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北东向构造带地质特征 地质构造特征

作者&投稿:致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北北东向构造与传统意义上的新华夏系构造基本一致,是研究区内最为重要的构造体系之一。以发育一系列北北东走向断裂构造为主,并伴随着强烈的岩浆活动。总体上,北北东向构造与前述北东向隆起带呈斜切关系,且交角较小。该时期的构造控制了侏罗系-白垩系盆地的形成、分布以及隆起带与凹陷带相间分布的现今构造格局。与这一时期构造伴生的褶皱变形主要为侏罗系-白垩系盆地中宽缓的褶皱,部分靠近断裂部位褶皱变形较强。北北东向断裂往往以相对密集的断裂束出现,具有成群成带分布的特征。

综合考虑本区构造特点,区内具有较大影响的断裂自东向西主要为黑城子-八家子断裂带、下洼-叨尔登断裂带、红山-八里罕断裂带和大兴安岭主脊断裂带。其中,以红山-八里罕断裂带构造规模最大,变形最强,对区内成矿作用影响较大。

一、黑城子-八家子断裂带(图2-1中F13~F14)

分布于研究区东南部的辽宁境内。北起辽宁朝阳黑城子—白塔子一带,向南经北票、朝阳至建昌八家子,东西宽约40km,南北长约200km。总体呈北北东30°~40°,由一系列产生于古老变质岩和长城系及中生代地层中的断裂组成。根据断裂密集程度分为东、西两个亚带:西亚带位于白塔子—大好村沟一带,以鸡冠山断裂为代表。东亚带即为狭义的黑城子-八家子断裂带。

(一)鸡冠子山断裂(F14)

该断裂大致沿白塔子公社至娄子店(汤沟)公社一直向南西方向,并与北东东向承德-北票断裂交会在一起。总体走向为北30°东,连续长度90km左右,破碎带宽达200m。主断裂面以向南东倾斜为主,但也有北西倾向的,具体产状为110°∠72°、315°∠72°。断裂带通过地区的岩性极为复杂,有太古宙黑云斜长角闪片麻岩、含磁铁石英岩、华力西晚期的花岗岩、闪长岩及上侏罗统砾岩、页岩、含油页岩等。断裂所穿切的岩石均清楚地显示了挤压特征。在断裂带的两侧甚至破碎带中,伴生大量各组方向的断裂,其中压扭性断裂,产状为150°~160°∠70°;张扭性断裂,产状为80°∠75°或230°∠45°;张性断裂,产状为190°~200°∠80°。沿断裂发育巨大的石英脉,并组成众多的、以北北东走向为主的岩墙群,后期的断裂活动使石英脉受挤压而破碎,造成脉中的石英矿物重结晶并沿北北东方向拉长,该矿物在以后再被新的断裂所错切,显示了断裂的多次活动。

(二)黑城子-八家子断裂带(F13)

断裂带由断续相循的北东—北北东向走滑断裂带组成,断裂带宽5~7km,北起黑城子东,经北票、朝阳、药王庙,直到辽宁建昌八家子,沿努鲁儿虎隆起东侧与朝阳-北票盆地间延展,断裂带长度超过200km。朝阳以南沿金岭寺-羊山盆地中部发育,由两条断裂组成。东支切割中上侏罗统,反扭错移约17km,沿断裂带有零星的早白垩世火山岩喷发和潜火山岩侵入;西支与娄子山隆起东缘逆冲断裂重接复合;朝阳以北与北票南天门推覆构造重接,切割白垩系孙家湾组及更老地层。断裂带内见有中新元古界-古生界呈构造透镜体出现。属于燕山早、晚期活动的压扭性壳断裂。黑城子断裂以东的大甲营子断裂带,不仅穿切了中、古生代地层,而且还错断了第四纪红色亚粘土层,说明该方向断裂带在挽近时期还有较强烈的活动。

二、下洼-叨尔登断裂带(图2-1中F15~F17)

