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婚姻是什么制度?为何古代女人能容忍丈夫纳妾?

作者&投稿:暨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从周朝开始确定的,不是一夫多妻制,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这两种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一夫多妻制指的一个男人可以娶多个妻子,他的妻子地位是平等的,而一夫一妻多妾制指的是一个男人只能娶一个妻子,但是可以纳很多妾,妻与妾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身份完全不同,妻的身份是尊贵的,妾的身份是卑微的。

与一夫一妻多妾制相配合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之所以制定这样的制度,是为了解决延续几千年之久的继承人之间的残酷争斗,如果男人有几个妻,每个妻又生了儿子,儿子们之间就会爆发继承人之争,这是残酷的政治争斗,而周朝规定了一夫一妻多妾和嫡长子继承制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众所周知,在秦汉之前的中国历史是贵族政治,贵族代表了社会的主流,男人娶妻也是如此,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贵族只与贵族通婚,而不会跟其他阶层通婚,在周朝之前的夏朝和商朝乃至炎黄时期,贵族男人都不止一个妻子,比如华夏始祖黄帝就有四个妻妾,有二十五个儿子。

《礼记 昏义》:天子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这是周朝的皇帝后妃制度,规定了天子有一个正妻(后),三个夫人,九个嫔(后妃等级),27个世妇(后妃等级),81个女御(御妻),后的等级最高,其次是夫人,再次是嫔,再次是世妇,最后是御妻,其中后就是正妻,其他都相当于妾。

上行下效,天子如此,诸侯、卿、大夫、士等贵族也是如此,只不过娶妻的数量都有限制,逐层递减,以天子最早,士最低,而平民百姓到娶妻纳妾的数量就更少了,那么是什么导致古代男人可以娶多个妾呢?古代男人在纳妾时,他的正妻或者其他的妾为什么不反对?

第一个原因:男尊女卑。

自从社会进入父系社会后,男人地位就远远高于女人,整个社会所有重要事情的决策权皆取决于男人,上至天子管理国家,下到普通百姓管理家族,男人可以随意娶妻纳妾,但是规定了男人只能娶一个妻子,可以纳很多个妾。

而且娶妻需要明媒正娶和门当户对,有一套详细的流程,比如三茶六礼,一是纳彩,就是送彩礼求婚;二是问名,就是测生辰八字;三是纳吉,就是占卜婚姻;四是纳征,送聘礼到女方家;五是请期,就是确定结婚日期;六是亲迎,就是男方到女方家里去迎亲。

这些流程即使到了现在,也有地方在流行,这就是娶妻的流程,而且耗时耗力,但纳妾就不一样了,不需要明媒正娶,什么流程都不需要,可以到市场上花钱买妾,可以把敌方女俘虏直接纳妾,可以接受他人赠送的女子为妾,所有的一切由男主人做主,因为男人的地位高,妻或妾是无法干预的。

《女诫 夫妇》:夫有再娶之义,妇夫二适之父,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违也……故事夫如妻天,与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

这话的意思是说:丈夫(男子)有再娶的义务,妻子(女子)却没有再嫁的道理,所以说丈夫是妻子的天,天是无法逃离的,所以丈夫也是不能离开的.......所以对待丈夫就如同妻子对待天,与孝子对待父亲、忠臣对待君主是一样的

这是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著名军事家班超的妹妹班昭写的《女诫》,就是告诫妻子如何对待自己的丈夫,这还是一个女人写的书,在班昭这样有才华的女史学家写的文章中,都是男尊女卑的思想,这基本上是整个社会的共识了。

所以丈夫纳妾,其他的妻妾根本管不了,只能顺从,即使不满意,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也只能顺从。

第二个原因:传宗接代。

古人是非常重视传宗接代的,因为没有后代就没有一切,这里说的后代就是儿子,女儿没有继承权,尤其是贵族,比如诸侯王,如果没有儿子,其封国就要被收回,比如卿大夫,如果没有儿子,其采邑就会被收回。

所以当男主人没有儿子时,他的妻妾都会拼了命帮他纳妾,不然封地或者采邑收回,男主人去世后,所有的妻妾及他们的女儿都没有赖以生存的封地或者采邑,就得喝西北风了,这是利益决定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封地或者采邑被同宗族其他分支的男子继承,原来的妻妾就要被赶出家族大门了。

比如武则天的母亲是武士彟纳的妾,但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没有生下儿子,只生了三个女儿,当武士彟去世后,武则天母女几天就被他的异母兄长赶出了家门,原本可以继承一点父亲的财产,但由于没有儿子,所以没有继承权。

在这种迫切的利益主导之下,所以贵族们都是拼了命地生儿子,想要生儿子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纳妾,毕竟只有一个妻子的话,生不了多少儿子,而且古代儿子存活率很低,娶的妻妾越多,生儿子的可能性就越高。

比如曹丕的妻子甄氏就曾经对曹丕说过这样的话,甄氏说:

