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赖耶识,佛学高人来回答 佛教佛学重大问题:阿赖耶识是怎么产生的

作者&投稿:蓝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阿赖耶识(梵a^laya-vijn~a^na、藏kun-gshi rnam-par-s/es-pa)】
瑜伽行派所说的根本心。音译又作阿梨耶识或阿黎耶识,意译为藏识、宅识等。向来的小乘部派佛教只建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瑜伽行派却认为在此六识的深处,有不断地生死轮回、经常都有持续活动的根本性的心,并称之为阿赖耶识。而最先提到此阿赖耶识的是《解深密经》。

关于a^laya一词,原指贮藏物品的仓库或藏;详细地说,有(1)潜藏、(2)贮藏、(3)执着三意。依照此三意,阿赖耶识有如下三种特质∶

(1)潜藏于身体中的阿赖耶识∶此识被认为潜藏于身体中,是以生理方式维持身体的根源性的心。它存在于身体的每个部位;不管睡觉或觉醒,都在心的深处持续活动。

(2)贮藏所有种子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又名为一切种子识;被认为是种子(受表层性的身、口、意三业的影响而成)所停留的场所。过去的业变成种子在阿赖耶识中受薰习。盖被种植的种子在阿赖耶识中成长发展,其后遇缘而成为新的业并发芽,接着此业又会再种植新的种子。由于表层性的心(现行识)与深层性的心(阿赖耶识)的相互因果且有机性的关系而持续存在的情形,被称为阿赖耶识缘起说。而瑜伽行派又从‘一切均由阿赖耶识所作’的立场,主张唯识说。阿赖耶识,不仅一方面产生眼识乃至末那识七识,同时也产生身体与自然界(器世间),并持续任持之。

(3)作为执着对象的阿赖耶识∶瑜伽行派在阿赖耶识之外同时又建立了一深层性的心,即称为‘末那识’的自我执着心。而此深层性的自我执着心的对象又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刹那生灭的,绝不是常一主宰性的我(阿特曼)。然而从阿赖耶识产生的末那识,却将生出自己的阿赖耶识,误解其为我、自我、常一主宰的我,而加以执着。

阿赖耶识(藏识)其后又被分为能藏、所藏、执藏三方面来研究。‘能藏’是指收藏种子,‘所藏’是指收藏诸法所薰习的种子,‘执藏’是就被末那识执着而言。阿赖耶识的异名,除一切种子识之外,又有异熟识、阿陀那识、无垢识等,而无垢识(阿末罗识)是指没有污染、无垢清净的阿赖耶识。从阿赖耶识中去除所有污染的种子,使阿赖耶识转化成极其清净、没有污染的大圆镜智,这是瑜伽行派的究终目的。

◎附∶霍韬晦〈唯识五义〉(摘录)
阿赖耶识的梵文是alayavijn~a^na,亦译阿黎耶识、无没识、藏识、宅识。阿赖耶(a^laya)原意是执着(由字头a连结表示‘执着’意义的语根□li^演变而成),或指所执的对象。原始经典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即难悟入缘起之理’(CCMajjhima-nika^ya,I,P. 一六七),又说‘如来说非阿赖耶法,众生恭敬摄耳,住求解心’(An%guttara-nika^ya,Ⅱ,P. 一三一,无著《摄大乘论》即引此义以建立所知依),则阿赖耶之本义可以想见。但原始经典中,有时又以阿赖耶为栖息之处、住处、贮藏处、家宅,这可能是从执着之义引申而来,因为住处可代表思想的归宿。