该断裂带分布于研究区东部,斜切努鲁儿虎隆起带及其北侧的褶皱带,由一系列断续出露的断裂组成,北起敖汉旗下洼,向南经前坤头沟、金厂沟梁,进入辽宁境内,过朱碌科、中三家,直抵凌源县叨尔登。全长在250km以上,宽约50km,研究区范围内仅为该带之北段,长约百余千米。根据断裂的密集程度及特征不同,可以划分为南、中、北3段。

北段位于下洼以南、铁匠营子以北之间,由教来河-白塔子河断裂及其东南部的一系列分支断裂所组成。教来河-白塔子河断裂(F16)主要沿教来河-白塔子河呈45°方向延伸,可见长度达50余千米。在敖吉—捣各郎营子一带,断层两侧地层及其产状互不连续,在其西南端捣各郎营子一带见连续的破碎带。与此同时,该断裂东南侧形成4条与此断裂呈30°~45°交角的分支断裂,自西向东依次为捣各郎营子断裂、上杜力营子断裂、大敖吉断裂、青风山断裂。这些断裂长30~35km,宽40~50m。主断裂倾向南东,而平面上则呈舒缓波状。它们将古生代地层切割成多个块段,造成显著的不同时代地质体不连续现象。两盘主要为下石炭统的绢云母石英片岩、变质火山岩等,次之还有中侏罗统———以中性为主的粗火山碎屑岩与燕山早期的白岗质钾长、二长花岗岩。该断裂带属压扭性,具有逆向扭动的力学性质。沿断裂有侏罗—白垩纪火山岩喷发及燕山期花岗斑岩岩株的侵入,而且这些火山岩又受到后期错动。

中段(F15)北以贝子府—铁匠营子一线为界,向南经林家地、四家子至辽宁朱碌科、中三家一带,总长达110km以上。研究区属于其北段,出露长达30km。该断裂走向北东18°~20°,倾向北西,倾角42°~72°,由北西向南东逆冲,切过建平群至侏罗系,平移错动23~25km。断面平直光滑,破碎带宽50~100m。带内挤压扁豆体、挤压劈理、糜棱岩发育。该断裂南段,即叶柏寿以东地区,断裂的上盘(北西盘)发育着一系列平行排列的压性分支断裂,如上豆腐房冲断层、安太沟冲断层、岳家台子冲断层、九头山冲断层等,这些冲断层的走向大体一致,为北东60°左右。未见切过主干断层,与主干断层组成多条“入”字型构造,它们与主干断裂所夹锐角指示下盘向北北东扭动,造成了太古宙结晶基底岩石发生位移,位移距离达到35km以上。两侧岩层呈现明显的挤压状态,上盘震旦系中常见挤压的拖曳褶皱。破碎带宽达百余米。

长皋金矿就是受到该“入”字型构造(三级或者四级构造体系)的控制。其次受到“S”型构造控制。

另外,在该断裂的北东侧肖家营子一带,发育有一些帚状构造,如肖家营子帚状构造,位于主干冲断层的下盘。在长城系中有4个压扭性旋转面向北东方向撒开,向南西方向收敛形成帚状构造。其砥柱位于收敛端内侧,沿砥柱部位有燕山期闪长岩侵入,并形成了与其有关的铅锌矿及钼矿。研究表明,该帚状构造对肖家营子大型钼矿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沿着上述断裂带,尤其是中三家断裂带两侧及其与鸡冠子山断裂带之间,燕山期侵入岩广泛出露,岩体出露面积不大,主要为岩株状;在与北部赤峰-开原断裂带交会部位,岩体出露面积较大,且侵入岩方向以东西向为主,反映了早期构造带对晚期构造带的制约作用及不同构造带的复合作用对岩浆活动的控制。岩浆岩类型主要为闪长岩和花岗岩类,这些岩浆岩与该地区金属矿床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如金厂沟梁南部的对面沟岩体等,对金厂沟梁金矿田的形成,肖家营子闪长岩对于肖家营子大型钼矿的形成等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段(F17)全部位于辽宁境内,为凌源至叨尔登一带,属习称的“叨尔登断裂束”。该断裂束南部由冀北经建平张家营子、凌源、叨尔登一线进入内蒙古,沿努鲁儿虎隆起以西延伸,由断续相循呈雁列的北东—北北东向展布、主要为逆冲压剪性断裂组成,倾向不定,倾角80°左右。断裂带与东侧鸡冠山-帽子山隆起上的古生界北东向褶皱、断裂共同组成断裂束。凌源以南为凌源三十家子盆地西缘边界,松林子以南为燕山期火山-沉积盆地,叨尔登有新第三纪(新近纪)砾岩断块,凌源以北切割建平群、中元古界及下白垩统。受断裂控制有早白垩世火山喷发和燕山期花岗岩侵入。断裂位于重力场陡梯度带,卫星照片上为线性灰阶。由于位于研究区外,故不再详述。