古时黄帝子孙繁盛,是因为妻妾多的缘故。所以夫君也应该多纳贤淑美好的女子,才能使子嗣旺盛。

再说了,中国社会一直就崇尚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观念,为了有更多的儿子,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地纳妾,妻只有一个,妾有很多个,所以只能纳妾了。



古代婚姻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与一夫多妻制相匹配的是长子继承制。之所以有这个制度,是为了解决延续了几千年的继承人之间的残酷斗争。如果一个男人有几个妻子,每个妻子生一个儿子,儿子之间就会爆发继承人之争,这是一场残酷的政治斗争。周朝规定了一夫多妻制和长子继承制来解决这个问题。妻子才是有名分的,妾就是一个玩物和奴婢差不多。

那古代必须是一夫多妻制度。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熏陶下,女人被培养成无生存能力的花瓶。一切依仗都是娘家和相公。无经济独立,自然无人格独立。对于一夫多妻也只有忍着。并不是女人真的大度,就像男人并非真的不好色一样。

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多妻制,也就是一个男人可以娶很多个老婆。古代的时候都是以男人为天,所以女人从小就被教育顺从丈夫,三从四德,所以她们的观念里面就有丈夫并不是她们一个人的,自然可以忍受丈夫纳妾。

中国古代的婚姻是一妻多妻制度,之所以能容忍丈夫纳妾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女人地位是比男人要低的,而且在古代还讲究出嫁从夫,所以他们不愿意也没办法。

专业相亲平台,专业红娘牵线,成功率超高~

中国古代的婚姻的制度是昨样的?
答: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注:一位发妻、二位平妻、四位偏妾),即使皇帝也只是有一个老婆,但那个时候的内容只要有条件,可以娶很多个老婆,但那叫妾,不能称妻。妾下面还有通房丫头。只有办了手续的通房丫头才能称妾。如《红楼梦》里的赵姨娘。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规范认为:“昏(婚...

求一篇 <对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看法> 的相关文章
答: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即使皇帝也只是有一个老婆,但那个时候的内容只要有条件,可以娶很多个老婆,但那叫妾,不能称妻。妾下面还有通房丫头。只有办了手续的通房丫头才能称妾。如《红楼梦》里的赵姨娘。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人类社会的三大生产中,婚姻是实现人...

古代婚姻制度主要原则是什么?为何会形成这样的婚姻制度呢?
答: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主要形成于西周,受儒家思想影响,后经汉唐宋明清演变形成了特有的婚姻制度。形成了以下几个原则: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适婚年龄的规定。这些都是婚姻关系成立的原则性前提。在宗法制的影响下,我国婚姻制度严格执行一夫一妻制,即一个男性只能有一个嫡妻,...

中国古代是一夫一妻制吗?
答: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多妾制。即使是皇帝也只有一个妻子,但是在古代的时候只要家里有条件就可以多娶几个老婆,但是她们不能被称之为妻,只能被叫做妾,在妾的下面还有通房丫头,这些同房丫头只有办了手续才能称妾。而且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都是在宗法制度的约束下,又长辈们包办和买卖的婚姻,当时...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特点。
答:1、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即使皇帝也只是有一个老婆,但那个时候的内容只要有条件,可以娶很多个老婆,但那叫妾,不能称妻。妾下面还有通房丫头。只有办了手续的通房丫头才能称妾。2、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宗法制度下的包办和买卖婚姻,婚姻是男女双方家族的事情,婚姻的成立和解除由...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特点。
答:第一,中国古代婚姻法的特点是封建的包办强迫婚姻。这是私有制经济基础下人身依附关系在婚姻问题上的必然反映。"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第二,剥削阶级的一夫多妻制。从几千年的历史上来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上,...

什么是“士庶,不婚”?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婚姻制度?
答:这是封建时代的一种习俗。古代人主要有着三种不婚的禁忌习俗,分别是:同姓不婚、士庶不婚、居丧不婚。就是说讲究门当户对,不是一个等级的不能通婚,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当时地主阶级中高门望族是士族,小地主是庶族。他们要结婚讲究门当户对,士族是不会和庶族之间是不会相互通婚的。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怎样的,到底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还是一夫一妻一妾...
答:一夫一妻多妾制,最早来自于先秦时期的媵妾制度。媵是正妻的随嫁,一般为妻侄或妻妹,与男方也是合法夫妻,与妻大致相同,地位不同于后来的妾。当时存在的妾,地位不高,类似奴婢。秦汉之后,媵和妾逐渐不分,唐宋之后,媵逐渐消失,一妻多妾制正式形成。古代这种婚姻制度非常普遍,即便穷人家也是要纳...

中国古代婚姻的特点?
答:(1)结婚的形式。按周礼之...其次,婚姻关系的缔结除必须符合以上...“六礼”的名称和仪式,在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发展...(二)离婚的形式。在我国古代,解除...在古代,解除婚姻关系也有一...“七出三不去”的影响也极为深远,...二、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婚姻...原始社会后期,由群婚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