导之结论,惹不一一指出。
我想,你也许是故意考一考大家,这就要谢谢你了;如果是真地发生了理念上的混淆而推导错了,希望你能认真地对照上述而仔细地想一想,说不定还能为你的问题之理清而提供点帮助。

末学并不精通唯识理论,然而从末学所见,楼主提出的这一段说法有一些问题,末学想在这里跟楼主分享一下。

佛教不管大乘小乘,都说“缘起性空”。小乘佛教说缘起性空,其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对事物,对人生存在的一个反省。小乘说因缘法,其理解是事物存在的结果是空,为什么呢?以一个“杯”的存在来说,我们说“杯”是存在的,但是其实“杯”的存在是不同的因缘的结合,比如说其形状,颜色,材料,更深一层是人对“杯”的感觉与概念。如果没有“杯”这个概念存在的话,那杯只是一堆的因缘而已,而不成“杯”。人生也一样,我们常说“我”的存在,而其实所谓“我”只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成,五蕴缺一,则“我”亦不成“我”了。小乘佛教讲“缘起性空”就是这么简单,而其目的就是简单将人对“我”的执着破除。破除“我”后,就不再讲下去了。然而大乘佛教不这么想,大乘佛教说就算这样说,依然无法根除我执,就算用因缘和合的说法消除了事物的存在,但再说下去,因缘依然存在,而人就会执著于因缘的存在了。所以大乘般若学更进一步,对“空”的概念重新诠释,说所谓“缘起性空”的意思是所有我,法的存在,包括因缘的存在都是“空”,都是一个无常过转的,不停流转的过程。人一旦对任何事物,包括“我”,“万法”,甚至“因缘”一起认知,就是粘着,就是于无常过转的状态中取其一个片段而说。然而万法存在是不停流转的,不管在任何时段中对其进行阐述,都是错的。所以大乘对“空”的定义是,『是亦不是,不是“是”,亦不是“不是”』,将人对万法的认知消除,才能觐见真实。

楼主所转述的这一段文字,只空泛的论述事物存在,更将因与果二分对立起来。更假定所有果的存在,却没有反省因与果对人来说到底是怎样的存在。就算只用小乘佛教所说的因缘法,就能轻易的驳斥了。要明白佛法不是让我们去讨论物理世界的理论,而是让我们反省自己的人生的真理。所以要扣紧人自身来说。如果没有认知的存在,那一切因缘不管以任何方式存在,都不关我们的事。但是就算我们能认知事物,也得明白不止事物会无常转变,就连我们的认知亦是无常转变的。而这段文字假定一切果之存在是已经固定的,而不明白所谓的“果”,只不过是人的认知与概念,而且是不定的,无常的。而且“我们人那么努力去做一件事情,不就是为了将事物的结果显露出来吗?”这句话还真是现实功利主义的经典。用实在主义,功利主义来谈论因缘法,真让人感到晕眩。

末学不通唯识经典,但是觉得邪说即为邪说,则不管我们读的是什么经典,都不需要对其介意。努力朝正法修就是了。

佛教问题:请精通唯识的大师回答~

我不是大师,但想谈谈自己的想法。
上文中的引文不是楼主理解的“自性”,所以会产生矛盾。
上文的“自性”理解为“佛性”和“空性”共性的全体,但说的也很勉强。对佛的空性而言,显不显都在那里。引文有点偏向于“有”说。
而楼主说的“自性”是指事物的“个性”和“特性”,结论偏向于“无”说。
“个性”因其本体的“空性”而发生作用变化。做个很勉强的比喻:如我们说某物运动,就要依赖于“个性”的速度体现,同时还要依赖于空间的“空”性存在,要不无法移动改变。
大家从不同的方向看“佛性”自然就有不同的说法。佛开始说无常、苦、空 终了《涅盘经》中又说 常、乐、我、净。和上面说的可以类比。
在《楞伽经》中有离四句,绝百非。即离常、无常、若一、若异、俱不俱。不可说。一切邪见只是大家看到佛性的不同侧面而已,对于未悟道的人一切都可认为是邪见。对于悟道的人一切都是菩提。实证!!!