三、红山-八里罕断裂带(图2-1中F18~F19)

该断裂带位于研究区中部,南起宁城县头道营子—黑里河一带,向北东经锦山—赤峰—乌敦套海,向北延入沙地,向南进入河北与平泉-桑园断裂带相接。断裂带东西宽50km,南北长200km。

该断裂带斜切前述黑里河-库里吐北东向隆起带,其主要构造成分包括一系列走向北东18°~30°的压性、压扭性断裂和北西走向的张性、张扭性断裂,组合成一个巨大的新华夏“多”字型构造(其中北北东向的断裂最为发育)。断裂之间还夹有呈北北东向延长的古老地垒和若干中生代的坳陷盆地。

该断裂带中的断裂规模大小不一,规模较大的主要有红山水库(乌敦套海)-小河沿断裂、连花山-黑水断裂、哈拉道口-安庆沟断裂、美丽河西-八里罕断裂(F18)、旗杆庙断裂及赤峰-锦山断裂(F19)等。以下仅就地表形迹表现相对明显的几条断裂叙述如下。

(一)美丽河西-八里罕断裂(F18)

在八里罕断裂束中,以美丽河西-八里罕断裂的构造形迹最为显著,且连续性好。它也是对研究区影响最大的一条断裂。

该断裂航磁异常反映明显,赤峰市南部,由于受天山-阴山东西向复杂构造带控制,航磁异常一般呈东西向展布。在该断裂位置,航磁异常分布方向比较零乱,多数航磁异常转为北东向或北北东向。八里罕—大城子的北西侧为大面积正磁场,南东侧为负磁场,正负磁场分界线附近,航磁等值线平行且密集。大城子-美丽河是由两个北北东向展布的狭长正异常组成的串珠状异常带。美丽河以北至八肯中一段是大面积正负磁场区的分界线,航磁等值线沿北北东向展布,与断裂延伸方向一致。

八里罕断裂由走向北北东、倾向南东的主压性结构面和发育同方向的压性结构面群构成宽50m至数百米的挤压破碎带。该断裂走向为北东28°左右,断裂面倾向南东110°~118°,不甚平直,局部变化为130°~140°,倾角一般在45°~55°之间,沿着断裂擦痕和劈理发育。在两侧50~100m的宽度内,岩石普遍破碎,有构造角砾岩、花岗糜棱岩,并有硅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等蚀变现象。断裂附近常常有中性和酸性脉岩平行分布。区内该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在地表具有非常明显的露头和构造破碎带等表现,在娄子店东北和热水镇以南等地出露最明显。