其次,识的意义是指主体(按∶心意识都是主体观念)。原始佛教虽主无我,但不能不在经验的层面说明主体的活动,亦不能不交代生命的来源。由分解前者,于是产生认知能力的六识;由说明后者,于是产生十二因缘的识支。这些都可以说是主体观念的表明,不过这两个‘识’字的用法,原始佛教未予综合整理而已。部派佛教以后,对主体观念作深一步研究,发觉在生命流转的过程中,必须建立统一主体,否则无以交代记忆的保持问题、业果的承担问题,自我的责任问题;换言之,在道德的公平原则之下,必须设定自我的延续,作业者与果报者的统一,这也就是‘业’的观念的要求。然而,由于佛教说无我,使这种统一有相当的困难。为了解消业与无我的观念的冲突,同时总要建立起主体观念以解答各方面的问题,于是部派佛教提出了种种设想,例如说一切有部提出‘命根’观念,但‘命根’只能说明生物性的自我,由出生而至于死,而不能及于人格、认知的活动。犊子部进一步提出‘非即非离蕴我’,亦称为‘胜义补特伽罗’,认为这样的一个补特伽罗(pudgala,人我),既不同于五蕴,亦不离开五蕴,但必须假定它的存在,才能解释轮回。化地部则索性以‘穷生死蕴’说明,肯定有这样的一个轮回主体,遍历轮回而不变。另一方面,亦有一些学派从心识的观念下手,认为在经验心识(表面心)之下,尚有一种微细心识活动,这就是分别论者的细心说、上座部的有分识(bhavan%ga ,‘分’是因义,即生命轮回三界之因)说,及大众部的根本识说。同时连带到知识的累积、记忆的保持、业力的传递等问题,于是又有无表色、无表业、不失坏(aviprana^s/a)、随眠、种子等观念产生以作中介。总之,部派佛教为了说明轮回,不能不在无我的观念下成立一个特殊的主体观念及连结前因后果的媒介概念,以解决轮回主体及业力相续的问题。

唯识学派兴起,这两个问题得到统一处理。唯识学派首先提出阿赖耶识的观念作为轮回主体,又用种子学说来交代业力相续,但阿赖耶识与种子并非为不同的存在,而是一整体。阿赖耶识是总名,它的内容就是种子,舍种子外,阿赖耶识并无内容,所以阿赖耶识别名种子识,它摄持一切种子。种子一方面是未来诸法生起的根据,一方面又是过去经验活动薰生的结果,无论来者、去者都以阿赖耶识为集散过转之地。所以阿赖耶识的重要功能是贮存,以使过去的经验活动(业)不散失;唯识宗将之定名为阿赖耶,正是取其作库藏之义。《解深密经》则提出阿陀那识(a^daa^n~a^vijnava)的名称来解释阿赖耶,因为阿陀那(a^da^na)的意思是执持,它能执持种子及有根身(个体生命)。这就进一步点出阿赖耶识不但是一个过转之地,而且是一个主体。所以在后世发展出阿赖耶识的三个意义中∶能藏、所藏、执藏,以执藏义为主(《成唯识论》解执藏为‘有情执为自内我’,《述记》更注明此是第七识之对象。如此解执藏,已离第八识的作用言。疑有误。余二义见下)。

以上,可以说是沿轮回问题、行为问题、因果问题、生命现象问题所建立起来的阿赖耶识的主体观念,基本上是形上学及伦理学的进路。但是,阿赖耶识的提出尚有另一条思路,这就是主客的关系问题。从认知立场考察,唯识宗发现不能有离认知主体而独立外在的境,一切存在作为对象看,都是主体所提供,于是产生识转化说,把一切存在都理解为识中种子所现行的表相,只有表相才是真实的存在(vi-jn~aptimatnata^,唯表),这就把部派佛教中的实在论观点去除,然后再在这一前提下,解释表相的来源,把表相收归阿赖耶识。换言之,唯识宗是经过知识论的考察,然后提出它的唯心宇宙论。这也就是《摄大乘论》所说的‘所知依’的意义。

根据唯识的宇宙论,阿赖耶识之所以能作为一切法生起的根据,是因为它摄持一切种子,待缘展现,这也就是阿赖耶识的因相(此即能藏义)。然而阿赖耶识面对前生的活动,它是一个承受者,扣紧此义,阿赖耶识亦有果相(此即所藏义)。因相名种子识,果相名异熟识,都是同一结构,只是对象不同(克就其自身言,即是阿赖耶识之自相)。若再进一步分解,则阿赖耶识的因相包括两类种子,负责生起两类现象∶一是个体生命(执受表相,即有根身),二是‘客观’世界(处表相,即器世界)。简言之,也就是我、法。但是,若将我、法视为果报形式,受前生的业所决定,则这两部份合起来便是总报,因为这两部份都是从阿赖耶识转出。阿赖耶识是异熟识,它所摄持的在现世起现行的种子受前生的业牵引,即就这种酬报关系言便是异熟。以总报为依,前六识再起认知、感受活动,便产生前六识的表相,这就是别报,亦名异熟生(即从异熟识生起);总报则名为真异熟。合总、别两报即为异熟果。这种总别关系,也就是《唯识三十颂》中所说的异熟转化和表境转化,加上思量转化,便把一切主体活动和对象世界的存在都统括其中,而成为赖耶缘起说。