佛教什么时候有唯识论了??
你真正了解过佛家没有。我不是说那些善信去点香的那些佛哦。

佛弟子如何表谦虚之心,如何回答师父自己还没有弘法的能力?
答:所以在维摩诘经中,维摩诘一样叫富楼那先了解别人的根器,才能说法,不然就是邪师。不能弘法很正常,因为你没有神通,馋宗抵毁神通,导致几乎所有的学佛人士都变成废柴。然大乘经全是提倡修神通的,佛只是不对小乘人说而已,小乘人不能度人,学神通当然没用。佛有大神通法门,也不教给小乘狗,所以...

关于阿赖耶识,佛学高人来回答
答:不在无我的观念下成立一个特殊的主体观念及连结前因后果的媒介概念,以解决轮回主体及业力相续的问题...《大乘佛教の教理只教团》;金子大荣《佛教概论》;胜吕信静《唯识学派的缘起思想》;Yamakami So^gen...南无阿弥陀佛,以上为网路摘抄。也可以到 百度百科 里输入 “阿赖耶识”进行词条搜索看看。 本回答...

印度佛教佛教时期中观和唯识这两个时期的历史重点是怎样的?包括人物...
答:回答量:113 采纳率:98% 帮助的人:31.1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中观学和唯识学是大乘佛教的两大最重要思想体系。一般认为,唯识...再广而言之,后世弟子所造的论,都是依佛法为根据的,亦可说根本佛教。这里所说的根本佛教是以创教者释迦佛陀及其第一代弟子,所说之言教而定名的。后起...

关于佛教的一些疑问
答:看完楼主这个问题,真的让我很感动。其一,道德经说,上德不德,楼主这样的认为自己脑笨,舍弃贡高我慢、谦逊。实则为大明,大智。其二,想不到楼主竟然也修学唯识的般若知识,在末法时代,实在太难的。不过对于八识这些方面的东西,曾有位师父跟我讲过一些。这里拿来和楼主你分享一下,只希望可以帮...

怎样向寺僧请教佛法问题
答:如果是熟悉的寺庙,直接问就可以了。要是不熟悉的寺庙,那就去庙里的客堂,一般的寺庙里都有客堂。到那里面有师傅,然后就像其他的人回答的那样:双手合十与胸前,在师傅面前略低头俯身,口诵“阿弥陀佛”,然后说:师傅您好,向师傅请教一个问题好吗?……一般慈悲又博学的师傅会很高兴的就回答你的...

我请教佛弟子一个问题!!!
答:经云: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实际上,凡夫并非畏惧“因果”之“果”,而是“果报”之“报”。果报是等流果的现实呈现,因此“报”现前时,“果”已经累积到无法改转的程度。在现实时间里,因果同时 ;在逻辑时间里,因果异时。因果是刹那生灭,果报是一期生灭,不能等果报现前,要觉醒因果关系。因果...

佛弟子进,请教一个是否亵渎的问题?
答:佛弟子进,请教一个是否亵渎的问题? 我昨天上完香后,用专用的毛巾擦佛台的时候,在檫靠着墙壁的佛台时,我怀疑毛巾在檫佛台时毛巾碰到了佛台的墙壁上,我担心用这脏毛巾檫佛台是否有亵渎之罪?我只是怀疑,但我没有亲眼... 我昨天上完香后,用专用的毛巾擦佛台的时候,在檫靠着墙壁的佛台时,我怀疑毛巾在檫佛台...

请求佛教知识 (求 所问及所答)阿弥陀佛
答:3、红教有杀鸡祭祀的习惯吗?答:这个请密宗同学回答,但是密宗是火中莲花,在染污中学不染污,只有成佛和下地狱两条路,没有中间地带,没有地上菩萨的根性,学了就容易堕落。4、第四:我该怎么学习禅定? 该学习哪个"教"?答:若是自己都不太明白自己的根性的话,推荐你根据释迦摩尼佛当年所指引...

诚心请教佛家弟子
答:真正的忏悔可以灭除一切罪业,即便是十恶五逆,一心真忏,可以灭几辈子的罪,但是,我们生死流转生生世世,所造作的罪业更是无量无边,所以,要常行忏悔于心中啊!!4、救拔地狱众生有很多方法,可以念佛,可以念经,可以念咒,如果想求往生:阿弥陀佛经,往生咒,祈请阿弥陀佛接引你姥姥往生;或,...

佛弟子请示师父问题应该怎么说
答:恭敬合掌,口称师父您好,弟子有疑问请教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