1.娄子店东北八里罕断裂剖面特征

图2-4 八里罕断裂娄子店二道营子灰场剖面

在娄子店东北的二道营子灰场,断裂断于燕山期花岗岩与白垩纪碎屑岩之间,沿断裂为宽约30m的负地形沟谷,断裂北西侧为花岗岩,南东侧为白垩系泥岩、砂岩、粉砂岩及凝灰质岩石等。其中断裂带北西侧与花岗岩的断裂接触关系剖面出露清楚[图版2-1(a),(b)],自北西向南东依次出露花岗岩、花岗质糜棱岩[图版2-1(c)]、绿泥石化碎裂糜棱岩、微角砾岩[图版2-1(d)]、硅化超碎粒岩(硅质薄膜层),至断裂带中心(负地形部位)为黏性很强的灰白色断层泥(图2-4),局部可见黑色断层破碎带和断层泥。花岗岩为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地表呈黄褐色、土黄色,花岗质糜棱岩呈黄白色,片理构造产状为35°/SE62°,出露宽度0.5~1m,糜棱岩线理向北东侧伏40°,具有比较典型的核幔结构和糜棱状构造;绿泥石化碎裂糜棱岩呈灰色、浅灰绿色,出露宽度0.5~1m,是由花岗质糜棱岩被抬升后叠加偏脆性的破碎和动力退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微角砾岩为糜棱岩发生脆性破碎形成,出露宽度0.2~0.5m,角砾大小为2~10mm,个别大于10mm,构造磨圆明显,角砾成分为花岗岩、糜棱岩和硅质岩;硅化超碎粒岩(硅质薄膜层)为断层最后活动形成的滑动面,出露宽度0.05~0.15m,表面光滑如镜,滑动面产状25°/SE43°。

该剖面说明八里罕断裂自白垩纪以来表现为左行正断的运动学特点,这与中国东部晚中生代以来具有的伸展环境相吻合。同时该断裂还具有长期多次的碾磨作用,形成宽度比较大的断层泥带。

八里罕断裂也是现代活动断裂,在该点附近,断裂发育于花岗岩破碎带与黄土层之间,断距3.5~3.8m,并在地表形成高度达3m的地貌陡坎,反映其第四纪新构造活动特点[图版2-1(e)]。

图2-5 八里罕断裂娄子店二道营子灰场剖面

2.热水镇南李麻子沟剖面特征

在热水镇南李麻子沟,断裂断于燕山期花岗岩与白垩纪含砾凝灰岩之间[图版2-1(f)],沿断裂为宽大约10m的负地形沟谷,断裂北西侧为花岗岩,南东侧为白垩纪凝灰岩。自北西向南东依次出露花岗岩、硅化凝灰质构造角砾岩组成的破碎带和灰白色断层泥[图2-6;图版2-1(g),(h)]。

角砾岩中的角砾主要成分为花岗质岩石,包括花岗岩、花岗片麻岩和少量片岩,角砾磨圆度普遍较高,达到次圆,部分为浑圆状;角砾大小为1~3cm,部分达5~6cm,角砾含量为25%;胶结物为含晶屑凝灰岩,角砾岩层内又发育多个滑动面,沿滑动面发育擦痕构造、摩擦镜面和5~20cm不等的硅化碎裂-碎粒岩。该硅化角砾岩抗风化。断层滑动面产状为45°/SE60°~65°,出露宽度0.5~1m,擦痕向北东侧伏55°。

上述构造岩表现出来的变形特征,反映了八里罕断裂从早期到晚期的变化过程,即早期为韧性变形,逐渐演化为晚期脆性-脆韧性变形。另外,在八里罕断裂中的糜棱岩中北北东15°~20°方向的节理非常发育,该组节理与安家营子金矿控矿节理基本一致。

从地层出露情况分析,此带在成生过程中,上盘(南东盘)的运动方式以下降为主。该断裂在八里罕附近被派生的北西向张扭性断裂错断。在八里罕以南的主干断裂方位呈近南北向。

图2-6 八里罕断裂李麻子沟剖面

(二)连花山-黑水断裂

位于八里罕断裂东侧,呈北东15°经由敖汉旗的黑水、孟家沟、梨树沟至莲花山附近通过,长达百余千米。该断裂在孟家沟附近介于燕山早期花岗岩体和下白垩统岩层之间,并错开东西向断裂达4~5km,在梨树沟一带又将下二叠统及大城子岩体错开,其错动方向均为左行。

在孟家沟、混金台、梨树沟和撰山子等地,发育与北北东向断裂配套的北西向次级张性小断裂群,控制石英脉的分布和产出,且多呈雁行式或羽状排列于断裂两侧,除孟家沟受附近东西向断裂的干扰呈北西300°走向外,其余各地均为北西320°左右。这些小断裂群成为重要的含矿构造。