最后是有关阿赖耶识的转舍问题。论理阿赖耶识既是一切法的所依,无始时来受烦恼污染,便是一有漏性的存在,应至烦恼灭尽才能舍染得净,成为无漏的第八识(智),生起无漏的佛境界。但是,世亲认为修行者到第七地,烦恼障断,众生不再执阿赖耶识为自我,此时便可以把阿赖耶识的名目舍弃,于是他把阿赖耶识的转舍定在第七地,即阿罗汉位。

〔参考资料〕 《入楞伽经》卷二、卷七;《决定藏论》卷上;《法华经玄义》卷五(下);《中观论疏》卷七(本);印顺《唯识学探源》;《如来藏思想》(《世界佛学名著译丛》{68});《唯识思想论集》(《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5}、{26});宇井伯寿《佛教泛论》、《印度哲学史》、《瑜伽论研究》;平川彰《大乘佛教の教理只教团》;金子大荣《佛教概论》;胜吕信静《唯识学派的缘起思想》;Yamakami So^gen《Systemsof Buddhistic Thought》。

楼主善问!

阿赖耶识具有“含藏”的意思,能含藏一切万法的种子。种子流注而出生一切万法,所以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就是阿赖耶识的主要功德。
除此之外,又名“阿陀那识”:能持身之故。一切有情,皆因此识持身,若无此识,一切有情顿成死尸,名为无情。所以说:“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
阿赖耶识又名“真心”:八识心王中,唯有此心“遍一切时”,即使取无余涅盘,灭尽一切心,而真心永无坏灭。
阿赖耶识又名“如来藏”:“如来藏中藏如来”:一切有情皆依此心而成佛道。
阿赖耶识能携带一切善不善业种往来三世,若无此心携带业种,则因果错乱。法界混乱无序。则世世所修佛法世世漏失,唐捐其功。
阿赖耶识能生万法,如无此体性,乃至无有山河大地器世间,何况能有种种科学技术供人类使用。
如上等等,末学限于知见浅陋,不能详说。楼主若欲了知,请阅三藏十二部佛经,无一不说此真心。

修除阿赖耶识中种子的污染性,是初地以上菩萨才能实修。凡夫位甚至没有现观此心的存在,仅因信受佛说而知,何况能入手修除其中污染?悟后菩萨虽得总相智,而无别相智;明心见性具足的菩萨,虽得别相智,而未得唯识种智。都不能实际修除其中污染。至于阿罗汉,尚不知无始无明为何物,更不可能修除此“尘沙惑”了。因此《楞严经》说:“理则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故。”。因此,从凡夫位到初地,需要一大阿僧祗劫;从初地到佛地,确需二大阿僧祗劫,如此漫长不可思议的时间,都是用来修除无始劫以来所积累的污染。若是完全修除,即是究竟圆满之佛地。

另:二乘解脱道,大乘佛菩提道;都可以令人得到解脱的功德。最初步的解脱功德,是声闻初果(须陀洹)。若不得初果,就算具足四禅八定也是未脱生死的凡夫,我们无始劫以来,不知多少次生于诸天,也不知多少次坠于地狱,都是稀松平常之事。但是,既然得闻佛法,必当信受奉行,早日得证解脱,乃至悟明真心入菩萨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识)是一切法的根本,也是我们修证佛法、成佛的根本。欲圆成佛道,必经历闻道、见道、修道、成道之过程。大乘佛法的见道——就是开悟证得第八识阿赖耶识,然后依所悟的此第八识心,悟后起修,才能究竟成道。所以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不见道,不能修道、成道故。见道前所谓的修行只是在收集见道的福德资粮而已。我们如果没有见道就往生西方,在极乐世界也还是要先见道开悟,在修道成道。也要经历如是次第。