(三)旗杆庙断裂

位于乌丹东部的旗杆庙地区,走向北东18°~20°,在旗杆庙附近断于奥陶-志留系内部,两侧岩层交角极大,岩石破碎,破碎带宽1~10m,有构造角砾岩、断层泥和擦痕等,沿断裂带绿泥石化明显。断裂带南端切过了加里东期的超基性岩体。断层面总体倾向北西,倾角70°。在旗杆庙北,断裂附近发育牵引构造,上盘的片状灰岩中的片理与断裂面平行。故应为一压扭性断裂,成生于燕山期。

红山-八里罕断裂两侧,发育了同方向、同性质的多条低级别、低序次的构造带,而正是这些低级别、低序次的断裂构造对沿该断裂形成的侵入岩及金属矿产起到了直接的控制作用。如在马鞍山隆起东北部的鸡冠子山岩体中,北北东向的节理发育,并具有成群成带分布的特点,安家营子金矿床主要沿着这些裂隙发育。在宁城黑里河陈家杖子一带,北北东向的断裂控制了隐爆角砾岩带及岩体的分布,从而控制了与隐爆角砾岩有关的金矿化。而安家营子金矿田、陈家杖子金矿、樱桃沟金钼矿点等均是在八里罕断裂的控制下形成的。

总之,该构造带为一较为典型的“多”字型控岩控矿构造,也是金、铅、锌多金属成矿带之一。

四、大兴安岭主脊断裂带(图2-1中F20)

位于研究区西北部。区域上,沿大兴安岭主峰及其两侧分布,向南经克什克腾旗的经棚,延入河北省境内,与上黄旗-乌龙沟深断裂连为一体。呈北北东向延伸达千余千米。根据各区段区调成果资料表明,断裂总体向东倾斜,倾角在60°~80°之间。在区域重力场中,位于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重力异常梯级带的北段西侧,莫霍面深度大于38km。在布格重力异常图上处于陡梯度带向缓梯度带变换的部位。断裂形成于晚侏罗世,白垩纪继续活动,与东部嫩江-八里罕深断裂同步发展,形成巨大的大兴安岭主脊垒、堑构造体系。由于新生代沙地或第四系覆盖,该断裂在区内出露较差。但克什克腾旗南部的燕山晚期花岗岩、花岗斑岩绝大部分很明显呈北北东向展布,并侵入于早白垩世地层中,显示了受该方向断裂带的影响。



北西向构造的地质特征~

区内北西-北北西向构造形迹比较发育,但地表所见一般规模均不大,部分具有一定规模。关于这些北西向构造成因,仍然存在着不同的认识。综合分析这些断裂的力学性质,我们认为,大部分北西向构造属于渗漏型构造,多系中生代-早新生代本区北东-北北东向构造带的横张或张扭性断裂裂隙带,部分为改造归并早期北西向构造形迹所致。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北西向构造多为聚矿构造裂隙带,对区内内生金属矿床的形成和分布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另外,从研究区1∶50万地质构造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克什克腾旗—凌源一带,有一个明显的由白垩系及第三系(古、新近系)沉积盆地控制的走廊带,长220km,宽70~80km。虽然这些盆地由于北北东向的构造岩浆岩带的分隔,单一的盆地均呈现北北东向,但宏观上仍然可以看出该地区可能存在一条北西向的构造带。关于这一构造带是否存在,以及引起该构造带的原因等一系列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1.3.1 区域构造背景
工作区位于鄂尔多斯地块东南缘的渭北隆起带东段。其北为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主体,南经渭河地堑与秦岭褶皱带相接,东经汾河地堑与吕梁山褶皱带相连,其西为贺兰山和六盘山褶皱带的接合部(图1.6)。矿区平面构造格架主要受周边这些大型构造带的控制,中小型构造也不同程度地循周边构造成生、展布和发展,尤与东部和南部构造的关系更为密切。从区内及邻区磁性体埋深资料及航磁、重力资料分析,其太古宙变质基底的构造线方向,以北东向和近东西方向为主,古生代至新生代各主要地层的构造演化也明显表现为北东向和近东西方向的控制作用。由于受秦岭构造带的影响和居里面埋深的不同,北西向构造也有一定表现(图1.7和图1.8)。可见,区域构造格架和基底构造形式决定了本区的基本构造格局,即北东向(含北北东向)、近东西向(含北东东和北西西向)和北西向构造走向为区内构造的主要展布方位。