第八识的体性及作用如下:

第八识阿赖耶识能藉缘生出一切法——我们的五蕴身心(前七识)及外界的山河大地草木皆是自识所变现。
第八识阿赖耶识才是真正的主人,它能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轮回的主体(而非灵魂,灵魂是外道的说法);它能持一切善恶业的种子往来三世;它能执持色身,当人死后,它才离开身体,又随缘制造来世的色身继续去作业受报。

第八识阿赖耶识远离能所分别。阿赖耶识虽然能生万法,但它本身却离见闻觉知,没有思量性,从来不分别万法、也从不攀援万法。(无喜怒哀乐,从不分别一切善恶美丑,你要跳楼,它跟着你跳,你要行善,它跟着你行善。)它从不作主(作主的是末那识);它完全是寂灭性,完全是无我性。

第八识阿赖耶识具有中道性:
(1),非断非常性。
阿赖耶识性如虚空,无形无色,其体永不坏灭,无量劫来始终自在,将来能至佛地,改名真如,永不坏灭,故名非断。阿赖耶识本体虽不坏灭,而有异熟性,故能世世随业受异熟果,受异熟果便有异熟生,种子流注不断,故有八识心王及诸心所法之运作。

(2),非空非有性。
阿赖耶识有真实体性,众生日用而不知,故名非空。阿赖耶识虽真实有,但体如虚空,无形无相,故名非有。

(3),不生不灭性。
阿赖耶识本体永不坏灭(集所有的佛的力量也不能破坏一只蚂蚁的第八识),故无老死,既无死灭则无出生,故名不生不灭。

(4),非有变易非无变易性。
阿赖耶识的本体永不转变改易,故非有变易。于本体不变易中,其体内有诸善恶业有漏无漏法种的染净种子流注不断,不停的生灭增减变易,故非无变易。

(5),非有作用非无作用性。
阿赖耶识离见闻觉知,无分别性,故非有作用。阿赖耶识虽离见闻觉知、无分别性,而于熟眠、闷绝昏迷、无相心定、灭尽定等四位中皆能寂照不灭、任运随缘,醒觉时亦同,故非无作用。若无作用,一切有情顿成死尸。

(6),非一非异性。
五蕴虽因阿赖耶识而生,然非即是阿赖耶识,五蕴若即是阿赖耶识者,老死之后,阿赖耶识应坏,然实不坏,故名非一。阿赖耶识虽非即是五蕴,然离于五蕴则不能觅得阿赖耶识;五蕴由阿赖耶识变现,二者和合似一,故云非异。

第八识阿赖耶识从凡夫地修行到佛地之过程有许多名称,归纳而言,有三阶段:七地及三果以下名为阿赖耶识;八地以上及阿罗汉、辟支佛断尽一念无明而改名第九识——异熟识、庵摩罗识;佛地断尽习气及尘沙无明,改名为第十识——无垢识、真如。未到佛地,不能称为真如。如是阿赖耶识一体而三名,比如女人小时候叫女孩,生育后叫妈妈,年老后叫奶奶,三种名称其实是同一个人,只因不同人生阶段而有不同的称谓。因此明心的人所谓的真心真如,其实只是阿赖耶识,是真如的前身,为众生方便说为真如。

阿赖耶识法身,无始即有,永不坏灭,本性清净而有染污种子,须由闻法修行净除染污种子方能成佛。

南无阿弥陀佛,以上为网路摘抄。

也可以到 百度百科 里输入 “阿赖耶识”进行词条搜索看看。

阿赖耶识的作用是含藏业力的种子,通过修行成佛后阿赖耶识就会转识成智,
我们每个念头都是阿赖耶识里的业力推动,比如你往往感到有股冲动,这就是业力。

阿赖耶识(如来藏识)。我们每个念头都有种子。

就算一个人脱离六道,没有证得究竟佛果前,都有阿赖耶识。

通过修行成佛了,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

一个阿赖耶识(元神)可以分解成两个阿赖耶识(元神)吗?佛教、道教的来回答一个超级有挑战性的问题。~

听您的说法,似乎是把阿赖耶识当做灵魂或者某种精神主体,这就不对了。
佛教对阿赖耶识的认识是建立在“缘起性空”和“诸法无我”基础之上的。
佛陀设立阿赖耶识这个名相,是为了说明业感的积习与变现的道理,并不是说我们众生的身体内或精神上有一个实实在在、具体而微的“阿赖耶识”。
并且,阿赖耶识本身也是生灭不断、迁流不息,并没有一个实体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阿赖耶识只是个假名,就是概念而非实体。
如果把阿赖耶识当做了灵魂或能够独立与众生而存在的精神实体,那就成了“神我外道”,不是佛法了。

至于您所说的“通灵”、“附体”等现象,是投生于鬼道的众生,凭借神通之力,作用于人体所致,与阿赖耶识没有关系,阿赖耶识不能脱离众生而独立存在。

个人认为,学佛法,应当由小入大,由中观到唯识。
先学小乘的《俱舍论》,再学中观的《大智度论》,然后学《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
因为,我们凡夫总有“我执”,即认为人有一个独立于肉体的精神主体,所以应通过学习小乘、中观,破除“我执”,方可转入“唯识”。
佛陀说法的顺序,也是先小乘、再般若、然后《解深密经》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上来就学唯识,很容易陷入“以识为我”的境地。

一、定义:阿赖耶识(梵文:आलयविज्ञान,音译ālaya-vijñāna),又译为阿梨耶识。阿赖耶在梵文中的原意为:藏,能藏、集藏,阿赖耶识即是指能够集藏分段生死等有漏无漏法种的第八识如来藏。因其内涵深广,佛四十九年说法从不同面向演说和历朝各代翻译版本等诸多因素而有多名,也称为如来藏、本际、涅槃、一切种子识、异熟识、依照各名称的内涵,所指称皆是不生不灭的第八识如来藏。
人间有情具足八个识,眼、耳、鼻、舌、身、意识,和意根合称前七识或七转识,第八识是阿赖耶识。众生在世间之各种活动,系由身口意行,而造作善业、恶业、净业、无记业,造作后即由第七末那识的执着性功能送交第八识——阿赖耶识保存。第八识阿赖耶识保存之业种,由第七识不断地攀缘,配合外境六尘而不断起意造作新业,同时不断收集新业种,如是循环不已。
阿赖耶识心乃是万法之根本故,乃是三乘佛法之根本故,乃是含藏着能令人成就佛果自性之唯一心体故,出世间无漏法亦皆含藏在阿赖耶识心中故,成佛之功德亦含藏在阿赖耶识心中故。
二、阿赖耶识名称的由来和涵义
阿赖耶识心体虽然常住不坏、性如金刚,体恒常住而自性恒不变易,永远显示其“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真如性,然心体中却含藏着无始以来七识心王所造作之一切善恶业种,及所熏习之邪见与无明种子,令诸业种、无明……种子等流注不断。由含藏如是善恶业种、无明种子等故,致令有情轮回生死,六趣受生、流转无尽。由于第八识心体有如是分段生死之业种等等流注不断,由有七识心王及诸种子流注不断,由是缘故施设第八识心体名为阿赖耶识。
有佛经为证:
「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槃。」──《大乘密严经》卷2
阿赖耶者即是执藏分段生死种子而流注不断之意故,即是集藏、所藏、能藏之意故。所以, 阿赖耶识本身有能藏、所藏、执藏这三种特性。
“能藏”表示说阿赖耶识含藏了一切法种─一切有漏有为、无漏有为、无漏无为的一切法种─所以阿赖耶识又称为一切种子识,这个就是他能藏的道理。
他的“所藏”的道理指的就是说:阿赖耶识能够将他所含藏的五蕴十八界法种,按照业的内涵如实地变化出生;他变化出生了五蕴十八界,又与五蕴十八界同时处运行;因为有阿赖耶识与他所出生的五蕴十八界同时同处运行,所以才有命根的存在。如果阿赖耶识不在了,命根就不在了,这个就是他“所藏”的道理。
“执藏”是什么道理?也就是说第七识——末那识恒内执阿赖耶识为自我,而且恒内执阿赖耶识所生的五蕴十八界为自我,同时又依止于这种遍计执性,造作一切系缚在三界染污的业种,这些业种都含藏在阿赖耶识中。
《成唯识论》中说凡夫之第八识心体“从重立名,故名阿赖耶识”。意思是这种“能藏、所藏、执藏”的特性,为了要显示出末那识恒内执阿赖耶识、遍计执阿赖耶识的过失,所以才把他称为阿赖耶识。
每一个有情都很执着阿赖耶识,都爱死了阿赖耶识,所以从其它角度又有“爱阿赖耶”、“欣阿赖耶、“乐阿赖耶”、“喜阿赖耶”之名称。