图1.6 大地构造位置示意图

(据王双明等,1996,修改)

图1.7 陕甘宁盆地东南部磁性体长轴方位数据圆上直方图

1.3.2 矿区构造
矿区构造经历了多期多方向应力作用,在区域构造和基底构造控制下,构造的总特点是边浅部复杂,冲深部简单,南北分区性明显。地层总体成一走向北东,向北西方向缓倾的单斜构造。边浅部构造现今表现为北北东向延伸的逆冲断裂、伸展断裂与残破褶皱并存的局面。其中逆冲断裂在北区发育较甚,向南部逐渐分支消失;伸展断裂横亘全区,不同程度地切割了逆冲断裂及褶皱构造。残破褶皱则系早期的北东向韩城边缘背斜带受后期伸展断裂切割破坏之结果,即韩城边缘背斜带大部分沉降归并于汾河地堑系,现断续存留的背向斜或者是该带中的部分残片,或者是其次级成分,二者的成生关系已难识别(图1.9)。但据构造出露特征和地层出露新老关系分析,边浅部逆冲断裂和残破背斜带是同期构造作用的产物,伸展断裂则是后期张扭作用的产物。在矿区中部,呈大致等距性展布有三个伸展断裂带,其发育规模由南向北逐次减弱,但却使矿区主体处于应力松弛、破裂开启的环境之中。正是边浅部的挤压构造作用造就了煤层气矿床的封闭保存条件,而其伸展构造作用则为煤层气的运移和富集提供了通道和空间。中深部构造形式主要为各种幅度的褶皱和挠曲。由东南向西北,它们的产状越来越平缓。上述这些断裂、褶皱和挠曲构造的方向以北东向为主,其次为北西向和近东西向,各种裂隙构造的延伸方向亦大致与断裂方位相同,北区构造以褶皱为主,断层发育稀少,较密集地带位于边浅部宽约0.5km范围内,南区构造以断层为主,大断层一般切穿煤层,通达地表,但褶皱所见不多。南北二区的分界线位于马沟渠与燎原矿之间的文家岭一带,此带内由于各种类型挤压褶皱十分发育,故成为挤压“隔墙”分割了南北二区且控制了两区的变形。

图1.8 鄂尔多斯地块居里面等深度图

(据张泓等,1995)

图1.9 矿区东缘背斜带示意图

T1,P1,P2,CO2, ,Ar为地层代号;F1~F7为断裂编号
1.3.3 小型构造
小型构造主要指发育于煤层及其附近的各种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其总的特征为:北区小型褶皱构造十分发育,走向以北西向为主,东西向次之,南北向也有所见,多为向深部倾伏的较宽缓背向斜。断裂以正断层为主,多发育在褶皱轴部附近和挠折带的由陡变缓地带。南区则小型断裂构造十分发育,褶皱较少。断裂具多方向性和等距性特点,绝大多数为正断层。小型构造层控性明显,即多发育在煤层附近,一般均未切穿上下邻近煤层,垂向连通性较差。由于北区褶皱发育,由此所派生的滑动构造使煤体原生结构破坏较甚,糜棱煤和碎粒煤十分发育,致使煤层气渗透性能很差,成为不易抽放区。南区则由于张性小断层发育而使煤层原生结构保存较好且煤层割理、裂隙发育良好,从而使煤层气渗透性变好,成为易抽放区。当然,在较大型正断层或正断层组贯通的地带,煤层和围岩均遭破坏,当属煤层气的逸散区。

北北东向构造带地质特征
答:北北东向断裂往往以相对密集的断裂束出现,具有成群成带分布的特征。 综合考虑本区构造特点,区内具有较大影响的断裂自东向西主要为黑城子-八家子断裂带、下洼-叨尔登断裂带、红山-八里罕断裂带和大兴安岭主脊断裂带。其中,以红山-八里罕断裂带构造规模最大,变形最强,对区内成矿作用影响较大。 一、黑城子-八家子...