可否讲解一心三藏与如来藏,阿赖耶识以及五蕴中的识晕,以及九识十识?
答:十识则是指九识加上一心三藏所组成的十种心识。在这个体系中,一心三藏包含了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和空不空如来藏三种心识,而九识则是指其他的六识和末那识、阿赖耶识、无垢识三种心识。总的来说,这些概念都是为了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心性的本质和成佛的途径。虽然这些概念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和表述...

什么事阿赖耶识,什么是如来藏
答:便完成了“转识成智”的心灵修持程序,这个程序在内丹学中称作“炼神还虚”。“法界体性智”即是道教内丹学中所称万劫不坏的一点“灵明性体”,也是佛学的“真如佛性”。阿赖耶识和阿摩罗识(在佛典中多将阿摩罗识归入阿赖耶识之内,不作分别,但和丹经比较发现仅有阿摩罗识和丹经中之元神相当)在...

佛学同修请进,请解答
答:1. 师兄询问颇深,我尝试回答,希望能得到有智慧的人指正。所谓的“真如性海”指的是我们每个人的真心,也被称为“如来藏”或“阿赖耶识(第八识)”。经典中说:“一切法都是识”,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以及末那识(第七识)都是由阿赖耶识产生的。因此说:“三界一切都是心”,“一切都...

阿赖耶识
答: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

佛教中第八识都包含着什么内容?
答: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音alaya的音译,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它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在 六识之外,肯定有潜在的 阿赖耶识存在,它是瑜伽行派思想的特色之一,科学上指第八感空间觉,佛学解释为修行人放弃的执念。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由 无明(无明二字的含义见我的《般若...

赖耶三相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答:(二)果相,为有情总报之果体。即第八阿赖耶识系由过去之善恶业所引生之异熟果;在赖耶三藏中为所藏,在赖耶三位中为‘善恶业果位’。(三)因相,即万法原因之相。谓第八阿赖耶识能执持一切诸法种子而不失,为万法生起之原因;于赖耶三藏中为能藏,在赖耶三位中为‘相续执持位’。[成唯识论...

圣斗士冥王篇中沙加死前写的四个字:"阿","赖","耶","识"是什么意思?
答:知道答主 回答量:8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佛家谈到‘万法唯心造’,每一个人的一颗心,都为自己创造出自己的世界,每一个人眼中 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同的。在佛学里谈到第八意识——阿赖耶识——‘阿’在梵文里指的是 ‘心’,‘赖耶’(Laya)在梵文里是‘积’。

阿赖耶识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此外,阿赖耶识亦称初刹那识、初能变、第一识。因宇宙万物生成之最初一刹那,唯有此第八识而已,故称初刹那识。而此识亦为能变现诸境之心识,故亦称初能变。由本向末数为第一,故称第一识。 由于有阿赖耶识才能变现万有,故唯识学主张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此亦为唯心论之一种。至于阿赖耶...

识藏佛学术语
答:在佛教的学术语中,"识藏"特指如来藏,它与无明相结合,形成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具有无比的能力,能够显现世间万物,因此,如来藏被称为识藏。这一概念在《楞伽经》卷四(大一六·五一○中)有详细的阐述:“如来之藏,是善与恶的根源,由于无始以来的虚伪恶习熏染,它被称为识藏。”如来藏的重要...

“阿赖耶识”其中真正的内涵是什么?
答:于是,唯美的沙加悟到了阿赖耶识。佛学所言,众生皆有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是为六识。第七识的末那识,则是自我执着。所谓“阿赖耶识”,是辗转生死,永不坏灭的无没识。“我”的一切善恶业力寄托在阿赖耶识上,随着生死转世而在六道中流转,是所谓为“我”就是这个“我”,第七的“末那”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