北东东向构造
答:北东东向断裂构造将重点分述乌石-关山、水慕-上洞-黄陂、全南-马屎山石英(硅化) 断裂带特征及与铀矿化关系。其他断裂——主要是东段低级别的断裂在各个矿床构造中叙 述。 1.乌石-关山石英断裂带 该石英断裂带位于贵东岩体西(北)边缘,与沉积地层接触边界处。向北东经白基畲岩 体,可能与南雄断裂相接(图4-1)...

华夏多字型构造体系系列(Ⅲ)
答:它们具有连续发展演化的地质历史背景,分别具有不同的形变与建造特征,总体表明地壳延续三叠纪以来活动的演化特征,是东亚大陆和太平洋地块长期相互扭压运动的结果,统称为华夏多字型构造体系系列,主要特征如下(图6-2~图6-5)[6~8]:1.华夏系(Ⅲ1)为二叠纪晚期至三叠纪形成的北东向构造带,呈多字型斜列分...

北北东向构造
答:北北东向断裂带在本区广泛发育,尤其是岩体东段的铀矿田内特别发育,晚于东西向和 北东东向构造。从西向东有龟尾山、明珠湖、新桥-下庄、6009、6004、102(103、101、104、161)、太平庵和坪田等石英(硅化)断裂带。本节只对龟尾山、明珠湖、新桥-下庄、102、太平 庵和坪田6条石英(硅化)断裂带的特征及与其他方...

(二)构造地质特征
答:这些构造形迹组成时代、层次不同和性质差异的构造组合,其彼此相互叠加、穿切、制约,构成了胶东地区北北东向夹持北东向、东西向的构造格局。胶东半岛主要构造地质特征如下:1.韧性剪切带 该带发育于前寒武纪变质结晶基底中,主要的构造型式是岩石在塑性状态下发生连续变形的狭长高应变带。发育于胶辽隆起区...

北东向断裂构造
答:G.F3断裂这一压—张—压活动历史与区域内构造应力场的变化是相吻合的。《浙江省区域地质志》(1989)中的资料表明,本区北东向断裂具多次活动的特点,燕山早期及以前多为压性和压扭性,燕山晚期则主要为张性。H.在野外对区内26个露头的节理点进行了统计。根据相互间的切割、限制和共轭关系判别出...

川东褶皱带构造样式与形成时间
答:川东褶皱带整体上表现为隔挡式褶皱, 单一褶皱类型表现为断层传播式褶皱, 具有不对称式褶皱特征(图3-3)。 川东地区地表断裂构造出露较少, 主要出现于高陡背斜的轴部, 呈北东向断续分布。 通过大量地震剖面的解释,断裂构造常出现在背斜的轴部或陡翼, 断面倾向复杂, 既有倾向北西, 也有倾向南东的。其中以组成...

主要地质构造特征
答:北北东向断层:在峰林峡一带表现较为特征,也有一系列小断层共同组成北北东向延伸的“断裂带”,控制着峰林峡的总体延伸方向。沟谷两壁地层错断明显。 东西向断层组:主要分布于北部的中山区和西部山前地带。断层特征基本相同,走向近东西向,断面向南陡倾,南盘下降、北盘上升,为正断层。主要有盘古寺断层、凤凰岭断...

韩城区块地质构造特征
答:总体构造特点为南强北弱、东强西弱、边浅部复杂、中深部简单,具体表现为北区主要发育挤压构造,南区主要以拉伸构造为主,主要构造变形带集中在韩城矿区东南边缘地带(王双明,2008;王生全,2002;Weili et al.,2015)。按构造发育方向的不同,韩城矿区内构造带主要包括NNE-NE向的浅部隆起断裂构造带及NEE向的...

北东、北北东向断裂带
答:区域构造位置决定了新华夏系较低级别的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在该区的主导位置。根据断裂成生时代、地质形态、构造性质以及对金矿化蚀变的控制程度,可将新华夏系构造分为早晚两期。(一)早新华夏系断裂带 图2-2 胶东西北部布格重力异常平面图(据山东省地质六队)1.重力等值线(mgl);2.实测...